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农民是退耕还林的主体,是最直接的生产,只有把退耕还林还草的好政策交给农民,并在具体操作中认真落实、兑现,让农民真正感受到退耕还林还草带来的好处,才能把退耕还林还草变成广大农民自觉自愿的行动。  相似文献   

2.
《发展》2009,(5):156-156
近日,甘肃省退耕还林工程,在国家组织的重点工程核查验收中成绩突出,被国家林业局评为“全国退耕还林工程2008年度阶段验收工作先进单位”,名列榜首。甘肃省是全国退耕还林工程建设的重点省份。10年来,在省委、省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全省各级党委、政府认真贯彻落实中央有关退耕还林方针政策,紧紧围绕“大地增绿、农民增收”的总体目标,认真实施退耕还林工程。  相似文献   

3.
一个乡70%的退耕还林指标被基层干部占去;一个村总耕地面积1463亩,退耕还林面积却达到2691亩;同一个名字,却多次出现在不同村组的退耕名单中。陕西省岚皋县孟石岭乡退耕还林发生的怪事,引起当地农民极大不满。  相似文献   

4.
抢抓机遇,搞好退耕还林,将有力促进农村经济结构的调整优化,实现退耕还林与经济发展的双赢。一、要正确处理生态与发展经济的关系,实现整体利益与局部利益的共同发展国家实施退耕还林工程的初衷是要“以粮食换生态”。其根本目的是要治理水土流失、改善生态环境。秭归地处三峡工程坝上库首,生态位置十分重要,理应是退耕还林的重点,同时又是一个人多田少、农民生活还比较困难的新阶段国家扶贫工作重点县。那么,如何在保证改善生态的同时,实现农民的最佳经济效益?必须正确处理改善生态与发展经济的关系,避免两个极端思想,一是避免…  相似文献   

5.
西部地区实施退耕还林对农民增收的正效应分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西部地区实施退耕还林对农民增收产生了正效应,其直接正效应就是退耕还林后的收益明显高于退耕还林之前。其间接正效应主要有以下三点:有利于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有利于优化产业结构,促进西部地区农民增收;有利于西部生态环境改善,减少了农民的灾害支出。  相似文献   

6.
初在,重庆市垫江县沿渝巫路东边的山上,桂林镇、新民镇的农民们正抓紧在退耕还林的坡地上栽种经济果木。“退耕还林是调整农业结构,加快农村经济发展的一次机遇”垫江县林业局负责人认为,在退耕还林中。把生态效益、社会效益、经济效益统一起来,不仅能够很好地调动农民的积极性,而且可以推动农业结构的调整。垫江县正是按照三大效益同时要的原则,在退耕还林中进行着有益的实践。去年、垫江县开始在城郊沿渝巫路7公里长的东山实行退耕还林工程,这个项目是为建山水园林城市配套的,要完成好这一项目,最关键的是把农民的积极性调动起…  相似文献   

7.
刘华 《发展》2002,(12):38-39
甘肃自1999年实施退耕还林还草工程以来,已完成造林面积634.82万亩,其中退耕还林353.44万亩,荒山造林281.38万亩。这对促进全省生态建设、调整农村产业结构、帮助农民脱贫致富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但也存在不少问题。一是有些基层领导对退耕还林还草工程的认识不够明确,实施中缺乏战略上的谋划和部署,往往将退耕还林还草工作简单化,与农村经济社会发展脱节。有的基层领导把退耕还林作为向国家套取补助粮、款的手段,弄虚作假;有的搞造林形象工程,把不该退的地域纳入了退耕的范围;等等。二是退耕还林的科技…  相似文献   

8.
本文在对退耕还林、征地制度设计进行比较分析的基础上,以退耕还林制度设计为参照,对涉及征地补偿标准和方式、地方政府收益、农地产权转移、农民意愿表达等方面的征地制度改革提出了构想。  相似文献   

9.
退耕还林工程,覆盖面广,投资多,农民参与程度高,对相关农民的收入影响深远。从新政治经济学的角度看,退耕还林属于公共物品,在退耕还林的过程中存在着政府双重垄断现象,农民具有明显的"经济人"属性。因此,若想实现生态目标,关键在于以增加农民收入为切入点,在政府和退耕农民之间建立起一种稳定的激励相容的契约关系:建立长期稳定的国家直接补贴制度;建立退耕生态林产权收购制度;培育农村新的经济增长点;提高退耕地区的教育水平。  相似文献   

10.
退耕还林还草是国家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的一项重要内容,对彻底改善生态环境,促进农村经济结构调整具有深远意义,方山做为全省16个退耕还林还草试点县之一,通过去年一年的实践,取得了明显成效,不仅从整体上推进了退耕还林还草工作,而且不断创造条件,在尊重农民意愿的基础上,使退耕还林还草成为群众的自觉行动,通过调查分析,我们认为,要使该项工程扎扎实实地搞好,使其造福于民,达到退得下,栽得上,稳得住,能致富,不反弹的目的,在实践中,就必须要坚持四个结合,处理好三个关系。  相似文献   

11.
十多年来,西部地区退耕还林工程取得了显著的成就,要进一步巩固退耕还林工程的质量,实现生态环境的持续发展,必须推进退耕还林工程与不断提高农民思想认识水平、持续增加农民收入、持续提高生态效益、促进人居环境可持续发展等四个方面的结合。  相似文献   

12.
正青山绿水,城林相融,既富农民也绿山川……一场声势浩大的退耕还林工程,让永川昔日的荒山荒地披上绿装,并引来绿意盎然,财气万千。这是永川区12年退耕还林工程交给人们的一份沉甸甸的答卷。12年铸就一段辉煌。花椒树、麻竹、茶叶……退耕还林,演绎了一个绿满永川、致富农民的永川梦。12年千树万树拔地起,永川区实施退耕还林工程33.68万亩,退耕地造林、荒山造林、封山育林……退耕还林工程已打造成了一个特色工程、民心工程和亮点工程。退耕还林,塑造"绿色永川""以前,这里都是坡耕地,绿色很少。"漫步永川区双竹镇大竹溪村乡间小路上,漫山遍野的速生桉林给人心旷神怡之感。正在忙着打理桉树林的村民周  相似文献   

13.
十多年来,西部地区退耕还林工程取得了显著的成就,要进一步巩固退耕还林工程的质量,实现生态环境的持续发展,必须推进退耕还林工程与不断提高农民思想认识水平、持续增加农民收入、持续提高生态效益、促进人居环境可持续发展等四个方面的结合.  相似文献   

14.
甘肃清水县地多人少,农民人均拥有耕地5亩以上.但是该县的绝大多数土地却并不适宜种粮食,1999年全县27.3万农业人口人均产量只有390公斤,基本上是广种薄收。随着国家开发西部战略思路的明晰,该县在去年上面有关政策还未下达的情况下,就自己决定在全省率先退耕还林,向农民承诺:每遇1亩耕地,8至10年内向农民“以粮代赈”每年解决粮食100公斤,并一次性付足苗木款50元,受政府政策的鼓励,全县16个乡镇当年共退还2.3万亩耕地,这些原来种粮的耕地都被挖成了树坑。就在全县上下情绪高涨的按照五年计划实施退耕还林的时候,甘肃省经国…  相似文献   

15.
四川省宜宾市兴文县,800户农民每年愿意支付每棵树“一斤水果钱”的酬劳作为指导费,“一斤水果”钱,使3500亩“公子树”开花结果,800户农民增收上千万元:使6万亩“不开花、不结果;光开花,不结果”的退耕还林果树有了希望。  相似文献   

16.
退耕还林政策的社会经济效益分析——以江西省为例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实施退耕还林政策有助于促进农民增收、合理调整农业产业结构和土地利用结构,转移农村人口,发展农村经济。自2000年以来我国在中西部地区实施退耕还林政策过程中存在规划不合理、政策不配套和范围盲目扩大等问题。为了更好地保证退耕还林政策的有效实施,应加强科学规划研究、完善政策、法律法规,集中人力、物力与财力,有针对性地退耕还林,实现生态环境建设与经济发展双赢。  相似文献   

17.
退耕还林是一项涉及面广,政策性强,投资额大的生态工程项目,是生态环境建设与保护的重要举措,它不仅可以减少水土流失、改善生态环境和实现可持发展,而且能够改变农民的传统耕种习惯,调整农村产业结构,促进地方经济发展,实现贫困山区农民快速脱贫致富.因此,安徽省太湖县委、县政府对退耕还林项目高度重视.  相似文献   

18.
退耕还林政策与土地征用政策之比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分析土地征用概念和特点的基础上,提出退耕还林政策是国家为了恢复生态环境而进行的一项土地征用政策,并从权力的转移与约束、对农民的补偿、合同的可逆性、对政府的影响和政策实施效果等五个方面对退耕还林政策和土地征用政策进行比较分析,提出实施可持续性退耕还林政策的实施建议。  相似文献   

19.
《中国城市经济》2010,(3):57-57
我是村里的“农民头”,今年32岁了,打小伙子时就在村里搞农业,承包过桔园做过退耕还林,但一直都没钱。直到带头成立“国竹园淮山生产专业合作社”租用500亩地种植淮山才看到了致富的希望。  相似文献   

20.
李鹏翔 《乡镇经济》2002,(12):38-38
政策措施可以概括为“十六字”方针:“退耕还林,封山绿化,以粮代赈,个体承包”。退耕还林:就是从保护和改善生态环境出发,将易造成水土流失的坡耕地和易造成土地沙化的耕地,有计划、分步骤地停止耕种;本着宜乔则乔、宜灌则灌、宜草则草,乔、灌、草结合的原则,因地制宜地造林种草,恢复林草植被。封山绿化:就是对工程区内的现有林草植被采取封禁措施严加保护,对宜林荒山荒地尽快恢复林草植被,并实行严格管护,确保绿化成果。以粮代赈:就是对退耕还林的农户,国家按一定标准无偿提供粮食,实行以粮食换生态,保证农民退耕之后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