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在沪港通互联互通制度下,沪港两地股票市场之间的联动性强弱会发生某种程度的变化。文章从两个不同的联动性测量指标维度出发,用VAR和DCC-GARCH模型的方法,研究了沪港通开启前后两地股票市场之间的联动性变化。结果表明,沪港通开启之后,沪港股市的联动性效应增强,并且上海股市对中国香港股市的影响要强于后者对前者的影响。随着沪港通的稳定运行,为继续提升我国内地证券市场在国际金融市场上的影响力,我们需要进一步建立与其它市场的互联互通机制,并加强金融风险监管。  相似文献   

2.
2016年8月16日,李克强总理在8月16日的国务院常务会议上明确表示,深港通相关准备工作已基本就绪,国务院已批准《深港通实施方案》。深港通获批后,一系列的数据显示港股通使用额度已经明显提升,且幅度高于沪股通。文章就此引出短期内资金"南下"不断升温的状态,针对这一现象,收集短期内沪港通的资金流向数据,浅析了导致其现状的影响因素,主要归结为以下三点:资产荒、深港通事件驱动以及人民币预期贬值。  相似文献   

3.
冯丹  倪武帆 《江苏商论》2016,(12):65-69
"沪港通"是沪港股票市场交易互联互通机制,对我国内地A股市场运行产生影响。本文构建GARCH模型,采集上证180指数及股票样本,通过实证分析发现,"沪港通"对内地A股运行态势影响方向及力度不同并存在偏向的杠杆效应,"沪港通""助跌"比"助涨"明显,对"利空"的反应比对"利好"的反应灵敏,影响效应呈现递减趋势。优化完善"三通互动"机制,可促进内地股票市场平稳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4.
2014年11月,沪港通正式实施,这昭示着我国沪深港股市联动性的加强,关于沪深港股市联动性的研究课题也成为资本市场的热点问题。本文通过协整检验、格兰杰因果检验以及DCC-MGARCH模型,对沪深港三市的长期联动性、短期联动性以及短期波动的动态相关性进行分析。研究结果表明,沪深港股市间在长期内不存在联动性,而短期的联动性不断加强,并且三市之间的相关关系呈现时变性的特征。  相似文献   

5.
沪港通作为我国资本市场开放的一项重大举措,势必会对上海股票市场造成一定的影响。本文选取2011—2021年的季度面板数据,基于这一准自然实验,以被纳入沪港通标的股票作为实验组,未被纳入的股票作为对照组,建立倾向得分——双重差分模型。首先对样本进行倾向得分匹配,之后运用双重差分模型研究沪港通对股票价格波动的影响。结果表明,沪港通政策的实施显著降低了标的股票的价格波动水平。  相似文献   

6.
针对近年来粮食市场上出现的"稻强米弱"现象,利用BEKK-GARCH模型和DCC-MVGARCH模型对稻米市场价格波动的动态波动溢出和动态相关性进行分析。实证结果表明:两市场之间存在双向波动溢出效应,主要由稻谷市场向稻米市场波动溢出,稻谷价格波动对大米价格有着显著影响,且大米市场更易受到外部冲击影响。进一步分析表明,两市场之间存在显著的持续的动态相关性,且具有时变特征,动态相关系数图显示动态相关性呈现出紧密的正相关。  相似文献   

7.
11月10日,中国证监会与香港证监会联合公告宣布沪港通于11月17日正式启动。沪港通由沪股通和港股通两部分组成。沪股通是指投资者委托香港证券公司或经纪商经由香港联合交易所设立的证券交易服务公司购买沪市上市公司的股票;港股通是投资者委托内地证券公司经由上海证券交易所设立的证券交易服务公司购买港股上市公司的股票。据了解,处于资本项目管制以及风险控制等方面的考虑,两地证监会从投资标的、参与投资者和投资额度等方面对沪港通试点初期做出了一些规定。  相似文献   

8.
沪港通终于来了。沪港通的酝酿应该有些时间了。美国次贷危机前,已经有传闻要开设沪港通。世界经济危机打乱了沪港通的节奏。2014年4月10日,中国证监会和香港证监会发布联合公告,批准上交所和港交所开展沪港股票市场交易互联互通机制试点,允许两地投资者通过交易所买卖港股和A股。  相似文献   

9.
利用"沪港通"和"深港通"交易制度实施提供的准自然实验情境,以2008-2019年沪深两市A股上市公司为研究样本,考察资本市场开放对企业避税行为的影响.研究发现,资本市场开放对企业避税行为具有显著的抑制作用,即"沪港通"和"深港通"交易制度实施后,试点公司避税程度显著下降,该结果在经过一系列稳健性检验后仍然成立.作用机制分析结果表明,资本市场开放主要通过缓解融资约束、强化对管理层的监督以及提升信息透明度等途径抑制企业避税行为.异质性检验结果显示,资本市场开放对企业避税行为的抑制效应主要存在于代理问题和融资约束较为严重的企业中,即在机构投资者持股比例低和企业融资需求大的样本中,资本市场开放对企业避税行为的负向影响更强.  相似文献   

10.
本文从金融服务实体企业角度探讨了沪港通对“成分股”绩效增长是否存在激励效应和治理效应,以及沪港通的成分股“选择机制”是否存在“反向选择效应”,并综合运用线性调整、逆概率加权、内生处理效应、异质性处理效应等估计方法,得出如下结论:(1)“沪港通”政策的实施有助于提升成分股企业的绩效水平;(2)沪港通持股水平高更有助于提升企业绩效水平,表明沪港通持股存在治理效应;(3)政策实施过程存在潜在的福利损失——那些在“沪港通”中受益水平较低的企业更大概率地被选入成分股,从而降低了开放政策所能达到的最优福利水平。这表明以“试点”方式进行资本市场开放,会产生因“反向选择”而导致的福利损失。因此,需要加强改革的“强度”和“广度”,适时提升“沪港通”交易份额,并扩大沪港通成分股范围,以提高微观企业增长水平及增长质量。  相似文献   

11.
沪港通传奇     
<正>7年之后,终于迈出了这一步。2014年11月17日晚,港交所总裁李小加如释重负。沪港通"通车"首日:"港股通"即内地投资者购买港股方面,全日额度105亿元人民币,首日成交量为17.68亿元,占比约16.8%;"沪股通"即香港投资者购买A股方面,全日额度为130亿元人民币,至11月17日下午1时53分已告用罄。对于这个将中国资本市场领入新时代的沪港通,他用12字评论了首日的表现:"波澜不惊、冷静开场、总体平稳",他称这  相似文献   

12.
正沪港通遇冷只是短期现象。筹备数年的沪港通终于在万众瞩目下登场,然而首几日的表现却有点出乎意料。试点初期,港股通总额为2500亿元人民币,每日额度105亿元;沪股通总额度为3000亿元,每日额度为130亿元。沪港通开通首日,资金大  相似文献   

13.
《商》2016,(10)
本文结合股市联动的两种机制结合沪港两地股市的实际情况提出相应的假设,对沪港通影响沪港两地股市联动的影响机制进行探讨,研究发现沪港通开通后,A+H股溢价并未缩小,有形机制对沪港联动性的影响有限。沪港市场间在极端情况下的联动性显著增强,这意味着沪港通加强了沪港市场间的投资者情绪传染,通过无形机制对沪港联动性产生影响。  相似文献   

14.
张苏林  王岩 《商业研究》2011,(9):147-152
波动率研究是金融领域的核心变量,Chou提出的条件自回归极差模型在估计波动率方面显示一定的优越性。利用扩展的条件自回归极差模型(CARRXY),对近年来我国沪深两市波动率的周内效应和杠杆效应进行实证检验,结果显示沪深两市波动率均存在明显的周内效应,但这种波动率的周内效应与收益率的周内效应相悖,同时两市均出现明显的负杠杆效应,这是新兴市场的异象,是与成熟市场不同的异常现象。  相似文献   

15.
本文通过主成分分析和协整分析,对"沪港通"开通前后的2012年9月27日至2016年12月31日的"沪港通"成分股收盘价数据进行分析。根据本文的分析结论,"沪港通"的开通使沪、港两地股市之间的协整关系增加,且逐渐变为以同向变化为主,同向变化的趋势显著大于反向变化的趋势。  相似文献   

16.
随着全国各大主要城市的联系日益紧密,越来越多的资产证券交易在我国的金融市场上广泛流通。目前,受到广泛关注的便是"沪港通"项目。"沪港通"项目为上海以及香港两地的资本市场带来了巨大的资金流入,促进了内地金融市场的国际化。尤其是在香港与上海之间的交通、信息等在交易日变得更加便捷的情况下,跨地域交流合作已经成为金融市场发展的主流。本文主要对沪港通的市场影响以及所面临的金融风险进行了分析,提出几点改善当前情况下的"沪港通"股票流通过程中出现的监管问题,以及未来防止金融风险的措施。  相似文献   

17.
"沪港通"交易机制于2014年实行至今已4年有余,2018年4月证监会宣布将沪股通每日额度扩大四倍,调整为520亿元,资本市场开放程度堪称"史上之最"。同时会计信息透明度对我国当前资本市场乃至社会整体经济的健康发展来说都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基于此,系统回顾和梳理了国内外有关"沪港通"交易机制及会计信息透明度的相关研究成果,并展望了这两部分领域相结合的可能性及可行性。  相似文献   

18.
于博  吴菡虹 《财经论丛》2021,(12):70-80
本文以沪港通政策实施为背景,借助PSM、DID和处理效应等因果推断方法检验了资本市场互联互通政策对微观企业融资约束及投资效率的影响.实证发现:沪港通开通可缓解成分股企业的融资约束,但融资约束的缓解对企业投资效率具有"双刃剑"作用——既弱化了企业投资不足,也激励了过度投资.尽管融资约束的缓解对过度投资呈现出一定的直接激励效应,但同时也对企业研发投资产生了明显的激励作用,并最终通过提升产品创新能力间接缓解了过度投资.  相似文献   

19.
文章基于双重差分模型探讨了沪港通这一互联互通机制的建立对上市公司会计信息质量的影响。研究发现沪港通能有效提升企业会计信息质量。进一步分析发现,原先为A+H股和公司治理状况较好的公司,沪港通对会计信息质量的提升效果越强;融资约束较大、机构投资者持股比例较高、分析师与研报较为关注的公司,沪港通对会计信息质量的提升效果越弱。研究表明资本市场对外开放有利于提升资本市场中的标的质量,亦为同为互联互通机制的深港通、沪伦通的推行提供一定的经验借鉴。  相似文献   

20.
本文基于沪深港通的准自然实验,选择2012—2019年沪深两市公司数据,建立固定效应的PSM-DID模型,探究资本市场开放政策对企业创新研发向市场价值转化机制的影响。研究结果证明,政策实施促进了企业创新研发向企业价值的转化,提高创新研发投入的转化效率,且通过了稳健性检验;进一步地,异质性检验表明该效应在委托代理问题较为严重或信息环境较好的公司更为显著,验证了资本市场开放政策对微观经济实体高质量发展的正向影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