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50 毫秒
1.
黄杭霞 《魅力中国》2011,(14):226-227,222
中职语文教学新大纲的实施,使得针对课本教材的文本细读越来越受到关注。了解文本细读的内涵、对象以及具体的实施方法,对如何提高中职生文本细读的能力尤为重要。本文结合中职语文教材基础模块中的诗歌文本教学,探讨了诗歌细读的对象、具体实施及“读、比、写、创”四策略在诗歌细读中的运用等问题,并对中职文本细读的实施情况进行了反思并提出了改进的建议。  相似文献   

2.
李颖欣 《魅力中国》2014,(23):109-109
《荒原》是现代英美诗歌的里程碑,是象征主义文学中最有代表性的作品。诗歌本身晦涩难懂,而解读也是多种多样的。本文主要运用了英美新批评中的细读法来此诗进行分析。  相似文献   

3.
宋皓琨 《理论观察》2010,(1):121-123
考索最初是一种研治经学的方法,然而由于《诗经》从经学向文学角色的转变,考索在这一领域的运用也就成为它在诗学领域中使用的滥觞。在宋以前,考索多用于对诗歌的注释与解说.基本不构成对诗歌的批评。到了北宋,这一方法逐渐被大量地运用在诗学批评上,以考察诗人的才气品行,诗体的渊源演变,诗歌遣词造句的出处,以及用事的正误等方面,成为北宋诗学批评中的一种重要方法。  相似文献   

4.
杜东凯 《魅力中国》2014,(13):96-96
由新锐导演郝杰创作的《美姐》于2013年10月上映,一时成为人们众说纷纭的话题。本文试图通过运用意识形态批评的理论,从问题式的思维方式、症候式的文本阅读和意识形态询唤及主体建构等方面,对《美姐》进行具体的文本细读与研究,试图挖掘影片背后深层的意识形态性意义。  相似文献   

5.
在解读诗歌时,新批评主义者采用了文体语言学的方法去分析诗歌,注重阅读时的细致入微和运用一些诗学技巧。他们运用文本的技术成分促进对诗学的语境及意义的理解,通过对文章措词的分析去理解晦涩的诗句。  相似文献   

6.
董琪 《理论观察》2011,(4):78-79
批评报道是报纸、广播、电视的党的喉舌性质的反映,运用批评报道展开批评是我们新闻事业的优良传统。正确地开展新闻批评,不是背离了“以正面宣传为主”的方针,而是“以正面宣传为主”方针的必要补充,两者的关系是相辅相成的。那么在新闻实践中,如何开展好批评报道,更好地发挥批评报道的作用呢?本文试就批评报道与唯物辩证法的关系,以及如何运用辩证唯物主义这一重要的方法论开展好批评报道进行了论述。  相似文献   

7.
张丽梅 《理论观察》2013,(11):99-100
情景化教学是一种重要教学方式。在诗歌教学中,运用情境化的教学方式,有助于激发幼儿对诗歌的兴趣,帮助幼儿更好的理解诗歌,感受诗歌的美。托班幼儿生活经验缺乏和理解能力较弱,诗歌情境化的教学运用比较形象直观的方式,能更好地帮助幼儿学习和理解诗歌。探索设计诗歌情景化教学的模式,实施托班诗歌情境化教学中,关键把握“情”、“境”、“感”三个重点.来实现诗歌教学的目的和效果.  相似文献   

8.
李贺诗歌在晚唐五代就形成了一个接受的高潮。其表现为晚唐五代对李贺诗歌的批评和辑选的增多,以及对此时的诗歌创作的重要影响。原因在于大量隐含读者的出现、共鸣现象的普遍,最重要的是李贺诗歌的特殊魅力。  相似文献   

9.
该文论述了诗歌视觉化的必要性及其途径,并批评了在创造意象方面所存在的一些谬误.  相似文献   

10.
李颖欣 《魅力中国》2014,(22):109-109
李白的诗歌无不张扬着他的浪漫主义精神,而《梦游天姥吟留别》更是抒发了理想被压抑的苦闷和悲愤,强调个性自由解放。本文通过结合诗歌具体内容来分析诗人综合运用意象的组合加以夸张的想象等艺术特征,体现其浪漫主义精神和个性的追求。  相似文献   

11.
国外关于保罗·马尔登诗歌作品研究的队伍已初具规模,而国内关于马尔登的研究处于起步阶段。从研究对象、热点与批评角度等方面进行梳理,以期将国外马尔登研究的优秀成果介绍到国内,开阔研究者的视野,拓宽当代爱尔兰文学的研究领域。  相似文献   

12.
张虎珍 《魅力中国》2014,(1):207-207
“兴发感动”说是叶嘉莹先生文学批评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叶嘉莹研究、批评、创作诗歌的基础和核心。“兴发感动”说启示我们在平时的古诗词教学中,应重在感染、唤醒学生的心灵,激发学生的生命意识。  相似文献   

13.
孙春鹏 《魅力中国》2014,(27):197-198
延安时期是我党历史上批评和自我批评理论完整形成时期,是批评和自我批评开展最富成效时期。批评和自我批评成为党员干部手中自如运用的武器。这对于维护全党的团结统一,推进革命事业,产生了不可估量的作用。总结其经验,对今天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4.
该文论述了诗歌视觉化的必要性及其途径,并批评了在创造意象方面所存在的一些谬误。  相似文献   

15.
本文以美国哥特式文学的开拓者与大师,埃德加·爱伦坡的著名诗歌《乌鸦》为例,通过对诗歌意象塑造因素:人与物的塑造、场景设置、问答设置:写作手法中的:象征、韵律与节奏、措辞特点的分析,论证哥特式风格在作品中的成功运用与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6.
张亚红 《魅力中国》2014,(2):133-133
中小学语文阅读离不开对字词的细读,在“直面文本”的理念下。文本细读具有很重要的现实意义。文本细读是语义学上文本解读的一种重要方法,同时对于一篇文本的深刻理解也离不开对相关背景性知识的掌握。什么是文本细读?文本细读,通常情况下是指教师对文本的感知、理解和评价,进而产生感受、体验和理解,并且形成对文本的价值取向这一过程。语文新课标要求学生能感受形象,品味语言,领悟作品丰富的内涵,体会艺术表现力,有自己的情感体验和思考。文本细读是语义学上文本解读的一种重要方法,同时对于一篇文本的深刻理解也离不开对相关背景性知识的掌握。  相似文献   

17.
在解读诗歌时,新批评主义者采用了文体语言学的方法去分析诗歌,注重阅读时的细致入微和运用一些诗学技巧.他们运用文本的技术成分促进对诗学的语境及意义的理解,通过对文章措词的分析去理解晦涩的诗句.  相似文献   

18.
张莉  娄云 《魅力中国》2011,(17):237-237
诗歌中有各式各样的韵律形式,通过这样的韵律使诗歌更富有文学美,富有音乐感的艺术美,从而提高读者的阅读兴趣,并使诗歌具有不朽的价值。这首《潮水在涨起,潮水在退去》就是运用了多种韵律形式,来表述它蕴含的深刻的人生哲理。  相似文献   

19.
隐喻普遍存在于语言现象中,尤其在诗歌中更为常见。诗歌与隐喻紧密相连,隐喻是诗歌构成的基本要素。诗人常常通过隐喻来使内心的感情图像化,使抽象的概念具体化。现运用认知隐喻理论来分析丁尼生的诗歌《橡树》中的隐喻。通过认知隐喻理论来分析诗中的隐喻特征和内涵,旨在理解和欣赏诗歌的意象和美感。  相似文献   

20.
何碧玲 《魅力中国》2014,(23):106-106
《西厢记》后,出现大量“才子佳人”模式的元杂剧,但细读文本可发现其创作无论是体例还是内容,都或多或少对《西厢记》有相应的继承与发展。本文通过对白朴代表作《西厢记》进行文本细读,以其中两个方面为例,分析其与《西厢记》的异同,以更好对“才子佳人”模式的元杂剧有一个初步的理解。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