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81 毫秒
1.
农村信用社改革现状评析与对策建议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农村信用社是我国金融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农村金融的基础力量,特别是在四大国有商业银行基层网点从农村部分撤出的新形势下,农村信用社在服务"三农",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方面的地位、功能和作用显得尤为突出.自2003年下半年启动农村信用社改革以来,全国已有29个省(区、市)展开农村信用社改革试点工作.准确了解农村信用社改革现状,针对改革实施过程中出现的问题,积极探索对策措施,对于发展农村金融以及实现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目标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2.
农村信用社是我国农村金融中的主力军,农村信用社的改革,对中国农村金融改革也关系极大,对中国金融改革也具有深远影响.为此,本文对当前农村信用社改革的对策做相关研究.  相似文献   

3.
《经济师》2016,(9)
文章针对农村信用社商业银行的改革行为一题展开了较为深入的研究,同时结合农村信用社改制为商业银行的原因与农村信用社商业银行的改革特点总结出了几点可行性较高的改革措施,其中包括进一步加大政策扶持力度、将服务"三农"作为发展目标以及进一步完善农村银行的治理结构等等,以期能够对我国农村信用社的未来发展带来一些具有参考性的意见。  相似文献   

4.
农村信用社是我国农村合作金融的重要组成部分,为农村经济的发展做出了积极贡献。然而,由于我国农村信用社都是在行政部门或是国家银行的领导和监督下展开工作的,农村信用社的发展和运营存在着产权不清、治理结构不完善、对三农的支持力度明显不够等不足。在当前支农金融逐步萎缩以及新农村建设的背景下,农村信用社的改革就显得十分必要了。就目前来讲,实施商业银行模式改革是农村信用社改革发展的主要目标。  相似文献   

5.
关于农村信用社改革问题的理性思考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蔡则祥 《经济问题》2001,(3):13-15,46
按照合作制原则规范农村信用社的改革方案是一种强制性的强度安排,存在诸多缺陷;按照合作制原则改革农村信用社忽视了合作金融的国际变化趋势,同时,也脱离了我国农村经济和农村信用社发展的实际。因此,我国农村信用社的改革应从中国国情出发,按照市场导向原则进行,因地制宜,不搞“一刀切”。从发展趋势看,地方性、股份制农村合作银行(或农村商业银行)是农村信用社改革发展的目标模式。  相似文献   

6.
叶开宗 《当代经济》2010,(10):34-35
由于长期受到政府"抑制"的作用,我国农村金融结构体系不合理,发展滞后,已难以服务和满足于"三农"的发展需要.面对当前"三农"发展新形势,我国主要面临"供给型"金融抑制.于是,农村金融发展的前景将主要在于金融机构体系的合理构建和金融服务的完善创新.构建一个真正服务"三农"的金融组织体系,既是服务于农村信用社改革的有效机制,也是缓解农村金融供需矛盾的有效途径,是使农村金融更好地服务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必然选择.  相似文献   

7.
农村信用社改革,不是一个单纯的金融问题,而是事关农业、农村、农民和国民经济全局的问题。农村信用社改革必须坚持为"三农"服务的方向,正确处理好农村信用社改革与"三农"发展的关系,是深化农村信用社改革的关键。从农村金融改革和发展的现状和要求来看,加快农村金融立法工作,急需提上议事日程。因此,在深化改革中应当尽快制定一部统一的合作金融法,将农村信用社体制改革置于法律预先确定的框架中,一方面可以使相关的利益主体有一个稳定的预期,另一方面可以使农村信用社明确其市场定位和发展方向,规范其经营管理行为,以便更好地完善农村信用社对农村的金融服务,并使相关制度法律化。  相似文献   

8.
农村信用社是服务"三农"的主力军,但是农村信用社在经营与管理等方面陷入困境举步艰难,主要症结在于产权界定不清,因此对农村信用社改革无疑起着重要作用.文章分析了目前农村信用社存在的问题和根源,并指出从产权上对农村信用社进行改革.  相似文献   

9.
关于农村信用社产权制度的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李海瑛 《经济论坛》2004,(12):80-80,78
农村信用社作为我国金融体系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在我国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日益突出,农村信用社发展中的问题及今后改革的趋向也成为社会各界关注的焦点。从中国农村信用社几十年来的改革历程看,改革均是以政府自上而下推行的强制性变革为主,而非自下而上的自发性变革。农村信用社的产权制度几经变迁,但从总体上看,  相似文献   

10.
我国农村信用合作社(以下简称农村信用社)的改革其实早已成为经济界的热门话题,在二十几年前就有改革的萌动,但至今在改革方向和措施上仍然难以定论,其实,农村信用社的改革国家早在1996年就明确了方向,<国务院关于农村金融体制改革的决定>[国发(1996)33号]中明确指出"农村信用社改革的核心是把农村信用社逐步改为由农民入股,由社员民主管理,主要为入股社员服务的合作性金融组织."同时规定"在城乡一体化程度较高的地区,已经商业化经营的农村信用社,经整顿后可合并组建农村合作商业银行".由此可见,对于农村信用社的改革,国家政策给予的是以合作制规范为主和结合实际情况考虑多种模式,不搞"一刀切".  相似文献   

11.
随着农村信用社改革试点工作的进一步深化,加强内部管理已成为农村信用社经营管理的重中之重.对此,农村信用社应不断加大改革力度,建立起与新形势相适应的人力资源管理、信贷管理、财务管理和管理机制,以适应农村信用社改革发展的需要.  相似文献   

12.
随着我国农村金融体制改革的深入进行,农村信用社长期积聚的信贷风险也日趋显现,不良信贷资产额和不良资产的比率居高难下.如何加强信贷风险管理,提高信贷资产质量,有效防范风险,已经成为农村信用社改革和发展的重中之重.文章对农村信用社信贷风险管理的现状及防范措施进行了分析.  相似文献   

13.
周舜年 《经济问题》2007,(10):103-105
农村信用社是我国农村金融的主力军,然而目前农村信用社利率定价、管理体制、产权模式和支农力度在促进新农村经济建设方面存在严重不足.要充分发挥农村信用社支持新农村经济建设作用,农村信用社改革时应该注意制定科学的利率定价机制,明确农村信用社管理主体,采取多种产权模式,加大支持新农村经济建设力度,只有这样,农村信用社改革才能真正推进新农村经济建设.  相似文献   

14.
我国农村信用社产生于人为的推动,一直以来依附于政府,走着"官办"的道路,偏离了合作金融的发展宗旨;并且在这一过程中还助长了农信社的"计划经济头脑",形成了一些既得利益团体等,这些都成为阻碍我国农信社回归合作金融的绊脚石.并且,我国农村信用合作社还不具备发展初级形式合作金融的条件,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其改革应以商业化、股份制为导向.与此同时,积极发展农村互助金融组织,与农信社形成互补,也是适应我国发展实际的需要.  相似文献   

15.
自2003年6月开始新一轮农村信用社改革试点工作以来,我国农村信用合作社改革工作取得了重要成就.农村信用社存贷款规模迅速扩大,不良贷款比例大幅下降,支农服务水平明显增强,管理体制与产权制度改革取得进展.在取得不错成绩的同时,未来农村信用社实现可持续发展仍然面临很大的挑战.  相似文献   

16.
冉伟  贝霞 《当代经济》2016,(31):14-16
在经济全球化的局势下,传统金融体系的种种弊端日益凸显,其中存在问题最为显著的当属农村信用社了,所以其改革任务迫在眉睫.本文首先以农村信用社的改革背景为铺垫,对农村信用社在改革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作了重点剖析,指出其改革的必要性,并对农村信用社银行化改革提出了对策及建议,希望能为我国农村信用社银行化改革提供建设性的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7.
王光华 《经济师》2007,(7):295-295
随着全国经济金融体制改革的不断推进,特别是2003年深化农村信用社体制改革试点启动以来,农村信用社迎来了千载难逢的发展机遇,同时也受到了前所未有的挑战.从机遇方面分析,国家非常重视农村信用社的发展,农村信用社已真正成为农村金融的主力军,解决"三农"问题,统筹城乡发展,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和建立社会主义和谐社会,都寄希望于农村信用社做出更大的贡献.同时,也为农村信用社创造了更大的发展空间.  相似文献   

18.
贾小玫  张亚娟 《经济师》2005,(12):234-235
文章通过对我国农村信用社发展的过程回顾以及目前面临的问题分析后认为农村信用社的制度优势并未在我国巩固和发扬,正在逐渐消失。并对此现状存在的原因作了具体分析,提出农村信用社改革的最终目标是实行股份制改造,实行彻底的商业化经营。同时,认为处理好农村信用社与地方政府的关系是信用社顺利改革的保证。  相似文献   

19.
周青 《当代经济》2004,(6):48-49
“三农”问题是我国现阶段社会经济发展中的主要问题,与其密切相关的农村信用社的改革与发展,也已成为社会关注的焦点,由此也引起了对农村信用社改革与发展的探讨。  相似文献   

20.
农村信用社作为支持"三农"的农村金融"主力军",在农村金融市场占据主导地位,但随着金融竞争的不断加剧,农村金融市场也受到了来自商业银行、互联网金融平台公司等其他金融机构的冲击与挑战.人力资源是企业最重要的资源,人力资源管理水平将决定企业核心竞争力的高低.农村信用社要想抓住改革的机遇,在竞争中站稳脚跟,谋求发展,就必须进行人力资源管理的变革,特别是人力资源管理理念的转变.本文就是通过分析农村信用社在人力资源管理方面存在的问题以及优化的必要性,从而提出相关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