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明清时期山西农业生产方法的改进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明清时期的山西农民根据各自地区的自然条件和农作物的生长特征,因地制宜、因时制宜,对农业生产方式、农作物耕作技术进行了改进,使农业生产有了较大的发展。同时,不断引进和扩种新的农作物和经济作物品种,丰富了我省作物的栽培品种,促进了商品性农业的发展。根据我省南北不同地理环境与不同气候特征,形成了不同的农作物区域分布。  相似文献   

2.
采用基尼数、带间差异系数、带别特化系数、地区特化率指标对昆明城市中心区的零售商业服务业的区位类型和服务级别进行了划分,区分出向心分布、离心分布、局部集聚、均匀分布4个大类和10个亚类,确定出5个服务等级。以此对昆明城市零售商业服务业的行业分布与区位特征有一个初步的认识,并为城市商业地域结构的研究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3.
一 所谓商品粮基地,是指在一定条件下、一定时期内形成的、以生产粮食为主、能稳定地提供数量较多的商品粮、在地区上连片分布的农业地域单元,一般由若干县所组成,具有以下几个显著特点:(1)农业自然条件相类似;(2)具有共同的开发历史;(3)粮食是农业的主导部门,粮食作物种类大致相同;(4)能较稳定地提供较多数量的商品粮,商品率比较高;(5)老商品粮基地一般都具有较好的运输条件,基地范围内大多分布有一定规模的城镇或工业中心。  相似文献   

4.
黄玛兰  李晓云 《经济地理》2019,39(6):172-182
文章采用1981—2015年的省域面板数据,在分析主要农作物种植面积比例变动趋势的基础上,利用线性混合模型探究了农业劳动力转移及其价格上涨对农作物种植结构变化产生的影响。结果表明:①与1981年相比,2015年中国省域粮食作物、棉花种植比例整体呈下降趋势;蔬菜、油料种植比例整体呈增长趋势;大豆种植比例在大多数省份呈下降趋势,少数省份呈上升趋势;在粮食作物内部,小麦种植比例整体呈下降趋势,玉米则呈增长趋势,水稻种植比例在部分省份呈下降趋势。②农业劳动力转移及其价格上涨对农作物种植结构变化的影响存在显著的省际差异性。农业劳动力转移会促进大宗粮食作物种植比例的增加,同时也有利于促进经济发达地区及大型农产品集散区的经济作物(蔬菜)种植比例增加。农业劳动力价格上涨有利于促进经济作物种植比例的增加,尤其是蔬菜种植比例,但不利于传统粮棉作物种植比例的增加,尤其是棉花种植比例。③除此之外,工业化水平、农业机械化率、人均耕地面积、农业补贴、化肥、灾害率均对作物种植比例的形成及变动具有不同程度的影响。  相似文献   

5.
采用基尼系数、带间差异系数、带别特化系数、地区特化率指标对昆明城市中心区的零售商业服务业的区位类型和服务级别进行了划分,区分出向心分布、离心分布、局部集聚、均匀分布4个大类和10个亚类,确定出5个服务等级.以此对昆明城市零售商业服务业的行业分布与区位特征有一个初步的认识,并为城市商业地域结构的研究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6.
研究目的:分析当前我国农户种植结构选择行为的决策逻辑,提出农户种植结构区域分异规律。研究结果:(1)根据不同农作物的劳动边际产出的差异,可将农作物分为两类,一类是劳动边际产出较高的农作物如水稻,一类是劳动边际产出较低的农作物如棉花;(2)农户心理劳动报酬是在要素市场不发育的条件下,农户对自身劳动价值的判断;(3)农户种植结构调整的行为逻辑为:农户倾向于选择劳动边际产出与其心理劳动报酬接近的作物。研究结论:经济较发达地区,农户生产环境较好,该地区农业种植结构倾向于劳动边际产出较高的作物;经济欠发达地区,农户生产环境较差,该地区农业种植结构倾向于劳动边际产出较低的作物。  相似文献   

7.
洞庭湖区(指洞庭湖地区的湖南部分)地处湖南北部,地理坐标东径110°51°~113°45′,北纬27°53′~29°57′,范围辖三个地区的20个县、市和15个国营农场。土地总面积34,575.3平方公里。该区是由中亚热带向北亚热带过度的地区,全境分为湖盆平原和环湖丘陵区两大部分,除主产水稻、棉花外,还种植有甘蔗、芒麻、油茶、茶叶、柑桔、黄红麻、芦苇一荻、蚕桑、湘莲和油菜等。与国外成带、片状种植相比较,这些作物除水稻、棉花、油茶种植比较集中外,其他作物种植都比较零散,这正是判别洞庭湖区农作物的难度之处。国外从六十年代起开始判别农作物,到目前为  相似文献   

8.
我县是渭北早塬上的一个山区县,灌溉条件较差,农作物生长所需要的水分,主要靠自然降雨供给,降雨量的多少及分布状况,对农作物产量影响很大,根据历史资料记载,我县近十八年来降雨量和粮食平均亩产的关系如下: 从上表可以看出,降雨量和产量的关系,呈现有密切的线性相关关系,在一定范围内,降雨量越大,产量就越高。要提高农作物的产量,增加水利设施,扩大灌溉面积,是一个重要条件。但是根据我县实际情况,山区灌溉,代价高、效果差、见效慢。在当前国家财政还比较困难,各级积累还不能为农业提供大量资金的情况下,早塬山区能不  相似文献   

9.
论跨国公司内部竞合中的子公司类型划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袁晓兵 《经济经纬》2006,65(2):49-51
外国子公司在合作和竞争的水平上是有差异的,有些子公司能够达到高水平的合作和竞争,而其他子公司可能进行高水平的合作、低水平的竞争,反之亦然。这种差异性形成了四种情况,它们反映了竞合矩阵中合作和竞争的不同排列。运用合适的分类方法,可以将大量的外国子公司分成四种,这样可以进一步解释每个类型存在和经营的共同条件,便于跨国公司更好地进行全球化的计划与协调工作。从经验主义的角度讲,可以根据每个子公司的竞争和合作水平,将之与企业层面的平均值进行比较,从而确定出它所属的类型。  相似文献   

10.
湖南省农作物种植结构演变及影响因素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经济地理》2021,41(2):156-166
以传统农区湖南省为研究区域,综合运用空间集聚分析、时序变化趋势分析等方法,结合GIS技术分析1986—2016年湖南省县域典型农作物种植结构的时空演变过程、格局及阶段性特征,从环境基础、社会发展、科技进步等方面探讨种植结构演变的影响因素。结果表明:①1986—2016年湖南省共出现29种农作物种植结构类型,有83个县市区进行农作物种植结构类型调整,主要调整方向为降低主粮作物的种植比例,增加经济作物和蔬菜类作物种植比例,类型丰富度呈先增后减的趋势。②从县域尺度上看,1986—2016年湖南省作物种植比例呈显著减少趋势的主要是早稻、晚稻;种植比例呈显著增加趋势的主要是中稻、蔬菜和油料,种植类型格局调整为中稻、玉米、蔬菜和油料等作物共存的种植类型格局。③农作物种植结构演化是区域自然环境基础与外部影响因素相互作用、交互影响的结果。社会发展与市场需求通过作物价格差异、劳动力价格上涨等因素影响地区种植面积,助推经济作物种植比例增加;科技进步通过农业技术推动地区种植面积增加;农业政策通过宏观调控与加大农业投入保证地区粮食种植面积;环境基础在一定程度上决定地区种植面积与规模;气候变化通过干预农户对作物种植类型与种植面积的选择,从而影响地区农作物种植结构。  相似文献   

11.
经济区划是根据地理、历史、资源分布、产业分工等客观条件划分的经济区域,是在分工协作的基础上形成的一种开放式的经济网络。由于各个地区在自然条件和社会经济方面存在着很大差异,并在这一基础上形成了各自的优势产业,因此,每个经济区域都具有一定数量的、专业化的生产部门和产品,并以专业化部门为中心综合发展。在一个区域内,若干企业或是为了生产同一种产品紧密协作,或是对某种原料或资源依次进行深度不同的加工,或是围绕某种产品形成一系列辅助企业,密切联系,互相依存,彼此支援。通过地域内各经济单位的分工的作,使区域内的劳动力、资金、技术、信息、自然资源等生产要素能够合理地流动和配置,进而在整体上提高本区域的经济效率和经济规模。  相似文献   

12.
陆佩  章锦河  王昶  赵琳 《经济地理》2020,40(3):52-62
特色小镇作为产业的新型空间组织形式,可有效推动新型城镇化、助力乡村振兴,促进生产、生活、生态"三生融合"。文章以住建部官方公布的全国403个特色小镇为研究对象,基于根植性理论,运用GIS技术与方法,提出了特色小镇的分类方案,并探究不同类型特色小镇的产业差异及其空间分布特征。研究结果:①基于自然资源根植性和社会资本根植性两个视角,结合国民经济分类,将全国特色小镇分为四个主类、8个亚类和15个基本类型。②不同类型特色小镇的数量分布、地区分布均呈阶梯化特征,其分布密度与各地区已有的产业基础关联密切,根植性特征明显。③特色小镇分布整体呈凝聚型,且集聚趋势明显;在各省域内分布相对均衡,中部地区相较西部和东部而言,集聚程度最高;当前在空间上形成了长三角高密度聚集区和京津地区、珠三角次密度聚集区。④特色小镇的"特色"多样化需挖掘,第四产业孕育兴起,小镇类型可完善,布局合理性与空间结构仍需优化。  相似文献   

13.
论农作物保险区划及其理论依据:农作物保险区划研究之一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论农作物保险区划及其理论依据──农作物保险区划研究之一庹国柱,丁少群所谓农作物保险区划,就是以各地区自然和经济条件的相关性和农作物危险的一致性为标志,按照保险经营的要求,将不同作物可能遭受的危险和费率等级进行评判和分区。研究这个问题对我们认识农作物保...  相似文献   

14.
新疆粮食生产的时空变化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陶江 《生产力研究》2006,(11):56-58
文章分析研究出新疆粮食在近五十多年,总产、单产、人均占粮量增长很快,粮食作物结构也在大农业结构变动的背景下进行适宜调整。在空间上,新疆粮食播种面积的变化在全疆趋同,粮食生产在全疆形成余粮区、自给区和缺粮区的空间格局,主要农作物在自然条件差异很大的新疆形成特定的生产区域。最后提出新疆粮食生产现存的问题。  相似文献   

15.
一、我国糖料作物生产发展和布局现状糖料作物是食品工业的重要原料。我国国土辽阔,北起寒温带,南至热带,大部分地区位于北纬20°~50°之间。按照热量、光照和水分条件,南部适合种植甘蔗,北部宜于种植甜莱,这种有利于发展南“蔗”北“菜”的自然条件,为世界各国所少有。  相似文献   

16.
近30年来长株潭地区农作物种植结构演变及优化对策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综合运用空间集聚分析、时序变化分析等方法,结合GIS技术从种植结构类型以及种植比例变化两个方面对近30年来长株潭地区农作物种植结构的时空变化过程、格局与调控路径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①共出现12种农作物种植结构类型,且有22个县市区转变了农作物种植结构类型,区域种植结构类型丰富度呈波动上升趋势,由单一的双水稻型向多元化的作物种植结构转变。②种植比例变化较大,双季水稻种植比例降幅最大,而蔬菜的种植比例增幅最大。1987年共有3种作物存在显著的HH集聚特征,其中双季水稻、油料出现了高值聚集区的连片分布;而2016年共有4种作物存在HH集聚特征,其中双季水稻、油料、蔬菜出现了高值聚集区的连片分布。文章认为,长株潭地区未来可通过减少单一型增加组合类型,实现组合型内部元素多样化,在保证水稻种植面积的前提下提升带有地方特色的作物种植比例等方面进行调整与优化。  相似文献   

17.
京津冀地区空间结构的基本类型与划分方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京津冀地区为案例,采用人口密度和交通可达性两个指标,基于10 km格网数据将京津冀地区的空间结构划分为内层中心空间、外层中心空间、人口稠密的过渡空间、人口稀薄的过渡空间、人口增长的边缘空间、人口稀薄的边缘空间六种类型,结果表明:1中心空间以占9.87%的土地面积集聚了31.39%的人口,边缘空间以占75.42%的土地面积集聚了47.95%的人口,中心空间的人口密度是边缘空间的4.97倍。2中心空间主要集中在北京和天津的市辖区以及保定和廊坊的部分市辖区内。边缘空间主要集中在京津冀地区的北部、西部和南部,这些地区以山区和粮食主产区为主。该格局反映了这一地区资源环境与经济社会相耦合的基本特点。3比照主体功能区划方案,中心空间和过渡空间与开发类地区的拟合度达61.6%,边缘空间与保护类地区的拟合度达72.1%,两者具有较好的一致性。  相似文献   

18.
把握乡村聚落的空间分布规律和类型特征,可为聚落空间宏观优化布局提供方向和指导。文章综合运用空间分析、景观格局指数、聚类分析等研究手段与技术方法,定量分析了广西乡村聚落的空间分布格局,以县域为基本单元划分了乡村聚落的类型。结果表明:(1)广西乡村聚落规模普遍偏小,其空间分布呈中南部“热”东北部“冷”的格局;(2)乡村聚落的密度分布在空间上呈现由东南向西北方向递减的态势;(3)聚落规模和密度分布具有低海拔、缓坡、水热条件适宜的空间指向性,并伴随耕地面积的增加而增加,不同等级社会经济要素下聚落规模与密度差异显著;(4)乡村聚落总体呈现东南半壁形状复杂、破碎化程度高,西北半壁形状相对规整、破碎化程度低的特点,桂东、桂北样带复杂多样,桂中样带相对简单;(5)基于指标体系构建,将广西乡村聚落划分为6个一级区、17个二级区,并归纳了各类型区的地域特征,以期为区域乡村聚落空间优化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9.
农作物各种营养元素在农作物体内缺乏,是导致一系列物质代谢和运转上的障碍,而表现出某些特殊的症状,也称为营养元素“缺素症”或“生理性病害”。同一农作物缺乏不同的营养元素,其外部形态特征也有明显的区别,不同作物缺乏同一营养元素,其外部形态特征也不完全相同。因而,可以根据农作物缺乏症状,判断农作物缺乏某种营养元素。同时,农作物缺素症状在一定程序上,也反映了土壤某种营养元素的丰缺状况。  相似文献   

20.
应用宏观经济学、微观经济学和环境经济学原理,同时考虑我国尤其是我国西部宗教文化盛行地区自然资本的特点,首先从我国经济发展战略的高度,将比较优势战略和我国自然资本的分布特点相结合,引证出西部自然资本发展和保护之间的矛盾。然后,在我国现在的产权制度无法按照科斯定理进行自然资本的市场配置情况下,得出自然资本评估理念的新见解。最后,指出在宗教盛行地区比如我国西部进行自然资产评估时,需注意以自然资本为载体的文化资本对社会福祉的贡献,从而更加真实地反映出对自然资本这种公共资本的需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