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张坤蕴 《经济论坛》2000,(19):30-30
铁路所具有的运量大、受自然条件影响小等特点,使其成为西部基础设施建设的重要内容,但是修建铁路需要大量的资金,以工代赈作为一种特殊的将救济资金与基础设施建设结合起来的救济方式,适合在西部铁路建设融资中使用。 一、西部铁路建设适合实行以工代赈 以工代赈是一种灵活的扶贫方式。我国的以工代赈属于救济的范畴,但它又不同于一般的单纯救济,它是通过救济对象参加必要的贫困地区基础设施建设而获得赈济物资或资金的一种特殊的救济方式。目前我国以工代赈的形式主要有两种,即用中低档工业品以工代赈和用粮食以工代赈,分别用于修…  相似文献   

2.
《时代经贸》2008,6(26)
为了提高扶贫资金的使用效率,实现输血性扶贫到造血性扶贫的转变,提高贫困农村自我发展、持续发展的能力,国务院扶贫办和财政部于2006年起,在山西省吕梁市临县6个乡(镇)的6个行政村,开展了"贫困村村级发展互助资金"试点,每个试点村成立一个扶贫互助合作社,由中央财政安排专项资金15万元作为启动资金,对本村农户发放小额信贷.扶贫互助合作社成立一年来,一定程度上缓解了贫困农户发展所需资金短缺问题,对贫困地区农村金融创新做出了有益尝试.  相似文献   

3.
文章从理论上总结扶贫资金支出对农村贫困的减贫效果,构建扶贫资金支出与农村贫困的理论分析框架,提出扶贫资金对农村贫困发生率、农村贫困深度、农村贫困强度具有正向减贫效果的研究假设,以宏观调查数据度量我国农村贫困程度,揭示我国农村贫困的变化趋势,并运用脉冲响应函数分析方法,对扶贫资金支出结构的动态减贫效果进行了分析,结果显示:扶贫专项贷款对农村贫困发生率具有正向减贫效果;以工代赈资金对农村贫困发生率、农村贫困深度以及农村贫困强度具有正向减贫效果;扶贫发展资金对农村贫困深度具有正向减贫效果,而扶贫专项贷款对农村贫困强度的冲击则显示出负向减贫效果;扶贫发展资金对农村贫困强度具有显著负效应。据此,文章提出改善扶贫资金支出结构的相关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4.
扶贫资金是贫困群众的"救命钱"、"保命钱"和减贫脱贫的"助推剂".但是我国目前仍然存在政府部门虚报业绩、扶贫对象不精准,投资效率低下等等问题,使得扶贫资金未能达到应有的效果.2013年10月国务院常务会议部署对扶贫等民生资金实现审计全覆盖,这一切都为扶贫资金审计提供了研究的契机.本文基于我国目前扶贫资金审计的现状,分析了影响扶贫资金审计的因素,并提出相关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5.
我国当前实行的财政扶贫行政化运作模式,在消除贫困方面取得了世人瞩目的成就,但也还存在一些问题.公司化运作模式通过在财政扶贫资金直接到贫困农户无偿使用之间增加一个公司化的实体,按照公司制成立的实体管理和使用财政扶贫资金,对国家无偿投入的财政扶贫资金扶助项目进行投入产出分析和效益分析,提高财政扶贫资金使用效益.  相似文献   

6.
我国农村扶贫资金传递过程中的多利益主体结构以及多层委托代理关系对扶贫资金效率及扶贫目标的实现有很大影响,不同参与主体间的博弈可能造成资金传递过程中的损耗.要减少扶贫资金损耗,必须:1.厘定政府扶贫政策过程,力求扶贫政策过程的科学化和民主化;2.积极转变政府职能,培植社会中介组织;3.建立扶贫政策对话渠道和反馈机制,进行扶贫政策地方科层损耗的案例统计和数量研究;4.扶贫政策制定过程中,应充分考虑执行官员群体的利益,尽可能缩小政策制定者与执行者之间效用函数的差异.  相似文献   

7.
《广东经济》2011,(12):60
2012年,中央财政用于农村扶贫开发方面的综合扶贫投入将继续保持大幅度增长,其中,财政专项扶贫资金增幅将达20%以上,同时中央财政将进一步强化扶贫资金使用管理绩效理念,努力确保每一分扶贫投入都用到贫困群众身上,每一分扶贫资金都能产生应有效益。这是财政部部长助理胡静林在此间举行的国新办《中国农村扶贫开发纲要(2011—2020年)》新闻发布会上表示的。  相似文献   

8.
普惠金融既注重资金的投入效率,又注重资金的风险防控,是实现精准扶贫、精准脱贫的一种重要手段.但其在发展过程中仍面临着一些问题:一是农村金融体系不健全,金融服务成本高,金融供给难以满足公众对金融服务的需求;二是金融扶贫对象识别出现偏差,扶贫资金使用的精准度不高;三是普惠金融组织的职能定位不明确,相关法律法规不健全;四是普惠金融组织风险防范不够,资金融通渠道狭窄,可持续发展面临着制度的约束;五是贫困农户内生动力不足.针对这些问题,我国政府应进一步完善普惠金融组织体系和市场体系;创新金融服务提供方式,大力发展互联网金融;构建普惠金融精准扶贫风险防范机制;瞄准扶贫攻坚的五个关键领域,精准发力;选择适合中国的普惠金融精准扶贫发展模式.  相似文献   

9.
黄万华  陈翥 《经济论坛》2013,(8):97-100
长期以来,防范、杜绝农村财政扶贫资金低效使用,一直是农村扶贫过程中难以解决的重大理论问题。在对鄂东北国家级贫困县30个典型乡村财政扶贫资金使用现状调查的基础上,运用委托代理理论的分析框架,对农村财政扶贫资金的使用展开分析。分析发现,接近委托代理链条末端的县、乡镇政府既可能利用自身的信息优势,扭曲财政扶贫资金的使用,也可能达成合谋,对农户隐瞒财政扶贫资金,对省或中央有关部门夸大贫困程度,以获取更多的财政扶贫资金。据此,提出了提高农村财政扶贫资金使用效益的具体对策。  相似文献   

10.
《时代经贸》2008,6(17)
为了提高扶贫资金的使用效率,实现输血性扶贫到造血性扶贫的转变,提高贫困农村自我发展、持续发展的能力,国务院扶贫办和财政部于2006年起,在山西省吕粱市临县6个乡(镇)的6个行政村,开展了“贫困村村级发展互助资金”试点,每个试点村成立一个扶贫互助合作社,由中央财政安排专项资金15万元作为启动资金,对本村农户发放小额信贷。扶贫互助合作社成立一年来,一定程度上缓解了贫困农户发展所需资金短缺问题,对贫困地区农村金融创新做出了有益尝试。  相似文献   

11.
Eliminating poverty is a multifaceted global challenge and a focal point of global development governance. With the implementation of targeted poverty alleviation (TPA), China's poverty alleviation efforts have had significant achievements. This study provides a new perspective by classifying poverty-stricken households based on poverty root causes at the household level, a multi-propensity score weighting model based on counterfactual inference is employed to examine the poverty reduction effect and policy precision on six non-equivalent poverty-stricken household groups in a Chinese county. The results reveal that the poverty reduction effects differed among poverty-stricken households with different root causes of poverty. Specifically, households impoverished due to disability have the lowest income of the six groups. The assistance policy effects also vary significantly and are found to be poorly suited to poverty-stricken households a lack of labor force and funds. A robustness test confirms this conclusion and a more nuanced analysis reveals that these differences are reflected in the wage and transfer incomes. Therefore, to ensure the stability of poverty reduction and the sustainability of income for poverty-stricken households, relevant associated aid policies need to place different emphases based on their household characteristics.  相似文献   

12.
旅游减贫具有空间溢出效应吗?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针对现有文献缺乏旅游减贫多维效果及空间效应研究,本文基于多维贫困视角,运用2008—2017年中国30个省份的面板数据,构建了包含经济、教育、医疗、生活与环境五个维度的贫困减缓评价指标体系,并在地理距离矩阵和经济距离矩阵共同构成的综合嵌套矩阵的基础上,分别运用空间自相关检验、空间杜宾模型探究了各维度贫困减缓的空间分布特征及旅游发展对各维度贫困减缓的空间效应。主要结论有:(1)十年间,中国乡村旅游业发展水平呈现显著空间正向相关性,纳入空间效应的空间杜宾模型较好地揭示出区域间乡村旅游发展存在显著的空间溢出效应。(2)十年间,各维度的减贫效果亦呈现显著空间正向相关性,表明各维度减贫效果存在着空间集聚特征。(3)十年间,旅游发展对经济、生活、环境等维度的贫困均具有显著减缓作用,更重要的发现是旅游发展在这三个减贫维度上具有正向空间溢出效应。旅游发展对教育、医疗两个维度上贫困减缓的直接和间接效应均未通过显著性检验。(4)从空间异质性视角分析,旅游发展对经济减贫维度的空间溢出效应呈现出东部区域→中部区域→西部区域逐步递减规律;旅游发展对生活减贫维度和环境减贫维度的空间溢出效应均呈现出由东部区域→中部区域→西部区域逐渐增大特征。最后,论文就旅游减贫提出了相关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3.
中国农村居民贫困测度研究——基于山西的调查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运用Atkinson(1987)单维贫困测量与Alkire和Foster(2008)多维贫困测量相结合的方法,对山西农村居民贫困情况进行了测度。实证结果表明:从单维视角看,山西农村贫困主要体现在饮用水、消费、收入三个方面,全省三个主要贫困区存在差异;从多维视角来看,山西省农村居民存在多维贫困现象,考虑的贫困维度越多,贫困程度越严重。东部太行山区与北部高寒冷凉区的饮用水问题也比较严重,北部高寒冷凉区相比其他两个地区其教育问题较为突出,北部高寒冷凉区与西部吕梁山区的住房问题也需要关注。因此,山西今后要从多维度识别和瞄准贫困,针对地区贫困特点予以扶持。  相似文献   

14.
现阶段农村贫困群体贫困原因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现阶段农村贫困群体贫困原因主要有农村贫困群体老弱病残身体、家庭状况和能力等自身原因,此外还有劳动寻求不足和再就业机会缺失、农村基础设施薄弱、资金性贫困、社会资本缺乏、公共政策实施中的问题等原因。  相似文献   

15.
中国农村扶贫资金投入与贫困减少的经验分析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本文分别以中国官方贫困线和国际贫困线为标准,利用向量自回归模型就中国政府的农村扶贫资金投入和贫困减少的长、短期关系和Granger因果关系进行了经验研究。结果表明农村扶贫资金对农村贫困减少具有短期的促进作用,但效果不显著。从长期看扶贫资金抑制了农村贫困的减少,但这两者之间不存在Granger因果关系;经济增长与贫困之间的关系比较复杂,经济增长在减少农村贫困人口的同时,加重了贫困深度指数和贫困强度指数。因此,进一步完善农村扶贫资金运行机制、提高扶贫项目的瞄准性,对于解决中国农村贫困问题具有重大意义。  相似文献   

16.
个人和家庭特征对贫困的影响相对较小是中国农村贫困的一个显著特点。因此针对公共利益的公共投资对消除贫困和缩小地区差距具有重要意义。公共投资也需要讲究效益,本文在分析贫困者参与农村公共工程的成本收益和农村公共工程扶贫效益影响因素的基础上,总结出农村公共工程扶贫效益的总方程式。农村公共工程的效益从成本收益上看,是由贫困者参与农村公共工程的收益和成本来决定的;从影响因素上看。农村公共工程扶贫效益是农村公共工程的目标选择、位置效应、时间效应、覆盖面、漏出效应、挤出效应、资金使用效率及其他因素共同起作用的结果。可以通过提高公共投资资源的使用效率、增强贫困人口的脱贫意识等途径提高农村公共工程的效益。  相似文献   

17.
在经济增长与减贫关系问题上,大量的实证研究仅仅用经济增长以及伴随增长过程的收入分配状态作为解释变量,其结论与现实的契合性不够稳定。通过在计量模型中加入产业结构、农业生产条件、农业扶贫与发展政策等关键性的中间变量,并采用跨越"八七扶贫攻坚"期间和新世纪"农村扶贫开发"两个发展时期的省际面板数据,实证分析表明经济增长在农村减贫中具有重要地位,城乡收入差距扩大对农村减贫具有显著的负效应。与现有的大量实证研究结论不同,本研究表明不同产业在经济发展的不同阶段对农村减贫的影响是不同的,三次产业发展对农村贫困的影响发生了一定程度的逆转。因此,新时期反贫困战略也应做出相应的调整。  相似文献   

18.
《China Economic Journal》2013,6(1):107-122
This paper examines some of the major driving forces of poverty reduction in China. Based on time series and cross-sectional provincial data, the determinants of rural poverty incidence are estimated. The results show that economic growth is an essential and necessary condition for nationwide poverty reduction. It is not, however, a sufficient condition. While economic growth played a dominant role in reducing poverty through the mid-1990s, its impact has diminished since that time. Beyond general economic growth, growth in specific sectors of the economy is also found to be effective in reducing poverty. The finding of our paper is consistent with the idea that poverty reduction in the future will need to be adjusted with more emphasis being given on direct targeting through helping the poor to increase their human capital and incomes.  相似文献   

19.
当前我国正处于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两大战略实施的交汇期。生态环境保护是脱贫攻坚的重要手段,也是乡村振兴的长远举措,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具有内在的一致性,生态环境保护就是两者相互衔接的关键点。在生态扶贫过程中,通过设立公益性环境管护岗位、推进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大力发展农村生态产业以及推进适度规模的种养循环,为生态振兴积累了经验并打下了基础。但是在乡村振兴战略实施过程中,生态扶贫依然存在资金短缺、生态增收能力受限、扶贫开发缺乏生态考量等问题。因此,要明确政府、农村企业、农民、非政府组织在促进生态扶贫和生态振兴的衔接中的各自责任,提升多主体共同参与的合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