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00 毫秒
1.
曹菁 《现代经济信息》2012,(11):223-225
私人银行源于欧洲,21世纪初进入中国,成为国内能满足高净值人士需求的金融创新产品。面对银行领域的激烈竞争,私人银行采用了关系营销策略。该策略强调客户满意度和忠诚度的提升。本文介绍了私人银行业务的发展、市场营销及营销策略;对比了欧洲私人银行和中国大陆私人银行的营销策略,并指出借鉴、适应与创新齐头并进更有利于中国私人银行的发展与生存。  相似文献   

2.
私人银行是向高净值客户提供高端金融服务的金融机构.个性化和私密性是私人银行的主要特点.作为私人银行的核心特点,私密性是指客户不希望透露自身财务信息的特性.此外,私密性是国内外客户关注的重点,瑞士私人银行正是由于私密性方面的出色工作而闻名世界.但在中国,私密性的实践存在着一系列的障碍.本文从私人银行理论入手,介绍了私人银行的定义及私密性这一核心特点,着重分析提供了私密性服务的典型——瑞士私人银行的经验,以及影响中国私人银行私密性的主要障碍,并提出了一些解决问题的设想.  相似文献   

3.
本文将明清中国的官商关系放在东西方大分流的理论背景中考察,以构建的“重商”、“无为”、“抑商”三种官商关系为基点,梳理了官商关系在东西方大分流中的作用,并从贱商、重税和海禁三个方面分析了明清中国的官商关系.笔者认为,明清以来商人的社会地位显著提高,士商之间的界限变得模糊,政府对商人的税收并不比农民高,私人对外贸易也被纳入政府的管理范围中.政府逐渐从对经济的直接控制中退出,转而利用商人以达到目标.因此,与认为传统中国的官商关系是“抑商”的观点相比,明清中国的官商关系的实际更接近于“无为”.  相似文献   

4.
近一阶段,股份制银行“工农中建化”的推进符合国家的利益,是政府主导型的制度变迁。加强国家对股份制银行的控制成为在国有银行商业化改革的背景下国家的必然选择,是国家试图兼顾提高效率(国有银行商业化)和加强金融控制能力双重改革目标的结果。股份制银行必将经历“分化——同化——分化”的发展历程,而目前正处在“分化——同化”阶段。  相似文献   

5.
私人银行业务是金融机构向高净值客户提供的以金融领域为主及非金融领域为辅的个性化、多元化、私密性强的综合性服务。目前私人银行业务在全世界蓬勃发展,但在国内私人银行发展正处于起步阶段。随着国内经济增长和资本市场的繁荣,家庭财富和个人财富的快速积累,国内的私人银行市场前景广阔,本文通过经济背景和制度背景的研究,探讨私人银行业务发展的催生条件以及制约因素,以挖掘其发展的内生逻辑,并提出了一定的发展建议。  相似文献   

6.
本刊记者 《商周刊》2012,(19):55-55
10多年前,“私人银行”一词对中国民众似乎还是一个陌生的词汇,各家商业银行的私人银行业务也只是停留于居民储蓄。如今,私人银行发展却呈现出突飞猛进的态势。截至2011年底,共有11家商业银行开设近200家私人银行机构,管理资产规模超过3.5亿元。  相似文献   

7.
, 《商周刊》2013,(2):54-55
中国私人银行这点星星之为正以燎原之势灼噬着个人财富管理市场。2007年,中国银行率先在中国国内开展私人银行业务。此后,私人银行业务在中国蓬勃发展,从外资金融机构到国内金融机构,从大型国有银行到股份制银行、从城市商业银行到农村信用合作社,各类金融机构都力图分食这块“蛋糕”。  相似文献   

8.
陈颖 《经济师》2006,(3):235-235,237
银行保险是在社会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是银行业与保险业发展到一定阶段的金融产物,从欧、美等发达国家的金融发展历程来看,银行保险业务对各国金融经济发展起了重要的作用。中国保监会副主席魏迎宁在“银行保险深层次合作与发展论坛”中指出,银行保险在中国已经到了发展的关键时刻,银行保险何去何从,需要保险监督部门深入研究,需要保险公司、银行积极探索,加强合作。  相似文献   

9.
阅读提示     
《资本市场》2014,(8):2-2
<正>1.没有数据能够证明今年楼市已经进入拐点,楼市要有拐点也是被银行打拐的。要判断楼市情况应该看整体数据。成交金额仅下降了几个百分点,用局部数据来判断楼市有拐点是错误的。2.摩根财团后来享有一个极其矛盾的名声——既是一个绅士们的俱乐部,又是一座头等的压榨血汗的作坊。在摩根化的进程中,摩根银行在整条华尔街都沉浸于黑暗之中时还灯火通明。一位新闻记者评述道:"摩根银行一向被称为是杀害合伙人的凶手。"  相似文献   

10.
蒋硕杰在80年代初期与人论战时,虽然没有明白指出在15年后的1997年也就是在他故去后的4年,会发生震动全球的“亚洲金融危机”。但是他对官银一体,官商一体并通过大老板豢养的人鼓吹、特权阶层来制定有利邓通之辈的五鬼搬运与金蝉脱壳之金融货币政策,表示极大的愤慨与蔑视。他似乎看到了南朝鲜就会发生金融货币危机,在1997年我重读这一段时尤感惊心动魄。  相似文献   

11.
中国发展私人银行业务的策略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私人银行是以财富管理为核心,向拥有高净资产的私人客户提供的一种个性化的高端金融服务。近些年中国的富裕阶层迅速扩大,资产管理需求强劲,私人银行业务正越来越显现出巨大的增长潜力。随着中国金融业的全面开放,具有丰富经验的外资银行也瞄准了拥有巨大潜力的中国私人银行业务市场,私人银行业务成为中外资银行竞争的焦点。由于中国相关法律法规的缺失和中国商业银行自身所存在的种种问题,中国银行开展私人银行业务尚面临着许多的困难和挑战。因此,在借鉴国外银行开展私人银行业务的经验的基础上,通过分析中国私人银行业务发展的必要性和可行性以及现阶段存在的问题,提出中国私人银行业务的发展策略。  相似文献   

12.
中国发展私人银行业务的现状及前景、国外私人银行的财富管理经验、目前国内私人银行财富管理现状与不足、我国的私人银行财富管理如何在当前的经济形势下实现快速发展。  相似文献   

13.
张杰 《金融评论》2010,2(5):1-7
经济改革开放以来,主流文献对中国经济增长的金融制度机理多有阐发。McKinnon发现了中国金融改革方式选择的特殊性,借助“金融剩余”、“金融控制”等概念,他勾画了“金融支持型”经济增长的大致轮廓,世界银行和Maddison则分别通过强调“初始条件”和居民储蓄的重要性而佐证了上述观点。一些文献对经济改革中银行体系的制度结构与行为方式有所刻画,它们发现,在中国经济改革过程中,银行体系的高不良贷款、高盈利、高流动性与经济的高增长长期并存不悖。另外一些文献进一步觉察到,在国家财政收入下降的情况下,依赖金融方式实现巨额债务融资构成改革中经济高速增长的关键。邹至庄与陈志武等华裔主流学者则试图深入到历史文化层面探究中国经济改革过程的金融制度机理.  相似文献   

14.
姚会元 《经济师》2000,(1):147-148
中国近代,尤其是20世纪之初至20年代,江浙金融财团逐渐崛起,以“南三行”(上海商业储蓄银行、浙江实业银行、浙江兴业银行)为骨干的江、浙商业银行迅速发展,尽显风流。到1936年以前,“南三行”都进入了中国银行界中的前十名。由于管理得法,用人得当及善于抓住和利用经济与金融机会,成立于1915年的上海商业储蓄银行,由初创时的10万元资本发展到1921年时的250万元,到1931年又增至500万元。1930年至1934年这一时段,该行吸收的存款总额“一直属于全国银行一、二位宝座。”浙江实业银行的前身为…  相似文献   

15.
本文利用我国10家上市银行2010—2018年的面板数据,实证分析银行股权结构和经营绩效之间的关系。结果 显示:第一大股东持股比例与银行绩效呈倒U型关系,前5大股东持股比例的平方和与银行绩效呈正相关,这说明股权 过度分散和过度集中都不利于银行绩效的提高,适当的股权分散可以防止“一股独大”;研究还发现,与主流观点相 悖的是,国家的相对控股提高了银行的绩效。考虑到我国市场不成熟、法制不健全,分散的私人股权交易易产生“搭 便车”问题,因此私人股权未必比国家股权优越。  相似文献   

16.
《商周刊》2013,(5):52-52
今年已经是招商银行推出私人银行服务的第6个年头。在获得高端客户肯定的同时,私人银行的品牌形象进一步提升,几乎囊括所有国内外权威媒体评选的中国最佳私人银行称号。  相似文献   

17.
<正>我常听到这么一句话:“中国的银行与外国的银行相比仍有较大的差距”。这句话一般是指服务不佳,风险管理有缺陷以及经营效益较低。我认为,这“差距”不仅在于这些有限的业务或内部经营管理问题,而是在更深、更广的层面——中国银行业的“企业文化”……  相似文献   

18.
本文选取2011—2018年中国170家商业银行年度数据,构建面板回归模型考察数字金融对银行风险承担的影响及其作用机制。研究表明:数字金融对银行风险承担有促进作用;相对于国有银行与城农商行,数字金融对股份制银行风险承担的促进力度更大。数字金融通过影响银行收入结构来影响银行风险承担,“数字金融-收入结构-银行风险承担”的传导渠道有效。银行竞争度提高会减弱数字金融对银行主动风险承担的促进作用,但对数字金融与银行被动风险承担关系的调节作用无效;宽松货币政策会加剧数字金融对银行风险承担的促进作用。金融监管力度加大会减弱数字金融对银行风险承担的促进作用,金融监管的风险约束有效。该成果可为防控中国银行业信贷风险提供理论指导与决策参考。  相似文献   

19.
随着中国内地拥有高额个人资产的富有阶层迅速崛起,他们对财富管理的需求不断增强,因此,中外金融机构纷纷把中国内地视为私人银行业务极具潜力的市场.在与某些外资私人银行合作、学习其管理经验的同时,中资银行面临更多的是与外资私人银行的竞争.文章分析了中资银行开展私人银行业务具有的比较优势,提出了中资私人银行的构建途径和开展私人银行业务的对策.  相似文献   

20.
随着中国社会财富积累进程加快、高净值富裕人群快速增加,中国私人银行业蓬勃发展。但高净值客户对私人银行的理解也越来越深刻,对私人银行的选择更趋理性。那么商业银行如何发展私人银行业务,提升品牌形象,扩大市场份额则成为战略发展的关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