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在全球反思金融监管的浪潮中,加强宏观审慎监管,将宏观审慎监管与微观审慎监管有机结合,已经成为国际组织和各国监管改革建议的核心内容。本文在对宏观审慎概念的起源、演变与背景分析的基础上,系统地梳理了国内外关于宏观审慎政策框架三大要素(即分析、监管和组织框架)的相关文献,厘清了宏观审慎政策与相关概念的关系,提出了对我国宏观审慎政策的启示与建议。  相似文献   

2.
随着巴塞尔资本协议Ⅲ的推出,国际金融监管界逐渐确立了宏观审慎与微观审慎相结合的金融监管新理念,并得到世界各国的大力支持和积极实践.正是基于这样的背景,本文首先分析了我国宏观审慎监管的实践情况,研究了我国完善宏观审慎监管的必要性和关注点,而后在借鉴国际宏观审慎监管经验的基础上,提出完善我国宏观审慎监管框架的建议.  相似文献   

3.
金融危机爆发之后,欧美国家在不同程度上加强了中央银行宏观审慎监管职能.基于此,本文在对中央银行宏观审慎监管原则进行总结和概括的基础上提出了当前我国中央银行履行宏观审慎监管职能的建议  相似文献   

4.
陈阳 《时代经贸》2012,(6):201-201
金融危机爆发之后,欧美国家在不同程度上加强了中央银行宏观审慎监管职能。基于此,本文在对中央银行宏观审慎监管原则进行总结和概括的基础上提出了当前我国中央银行履行宏观审慎监管职能的建议。  相似文献   

5.
国际金融危机后,宏观审慎监管受到世界各国的广泛关注。为保证金融体系的稳定,欧美等国纷纷建立宏观审慎机构来监测和管理系统性风险。我国也应尽快明确中央银行在宏观审慎监管中的核心地位,建立宏观审慎监测分析系统,加强宏观审慎监管工具的开发,加强各监管部门的协调,从而保证经济的平稳健康运行。  相似文献   

6.
金融宏观审慎监管的国际发展及在我国的适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金融危机使得宏观审慎监管再次成为各国金融监管的重心。该文从分析宏观审慎监管的起源和特点出发,介绍了宏观审慎监管的国际发展状况,指出宏观审慎监管在我国的适用性:在结构上,宏观审慎监管者应包括中央银行和其他金融业监管者,但又应具备一定的独立性;在内容上,宏观审慎监管应关注国内经济政策和金融监管政策的实际效果和相互之间的协调性,并充分注意国际宏观审慎监管的发展趋势;在手段上,多维度的宏观审慎监管工具将提供更为有效的监管分析;在配套设施上,我国应加强金融市场的基础设施建设,并迫切需要完善相关金融交易的会计制度和金融机构的退出机制。  相似文献   

7.
宏观审慎监管通过对风险相关性的分析、系统性重要金融机构的监管,来防范和化解系统性金融风险,避免经济危机的发生.次贷危机后,人们对于宏观审慎监管的重要性已达成共识,但对于由谁来扮演监管主体则存在很多争议.本文研究指出,中央银行所承担的维护金融稳定、制定和实施货币政策、最后贷款人等职能,使其能够在宏观审慎监管中发挥核心作用.次贷危机后,美、欧、英、法逐步调整了监管格局,表明对宏观审慎监管框架中中央银行的核心地位认识比较一致.本文通过对我国央行货币政策麦克洛姆规则的检验,证明其在宏观审慎监管框架中具有有效调控的能力.指出我国中央银行应在宏观审慎监管框架中扮演监管主体角色,并提出了相关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8.
宏观审慎监管框架构建的国际借鉴与中国的选择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国际金融危机爆发后,如何构建一个有效的防范系统性风险的宏观审慎监管框架,是世界主要国家金融体系改革的重点议题。在这一背景下,本文对世界主要国家或地区的宏观审慎监管框架进行了介绍,并对近年来中国在宏观审慎监管领域的探索进行了梳理。在上述分析的基础上,本文提出了中国宏观审慎监管框架的构建方式。本文认为,建立高水平的金融稳定办公室,建立货币政策与资产价格的联系机制,开发有效的宏观审慎监管工具,构建中国与其他国家宏观审慎监管的协调机制,是我国宏观审慎监管框架构建的基础。  相似文献   

9.
蒋海  罗贵君 《经济前沿》2012,3(2):134-149
近期全球金融危机表明,以微观审慎监管为核心的《巴塞尔协议Ⅱ》,不能有效解决银行体系的系统性风险问题,同时还加剧了银行体系的顺周期性。各国金融当局和学界开始关注宏观审慎监管和逆周期监管问题,并对这一问题进行了广泛的研究。我国"十二五"规划中也明确提出了构建逆周期宏观审慎金融管理制度的目标。为了反映这一最新研究进展,更好地为我国金融监管改革提供有益的借鉴,本文在对微观审慎监管缺陷的相关成果进行总结的基础上,全面归纳、梳理了关于逆周期宏观审慎银行监管的最新研究成果。  相似文献   

10.
建立动态随机一般均衡模型对宏观审慎监管政策与货币政策的交互作用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在技术冲击引起的经济波动中,货币政策效果优于宏观审慎监管政策;在金融冲击引起的经济波动中,宏观审慎监管政策效果优于货币政策;宏观审慎监管政策与货币政策的合并使用并非在任何情况下都有稳定经济的作用。因此,货币政策仍是当前宏观调控框架下的核心政策,宏观审慎监管政策是针对金融冲击设计的扩展工具,它是货币政策的补充而并非替代品。我国应积极借鉴发达国家金融监管制度改革的经验,强化中央银行的监管职能,建立金融监管部门与货币政策制定部门的信息共享与处理平台以完善我国宏观金融调控体系。  相似文献   

11.
2008年的金融危机引发了全球金融监管者的深刻反思,宏观审慎监管再次成为研究热点.区别于微观审慎监管,本文从文献综述的角度对宏观审慎监管的相关内容做了详细梳理.阐述了宏观审慎监管的必要性,对其概念、维度划分、实施主体以及政策工具的选择进行了讨论,最后将之与微观审慎监管进行比较以深化认识.  相似文献   

12.
目前,国际上的政策讨论、研究文献以及重要的经济会议都开始强调从宏观的角度来考虑金融监管问题,世界各国对金融监管的理念也开始由微观审慎监管向在整体框架下的宏观审慎监管演进,研究的重点是关于宏观审慎监管的目标及工具、宏观审慎政策与货币政策之间的相互关系以及宏观审慎监管工具有效性的分析等。本文将提供关于这一主题的研究综述,并从现有的研究文献中来确定未来研究的重要问题。  相似文献   

13.
本文通过建立四部门动态随机一般均衡模型探讨了货币政策与宏观审慎政策的互动机制,深入研究了我国央行在宏观审慎框架下的独立性问题。通过引入1992-2012年的季度数据进行实证模拟,结果显示:(1)目前我国央行在执行货币政策和宏观审慎政策时,两种政策并未完全隔离,即央行的宏观审慎监管并不独立,这与预期相符。(2)在以总产出和通胀作为目标变量时,货币政策和宏观审慎政策分别独立执行可使经济体的稳定性更优,但鉴于我国长期的"央行监管"模式,在央行监管体系之外单独建立权力部门执行宏观审慎监管并不现实,因而可在央行之下设立一个专门的委员会负责监测系统性风险并执行宏观审慎政策,以实现金融系统和实体经济双重稳定的目标。  相似文献   

14.
金融体系的顺周期性是2008年至今的全球经济危机的重要根源之一,如何在传统微观审慎监管框架的基础上融入宏观审慎监管,是后金融危机时代各国金融监管当局的共识.对此,我国应在“巴塞尔Ⅲ”的基础上,加快完善金融监管制度,构建涵盖银行、证券、保险一体化的宏观审慎监管框架,巩固金融体系的稳健性,维持经济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15.
《经济师》2019,(11)
当前,我国经济运行稳中有变、变中有忧,外部环境复杂严峻。文章结合形势变化和当前监管理念,对"宏观审慎和微观监管""两位一体"的外汇管理体系进行了研究,宏观审慎管理着眼于创新宏观审慎调节工具,在政策中嵌入逆周期调节机制;微观监管着眼于以实质重于形式的原则进行真实、合规性监管,依法依规维护外汇市场秩序;通过完善"两位一体"的外汇管理体系,更加科学有效实施外汇管理,防范和应对跨境资本流动风险,维护外汇市场秩序和国家经济金融安全。  相似文献   

16.
国际金融危机后,为了更好地防控跨境资金流动带来的系统性风险,各国监管部门开始推进跨境资金流动监管方式的改革,其基本思路在于稳步推进宏观审慎管理方式,构建宏观审慎管理体系.本文将以我国跨境资金流动监管现状出发,探析现行监管体系的不足与缺陷,进一步探析如何根据我国的基本国情与现阶段特征,丰富与完善跨境资金流动宏观审慎管理体系框架,为维护国家经济金融安全,保持我国经济平稳健康发展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7.
2007年以来的金融危机表明传统的单纯的微观审慎监管框架已不足以应对现今金融的快速发展。在这个背景下,越来越多的政策制定者、经济研究人员及会议开始讨论一种基于宏观视角的金融监管框架,同时这些年来在这一方面的研究文献也越来越丰富。但是鉴于这一概念出现较晚,因此现如今对宏观审慎监管政策仍然众说纷纭。宏观审慎监管主要的研究焦点在于工具的选择和使用、与货币政策的协调和政策的执行方式与效率问题。文章基于Galati and Moessner(2012)对这一领域的文献进行了简单的梳理与惠顾,并结合所述分析了今后一段时间的研究热点。  相似文献   

18.
2008年美国金融危机爆发并引发世界金融海啸后,宏观审慎监管政策成为金融监管与宏观经济调控模式改革的方向和重点.本文从宏观审慎监管理念的提出、深化并引起重视的脉络出发,从系统性风险的两个维度提出了可用作宏观审慎监管的工具,重点分析了美国、英国和欧盟等发达国家在宏观审慎监管改革上的实践.  相似文献   

19.
随着后金融危机时代的来临,加强宏观审慎监管已经成为各国金融监管当局防化系统性风险的重要举措。近年来,国内外理论界和实务界在宏观审慎监管的必要性、内涵、目标、主体、客体和政策框架等五个方面进行了广泛的研究和探索,有共识,也有分歧,对中国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宏观审慎监管提供了参考。  相似文献   

20.
反思此次金融危机,我们发现,宏观审慎监管应被视为平衡金融创新、保障金融稳定的要素得到更多的关注和应用.考虑到制度变迁的成本与效率,在不增设新机构的情况下,应强化中央银行宏观审慎监管权,由其识别、评估宏观经济和金融体系整体发展中出现的潜在威胁,对累积过程中的系统性风险提出早期预警,并在"第一时间"制定并实施处置方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