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50 毫秒
1.
本文通过建立江苏省消费需求与国内生产总值的模型,说明自改革开放以来消费需求对江苏经济增长的促进作用,探讨制约江苏省消费需求增长的主要因素,并提出刺激消费需求,促进经济增长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2.
改革开放30多年以来,我国的外商直接投资(FDI)和国际贸易增长很快,对国家经济的快速增长起到了重要作用,但国内各地区的对外经济促进地区经济增长的作用则有所不同。为加快边远地区经济的发展,本文研究内蒙古对外经济与经济增长的关系,以揭示内蒙古当前利用外资和发展外贸来促进区域经济增长的问题,寻求加快内蒙古经济增长的改革开放政策。  相似文献   

3.
刘巧玲 《北方经济》2011,(24):23-24
改革开放以来,短短30多年时间,我国经济己从濒于崩溃的边缘跃居到世界第二,步入了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市场化、国际化快速发展的新时期。从我国经济的高速增长来看,政府投资始终是推动经济增长的主要因素。  相似文献   

4.
制度变迁对中国经济增长贡献的实证分析   总被引:41,自引:0,他引:41  
文章简要评述了经济增长和增长因素分析理论,分析了中国20年来的制度变迁和经济增长,并从定理研究的角度出发,评估和计算了中国改革开放所导致的制度变迁对经济增长的贡献。通过分析市场化和开放型改革对经济增长的影响程度,文章验证了制度创新与制度变革是中国经济增长主要因素之一的观点,指出中国的体制改革仍能在很大程度上促进中国的经济增长。  相似文献   

5.
在我国这样一个转型经济的国家,体制因素对经济增长的影响很大。实现经济增长方式从粗放型向集约型的转变要靠经济体制改革。市场机制不健全、政府职能不完善、财税体制不合理等是阻碍我国经济增长方式转变的制度性因素。因此,要从体制创新入手,促进经济增长方式转变,采取一系制度性措施,形成有利于实现经济增长方式转变的体制机制基础。一、经济增长方式转变是当务之急。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实现了持续高速增长。但粗放式的经济增长方式没有实现根本性转变,经济增长动力主要来自生产要素的高投入和高消耗。目前,我国已成为世界重要资源的…  相似文献   

6.
试论我国经济增长模式的转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经过改革开放30年的发展,我国经济总量已经达到很高的水平,但由于经济增长主要是采取粗放型模式,也造成了很多问题,存在许多发展的约束。本文主要研究经济增长模式转型的紧迫性,并提出相应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7.
改革开放以来漳州经济增长的实证分析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本文依据经济增长理论,运用经济计量方法,考察漳州市改革开放以来经济增长的变化情况,实证分析了影响漳州经济增长的主要因素,从中找出问题和差距,并提出若干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8.
"外贸对广州经济增长贡献"一直是一个被忽视的问题,有必要讨论该问题。研究该问题的方法较多,本文运用联立方程模型,利用有关宏观经济变量,对外贸与广州经济增长的关系进行了实证研究,对广州经济增长的外贸贡献率和外贸拉动度进行了计算。表明,在1990~2011年期间,广州的出口弹性平均值为0.17,即出口每增长10%可以促进GDP增长约1.7%。  相似文献   

9.
深圳经济增长因素统计分析 自改革开放以来,深圳经济特点主要表现为持续、高速、稳定增长。一般来说,决定经济增长即产出量增加的主要投入要素有资本、劳动力和与资本、劳动力有关的技术进步。究竟在深圳经济……  相似文献   

10.
唐勇 《湖北经济管理》2009,(14):102-103
本文在对北京1978—2007年资本存量进行估算的基础上.运用索洛模型对北京的道格拉斯总量生产函数进行估计,定量测算出北京改革开放30年经济长期高速增长的因素,并对这些因素进行了详细分析。本文还提出,从2006年开始,北京已经成功的从以投资推动的外延式经济增长模式向以科技创新为主的内涵式经济增长模式转变。  相似文献   

11.
改革开放以来,四川省经济增长速度惊人,促使它如此快速增长的因素有很多,本文将从引进外资额这一因素来分析其与经济增长的关系。采用定性与定量的研究方法,来探讨外资引进与经济增长的关系。  相似文献   

12.
依据新古典经济增长理论,建立扩展的索洛模型,对物质资本、人力资本以及全要素生产率对中国经济增长的贡献进行实证分析,得出人力资本对我国经济增长的贡献度大于物质资本,以技术进步为代表的全要素生产率增长呈现阶段性特征,是转型期经济可持续增长源动力的结论。  相似文献   

13.
郑江淮  荆晶 《南方经济》2023,42(1):28-48
在传统Solow增长核算框架基础上引入异质性劳动投入以及技能偏向性技术进步,从而将经济增长分解为固定资本投入增长、劳动投入增长、技能结构深化、技能偏向性技术进步、中性技术进步及效率改进等五种动能。研究发现:第一,中国经济增长主要由固定资本投入以及全要素生产率增长共同驱动,其中资本投入对经济增长年均贡献率为61.64%,全要素生产率增长的年均贡献率则为35.66%,中国区别于其他中低收入国家的发展奇迹背后正是较快的全要素生产率增长;第二,即使对于高收入国家而言,资本投入仍然是主要的经济增长动能;第三,技能结构深化以及技能偏向性技术进步是全要素生产率的主要来源,二者对中国经济增长的年均贡献率分别为32.04%和21.27%;第四,资源配置效率变化是引起全要素生产率波动的主要因素,资源配置效率下降是导致2008年后中国以及大部分高收入国家全要素生产率增速放缓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14.
霍强  蒋冠 《改革与战略》2014,(10):58-62
当前我国正面临经济增长放缓、流动性趋紧、利率居高不下的复杂局面,如何推进利率市场化改革以维护金融稳定、促进经济增长是重要的课题。文章构建包含金融摩擦因素的经济增长模型,并选用1980—2013年的数据进行实证检验。研究认为,利率变化对储蓄的影响是正向的,对投资的影响在2000年前后由正转负,与经济增长长期负相关,随着利率市场化改革的深入,利率的经济增长弹性呈增大趋势。未来利率市场化改革的重点,在短期应稳健审慎推进存款利率上限放开,在长期应优化金融市场结构畅通利率微观传导机制。  相似文献   

15.
经济增长和减贫一直是发展中国家和地区制定发展战略所考虑的重点。改革开放初期,新疆通过经济增长极大地降低了农村贫困,经济增长的减贫效果显著;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至2010年,由于经济增长的质量下降和收入不平等程度增加,减贫趋势变缓;2011年以后,随着援疆工作和民生工程的不断推进,高速的经济增长和对贫困人口有利的收入分配对减贫起到了良好的效果,经济增长出现了益贫性特征。纵观改革开放至今,新疆减贫成就的主要原因是经济持续的高速增长、人力资本的明显改善和政府采取的反贫困行动;而其减贫趋势放缓的原因是农村经济增长质量的下降和农村收入分配的不断恶化。为此,本文认为新时期扶贫工作中,新疆应实施益贫式增长战略。从生产领域着手,在增加就业的同时通过增加穷人的资产基础以提高穷人的自我发展能力,而政府在打造民生工程时应注重市场机制,以保持减贫的可持续性。  相似文献   

16.
本文采用Solow的增长核算方法,对1952~2005年间我国东、中、西部地区经济增长差异的因素进行测算和分析。分析结果表明:①我国地区经济增长主要来自于资本积累,全要素生产率增长对经济增长的贡献不大,劳动投入的贡献非常小;②资本投入增长速度差异是地区增长差异的主要决定因素,促进区域协调发展,需要国家给予中、西部地区更多投资倾斜政策,同时中西部地区自身应注重基础设施,人才环境等投资环境的培育和完善以吸引外来投资;③地区增长差异在一定程度上表现为生产率增长差异,加快西部地区技术进步和效率改善速度,提高其全要素生产率是缩小我国地区增长差异、继续推进西部大开发战略的有效途径之一。  相似文献   

17.
周密  郭佳宏  朱俊丰 《改革》2021,(1):92-108
融合劳动价值论和新熊彼特增长理论,考虑需求结构升级、企业家劳动异质、经济增长导向三大假设,构建多部门新熊彼特增长模型,并运用31个省份1993—2018年的面板数据进行实证分析,发现“脱实向虚”对经济增长的影响机理是:“脱实向虚”引致企业家创新性劳动减少,生产率参数受阻,经济增长率下降。这使得新古典框架下“从资本向全要素生产率升级的创新性劳动偏向型道路”可能转向“从资本向投机演变的投机性交易劳动偏向型道路”,出现供给侧结构性失衡。只有优先解决“脱实向虚”带来的供给侧结构性失衡,才能回归供给侧的正常资源配置结构,因此,中国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路径不能简单仿效西方进行管制放松或自由化,而应先运用政府之手,构建现代化经济体系,将投机性交易劳动关进“笼子”;进而运用市场之手,优化资源配置,释放创新性劳动的活力。  相似文献   

18.
本文首先收集1985—2006年中国28个省市数据验证中国区域经济增长的条件β收敛和绝对β收敛,然后运用Blinder—Oaxaca分解方法来分析造成我国东部地区与中西部地区发展差距的原因。实证结果显示,我国自1985年来区域经济增长没有表现出收敛性。当我们将全国划分为东部地区和中西部地区后,我们发现东部地区经济增长收敛,而中西部地区经济增长不收敛。Blinder—Oaxaca分解结果显示,中西部地区与东部地区经济发展差距扩大的最主要原因是中西部地区实物资本投资不足。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外商直接投资和开放程度在地区差距中发挥的作用越来越大,而教育和地理位置的优惠政策的作用则越来越小。  相似文献   

19.
传统宏观经济增长的分解框架仅仅关注微观的技术进步效应和资源配置效应,无法识别要素层面的这两种效应以及两种要素的经济利润。为此,文章借助一个新的基于要素层面的全要素生产率增长分解框架,采用1998-2007年中国工业企业数据,对中国工业企业的增长动能、配置效率以及经济利润进行了分析。研究发现:(1)中国工业企业的生产率增长是其产出增长的主要推动力量,这个结论在不同所有制、不同产业以及不同地区均适用。中国工业企业正逐渐由劳动密集型向资本密集型和技术密集型转移。(2)企业自身技术进步对全要素生产率增长的增进效应贡献最大,企业之间的资源配置效率显著抑制了全要素生产率的提升,从抑制效应大小来看,其抑制作用抵消了企业技术进步的绝大部分。具体到资源配置效率程度大小来看,行业内部企业之间的资本配置效率年均恶化程度至少是劳动配置效率的两倍,而行业之间的资源配置效率对全要素生产率的影响微弱。(3)就要素获取的经济利润份额来看,资本占优,高达3.2%,资本利润是劳动利润的至少四倍,劳动利润的上升极为有限。民营企业、技术密集型企业以及中东部地区企业获取了更大的资本利润,而外资获得了更多的劳动利润,体现了外资进入中国的战略取向。东部获得了更多的利润说明其反哺中西部地区的必要性。  相似文献   

20.
人力资本对上海市经济增长的作用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改革开放30年以来,上海市的经济增长取得了巨大的成就。文章从人力资本要素这个角度研究了上海市1978--2008年的经济快速增长的原因,并对各种要素在不同时期对经济增长的贡献进行了分解,发现上海经济快速增长有其内生性原因,其中人力资本的作用明显'尤其是人力资本的间接贡献作用很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