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34 毫秒
1.
行为公司金融的最新发展及现实意义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行为公司金融是公司金融理论和行为金融理论相互融合的产物,与经典的公司金融理论相比,它放弃了理性人和有效市场的假设前提,引入了行为因素的影响,认为外部市场的非有效性和内部管理者的非理性影响着公司的财务决策和价值最大化的行为。本文阐述了行为公司金融的最新理论发展,具体包括市场的非有效性和管理者的非理性对公司的融资政策、投资政策、股利政策和并购行为等各方面的影响。针对我国目前资本市场的非有效性和上市公司管理层的非理性,本文认为在我国上市公司的财务研究中应该引入行为公司金融的理论范式和研究方法,才能更加贴近资本市场的现实情况,研究结论才能够符合我国的实际情况。  相似文献   

2.
行为金融是金融学与认知心理学的结合,个体投资决策行为研究是行为金融理论的基础.本文通过认知心理学关于人类认知--行为过程的分析认为,投资行为偏差及行为模式是产生非理性个体投资决策行为的根源,而投资行为偏差及非理性的行为模式也是形成证券市场异象的重要因素.因此,研究非理性个体投资决策行为可以为中小投资者科学投资提供指导,并为规范和促进资本市场的健康发展提供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3.
胡国柳  刘向强 《财贸研究》2011,22(5):126-130
行为金融学在放宽理性经济人假设的基础上,分别从投资者非理性和管理者非理性视角研究金融投资和企业决策。基于管理者非理性视角,从企业投资决策、融资决策以及股利分配决策等方面总结了管理者过度自信影响公司金融行为的研究成果,并就这一领域未来的研究方向提出了建议。  相似文献   

4.
学术界对有效市场假设的争论从它的提出到现在半个世纪以来一直都没有停止过。事实证明,有效市场假设的证实或证伪都不容易。行为金融学研究的是投资者在现实生活的真实决策行为而非理性的最优决策行为,把投资者的心理特征从认知偏差和非理性偏好两方面建立起理论模型对"异象"提出新的解释。然而我们又不得不面对一个现实——行为金融仍然不能像现代金融那样从一些基本的假设出发,在一个统一的分析框架下对金融市场的现象给出一致的解释。笔者认为整合认知偏差、非理性偏好和有限理性三个领域,提出统一的分析框架将是未来行为金融发展的方向。  相似文献   

5.
行为金融学是现代金融理论发展的新突破。行为金融对于证券投资的指导意义在于其对传统金融学理论"理性人"假说的突破,由此解释金融市场上出现的各种"异象"。投资者的行为、思维会受到社会、环境、心理等因素的影响而呈现非理性。文章首先简要总结了行为金融的主要基础理论,介绍了基于行为金融的投资策略,提出了基于行为金融理论指导下的证券投资应注意的问题,为我国证券投资者提供一些有针对性的投资策略和建议。  相似文献   

6.
李聪 《商》2014,(39):156-156
本文以行为公司金融相关理论为突破点讨论了管理者和投资者非理性行为对于公司金融决策的影响以及基于影响给出相应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7.
高荧 《现代商业》2013,(15):32-33
近年来,证券投资基金在我国的发展颇为迅速,作为机构投资者,其在证券市场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大量实证研究表明在中国市场中,证券投资基金存在着超乎传统金融理论所能解释的"非理性行为"。本文将运用行为金融学理论中的"羊群行为",对投资基金非理性性进行解释和分析,包括其具体表现、机理过程、产生的动因及对资本市场的影响,并试图提出相应对策和建议,以促进中国基金业及股市健康、稳定的发展。  相似文献   

8.
行为公司金融将心理学的研究成果引入公司金融的研究,以行为人非理性或非完全理性为假设,拓展了公司金融的研究视角,解释了很多传统公司金融理论解释不了的现象。管理者过度自信对公司投资决策、融资决策、并购行为以及盈余管理等方面都有很大影响,对此进行深入研究,以期能更好地为改善企业金融决策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9.
近年来,新兴的行为财务学将管理者与投资者非理性纳入企业投资研究视野,有效弥补了理性人假设下传统理论的不足。本文总结了管理者过度自信、从众行为、妒忌心理、规避损失和自我控制对投资决策的影响,并对规范管理者非理性行为的对策提出了建议。  相似文献   

10.
毕国辉 《商场现代化》2013,(21):188-189
在现如今的经济高速发展的社会中,公司金融成为了目前较为热门的话题,尤其是在公司融资研究的发展中,现代公司金融理论成为了重要的基础,同时也是西方公司金融研究和发展的主题和方向。传统的公司金融理论是建立在严格的理性假说和市场有效性假说基础上的。而与之相对,现代公司金融理论源起于对理性假说和有效市场假说的质疑和重塑,并且已经在有效的影响公司金融价值的最大化。现代化公司融资融入了内部和外部的非理性决策,而且是非市场管理者所提出的,所以说它是不同以往的。根据目前我国市场上的上市公司实际情况,对于其管理层的不合理行为,我们应该对公司金融理论进行新的探索和研究,使用新的方法,结合实际情况,这样才能符合我国的国情。  相似文献   

11.
刘婷 《中国市场》2010,(28):162-164
依据有关行为经济学理论,对家庭非理性投资高等教育行为进行分析,着重阐述了羊群效应、可得性启发及过度自信对家庭非理性投资高等教育的影响,并提出了在减少家庭非理性投资高等教育行为的过程中,政府、高校和家庭所应采取的相关措施。  相似文献   

12.
羊群效应在股票市场上极为常见,行为金融用其来解释股市波动、非理性繁荣等金融现象,本文从心理学角度,在探讨羊群行为背后各种心理机制关联性的基础上,提出羊群行为的激发三阶段倾向——权衡——消除疑虑,并对影响羊群行为的其他因素进行分析,希望对进一步研究投资者行为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3.
《商》2015,(32)
传统的金融理论认为,投资者应该分散其在金融市场的投资组合,以此降低资产风险水平,并能获取较高的收益率。然而,现实中投资主体的投资行为并非如此。由于投资受到投资主体个人非理性行为和决策的影响,金融市场常出现异于经典金融学理论的金融行为。本地偏好(home bias or local bias)是行为金融理论对传统投资组合理论的有效补充。Kenneth R.French and James M.Poterba(1991)首次从地理的角度考察了跨国投资的本地偏好,其研究发现:对于1990年世界最大的五个股票市场美国、日本、英国、法国和德国,国内投资者对本国股票的持有比率均超过80%,表现出强烈的本地偏好。本地偏好是现代金融市场中常见的一种重要的投资现象,对现代金融理论的发展、资产定价和价格发现均有重大意义。  相似文献   

14.
行为金融学是新世纪以来金融学领域研究的热点。它结合了心理学和社会学的研究成果,系统地探讨了投资者在非理性条件下的投资决策行为及其对资产定价的影响。本文首先在分析行为金融理论的基础上,总结了行为金融学关于投资者行为的主要研究成果,并指出行为金融学在我国证券市场上的应用具有广阔的发展前景。其次,尝试分析我国证券市场的噪音交易产生的内部和外部原因,表明大量存在的噪音交易产生的系统性风险,造成了我国证券市场的低效。最后,分析了我国投资者政策依赖性产生的原因,表明我国投资者对政策性因素的反应呈现出"政策性偏差",不同的非理性情绪交替出现。  相似文献   

15.
高鹰 《中国市场》2013,(37):114-115
本文针对金融市场存在的金融套利行为,对金融套利的概念进行定义和解释,对金融套利的方式进行分析,对金融套利的利弊进行阐述,对金融套利的监管进行探讨。从理论和实践两个方面来研究金融套利行为,为我国的金融市场提出参考建议。  相似文献   

16.
随着诸多金融异象的提出,行为金融学对人类个体和群体行为的研究日益重视.行为金融学以认知心理学对不确定条件下行为人的决策的研究,为人们理解金融市场提供了一个新的视角,弥补了现代金融理论只注重最优决策模型的不足.本文从行为金融学的角度对商业银行几个典型的违背现代金融学“常理”的行为进行经济分析.  相似文献   

17.
所谓金融投资学是指投资学由于发展到现在遇到了许多有效市场理论无法解释的问题,经济学家就将心理学引入投资领域从而产生了行为金融学.行为金融学理论在侧重对非理性偶然的因素进行分析的同时又关注对行为科学的吸纳,深入探讨投资者的心理举动,这在一定程度上意义重大.因为通过对行为金融学的分析,能高效率实现投资活动,总结现代金融环境下的投资策略,以实现对投资学理论与实务的重要补充.  相似文献   

18.
中国股票市场主要以"散户"为主,然而这些个人投资者由于专业知识、股票操作技术等能力的欠缺,普遍存在非理性投资行为。这使得传统投资者的理性框架理论难以解释中国股票市场火爆的"高送转"行情。本文通过行为金融的理论框架,分析"高送转"概念下个人投资者的行为特征和上市公司管理层利用该题材迎合投资者的内在动因,系统性地阐述中国股票市场"高送转"现象的前因、后果及相关利益链条,在揭示这一投资者非理性现象的同时,阐明管理者对于这一非理性行为的迎合和利用。并对投资者的理性投资提出了建议,也为监管者加强市场监管、改进中小投资者利益保护提供新的思路。  相似文献   

19.
资本市场的特殊性使得市场中的各种金融商事主体的行为无法达到传统商法对商事主体行为"理性化"的预期。金融混业最大的危险是将资本市场业已存在的各种"非理性风险"集中到银行并无限扩大到整个金融系统。近年来,世界各国对金融混业的风险控制已经从单纯的"行政监管"转向资本市场上金融经营机构"商事理性"回归,从"市场预期"、"公司治理"、"组织结构"、"诚信义务"和"功能监管"五个方面削弱、切断、发现和惩罚资本市场上的"非理性行为",从源头上控制金融混业的风险。  相似文献   

20.
投资学发展到现在遇到了许多有效市场理论无法解释的问题,经济学家将心理引入投资领域产生了行为金融学。行为金融学理论既侧重对非理性偶然的因素进行分析,又关注对行为科学的吸纳,深入探讨投资者的心理举动,这是很有意义的。通过对行为金融学的分析,以高效率实现投资活动为目的,总结现代金融环境下的投资策略,以期实现对投资学理论与实务的重要补充。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