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 毫秒
1.
正中办、国办不久前印发的《关于建立以国家公园为主体的自然保护地体系的指导意见》(以下简称《意见》),被普遍认为是我国自然保护地保护进入深化改革新阶段的一个重要标志,在自然地保护史上具有划时代的意义。《意见》出台,也使公众对自然保护地及其保护制度的关注与认知度随之大幅提高。公众对自然保护地的关注,本质上是对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的高度关注。作为生态建设的核心载体,  相似文献   

2.
完善生态补偿机制是构建以国家公园为主体的自然保护地体系建设的重要内容。基于我国自然保护地体系建设对生态补偿的要求,以辽宁省为研究对象,深入分析自然保护地生态补偿工作面临的现实困境,提出通过拓宽资金来源渠道、创新生态补偿方式、科学提高补偿标准、推进生态补偿立法、强化生态补偿理论研究等路径,不断完善自然保护地生态补偿机制,为辽宁省资源环境的可持续开发利用提供科学参考。  相似文献   

3.
评点·资讯     
正1【关键词】建立自然保护地体系【概要】近日,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关于建立以国家公园为主体的自然保护地体系的指导意见》。要求到2020年,提出国家公园及各类自然保护地总体布局和发展规划,完成国家公园体制试点,设立一批国家公园,完成自然保护地勘界立标并与  相似文献   

4.
中国自然保护领域的历史性变革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实施自然保护地统一设置、分类保护、分级管理、分区管控的"一统三分"体制设计,是构建新时期自然保护地体系的核心内容。本文在系统阐述"一统三分"的内涵、要点和基本要求的基础上,对如何建立统一、规范、高效、具有中国特色的以国家公园为主体的自然保护地体系,进行了分析。  相似文献   

5.
研究目的:探索共同富裕目标下,中国城乡建设用地制度创新的基本逻辑、理念遵循与实现路径,为深化土地要素市场化改革提供参考。研究方法:文献分析法,因果逻辑法,理论建构法,归纳演绎法。研究结果:(1)效率与公平兼顾、权利和机会平等、分配与增长同步的建设用地制度是促进共同富裕的要求、前提和动力;(2)面向共同富裕的建设用地制度创新应遵循包容开放—均衡发展—利益共享的理念;(3)建设用地制度创新应着力构建城乡权利平等的农村建设用地制度、兼顾各方利益的城市建设用地制度、促进区域均衡发展的建设用地制度及地利共享的建设用地收益分配制度四大制度体系。研究结论:建设用地制度创新与共同富裕具有内在逻辑联系,坚持权利平等、利益兼顾、地利共享、区域均衡的城乡建设用地制度创新理念与路径,构建和完善制度体系,能够促进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目标的 实现。  相似文献   

6.
在推进以国家公园为主体的自然保护地体系建设中,如何进一步细化与完善各类自然保护地的评估、分类与相关管理要求?本文将我国自然保护地体系与世界自然保护联盟(以下简称IUCN)保护地体系从分类方式、管理目标、管控要求、管理模式、覆盖范围等方面进行对比分析,提出了我国自然保护地体系的优化建议。  相似文献   

7.
党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快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意见》作为推进我国生态文明建设的纲领性文件,突出强调用制度保护生态环境,加快建立系统完整的生态文明制度体系。湿地保护管理是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内容和组成部分,制度建设是开展湿地保护管理的重要表征,也是湿地保护管理规范、有序、高效进行的基本保证。完善湿地保护管理制度建设的基本要求包括:树立法治观念,坚持底线思考,进行系统设计,倡导创新探索等,其重要任务包括:树立长期作战的思想,改革创新管理体制,强化规划管理,完善联动机制,实现保护与利用协调统一等。  相似文献   

8.
<正>人地关系是人和自然关系的主要体现。人类必须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人类只有遵循自然规律才能有效防止在开发利用自然上走弯路,人类对大自然的伤害最终会伤及人类自身。不幸这种伤害业已发生,我们必须坚持节约优先、保护优先、自然恢复为主,加强生态文明建设。要推进绿色发展,加快建立绿色生产与消费的法律制度和政策导向,建立健全绿色低碳循环发展的经济体系,从  相似文献   

9.
正党的十九大报告强调,要构建国土空间开发保护制度,完善主体功能区配套政策,建立以国家公园为主体的自然保护地体系。自然保护地由各级各类风景名胜区、森林公园、地质公园等组成,是优质生态产品的重要载体。当前,自然保护地范围内,普遍存在国有和集体两类产权主体,两者之间主要通过租赁、征收、特许经营等制度安排达成合作,但往往存在稳定性差、制度成本高等问题。在调研云南省普达措国家公园和苍山洱海自然保护区后,笔者试图结合自然资源资产  相似文献   

10.
2019年1月,中办、国办印发《关于建立以国家公园为主体的自然保护地体系的指导意见》(以下简称《指导意见》),标志着我国自然保护地管理进入全面深化改革的新阶段,在自然保护发展史上具有里程碑意义。如何在此新体系下,对自然保护地各类资源进行科学、精细的分类管理?本文通过分析自然保护地的现状资源特征,提出了相关建议。  相似文献   

11.
李瑛 《中国土地》2021,(2):12-16
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是以科学为基础的全球性自然保护国际组织,其研发的自然保护标准、技术指南、数据库、案例解决方案等知识产品,对推动我国生态文明建设具有重要借鉴意义。我国适用相关标准,已编制了《中国生物多样性红色名录》,而对其他相关知识产品的研究和适用还处于探索阶段。目前,亟待从国家层面统筹推进生物多样性关键区、濒危物种红色名录、生态系统红色名录等IUCN知识产品在国内的研究和适用,结合全国国土调查数据,选划我国生物多样性关键区,并将其作为生态保护红线和自然保护地体系范围划定的依据和补充,推动我国自然保护进入新阶段。  相似文献   

12.
我国自然保护地土地权属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土地权属问题是推进我国自然保护地建设所面临的根本性问题.目前,自然保护地土地权属管理中存在的问题严重阻碍着自然保护地土地生态公益性的发挥.通过梳理和分析我国自然保护地土地权属立法和管理实践可以发现我国自然保护地土地权属在立法、集体土地权益保护和管理实践方面存在着突出问题.立法机关应当通过立法明确相关主体在自然保护地土地...  相似文献   

13.
草地畜牧业是三江源区牧民赖以生存的传统生计产业,被称为生计型畜牧业。如何处理好畜牧业发展与牧民生计的关系,是三江源地区发展和生态保护中必须要处理好的一个现实问题。随着三江源国家公园建设的推进,对这一问题的求解非常必要和迫切。在构建以国家公园为主体的自然保护地体系建设进展中,应从生计视角对草地畜牧业进行全新审视,探索通过草地畜牧业发展进一步改善牧民生计环境,增加牧民的生计资本,优化牧民的生计策略,建立"草地畜牧业——牧民生计"的关联机制,探索生态保护与民生改善协调发展新模式,助力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  相似文献   

14.
自然资源资产产权制度是自然保护地实现有效保护管理的决定性保障。本文系统梳理了我国在自然保护地自然资源资产产权制度建设方面的改革探索经验,剖析了相关问题,并从法律、行政、市场等角度探讨了其改革路径。  相似文献   

15.
自1982年国家正式建立风景名胜区管理制度,确定了浙江省杭州西湖、富春江-新安江、雁荡山、普陀山等第一批44个国家重点风景名胜区,通过近40年的努力,风景名胜区制度与体系逐渐成熟,在自然景观、名胜古迹保护中发挥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十九大以来,生态文明体制改革步伐加快,2019年6月两办印发《关于建立以国家公园为主体的自然保护地体系的指导意见》(以下简称《指导意见》),明确要求整合优化现有各类自然保护地,构建新型分类体系,实施自然保护地统一设置,分级管理、分区管控。  相似文献   

16.
文章阐述和分析了我国农业现代化经历了积极准备、初步实践、探索发展、全面推进和加快推进五个时期的主要特征,总结了坚持走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道路、继续加大对农业支持保护力度、不断推进农业科技创新、进一步加快培育新型职业农民、不断完善农业现代化制度体系五点经验与启示,为我国农业现代化的未来发展提供一定的参考。  相似文献   

17.
生态文明建设是关系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千年大计。文章从自然保护地的视角出发,运用文本内容分析方法,从政策文本分析、政策演进趋势和政策演进特征三个方面构建自然保护地生态旅游发展政策体系框架,对1990-2021年我国108份生态旅游发展相关政策文件进行量化分析,揭示我国生态旅游事业发展的背后逻辑。结果表明:(1)1990-2021年,我国生态旅游政策参与主体和发布数量不断增加,涉及部门高达26个,政策类型主要以意见为主,占比34%,使用频率超过2000次的词语分别为“旅游”“生态”“建设”“发展”“保护”“国家”6个。(2)以2012年和2017年为2个时间节点,自然保护地生态旅游政策分为政策探索期、政策发展期和政策成熟期三个演进阶段。(3)政策演进呈现出新的特征,即政策发布与实施主体间的联动能力不断增强,政策工具逐渐多元化,政策内容也更加具体明确。文章提出要做好生态旅游功能分区、发挥政府引导作用,构建利益联结机制、拓宽主体参与渠道,善用政策工具、创新非正式制度等政策启示,以期为进一步完善生态旅游政策、提高政府治理水平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8.
研究目的:梳理比较2023年国内外土地管理领域研究进展,展望未来研究趋势。研究方法:文献分析法。研究结果:2023年国内研究主要侧重于注意力分配理论的土地管理应用、自然保护地体系演进、自然资源资产管理、二轮土地承包到期延包、农地征收及入市、委托代理法律性质、耕地用途管制、进城农民权益保护以及城乡土地管理实践中的非粮化治理、宅基地退出和低效用地再开发问题。在国际上,主要关注土地分配、土地治理、土地权益以及土地信息化管理等问题。研究结论:2023年土地管理研究秉持问题导向,在探索现实土地制度和法律法规改革方面的运行逻辑和实践效果研究中取得了一定进展,但有关基础理论创新、现实问题背后本质规律的体系化凝练尚显不足。2024年将重点关注土地管理基础理论创新与应用、土地用途管制私权保障与公权边界、农地制度联动改革与城乡融合发展、耕地保护与粮食安全法治保障以及城乡公示地价体系的完善与应用等议题。  相似文献   

19.
利用大数据能对自然保护地进行综合运用,以可视化的方式呈现自然保护地的生态、旅游、环境友好、文化等价值。目前,我国将大数据运用于自然保护地中的研究较少。由此,从传统自然保护地的政策、行业规范、管理、经济、信息化网络数据等方面分析了其在大数据方面运用的不足之处。并基于当下国家公园体制,梳理了自然保护地建设对大数据的需求。最后,从自然保护地的自然资源、潜在的自然保护地、环境质量、基础设施、内部空间、生态安全等方面归纳了大数据在自然保护地建设中的作用,为我国建设和管理自然保护地提供了新的思路。  相似文献   

20.
研究目的:从内涵阐释、作用机理与实践探索等方面系统梳理当前国内有关保护地役权的研究成果,探讨未来研究方向与趋势。研究方法:文献研究法,归纳分析法,案例分析法。研究结果:保护地役权在法权性质上兼有公私属性,其通过调节私法利益与外部性内部化实现公益与私益的有效平衡。当前国内有关保护地役权的研究以理论研究为主,且就其入法路径尚有争论,相应的实践应用则处于探索阶段,未形成规范的实证研究体系。研究结论:在建立以国家公园为主体的自然保护地体系的现实背景下,引入保护地役权制度可推动实现人地关系平衡,未来在实践推广的基础上,需进一步开展保护地役权的参与互动研究与效果评估,进而探讨保护地役权的制度构建,研究法律调整的路径及其与相关制度的有效衔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