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03 毫秒
1.
目的 探究不同区域农户马铃薯种植意愿的影响因素及其差别,能够提高农户种植马铃薯的能动性与积极性,为马铃薯主粮化进程提供决策参考。方法 文章基于1 261个农户样本调研,运用条件价值评估法和多元回归模型,从农户个体禀赋、生产经营、社会资源、市场认知、政策需求五个方面对农户支付与受偿意愿进行分析,在此基础上探讨影响马铃薯种植意愿的主要因素,再比较分析典型产区马铃薯种植影响因素。结果 马铃薯农户种植受偿意愿均值为4 069.5元/hm2,支付意愿均值为724.5元/hm2;马铃薯农户种植意愿受各项成本收益、农户受教育程度、家庭收入、社会资源、市场信息认知及政府补贴的影响较大;北方种植因素受规模和利润率的主导,南方更多受到家庭生产经营特征的综合影响。结论 个体决策影响群体决策,群体决策影响整体马铃薯种植空间格局变化。区域内农户采取基于种植约束、成本收益和政策支持的种植方案选择,通过有限区域范围的无限趋同决策,产生不同程度的种植集聚、产业集聚和市场集聚,进而影响马铃薯种植空间格局变化。  相似文献   

2.
吉林省农户玉米种植与施肥现状调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明确吉林省不同生态区农户玉米种植与施肥现状,为区域玉米栽培和养分管理的进一步优化提供依据。方法 文章采用抽样调查方法,于2014年在吉林省44个县市开展农户调查,共收回有效问卷5 142份。调查内容主要包括:玉米品种、产量水平、种植面积和密度、播种和收获期、养分来源、施肥时期及方式、肥料种类和施用量等。结果 吉林省农户种植与施肥条件下玉米产量平均为9.1 t/hm2,东部湿润山区、中部半湿润平原区和西部半干旱平原区产量平均分别为8.1、10.1和8.0 t/hm2。全省农户共选用玉米品种526个,使用率前6的品种占比46.7%,播种期集中在4月下旬至5月上旬(占86.0%),收获期集中于10月上中旬(占89.0%)。单户种植面积大多在1~3 hm2(占62.3%),平均2.9 hm2,种植密度集中在5.5万~6.5万株/ hm2(占58.0%),平均5.7万株/ hm2。全部参与调研的农户均施用化肥,但增施有机肥比例仅3.5%,东、中、西部地区分别为6.0%、1.9%和4.0%。化肥品种以单施复合肥和复合肥—单质肥配施为主,中部地区大多为单施复合肥,东、西部地区大多为复合肥与单质肥配施。全省农户的氮(N)、磷(P2O5)、钾(K2O)养分投入量平均分别为244.6、130.8和104.4 kg/hm2,氮磷钾养分比例平均为1∶0.53∶0.43。施肥方式上,全省一次性施肥和分次施肥(基肥+追肥)方式分别占53.5%和46.5%。各区域中,中部地区农户的玉米养分投入量和一次性施肥比例(平均为540.6 kg/hm2和77.9%)远高于东、西部地区(平均为429.3、401.2 kg/hm2和22.4%、36.1%)。结论 现阶段吉林省农户玉米产量水平较高,但种植和施肥过程中还存在很多问题,需进一步加强针对区域尺度的玉米优化栽培和高产高效养分管理研究及技术推广,因地制宜地促进玉米产业绿色优质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3.
目的 研究21世纪以来江苏省水稻种植面积稳中有增的机制,为新时期稳定粮食播种面积保障国家粮食安全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文章采用时间序列描述性统计与区域空间比较分析、因素分解相结合的研究方法。结果 (1)2001—2020年江苏省水稻种植面积经历了“两增两减”的变化,由201.03万hm2波动增长至220.28万hm2,增长9.6%;同期广东、浙江分别减少了53.48万hm2、70.40万hm2,与江苏省水稻种植面积差距不断扩大;(2)2001—2020年江苏省苏南地区水稻种植面积减少了26.94万hm2,苏中地区水稻种植面积基本稳定,苏北地区水稻种植面积增加了45.11万hm2,苏北地区水稻种植面积增加对全省水稻种植面积增长的贡献率达234.2%,是江苏省水稻种植面积稳定的主要原因;(3)水稻生产竞争力不高和有效灌溉面积减少共同导致了苏南地区水稻种植面积的衰减,有效灌溉面积增长是苏中地区水稻种植面积基本稳定的主要原因,有效灌溉面积增加和水稻生产竞争力提升共同促进了苏北地区水稻种植面积的增加。结论 对于拥有较多后备稻田或耕地的区域,在一定时期内区域经济发展不一定导致区域内粮食种植面积的下降,但长期稳定粮食种植面积面临挑战。继续稳定江苏省水稻种植面积需要全省协同努力,苏南地区要稳定并适度增加水稻种植面积,苏中地区要积极探索稳定水稻种植面积的有效途径,苏北地区要着力发展稻米产业经济,探索水稻生产与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新路径,同时要高度重视江苏省沿海地区滨海盐土水稻生产的发展,为未来全省水稻种植面积增长开辟新空间。  相似文献   

4.
目的 为针对贵州省复杂的生境背景,改进火龙果种植适宜性评价方法。方法 文章研究选用温度、光照、土壤pH、地形地貌和土地利用等生境因子,构建包括地形、气象、土地利用、生态保护等多因子评价指标体系,通过ArcGIS进行空间叠加分析,并以县域和乡镇空间尺度划分贵州高原山区火龙果种植适宜分区。结果 (1)通过该方法分析显示,至2019年,贵州省火龙果种植适宜区为3.520 5万hm2,次适宜区为5 695hm2,适宜区和次适宜区分别占全省国土面积0.20%和0.03%;(2)罗甸县、望谟县、贞丰县为推荐种植县,适宜综合种植面积分别为1.397 9万hm2、9 060hm2和6 568hm2;册亨县、镇宁县和关岭县为一般种植县,适宜种植面积分别为5 413hm2、3 357hm2和1 123hm2;平塘县、安龙县为分散种植县,可种面积分别为311hm2和1 089hm2;(3)推荐种植县中,适宜区在罗甸县中部和南部、贞丰县东南部、望谟县南部分布较多,涵盖30个乡镇;一般种植县中,适宜区集中于册亨县东部、镇宁县南部、关岭县东南部地区的20个乡镇。结论 该研究的过程中使用了充分考虑贵州高原山区土地资源实际情况的多因子评价,弥补了以往单因子研究的不足,可为为山地农业产业布局和适宜性评价体系的构建提供了参考。  相似文献   

5.
目的 在中国土地规模经营和服务规模经营并重推进粮食作物效率提升背景下,进一步探讨农机社会化服务对小麦生产技术效率提升效应的规模异质性具有现实意义。方法 文章使用随机前沿分析和门限回归分析,利用2018年全国6省区小麦种植户经营情况,对农机社会化服务影响小麦生产技术效率及影响效果规模异质性进行研究。结果 农机社会化服务的采用有助于提升小麦生产技术效率;农机社会化服务对小麦生产技术效率存在门限效应,当农户经营规模低于门限值(0.293hm2)时,农机社会化服务对小麦生产技术效率不具有显著影响,跨越门限值后,农机社会化服务对小麦生产技术效率则具有正向影响效应。基于农户适度规模经营的情况下,农机社会化服务对中等规模(0.293hm2Area<3.333hm2)农户的小麦生产技术效率具有显著正向影响。结论 农机社会化服务有助于提升中国小麦种植户技术效率,但受限于农户规模,推进农机社会化服务发展的同时仍然需要推动土地的适度规模经营。  相似文献   

6.
继2014年国家在新疆启动了为期三年的棉花目标价格改革试点之后,2017年,经国务院批准在新疆深化此项改革。基于此背景,文章在分析全球及国内棉花市场的基础上,以新疆八个棉花主产区为调研对象,通过实地走访农业部门,并对306户棉农开展问卷调查。通过调查发现,2017年新疆棉农棉花种植意愿上升,主要原因是深化棉花目标价格改革,稳定棉农收益预期,种植收益上升,且棉农对未来种植收益持乐观预期。新疆棉花质量提高,机采棉占比扩大,有利于降低植棉成本,金融支持力度加强。但棉花目标价格补贴资金发放晚,部分棉农存在盲目扩大棉花种植面积的冲动等问题应予以关注。  相似文献   

7.
目的 受地形因素制约,山区地块小、坡度大、基础设施薄弱,短时间内较难实现大规模机械替代劳动力,加之青壮年劳动力外流日益增多,农村剩余劳动力成为影响新型经营主体规模经营的关键因素。探索有效劳动力约束下新型经营主体适度规模的“度”,对推进山区农业现代化进程具有重要意义。方法 文章基于江津区现代农业园区138户花椒种植新型经营主体的微观调研数据,衡量区域环境及劳动力个体特征等多因素叠加影响下新型经营主体的有效劳动力数量,进而评价劳动力约束下经济—社会—生态3个维度新型经营主体的综合效益,并以综合效益最大化为目标构建计量经济模型确定最优劳均经营规模,分析其规模经济。结果 (1)不同类型新型经营主体的有效劳动力数量具有明显差异,从多到少依次为农民合作社(13.03人)、农业企业(10.74人)、家庭农场(4.11人)、种养大户(3.15人);(2)不同类型新型经营主体综合效益差异显著,从高到低依次为农业企业(18.12)、农民合作社(13.66)、家庭农场(8.89)、种养大户(7.56);(3)研究区单个有效劳动力的劳均最优适度经营规模为2.64 hm2/人,兼顾不同经营主体的有效劳动力数量,户均最优适度经营规模从大到小依次为农民合作社(34.39 hm2)、农业企业(28.35 hm2)、家庭农场(10.85 hm2)、种养大户(8.32 hm2)。研究区当前达到最优适度经营规模的新型经营主体数量偏少,仅15.9%,其中包括6.5%的农民合作社、5.1%的家庭农场、2.9%的农业企业、1.4%的种养大户。结论 随着花椒种植新型经营主体土地经营规模的增加,单位土地面积的生产成本降低,与拟合最优规模的倒“U”型特征相符,即目前处于规模报酬递增阶段。该文旨在识别有效劳动力约束下各类花椒种植新型经营主体的土地适度规模,以助于推动山区培育新型经营主体,发展农业适度规模经营。  相似文献   

8.
新疆植棉业成本收益趋势分析及对策建议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棉花生产的成本与收益事关新疆植棉业的未来发展走势。本文通过对新疆植棉业2000-2009年成本收益调查资料数据的汇总分析,总结回顾了新疆主产棉区棉花生产成本与收益的十年变动趋势及其主要特点,并据此有针对性的提出了有效控制新疆植棉业成本过快增长和确保棉农增产增收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9.
目的 为研究河南省小麦节肥减排潜力。方法 文章基于农业统计数据、2 063份农户小麦调研数据和1 582组小麦田间试验数据,采用ArcGIS系统分析河南省农户习惯管理下小麦氮磷钾肥施用量及区域间差异,评价不同区域与推荐施肥相比的节肥潜力;应用生命周期评价(life cycle assessment,LCA)方法,定量河南省及不同区域小麦温室气体(greenhouse gas,GHG)减排潜力及区域性差异,为我国农业可持续发展和环境保护提供科学依据。结果 (1)河南省农户小麦习惯施氮量平均198 kg/hm2(174~259 kg/hm2),其中东部和北部相对较高,中部和南部较低;在节氮量方面,小麦单位面积节氮量平均为42 kg/hm2,在县域水平上差异很大,整体上由南往北逐渐增加。(2)农户小麦习惯施磷量平均为121 kg/hm2(64~210 kg/hm2),呈现北高南低、中部高低交错。平均单位面积节磷量为16 kg/hm2,以15~55 kg/hm2范围内的区域所占比例最大。(3)全省农户小麦钾肥习惯施用量平均50.4 kg/hm2,变化范围19~112 kg/hm2,施钾量普遍偏低,东部和北部及信阳南部县市施钾量仅19~35 kg/hm2;小麦节钾量范围为-45~62 kg/hm2,平均为-15 kg/hm2,有71.4%的县市需要增施钾肥。(4)在节肥总量方面,河南省小麦氮磷钾节肥总量分别为23.10万t、8.88万t、-5.31万t。(5)河南省小麦GHG减排总量为348.65万t CO2 eq,单位面积温室气体减排潜力整体呈现出由南向北逐渐增加的趋势,范县、辉县、濮阳等县市的单位面积减排潜力可高达>1 000 kg CO2 eq/hm2结论 在当前河南省小麦施肥状况下,推荐施肥具有很大的节肥和减排潜力,但也表现出很强的区域性差异,根据不同区域小麦习惯施肥量和推荐量,确定节肥减排目标并制定相关措施,对小麦生产中资源节约和环境保护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0.
兵团南疆垦区棉花成本收益动态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新疆,棉花是最具规模种植优势的经济作物,也是出口创汇的重要商品。本文通过对调查资料数据的汇总,分析近几年阿拉尔市十一团植棉业成本与收益变动趋势及其主要特点,并提出解决南疆植棉成本过快增长及确保棉农增产增收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11.
我国谷子种植户持续种植意愿的影响因素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文章通过对3个省(自治区)、5个市,268户谷子种植户的问卷调查,采用logit模型,使用逐步回归分析的方法,对影响谷子种植户持续种植谷子意愿的因素进行了分析。从户主个人基本情况、农户家庭情况、农户农业生产情况、谷子生产情况等4个方面共选择13项调查内容作为解释变量,以第2年是否持续种植谷子作为被解释变量,逐步回归分析结果表明:种植户种植业收入占家庭总收入的比重、种植户家庭耕地面积、谷子种植补贴通过了显著性检验。种植业收入占家庭总收入的比重与谷子持续种植呈显著负相关,比重越高持续种植意愿越低。谷子产量受自然因素影响大,农户从减小风险的角度出发,收入对种植业越依赖谷子的种植意愿越弱。家庭耕地面积与谷子持续种植呈显著正相关,家庭耕地面积越大,谷子被选择种植的机会也就越大,规模效应越明显,持续种植意愿越强。补贴对持续种植意愿呈显著正相关关系,种植补贴意味着更多的收益,积极性就越高。依据分析结果提出了要进一步提升对种植谷子的重视,加大科研投入力度,做好科技成果的转化与推广工作;要加大谷子种植补贴的力度、范围及内容,在良种、农膜、资金等方面对种植户给予支持与补贴,调动农户谷子种植的积极性;推进土地流转,在农户种植规模扩大过程中提高土地规模效益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2.
新疆棉农对农业面源污染防治的态度和支付意愿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农业面源污染问题已经成为我国面临的最严重的环境污染问题之一,农户对农业面源污染防治的态度和支付意愿研究,对于政府制定相关政策措施意义重大。分别采用李克特五点量表、条件价值评估法、多元有序Logistic模型回归等方法对(1)棉农对农业面源污染防治的态度,(2)棉农对农业面源污染防治的支付意愿(WTP),(3)影响棉农支付意愿的社会经济因素进行研究。结果表明:新疆棉农对农业面源污染防治的态度非常积极,但是当与自身利益相冲突时,则趋向于以牺牲环境为代价;新疆每户棉农对农业面源污染防治的支付意愿是113.96元/年,49.64%的被调查者选择的支付区间是[12,60)元/年,累计百分比占70.65%;农户的教育水平和是否参加过农业专业合作组织是新疆农户农业面源污染防治支付意愿的主要影响因素。基于此,得出结论并提出相应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13.
目的 秸秆深翻还田是东北地区黑土地保护和修复主要的方式之一,但目前农户选用秸秆深翻还田作业的意愿依然不强。方法 文章基于黑土地保护视角,从技术和政策双层面分解秸秆深翻还田作业的特征属性,以规模户和小农户为调研对象,运用选择实验法及混合Logit模型识别农户选择秸秆深翻还田作业的选择偏好和支付意愿,并探讨其异质性来源。结果 (1)技术层面。行政农机托管能显著提高秸秆深翻还田的作业选择偏好;农户对秸秆深翻还田的成本风险和技术操作规范风险有承受能力,但对病虫害风险有排斥心理;小农户更注重短期产量和效益,倾向于劳动力投入,最高支付意愿为243.60元/hm2(16.24元/亩);规模户更重视改善土壤质量等长期效益,倾向于资金投入,最高支付意愿为397.95元/hm2(26.53元/亩)。(2)政策层面。以激励为主的政策、作业后补贴以及高强度补贴均能显著提高农户采纳秸秆深翻还田技术的积极性,小农户希望补贴给农户本身,而规模户更倾向于补贴个合作社企业。(3)农户采纳秸秆深翻还田的行为偏好存在异质性,异质性来源为农户的个体特征、家庭经营特征和社会特征及认知等因素。结论 技术层面需优化相关配套辅助技术,大力推进黑土地保护监测数据和技术信息的共享;政策层面政府需完善秸秆深翻还田的政府补偿机制;保障层面需推进行政农机作业托管模式,加强对合作社的规范和监督。  相似文献   

14.
[目的]追求适度规模经营仍然是我国发展现代农业的重要措施,确定农户适度耕地规模标准无论是在理论层面还是现实层面都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方法]文章构建基于农户利润最大化的最优耕地经营规模模型,推导单位劳动力最优耕地经营规模公式,单位劳动力最小必要耕地规模公式、单位劳动力最大限度耕地规模公式,分析各公式之间的关系以及影响因素,最后应用调研数据以粮食生产为例进行实证检验,确定农户的各种适度耕地规模标准。[结果](1)单位劳动力利润最大化情况下的耕地规模与农户非农就业工资水平成正比,与农户耕地地租水平成反比;(2)单位劳动力最佳劳动力投入的最小必要耕地规模与农户非农就业工资水平成正比,与农产品价格、生产技术水平以及人均资本占有量等因素成反比;(3)单位劳动力最佳土地投入的最大限度耕地规模与耕地地租水平成反比,与农产品价格、生产技术水平以及人均资本占有量等因素成正比。[结论]在研究区域内,现有技术水平下,每个从事粮食种植的有效劳动力应获得不低于2.4hm2的最小必要耕地规模,最优规模水平5.933hm2属于长期经营目标,最大规模水平11.667hm2属于单位劳动力经营不能逾越的红线。  相似文献   

15.
[目的]研究影响贫困地区农户应对自然灾害风险,减少经济损失的因素,并分析农户采取应对损失的措施。[方法]利用2015年云南、贵州和陕西3省6县经历过自然灾害的819农户作为研究对象。采用Logit模型研究影响贫困地区农户有效规避自然灾害风险的因素,并进一步分析农户在遭受自然灾害后采取的响应策略。[结果]研究表明农户户主的受教育程度越高、与外界市场接触越紧密,则农户规避自然灾害风险能力越强;农户收入中农业收入比重高、家庭贫穷、家庭收入来源过于集中均不利于农户规避自然灾害风险。通过分析农户应对自然灾害损失的策略发现,农户在自然灾害冲击下,较多采用被动的应对策略,不善于拓展新的收入来源。采用降低生活质量、减少生活必要支出、寻找新的收入来源、金融手段和出售生产生活资料这5种应对策略的农户分别占整体受灾农户的16.36%、6.47%、14.65%、5.37%、4.03%和11.35%。[结论]为了增强贫困地区农户规避自然灾害风险的能力,首先需要加大对贫困地区的教育投资;其次,增加贫困地区与外界沟通交流的渠道,可以在偏远地区多修公路等;最后,应当积极引导农户拓展农业生产以外的收入来源,将收入来源多样化,降低农户农业收入在家庭收入中的比重,有效增强贫困地区农户应对自然灾害风险的能力。  相似文献   

16.
化肥过量施用在提高棉花产量的同时也带来了严重的农业环境污染问题,并威胁到棉花产业的可持续发展。文章利用新疆重点植棉区的446农户实地问卷调查所得数据,对农户过量施肥风险认知进行评价,并采用二元logit模型,对植棉农户减少化肥施用量的影响因素进行实证分析。分析结果显示,主要影响因素中的户主年龄、植棉经验、土地质量、土地产权、接受科学施肥技术培训、棉花收入的满意度、棉花收入在总收入中的比例等因素对农户减量施肥有显著影响;农户认为科学施肥是否重要的认知因素和农户家庭人口对农户减量施肥没有显著影响。  相似文献   

17.
土地是财富之母,土地作为农民进行农业生产的基本生产资料,是农民收入来源的重要依托。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实施至今虽然取得很大成就,但是以家庭经营为主的传统经营方式弊端日益显现,农民种粮收入难以实现有效增长。[目的]为了达到农村土地适度规模经营,调整农村产业结构、促进农民增收、加快小城镇建设等目的。[方法]通过选取产粮大县公主岭市为研究对象,利用实地调研数据对不同土地经营规模下的种粮成本及利润水平进行比较,并运用c-D生产函数对数据进行多元线性回归分析。[结果]从种植成本来看,5~20hm~2中等经营规模投入的综合成本低于5hm~2以下小规模和20hm~2以上大规模经营;从利润来看,5~20hm~2中等经营规模无论是自有承包地还是转包地所获得的每667m~2平均利润均高于小规模和大规模的经营规模。[结论]公主岭市农户土地经营面积为5~20hm~2的中规模优于其他土地经营规模。同时运用多元线性回归模型分析其对农户种粮收入的影响程度,进一步证实土地经营规模对农民种粮收入具有积极促进作用。从而提出推进公主岭市土地适度规模经营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18.
随着新疆棉花产业现代化进程的不断推进,农业技术在棉花生产和经营过程中起着十分重要的推动作用,建立符合农户需求的新型农业技术服务体系是实现新疆棉区农业现代化的必由之路。文章通过对库车县的实地调查,运用二元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不同特征的棉农对最为迫切需要的三大农业技术需求的影响因素。结果表明,户主性别、户主年龄、当前是否务农、家庭年收入、样本村是否有农业合作社等5个变量分别通过显著性检验。其中,只有户主年龄在3个模型中都通过显著性检验,说明户主年龄是库车县棉农对农业技术需求的决定性因素。并基于研究结果提出改善库车县农业技术服务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19.
[目的]在农业的发展过程中,以集约化土地种植为主的新型经营主体将极大地促进农业的现代化发展,这是新型的农业经营主体追求效益的最大化的选择性行为,也是政府主导和扶持的新型农民的政策缩影。文章探讨现代农业发展的背景下不同种植规模经营主体对于农业技术服务的需求行为差异和影响因素。[方法]以新疆棉区的1 043户小规模种植农户和683户家庭农场主的调查数据为例,对以家庭农场(种植面积267hm2及以上)为例的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与传统农户小规模农地对农业技术服务需求行为运用二元Logistic模型进行实证分析。[结果](1)家庭耕地面积是影响家庭农场对农业技术服务需求行为的主要因素; 而文化程度、是否参加农业合作社、村里是否有农业合作社是家庭农场对农业技术服务需求行为的影响程度最大的。(2)而参加农业技术培训次数是影响农户小规模农地对农业技术服务需求行为的主要因素; 是否参加农业技术培训是农户小规模农地对农业技术服务需求行为的影响程度最大的。[结论](1)农业技术服供给机构应根据农户经营种植的耕地面积,对用户进行分类管理。(2)农业技术服务机构应协同基层部门加大对农业技术服务的宣传力度,全面提升种植农户的认知程度。(3)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为农业技术服务培育不同规模需求的优良农户。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