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06 毫秒
1.
跨国公司R&D全球化进程,导致了跨国公司R&D中心在华快速集聚。从跨国公司与东道国两个视角,系统剖析了跨国公司R&D中心集聚的双向动因,建立了相应的模型。构建了跨国公司R&D中心集聚水平评价指标体系,并借鉴行业集中度原理,建立了跨国公司R&D中心集聚水平测度模型。利用相关数据对北京和上海的跨国公司R&D中心集聚水平进行了测度,结果表明,这两个地区跨国公司R&D中心具有明显的集聚现象。为进一步探索提升跨国公司R&D中心集聚水平,增强其知识溢出效应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2.
跨国公司R&D投资在中国的发展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陶裕春  万欣荣 《经济师》2002,(11):60-60,81
自 1 994年加拿大北方电讯公司在北京投资成立北京邮电大学———北方电讯电信发展研究中心 ,跨国公司纷纷抢滩中国R&D。截止 2 0 0 0年底 ,来自 1 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跨国公司在中国设立了 1 0 0多家R&D机构。文章阐述了跨国公司来华进行R&D投资的动机 ,总结海外R&D机构在华分布规律 ,探讨跨国公司在华R&D投资的特点 ,展望跨国公司在中国加入WTO之后的发展趋势 ,分析跨国公司与国内企业的竞争。  相似文献   

3.
基于协整理论和Borensztein的模型,文章采用时间序列动态均衡关系分析方法,对跨国公司R&D投资与我国经济增长之间的关系作了实证分析。分析表明:跨国公司R&D投资对我国经济发展的影响时效相对较长,并且影响力度逐渐减弱。对考虑人力资本的跨国公司R&D投资与我国经济增长的关系的进一步的实证分析后,本文认为在目前跨国公司的R&D投资过程中,我国人力资本对经济增长的作用不显著,跨国公司R&D投资的引入对国内投资也不存在挤出效应。  相似文献   

4.
文章从省域尺度上考察跨国公司在华R&D机构的区位布局。采用2006年跨国公司在华R&D机构数据,对影响跨国公司在华R&D机构区位分布的因素进行了实证分析。研究结果表明:区域吸收利用的FDI规模和市场规模是影响跨国公司在华R&D机构区位布局的决定性因素;R&D资源的密集程度和知识产权保护水平是影响跨国公司在华R&D机构区位布局的重要因素,对跨国公司在华R&D投资布局有一定影响。  相似文献   

5.
由于R&D活动的经济外部性,跨国公司在华R&D投资通过多种途径产生了一种使我国技术水平提升、R&D能力增强的技术溢出效应.对无锡国家高新区跨国公司R&D机构进行问卷调研,并在考察跨国公司R&D机构基本情况、R&D主要特性的基础上,对跨国公司在华R&D投资的技术溢出效应进行了实证分析.  相似文献   

6.
经济全球化背景下,跨国公司为保持市场竞争优势和技术领先地位在全球范围内进行R&D投资,这为东道国通过产业关联获取跨国公司技术资源以提高本国产业技术水平创造了机会。从前向关联模式角度入手,研究了跨国公司与东道国本土企业通过R&D投资建立产业关联的动因、关联溢出效应及技术溢出路径,揭示了跨国公司R&D投资与东道国企业建立前向关联的内在机理,可为我国政府有效利用跨国公司R&D投资提升本土企业技术水平提供相应的管理启示和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7.
经济全球化背景下,跨国公司R&D国际化已成为影响我国医药产业的重要因素.在R&D国际化的背景下,如何应对跨国公司R&D国际化给我国医药产业带来的挑战,以及如何进一步利用跨国公司R&D国际化来提升自身的技术创新能力,己经成为我国医药产业的一个急需解决的问题.本文运用战略研究的相关理论,分析了跨国公司R&D国际化给我国医药产业创新带来的机遇与挑战,并在此基础上为我国医药产业创新提供了可资借鉴的具体对策  相似文献   

8.
一、国外学者R&D国际化模式的划分 R&D国际化的研究始于20世纪70年代后半期.20世纪80年代,关于跨国公司R&D国际化研究文的文献也屈指可数.从1990年开始,关于跨国公司R&D的研究日渐丰富.到20世纪90年代中期,跨国公司R&D已经成为西方学术界、政府部门和国际机构关注的热点(Niosi,1999).在所有研究文献中,都或多或少对R&D国际化模式进行了分析.  相似文献   

9.
目前对跨国公司R&D区位的研究大多站在区域要素供给的角度,探讨影响R&D机构布局的区位因子。实际上,在全球竞争时代,跨国公司R&D机构布局在考虑投资地R&D区位规模的同时,还受到企业内在因素的影响。从竞争战略视角出发,以诺基亚公司为例,研究跨国公司R&D机构的全球区位机理。结果发现,R&D机构的空间布局受到研发网络/战略的总体控制,并受生产单元、竞争对手、合作伙伴等利益相关体的影响,同时与东道国各类要素产生层层耦合。从诺基亚案例分析中得出若干启示,以期为我国城市R&D产业发展提供重要参考。  相似文献   

10.
彭中文 《经济师》2006,(1):91-92
随着我国的入世及经济的快速发展,众多跨国公司在我国设立了许多R&D中心。文章首先分析了跨国公司在华R&D投资的特征,然后研究了其R&D投资模式,主要有独立研究、共同研究和合作开发等模式,并且分析了跨国公司的R&D投资效益。在此基础上,提出了一些相应的政策措施。  相似文献   

11.
目前,中国已成为跨国公司海外R&D投资的首选国家,跨国公司在华R&D机构的空间结构研究的理论与现实意义日益突显。在梳理现有文献的基础上,以全国31个省市自治区2008年数据为样本,选取17项指标进行因子分析,得出区域创新环境因子(软环境、硬环境),市场因子(市场规模、市场结构)两项跨国公司R&D空间选择的影响因子。通过计算31个省市自治区的区域创新环境因子和市场因子,并加权求和得出影响能力指数,进而运用MapInfo软件绘制中国各省域在经济地理意义上的跨国公司R&D场源和圈层空间结构。  相似文献   

12.
基于跨国公司NPI转移的企业R&D知识创新模式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跨国公司NPI(NewProductIntroduction,新产品导入)转移为代工企业R&D知识创新提供了难得的机遇。首先,在对跨国公司NPI转移阶段和企业代工模式特征分析的基础上,构建了二者关系模型;其次,以知识为载体,依据技术创新模式,建立了基于跨国公司NPI转移的企业R&D知识创新模式结构图,提出了OEM、ODM和OBM模式下企业R&D知识创新的模式选择策略;进而,结合R&D知识属性,探讨了基于跨国公司NPI转移的企业R&D知识创新模式实现模型,提出了实现企业R&D知识升级的创新模式组合;最后,通过实例验证了相应模型和策略。  相似文献   

13.
跨国公司研发国际化在行业上表现出一定的不平衡性。本文对跨国公司在美国、日本、中国三国进行R&D投资所呈现的行业特征及影响因素进行比较与分析 ,试图探寻我国在更高层次、更宽领域引进R&D投资所应采取的措施  相似文献   

14.
当跨国公司在海外扩张R&D活动的时候,跨国公司母国也面临着一些收益和成本问题.对于整个世界经济而言,R&D的国际化应该有助于加速创新过程.通过将更多国家创新体系紧密联系起来.R&D国际化为更多的知识和技术跨国界交流活动提供了便利.  相似文献   

15.
应用因子分析法,研究了我国28个省、直辖市1998—2005年期间吸引跨国公司R&D投资数据,对各地区吸引海外研发投资环境进行了评价。结果表明:吸引海外R&D投资的主要区位因素在于该地区的科技实力;通过比较各地区吸引FDI和吸引海外R&D投资的情况发现,海外R&D投资对东道国市场因素的关注程度要明显低于FDI;另外,跨国公司海外研发投资具有明显的集聚特性。  相似文献   

16.
跨国公司在华R&D投资对我国制造业技术创新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20世纪90年代中期以来,跨国公司加大在中国等国家和地区设立海外研发机构,进行研发活动。文章对跨国公司在华R&D投资的特点等进行了分析,然后选择了制造业中的高技术产业,通过建立计量模型进行实证分析,阐述了跨国公司在华R&D投资对中国制造业技术创新的影响。最后,结合跨国公司在华研发投资存在的问题,给出了促进我国技术进步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7.
跨国公司在华R&D投资对我国区域创新系统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跨国公司R&D投资是在全球范围内配置R&D资源的一种投资活动。其在华R&D投资对我国区域创新系统的影响,主要是通过对企业、高校和科研院所、中介组织、政府及区域创新环境的作用表现出来的。  相似文献   

18.
跨国公司R&D全球化就是指跨国公司的研究开发活动扩散到母国以外的其他区位,利用多个国家的科技资源,跨国界地开展研究开发活动.  相似文献   

19.
当代跨国公司R&D现出分散化的特点,并采用了国际许可证、国际合作、"绿地投资"和并购等方式.R&D分散化会产生资源配置与利益分配、"挤出"与"挤入"、技术外溢等诸多效应,并对经济全球化产生影响.  相似文献   

20.
跨国公司R&D全球化与中国的对策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研究与开发(R&D)是企业的核心功能与创新源泉.20世纪90年代以来,随着经济全球化、科技一体化的迅猛发展,跨国公司技术R&D的形式、战略也发生了相应地变化,西方巨型跨国公司为了降低新产品研发的成本和风险,谋求产品价值链各环节的总体最大收益,逐步淡化以母国为R&D中心的传统布局,代之以全球范围内R&D资源的战略配置,逐步实现R&D的网络化、全球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