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43 毫秒
1.
政府控制型社会保障体系面临政府管理机构重叠、公共服务供给效率低下、社会保障领域的道德风险丛生等问题。网格化管理的实质是大数据时代通过互联网平台实现政府各部门资源与社会自治资源的整合。湖北省宜昌市通过社会管理网格化从社区就业、低保审核、养老保险资格认证等方面推动了社会保障体制机制创新。但从社会治理视角看,这种改革依然没有走出社会保障主体一元化的困局。我国社会保障体制机制应从依托大数据平台构建"大社保"体制;网格化管理培育社会组织参与社会保障;搭载大数据平台整合多元养老服务资源等方面深化改革。  相似文献   

2.
高校青年志愿者参与社会治理是社会治理主体多元化发展的必然要求,高校青年志愿服务与社会治理之间存在共同的逻辑基础,是相互补充、相互促进的关系。本文在分析二者的内在逻辑性的基础上,从协同机理、协同构建、协同实现三个层次构建二者之间的协同机制。  相似文献   

3.
我国非政府组织的发展往往与政治联系较为紧密,总体上还是受到政府的严格控制,与城市化进程中社会管理的需求相比,此类组织发育不足、政社不分、能力不强、管理滞后。为此,要对各种非政府组织的发展进行积极引导和扶持,建立并完善公众参与的制度环境,不断提高社会自我管理能力,从而推动政府、企业和社会的合作机制的建立,有效地整合各种社会资源和利益主体,促进城市的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4.
协同治理是政府和社会组织在社会治理问题上的互动,是在社会公共管理与服务中政府与社会组织共同治理的过程。政府加强对社会组织的监管和规范化建设,才能有效弥补社会组织的志愿失灵,提高社会组织参与公共服务的能力。  相似文献   

5.
生态产品供给是可持续发展和生态文明建设的需要。实践证明,单一社会主体存在着难以避免的困境,需要多元主体协同才能有效供给生态产品。从社会协同学核心范畴(关联目标、有序组织和序变量)的角度分析发现,生态产品协同供给中存在主体认知偏差、主体间的利益关系复杂和法制建设落后等问题,需要增强协同合作理念、加强协同主体的组织建设和完善相关法律法规,才能实现生态产品的有效供给。  相似文献   

6.
随着中国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社会组织将扮演越来越重要的角色.在社会救助领域,政府与社会组织建立平等合作的新型伙伴关系是大势所趋.本文着眼于社会救助领域,分析中国政府与社会组织的发展过程、角色扮演及相互合作存在的问题,对二者建立合作关系面临困境的深层次原因进行了研究,并从三个方面提出了建立政府与社会组织新型合作关系的路径选择.  相似文献   

7.
文章通过介绍枢纽型社会组织成立背景、发展现状、组织架构,梳理并阐释其2610X运营模式,分析参与社区治理的产出与成效、处境、策略、困境,进而提出建议。研究发现:枢纽型社会组织通过发挥孵化培育、资源整合、能力建设、规范保障功能等策略,建设多元主体平台,但其在自身定位、决策、人才、资金、社会组织服务与管理方面存在参与困境。基于此,提出促进机构专业化、提升项目品牌化、开展服务实务化、融资渠道多元化的建议。  相似文献   

8.
当前,社会导游已是导游队伍的主体力量,但由于管理社会导游的法律制度缺失、社会导游的组织机构不完善以及社会导游本身的主体意识不强,社会导游在旅行社集团面前没有话语权,无法保障自己的合法权益。因此,需要从修订现行的导游管理法律法规、健全导游服务公司(中心)职能和增强社会导游主体意识3个方面来保障社会导游的话语权,使之拥有与旅游社平等对话的能力,形成政府、社会导游、导游服务公司(中心)和旅行社的对话合作机制。  相似文献   

9.
网络工具理性膨胀导致技术异化,信息碎片化、单子化易致意义匮乏,符号意义体系异化、货币崇拜易致网络生活物化之困,网络虚拟交往易致主体自我中心主义盛行,"去中心化"易致道德相对主义盛行,道德理性丧失,道德人格异化,产生自我认同危机。归因为技术管控不足,信息监管失灵、法律缺失、市场机制弱效,政府、高校、社会、家庭等缺位,网络主体自身问题等。因此,应健全网络道德行为规范,变革教育方法,强化媒介素养教育,加强网络课程开发和教育,强化"慎独"自律。促进网络社会治理主体的多元化发展,实现政府、市场(互联网服务商等)、社会(传统媒体、新媒体等)、网民等多主体协同治理。培育新型网络公民文化,促进公民理性网络参与。  相似文献   

10.
协同治理视角下农村精准扶贫路径探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加速推进农村精准扶贫,事关国家“四个全面”战略落实和三农问题的有效解决。但当前,我国农村扶贫却面临着农民缺位、政府越位和社会组织参与不足的问题,难以有效整合多方力量协同推进精准扶贫。究其根源,在于农村扶贫中没有树立协同治理理念。一方面,农村人才过度外流,脱贫主体不足;另一方面,在扶贫中,政府、农民和社会组织缺乏协商合作,导致现行脱贫机制难以满足农村精准扶贫要求。因此,应该通过培育农村脱贫主体,强化政府主导作用,吸引社会组织参与扶贫,重塑农村脱贫治理机制,来优化农村精准扶贫工作。  相似文献   

11.
农村社会组织在农村社会治理中发挥了重要的协同作用。当前,农村社会组织的发展取得了初步成效,但也面临着规模偏小、结构松散、可支配资源要素匮乏、社会认同度不高等发展困境。既有外部政策、监督不到位等原因,也有农村社会组织自身内部管理不善的原因。为此。应进一步优化农村社会组织的发展环境,通过强化乡村共治意识、加快转变政府职能、完善扶持政策落实体系、分类实施监督管理和积极进行指导培训等举措。加快促进各类农村社会组织的建设与发展。  相似文献   

12.
近年来,农村社会管理面临着严峻的形势,引发了农村社会管理创新的课题。在社会转型时期,加快农村民间组织的发展,完善农村地区的社会建设,是实现农村社会管理创新的关键路径。鉴于我国农村民间组织发展仍处于起步阶段,公益性弱、地域性强、行政化与个人主导的色彩浓厚等问题突出,制约了其在农村社会管理中的功能发挥。因此,必须通过坚持政府的适度引导,健全农民组织的内部管理,提升农民觉悟与自组织化意识,实现农民组织资源整合等对策实现农村民间组织的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13.
社会组织在社会管理创新中起着重要作用,它是现代社会管理的重要支柱、政府职能转变的承接者、实现社会整合的新载体、利益表达和诉求的制度化渠道、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力量.从嘉兴社会组织的发展现状来看,其数量、规模、结构、资金、人员、内部管理、自身运作等方面存在诸多问题,无法与政府职能转换、社会管理创新的需要相适应.因此,急需从转变观念、加快政府职能转变,完善社会组织结构、加大财政投入和政策扶持力度,保障从业人员权益、改革管理体制,加强外部监管和内部自律等方面入手,促进社会组织的发展.  相似文献   

14.
公益性社会组织公信力是公益性社会组织获得利益相关者和社会公众信任的能力,体现组织与利益相关者和社会公众的互动关系,是公益性社会组织生存和发展的生命线。我国公益性社会组织公信力缺失的原因在于法律和政策管理错位,公益性社会组织欠缺合法性和自主性,内部治理和发展能力不足,缺乏公开性和透明度,外部监督和评估机制不完善,活动偏离公益使命。为此,急需改善公益性社会组织管理的法律和政策环境,强化其信息披露和内部治理,健全社会监督和问责机制。  相似文献   

15.
有效整合社会管理资源,不断提高社会管理科学化水平,是各级地方政府面l临的重大现实课题。由于地方政府在社会建设和社会管理中处于主导地位,加快政府职能转变是推进社会管理创新的关键环节;而新社会组织在公共服务:预域的独特作用,能够作为政府从事社会管理的得力助手,与地方政府优势互补、相辅相成。培育发展新社会组织,积极推进地方政府职能转变,形成地方政府与新社会组织之间良性互动的合作伙伴关系,是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的应有之义。  相似文献   

16.
本文通过现代社会对石油天然气资源开发利用所造成的能源危机、资源浪费、环境污染等社会问题,石油天然气资源分布和消费的不均匀性对世界政治、经济的影响以及对我国石油工业组织结构现状的分析,为谋求人与自然的合谐发展和经济的持续稳定发展,提出了对石油天然气资源合理开发利用应采取的对策。  相似文献   

17.
近年来由于企业生产经营活动对费源浪费和环境的戕富地不断加重。人们更加关注企业生产经营活动的社会效益。但现有会计体系所提供的会计信息不能满足需要。从本质上看。企业是社会价值健中的节点。是众多社会经济活动和制度的关联体。以此为基础建立起来的社会关联会计能够弥补现有会计体系的缺陷。为社会公众提供企业生产经营活动的完全成本。可见。社会关联会计是经济发展到一定历史阶段的必然产物。是建设和谐社会、保证经济持续发展的客现需求。  相似文献   

18.
社会保障管理人性化是实现人权保障的基本形式,是现代社会保障发展的本质要求,更是经济社会发展的现实需要。文章以社会救助为例,首先对人权与社会保障关系进行探讨,指出人权思想是社会保障管理人性化的理念基础,接着总结分析社会救助管理中的种种非人性化表现,最后提出促进社会救助管理人性化的几点建议。  相似文献   

19.
公信力是社会组织治理主体的合法性保障。以往研究主要从微观组织层面对社会组织内部治理结构进行探讨,忽视了对我国政社关系结构与宏观文化的关注。为此,本文借助世界价值观调查(WVS)2015年的中国数据,考察了政社关系对社会组织公信力的影响机制及文化认知的调节效应。研究发现,政府通过购买公共服务构建合作型政社关系,公共服务需求的回应性影响公众对社会组织的认知。公共服务需求回应性越强,社会组织公信力越高。其中,权威层级取向的文化认知不具有调节作用,集体利益取向的文化认知起负向调节作用。社会组织的公共服务供给不仅要关注特殊群体现实需求,更要强调公共服务供给的基础性与公共性,推进公共服务均等化,从而加强社会组织的公信力建设。这些发现拓展了社会组织公信力研究的理论视角,对进一步提升社会组织公信力,发挥社会组织在国家治理现代化建设中的积极作用具有重要政策启示。  相似文献   

20.
伴随着改革开放进程而蓬勃发展起来的社会组织,已成为党的基层组织新的依托,其党建工作是基层党建的有机组成部分,是党的建设研究的新领域。提高社会组织党的建设科学化水平,对于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扩大党的执政资源,夯实党的执政基础,协助党调控社会,推进党内民主建设,促进社会和谐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当前社会组织党的建设取得长足发展,但也存在部分人对社会组织党建工作重要性认识不足,党组织覆盖面不广,党建工作责任制落实不到位,党员教育培训管理不到位,党组织战斗堡垒不强和党员先锋模范作用不明显等问题。应当按照党的十七届四中全会提出的新要求,遵循社会组织党建工作客观规律,切实解决这些问题。沿着明确的实践路径,以科学理论为指导,健全组织形式为基础,开展丰富的活动为载体,完善的工作机制为保障,促进社会组织健康有序发展为目的,改革工作思维,创新工作方法,不断推动社会组织党建工作向科学化方向迈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