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自中国加入WTO以来,经济得以腾飞,对外贸易不断频繁,中国对美国的产品输出也在日益增大。美国在由反倾销等贸易壁垒之后的"337条款",对我国在美的出口有严重的限制和影响。近年来,我国涉案的产品和企业在不断增大,严重的阻碍了我国经济的发展。阐述美国"337条款"的前提下,将具体分析我国应对"337条款"的现状,最后提出对我国出口企业可行的应对策略。  相似文献   

2.
自中国加入WTO以来,经济得以腾飞,对外贸易不断频繁,中国对美国的产品输出也在日益增大.美国在由反倾销等贸易壁垒之后的"337条款",对我国在美的出口有严重的限制和影响.近年来,我国涉案的产品和企业在不断增大,严重的阻碍了我国经济的发展.阐述美国"337条款"的前提下,将具体分析我国应对"337条款"的现状,最后提出对我国出口企业可行的应对策略.  相似文献   

3.
风险与挑战——中国企业如何应对美国"337条款"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美国是我国重要的贸易伙伴,但同时也是对我国提起反倾销申诉比较多的国家,而中国企业近几年来受到的反倾销调查也是世界最多的,当中国企业逐渐对反倾销调查有所防范时,一种新的贸易壁垒正悄然地被美国企业使用,并且更多地针对中国的企业。比起反倾销来,“337调查”是更能置出口企业于死地的贸易壁垒。然而我国企业显然对此并没有做好充分准备,当这些企业被起诉而接受“337调查”时,竞感到十分意外,他们根本没有关注过“337条款”,更不知道“337条款”到底是什么。可见其法律意识十分淡薄。因此,我国企业需要尽快增强对“337条款”的认识,以便在对美贸易中采取相应的对策。  相似文献   

4.
“337调查”是美国国际贸易委员会根据《关税法》第“337条款”授权,对进口过程中出现的各种“不公平行为”和“不正当手段”进行调查,违反337条款的产品将被禁止进入美国市场。迄今为止,337调查案件大部分涉及知识产权侵权问题。对于美国企业来说,提起337调查的门槛比较低,而对应诉企业来说,应诉难度要大于反倾销。目前,我国企业对337调查知之甚少,近年又频频遭遇337调查。因此,正确认识和应对337调查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5.
在我国出口结构中,高技术含量产品所占比例日增,当前对美国知识产权在国外和国内进行全面保护的"337条款"具有诉讼费用高、时问紧迫、处罚措施严厉等特点,正成为美国企业对中国出口产品提起各种专利诉讼的重要武器,"337条款"早已违背防止不正当竞争、营造规范市场秩序的初哀,明显与GATT有关国民待遇的规定相悖.  相似文献   

6.
<正>美国国际贸易委员会(ITC)副主席迪安娜.蒂娜.奥昆在广州举办的“美国反倾销暨关税法337程序报告会”上表示,今后10年,美国“337调查”对中国出口至美国产品的威胁将大于反倾销和普通的侵权诉讼。近年来,美国对中国发起的“337调查”不断上升。“337调查”已成为继反倾销调查以后中国产品出口至美国的新障碍。  相似文献   

7.
一、美国关税法“337条款”简介 “337条款“最初见于美国《1930年关税法》第337节,“337调查“也因此得名。最近一次修正的”337条款“规定,如果任何进口行为存在对美国受保护的知识产权的不公平情形.美国国际贸易委员会(International Trade Commission,简称ITC.一家独立的准司法行政机构)可以应美国国内企业的申请进行调查。如果ITC旦认定某项进口产品侵犯美国企业知识产权.则可颁布命令,采取相应救济措施。措施包括:(一)发出普遍排除令.由美国海关在边界执行.禁止所有侵害原告专利权的产品进入美国;(二)发出局部排除令,由美国海关在边界执行.禁止由被告制造的侵害原告专利权的产品进入美国:(三)发出禁止命令,扣押或销毁已经通过美国海关,但尚未进入美国市场流通领域的侵权货物。  相似文献   

8.
刘莉 《价值工程》2015,(20):246-248
随着我国经济的不断发展,出口量的不断增大,但外国对我国产品的反倾销调查的案件也在日益增多,对我国很多行业造成了严重的影响。本文以阿根廷对我国鞋类产品反倾销调查为背景,研究阿根廷相关法律及制度,从阿根廷基本国情和我国社会现状为基点,分析得出中国屡屡遭遇反倾销调查与阿根廷国内经济萎靡不振、自由经济改革以及相关的反倾销法律有关,中阿贸易顺差的不断增大及中国自身的原因也有一定的联系,并在此基础上,对政府、出口企业提出的几点应对策略。  相似文献   

9.
近年来,随着我国外贸出口的不断增加,贸易大国地位的持续上升,世界范围的贸易摩擦随之增多。作为我国最大的出口市场,美国的贸易保护主义倾向尤其值得我国政府和企业关注。337调查是美国典型的贸易保护条款,一直备受世界各国指责和非议。  相似文献   

10.
随着中国对外贸易的持续发展,关于“中国制造”的话题倍受关注。一时间,中国将成为“世界工厂”、“中国制造”将再现当年“美国制造”和“日本制造”辉煌的说法不时见诸媒体。然而,就在中国制造的商品占领越来越多的国际市场份额的同时,面对美国贸易法337条款,引发了中国制造业对中国信用的反思。337条款对“中国制造”的杀伤力比反倾销更厉害  相似文献   

11.
"337条款",就是说任何向美国出口的产品若设计侵犯美国的在先知识产权,美国的专利及商标所有人可依据美国关税法第337条款,向美国国际贸易委员会(ITC)递交"申请书"来保护自己的各项权利,如专利权、商标权、版权及商业秘密等不受进口商品的侵害.  相似文献   

12.
美国『337条款』的危害性及应对策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一、“337条款”内涵剖析 所谓“337条款”,是指美国在1930年颁布的《关税法》第337条款。该条款将美国进口中的不正当贸易分为两  相似文献   

13.
文章从美国337调查的起源入手,通过对美国337调查涉华案件数量和涉及行业进行分析,揭示出高效应对337调查的必要性,通过对美国337调查涉华案件诉讼理由和诉讼结果进行分析,揭示出我国在应对美国337调查中存在的问题和不足。在此基础上,文章从企业、行业协会以及政府三个层面提出应对337调查的合理策略,以期对相关企业或部门有所助益。  相似文献   

14.
欧盟在对华反倾销贸易问题上,把中国视为“非市场经济国家”,在确定倾销产品正常价值时,往往拒绝使用我国国内市场销售价格,反而采用一个经济发展水平与我国类似的市场经济国家同类产品成本或出口价格作为计算基础,事实上造成对我国出口企业的歧视性待遇。文章正是基于以上现状,在分析欧盟对华反倾销的法律后,分析中国企业应如何应对此种“非市场经济地位”对自身发展所造成的不利影响。  相似文献   

15.
随着中国加入WTO及经济全球化的快速发展,技术法规、技术标准和合格评定作为技术贸易壁垒对贸易的影响日趋明显。为保持技术垄断和竞争优势,发达国家把专利技术转化为产业标准,通过技术法规引用标准使自愿性标准具有事实强制效力,形成技术贸易壁垒。[1]出口产品进入欧美市场如履薄冰,一旦侵权成立,涉案产品将面临禁入,涉案企业面临巨额处罚。一些企业的专利预警和防侵权意识防范在产品面试前重视不够,遇到专利侵权和专利纠纷后无法临时应对。特别是美国的337调查,如:DVD专利许可、温州打火机CR法案、思科诉华为及丰田诉吉利等。2012年,中国企业遭受美国“337”调查13起,其中12起是以专利侵权为诉由发起的,产比超过90%,广东、上海、浙江、福建、山东、江苏、安徽等地30多家企业涉案。最主要的是,如果调查一旦成立发出针对产品的“普遍排除令”,整个行业都将失去美国市场。  相似文献   

16.
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以后,中国企业产品的出口严重受到许多国家“特保措施”的制约和阻碍,而且这种势头有增无减。中国政府及企业应采取积极主动而有效的措施予以应对。  相似文献   

17.
近年来,随着美国贸易保护主义的“复燃”,美国对我国出口企业提起的反倾销指控也大有愈演愈烈之势。据有关部门统计,我国出口产品受外国反倾销指控,自1979年至1994年的15年间,共有172起,其中仅美国对我国的反倾销指控就达50起。这已经构成了对我国扩大出口、发展对外贸易的严重威胁。一旦发生反倾销诉讼,中国企业积极应对,技悉美国反倾销法律制度和诉讼程序,对于应诉成功自然十分重要。但这毕竟是一种事后的补救措施。而要做到防患于未然,从根本上减少乃至避免美国的反倾销指控,最关用的应对策在还是使出口企业的营销方法来一个…  相似文献   

18.
陈晶 《物流科技》2010,33(4):139-142
美国金融危机影响已由虚拟经济扩散到实体经济,由发达经济体扩展到新兴经济体。持续多年的贸易顺差是当前我国经济增长的主要推动力,为我国积累了巨额的外汇储备。然而,金融危机导致我国贸易顺差额大幅收窄,FDI连续十个月同比负增长及经济增速放缓。为了应对美国金融危机给我国对外贸易、经济带来的消极影响。为此,建议从加大创新力度,提高出口企业产品附加值,转变出口市场结构等三方面来寻求应对危机的有效办法。  相似文献   

19.
我国经济的高速发展,极大地提高了我国进出口贸易在世界经济中的地位.但是,各种贸易壁垒和突发事件又使我国企业对外出口受到一定制约.从2003年12月12日起,我国食品出口美国,必须在美国商品药物管理局(FDA)登记注册,否则产品将被行政扣押.而美国作为我国食品及农产品出口的第三大市场,其贸易额逐年增长.如何应对新的政策法案,是我国食品出口企业必须认真思考的问题.  相似文献   

20.
董敏杰 《数据》2009,(8):42-43
近年来,在美国与欧洲市场上,由于中国产品市场占有率的提高,日本、韩国、东盟等经济体的市场份额有所降低,这可以称为“贸易转移”效应。但是,另一方面,中国经济的快速增长也为上述经济体的产品提供了出口市场,中国对这些经济体出口的贡献度越来越大,这可称为“贸易创造”效应。要判断中国出口增长对其他东亚经济体的影响,应从“贸易转移”与“贸易创造”两方面进行综合考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