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为了发现王子,你必须与无数只青蛙接吻。对初殿松来说,正是因为敢于尝试、敢于牺牲、敢于胜利,与无数次的失败考验“接吻”,才最终找到了互联网人力资源服务这个值得他投入一生的“最具生命力的事业”——  相似文献   

2.
与自我积累发展相比,企业做强做大最强有力的杠杆是并购重组.但有资料表明,就世界范围而言,并购重组能够取得成功的企业仅占其中的三分之一,失败者迭三分之二.并购重组的成与败,涉及到许多方面,其中之一就是企业文化的融合与否,在历史和现实中,因企业文化融合失败而导致的并购重组失败的企业,可谓比比皆是.因此,要想用好并购重组这一强大杠杆,保证并购重组取得成功,就必须认真探索企业文化融合之道,按企业文化融合的规律办事.  相似文献   

3.
所有的成长企业每个时刻都面临着生存的威胁,许多人在自己失败的时候,将这些归结于自己的能力、运气等因素,但是如果真的让他们再来一次也未必能够成功.那些真正成功的企业,在问及他们的成功要素时,多半也并不能给那些失败者多少真正立竿见影的启示.从"品牌价值营销"的角度看,失败与成功的企业越大越容易让人迷惑不解,越小越容易让人看清楚."王老头"就是这样一个非常难得的小例子.  相似文献   

4.
⊙ 青蛙与毛毛虫美国麻省理工学院的彼得·圣吉在他的旷世之作——《第五项修炼:学习型组织的艺术与实务》一书中讲述了一个关于青蛙的故事:如果把一只青蛙放到沸水中,它会立刻跳出来。但如果把青蛙放到温水中,再慢慢加热,它将呆着不动,甚至自得其乐。可悲的是,当水温慢慢升高时,青蛙将变得愈来愈虚弱,最后无法动弹,直到被煮熟。如果把逐渐加温的水比作不断变化的市场,把青蛙比作是企业,事实上,很多企业已经遭受到与青蛙相同的命运。20年前名列世界500强的大企业,今天已经有1/3销声匿迹了。由此,彼得·圣吉认为最成功的企业…  相似文献   

5.
"是不是所有引入6西格玛管理的企业都成功了?有多少企业失败了?"这是人们问得最多的一个问题.也许一些企业至今还记得,他们曾经满怀希望地引入了新的管理方法,但最终还是像过眼烟云一般,悄然消失了.那么,6西格玛呢?也会以失败告终吗?选择了6西格玛并不代表你一定能成功.那么,为什么通用电气成功了,而一些组织却失败了?那些成功的或者失败的企业各自走过了什么样的道路?  相似文献   

6.
<正> 企业文化与企业的生存和发展一个企业的文化直接影响着它的运作与成功。综观世界成功的企业,如美国通用公司、日本松下公司等,其长盛不衰的原因主要有三个,一是优质的产品;二是精明的销售;三是深厚的文化底蕴。而优质的产品和精明的销售或服务理念又都源于深厚的文化底蕴。企业文化对企业生存与发展具有如下重要作用:1.凝聚作用。企业文化犹如一根纽带,可以把员工和企业的追求紧紧联系在一起,使每个员工产生归属感和荣誉感。企业文化的这种凝聚作用,尤其在企业初创期和企业处于危难之际更显示出巨大力量。2.激励作用。企业文化注重人的因素,强调尊重每人个,相信每个人,凡事都以员工的共同价值为尺度,最大限度地激发员工的积极性和创造性。3.协调作用。企业文化的形成使企业员工有了  相似文献   

7.
在知识经济时代,人力资源成为首要资源,而企业员工是企业人力资源的最根本的因素,他的稳定性和贡献精神是企业成功与失败的关键.因此,慎重对待人力资源,也成为民营企业的一项基本任务.  相似文献   

8.
不管是在一个什么样的团队或组织里,也不管你是哪种所有制性质的企业,都要讲究培养员工的忠诚度.因为:尽管员工的流动是必然的,但这并不意味着可以不要员工忠诚度了.  相似文献   

9.
IBM前首席执行官小托马斯·沃森曾指出:“企业成功与失败的真正区别往往可以归结为一个问题:企业能否发挥员工的巨大能量和才智.”实践也告诉我们,无论企业处于发展的哪一个阶段,都需要针对员工的具体需求来分析引导其动机,营造符合广大员工精神需求的文化理念,最大限度地调动广大员工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在移动通信企业转型发展的历史机遇下,如何把国有企业的政治优势转化为竞争优势,实施思想政治工作的创新实践,成为企业改革发展中的一个重要课题.  相似文献   

10.
企业最可宝贵的智力资本是造就一支过硬的"名牌员工"队伍,以此来保证企业快速、稳定的发展.通过借鉴成功企业员工开发的方法,对企业如何将员工打造成名牌员工提出了培养途径.  相似文献   

11.
企业与员工就如同鱼和水,二者相辅相成,相互寄托,缺一不可.企业于员工,是员工实现人生价值、 发展个人能力的地方;员工于企业,是企业实现其发展目标,达到长期公司战略必不可少的要素.因此良好的企业文化是企业激励员工高效工作的必备前提,而高素质有责任感的员工又是促进企业正常乃至飞速运行的保障.企业的发展离不开员工,员工的进步也少不了企业这一平台的帮助,下面我将从企业与员工的关系上就中国大唐集团公司(下称"大唐电力")在电力行业的飞速发展做出自己的见解.  相似文献   

12.
企业诚信来自何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外管理》2004,(2):40-41
几乎每个企业都在要求自己的员工做到诚信。然而,身为领导,你有没有想过,可能恰恰是企业自己的制度或文化,阻碍了员工的诚信?  相似文献   

13.
"无论失败与成功,总要试一试,闯一闯,不行你还可以掉头;但是你如果不做,就永远不可能有新的发展"文化就是企业的DNA。"员工必须坚持理想、使命感、价值观,一代代地传承下去。像DNA一样,这个公司的人可以老去,但是这个企业的文化必须传承下来,一代代传下去,才能有不断的创新"  相似文献   

14.
兰飞 《企业研究》2009,(8):74-75
中小企业有没有企业文化? 企业文化,或称组织文化,是一个组织由其价值观、信念、仪式、符号、处事方式等组成的其特有的文化形象。说白了一点就是企业做事做人的方法。从大的方面说,是公司的使命愿景,从小的方面说,是公司的考勤制度和员工仪表。外人对企业的评价,企业员工与同行及客户沟通时,对方能从你的三言两语中认识你,顺便认识你的企业,这就是文化。  相似文献   

15.
企业并购后的人力资源整合策略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武勇 《企业活力》2005,(7):56-57
<正>企业并购是企业实现低成本、高速扩张和超常规发展的重要方式。然而,并非所有的企业并购都能成功,有一半以上的企业并购是不成功或失败的。其中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在并购中没有对人力资源进行有效的整合。有效的人力资源整合管理并不必然保证企业并购能够成功,但无效的人力资源整合管理必然导致并购失败。并购将给企业的管理层和员工带来心理上的焦虑、烦躁和不安,这种心理上的冲击和影响将导致员工之间和员工对  相似文献   

16.
所有的成长企业每个时刻都面临着生存的威胁。许多人在自己失败的时候,将这些归结于自己的能力、运气等因素。但是如果真的让他们再来一次也未必能够成功。那些真正成功的企业,在问及他们的成功要素时,多半也并不能给那些失败者多少真正立竿见影的启示。从“品牌价值营销”的角度看,失败与成功的企业越大越容易让人迷惑不解,越小越容易让人看清楚。“王老头”就是这样一个非常难得的小例子。  相似文献   

17.
胡锦涛同志在"十七大"报告中提出要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企业文化作为社会主义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更应该走在文化建设的前列.当前,部分企业在文化建设上存在"两张皮"现象,一方面企业文化搞得如火如荼,另一方面企业管理依然按部就班,文化在管理中没有发挥应有的作用.同时,传统的企业文化过多强调促进企业的发展,而忽略员工的全面发展.针对这种现状,大庆油田电力集团在建设企业文化实践中,总结提出"融体入心"这个新概念,它形象地回答了文化如何切实推进企业发展以及如何全面塑造员工这两个核心问题.实践证明,企业文化重在"融体入心",它既是文化落地与深植的具体表现,又是企业文化建设成功与否的重要标志.  相似文献   

18.
最近,推动学习型组织活动,很多企业的反应很热烈,但有的企业主虽认为学习很重要,却提出质疑--这是一种"三分钟运动",不能持久;组织学习是唱高调的运动,会失败!确实,这些年很多企业都尝试运用彼得·圣吉的"第五项修练"的理论在推动,然而,其复杂的理论体系不能说是不对,但在试行上总有见树不见林的困惑,反而让老板与员工降低了学习热忱.  相似文献   

19.
美国学者威廉詹姆斯这样说过:"人的思想是万物之因。你播种一种观念,就收获一种行为;你播种一种行为,就收获一种习惯;你播种一种习惯,就收获一种性格;你播种一种性格,就收获一种命运。总之,一切都始于你的观念。"这一观点同样适应于企业的生存发展。同任何生命体一样,企业也有自身的生命周期,有的寿命长,成为百年老店;有的短一些,如昙花一现,其共同点可以套用列夫·托尔斯泰的一句话,成功的企业都是一样的,失败的企业各有各的  相似文献   

20.
如何实施情感管理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情感管理是管理者以真挚的情感 ,增强管理者与员工之间的情感联系和思想沟通 ,满足员工的心理需求 ,形成和谐融洽的工作氛围的一种现代企业管理方式。情感管理是文化管理的主要内容 ,是企业一项重要的亲合工程。未来成功企业不仅需要注重传统的物质资产 ,而且必须进一步深入新领域 ,掌握“情感”这种隐蔽的资源。提高亲合力的重要方式在企业 ,员工的情感一般表现为正向或负向两种倾向。就正向情感而言 ,它包括员工的崇高的爱国主义热情、对企业及其岗位的如醉如痴的深情、对企业各级组织和同事的如亲如戚的亲情 ,所有这些构成了企业内部的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