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28 毫秒
1.
国内很多知名企业都强调企业家的个人魅力,如张瑞敏、杨元庆等。企业家的魅力特别重要吗?是不是所有知名企业都是企业家的个人魅力在起决定性的作用?这其实是个很“热门”的话题。有人发表看法,企业家应该先做人,后做事。企业家之所以成为企业家,首先就要有凝聚力,能将各式各样的能人凝聚在企业的战略目标之下,为实现该目标而努力。而这种凝聚力主要来源于企业家的个人魅力。所以,企业家的个人魅力对企业而言,是特别重要的。有人这样评价,企业家应发挥榜样的力量。人总是要找到一个能把希望寄托于此的人或物,企业家的魅力是成功…  相似文献   

2.
英子 《科技与企业》2004,(11):16-17
有人说,“农民企业家”的概念是浙江农民打造的。不管农民企业家是否等于浙江农民,但有一点是肯定的,在中国,恐怕浙江农民是最“嫌贫爱富”的一个群体。  相似文献   

3.
中国的企业在国际化的过程当中,普遍都不是很成功。而根据经典的跨国公司成长理论综合研究发现中国企业并不缺少必要的物质与客观条件,所缺乏的只是正确的战略制定和战略执行的人,即优秀的企业家,据此本文提出支撑优秀企业家群体的企业家精神的缺失是导致中国企业很少国际化和国际化不成功的原因之一这一论断。在总结中国企业家精神的核心时,提出了三个最为核心的要素:创新,合作与社会责任。本文在解释中国企业家精神缺失的现象及其原因的同时也提到了如何在中国企业家当中重构这些重要的企业家精神要素。  相似文献   

4.
五月中旬,中国企业家调查系统公布了一份《中国企业家队伍成长现状》调查掇告。调查显示,在过去几年中,中国企业家数量有较大增长。与企业家人数持续增长相对应的,是企业家对GDP的贡献也越来越大。人们不禁要问,中国企业家从无到有,从势单力薄到成为社会的强势群体,他们是否已经形成一个特殊阶层?[编者按]  相似文献   

5.
江山代有人才出,各领风骚数百年。 如果套用这句话来描述中国企业家的更替,或许应该是”各领风骚三五年”——中国企业家不长的演变历史中,在商业舞台上来来往往者不计其数,但似乎还不能用”代”来进行划分。  相似文献   

6.
“有人问我明年绿地会不会超过万科,我说我做得好的话,今年就超过它了。”绿地集团董事长张玉良对《中国企业家》说。  相似文献   

7.
改革开放20多年,中国的经济得到了迅速的发展,社会经济生活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但是,中国企业的变化却相对较小,中国企业家的成长也相对缓慢,直到今天,我们还没有形成真正意义上的企业家阶层。这不是因为中国人不行,不适于做企业家,而是由于在目前的情况下.中国缺少形成企业家阶层的环境和条件。  相似文献   

8.
海散人 《英才》2003,(6):44-47
中国企业家协会在1987年曾经评选出20位全国名企业家。时过境迁,今天仍春风得意屈指数来竟不过两三位而已,大多数都成了过往烟云。仅就此而论,足见中国企业家队伍成长的“伤亡”率之高。究其原因,是经营不善?是环境恶劣?抑或是自身素质使然?有人说,企业家的胸怀有多大,企业就能做多大。实际上,一企业家的视野有多远,也决定也他领导的企业能走多远。而企业家的视野在很大程度上受其身世、早年工作及生活经历、教育背景等因素的深刻影响。尤其是对于以创业型为主的中国企业家队伍来说更是如此。因此,面对尽管“伤亡”率极高但仍日渐壮大的中国企业家群落,如果抛开他们个体成长的背景去分析他们的生存形态与未来走向,都有可能陷入空洞化的推断,也不能复原中国企业家队伍从个人素质到经营风格的多样性,因为仅仅20余年的历程,不可能彻底抹去发轫于工、农、商、学、兵的中国企业家的出身“底色”。  相似文献   

9.
《科技与企业》2007,(7):33-34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企业家从无到有,由势单力薄的一个群体逐步发展壮大,那么,中国企业家的现状如何?一份由中国企业家调查系统所作的调查报告——《中国企业家队伍成长现状与环境评价》,于今年4月在北京公布。  相似文献   

10.
刘丹栋  相俊红 《经营者》2006,(21):24-35
“企业家成长背后是人们选择和创业的自由。只要给人们自由。就会有人去创业。比如某一个地方,某种产品供不应求,价格很高,就会有人想方设法,组织资源。去生产和销售这种产品。这就是企业家。企业家的作用就是通过调配资源使得社会财富增加。”一直为企业家推动经济发展的作用鼓而呼的张维迎在倡导给企业家更多的自由。  相似文献   

11.
《经营者》2004,(12):28-29
一场“郎顾公案”尚未平息,香港经济学家郎咸平又被愤愤不平的民营企业家推到了浪尖上。这次,显然已不是学之间的争鸣了,慧聪公司的郭凡生和新疆天地集团的老板当着郎咸平的面,批评他对于民营企业的相关言论。这是不久前北京城举行的“第三届中国成长企业100强”颁奖现场,民营企业家与郎咸平之间戏剧性的一幕,当时,让在场的众人目瞪口呆。  相似文献   

12.
有人称,今天的中国民营企业家,都是在特定的历史条件下发展起来,基本上都是“摸着石头过河”,历练不过二三十年,和西方企业家相比,先天不足。但是,正是这些善于学习,善于思考的民营企业家,经过原始的“摸着石头过河”阶段,总结出一套适合自己企业特点的管理模式与方法,使企业历经磨难,摆脱困境,走上了可持续发展的轨道而风生水起,构成中国民族工商业的半壁江山。  相似文献   

13.
中国为什么缺乏像样的企业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改革开放20多年,中国的经济得到了迅速的发展,社会经济生活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但是,中国企业的变化却相对较小,中国企业家的成长相对缓慢,直到今天,我们还没有几个像样的企业家。这不是因为中国人不行,不适于做企业家,而是由于在目前的情况下,中国缺少企业家成长的环境和条件。  相似文献   

14.
影响力超越     
《经营者》2004,(8):57-60
有人直问柳传志:通用电器杰克&;#183;韦尔奇和IBM郭士纳退休的时候以管理大师名世,你退休的时候,希望以什么名世?柳传志回答:中国企业的管理还存在不少问题,但中国企业家一定能够找到适合中国企业的管理方法,而且中国企业家的影响力必然会超越经营和管理。  相似文献   

15.
《企业研究》2008,(5):5
中国企业家论坛理事长陈东升的演讲主题《改革开放三十年中国企业家群体的成长和命勘,陈东升表示.三代企业家演绎的历程实际上是中国企业家创新精神和企业家价值被社会认同的过程,是一个制度创新最后制度模式化最终确立的过程,也是历史演进过程。  相似文献   

16.
张维迎 《经济界》2010,(2):23-24
任何一个国家和地区的经济发展主要取决于这个国家和地区的企业家资源的开发与利用,也就是:最有才能的人究竟在干什么?他们是在做政府还是在做企业?如果他们做企业,他们是在做什么样的产业?中国过去30年的体制转轨和经济的高速成长,是一个企业家队伍从无到有、不断壮大和励炼成熟的过程。不理解企业家精神,不明白中国企业家队伍是如何形成的,就不可能理解过去30年中国经济高速增长和把握未来中国经济增长的前景。  相似文献   

17.
陈东升 《经济界》2008,(3):32-34
2008年中国迎来了改革开放的30周年。改革带来了中国经济社会的巨大进步,一同进步的还有伴随改革而成长起来的三代企业家。本文按照企业家价值认同和企业家财富积累的历史逻辑,对中国企业家群体进行了划分,并且深入地剖析了由于制度和体制环境的差异,三代企业家不同的成长历程和命运。  相似文献   

18.
《东方企业家》2004,(1):78-85
2003年11月,首届华人企业领袖上海蜂会上,两岸三地华夏精英聚而论道,声犹在耳。本刊曾在12月刊中整理出峰会部分内容,这一期,本刊编辑部继续推出论坛中各位金融企业家的精彩言论,以飨读者。  相似文献   

19.
中国“企业家教父”柳传志先生,最近在小范围里说了一句话:“从现在起,我们要在商言商,以后的聚会我们只讲商业不谈政治。”这一言论因此被一些人士视为企业界的犬儒主义,柳传志因此饱受责难。其实,这是一个重要的公共议题,应当经由客观严谨的讨论,就企业家如何言说、参与公共政治,逐步形成社会共识。  相似文献   

20.
张玉利 《经济界》2008,(3):41-43
改革开放三十年以来,中国的企业家队伍发生了重大变化,本文简要回顾了企业家队伍的演进历程,重点提出了在新的时代背景下,企业家应该强化创新和创业精神,以及在更加开放和规范的市场环境中,企业家如何建立新的利益机制以实现共赢。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