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75 毫秒
1.
王谦  孙远 《经济论坛》2010,(12):84-88
在全球范围内获取创造性资产是提升中国企业的国际竞争力的重要途径,其中以海外并购、绿地新建与战略联盟三种企业国际化的进入模式为主。本文分别对这三种获取创造性资产的模式进行了理论分析与比较,并列举了相关案例进行了剖析,最后针对中国企业跨国经营获取创造性资产中面临的问题提出了对策与建议。  相似文献   

2.
杨瑾  王雪娇 《技术经济》2022,41(7):48-61
本文采用多案例扎根理论的方法归纳了研发合作、设立海外研发中心和海外并购三种逆向研发外包方式下,装备制造业实现突破性技术创新的影响因素,构建了装备制造业突破性技术创新作用机理模型;在此基础上,通过对27家典型案例企业数据的模糊集定性比较分析,得到了不同逆向研发外包方式下,企业实现突破性技术创新的多重因果路径。研究发现通过研发合作方式进行逆向研发外包无法在短期内帮助企业实现突破性技术创新,而通过设立海外研发中心和海外并购方式开展逆向研发外包的企业则有4条路径可以实现突破性技术创新。其中,设立海外研发中心开展逆向研发外包,利用式学习是突破性技术创新发生的核心条件;而通过海外并购开展逆向研发外包,探索式学习则是突破性技术创新产生的核心条件。通过进一步分析,发现存在3个前因要素组态使得基于海外并购的逆向研发外包未能取得企业所预期的突破性技术创新。  相似文献   

3.
本文通过AT&T收购时代华纳的纵向案例研究,试图揭示数字经济时代异质性资产获取型并购如何通过商业模式创新实现绩效提高.研究发现:异质性资产获取型并购在特定条件下可以提高并购方企业绩效,企业可以从新颖、互补、锁定和效率4个主题创新商业模式;而企业的动态能力有助于其识别、获取合适的异质性资产,推动并购后的商业模式创新和新的资源能力基础构筑,从而提高并购绩效.本文的研究对于数字经济时代企业异质性资产获取型并购如何通过商业模式创新提高绩效,以及运营商企业如何整合异质性资产推动商业模式创新和数字化转型提供了参考和借鉴.  相似文献   

4.
中国企业对发达国家的逆向投资:创造性资产的分析视角   总被引:14,自引:0,他引:14  
缺乏垄断优势的中国企业为什么要对发达国家进行逆向投资?这在现有的跨国公司理论中很难得到合理的解释。中国企业对发达国家的逆向投资是以寻求创造性资产为特定目标的战略性投资。在动态的全球竞争条件下,以寻求创造性资产为目标的海外投资并不以垄断优势为前提条件,具有局部竞争优势的中国企业可以通过逆向投资,采取在发达国家当地建厂、设立技术监听站和跨国并购等形式,寻求并获得未来竞争的关键性资源——创造性资产,并通过全球化来利用这些资产构建新型的资源和能力基础。  相似文献   

5.
在金融危机全面爆发的背景下,全球资产规模大幅缩水,中国企业对海外战略性资源的渴求以及其丰厚的资金储备使得他们逐渐认识到目前通过海外并购是实现其跨越武发展的极佳时机.但是也必须意识到海外并购所面临的困难和风险,包括国家政治风险、海外并购经验缺乏及并购后整合困难等等.本文认为中国企业的海外并购任重道远,在此过程中,应遵循一定的规律和原则,协调统一、循序渐进,认真准备克服一系列困难的对策,不断积累经验,以长远的目光规划企业的海外战略发展蓝图.  相似文献   

6.
张满凡 《新经济》2005,(8):24-30
最近,关于中国企业在全球范围的海外大并购不绝于耳。中海油竞购优尼科、海尔竞购美泰、中移动竞购巴基斯坦电信、五矿竞购加拿大诺兰达、联想与IBM的交易、还有大肆炒作的TCL与阿尔卡特的合作等等,这似乎已预示中国企业海外并购时代的来临。海外大并购会给中国带来什么呢?纵观中国企业到海外掏金的“豪赌者”,要么铩羽而归、要么在收购之前和并购之后付出了沉重的代价。不光中国企业如此,世界范围的并购效果都并不乐观。美国著名企业管理机构科尔尼公司提供的统计数据显示,只有20%的并购案例能够实现最初的设想,大部分的并购都以失败告终。所以中国企业海外大并购需要理性。  相似文献   

7.
《经济师》2016,(11)
随着中国经济的日益发展和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化,越来越多的中国企业开始走出国门,通过海外投资实现其全球发展战略。这其中海外并购凭借其有利于企业在全球范围内获取资源、先进技术和成熟管理经验,优化产业结构,实现低成本迅速扩张等优势,为越来越多的海外投资者所青睐。但是在海外并购实践中,许多并购合作不完全是靠有效的法律机制来维系的,而是在很大程度上出于双方的合作意愿。在并购过程中,受宏观经济形势、双方企业经营状况等多种因素的影响,目标公司的意愿会随时产生变化(如中国铝业收购力拓案)。为了争夺目标公司的控制权,收购方和目标公司会展开激烈的收购与反收购的争夺。欧美作为国际并购市场最活跃的国家和地区,其并购规章制度最为成熟完善,较具代表性。中国企业为更好地实现"走出去",有必要对欧美国家关于企业反收购措施的政策和实践有更深入的了解。文章对此进行了分析探讨。  相似文献   

8.
张一弛 《经济纵横》2010,(Z1):60-63
近年来,中国企业希望通过海外并购实现全球化的案例逐年递增,全球金融危机爆发后,中国企业海外"抄底"的声浪更高。然而研究发现,企业海外并购的成功率并不高。张一弛教授认为,并购动机、整合策略和人力资源框架之间要相互适应、相互匹配。  相似文献   

9.
中国企业海外并购已成为企业技术能力提升的主要来源和趋势。采用单案例研究方法,通过对中国一拖并购法国Mc Cormick工厂技术整合过程进行纵向深度分析,探讨海外并购技术整合路径。通过对并购决策阶段技术甄选、并购实施阶段技术转移和并购整合阶段技术重构进行分析发现,并购方通过技术整合路径实现目标方技术能力获取、转移、整合和内化,最终在消化吸收的基础上形成自主研发创新能力。相关研究结论丰富了现阶段关于技术整合的理论研究,打开了海外并购和技术跨越过程"黑箱",同时为我国企业实施海外并购提供了经验借鉴。  相似文献   

10.
进入21世纪,经济全球化步伐大大加快.在经济繁荣期,并购是企业高速发展的加速器,并购已成为世界经济的潮流.文章通过研究全球重大并购案例,把握目前全球企业发展状况,这也为中国企业走向国际化奠定了一定的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11.
并购知识技术密集、以创新为主要驱动力的战略性新兴企业,是传统企业借助外生力量促进自身转型升级的重要途径。传统企业并购战略性新兴企业的特征在于双方所属产业处于不同的生命周期阶段,由此体现出转型升级的特殊并购动因。本文将传统企业在战略性新兴标的业务方面创新能力的改变称为并购的转型升级效果。在产业生命周期理论的基础上,提炼出影响并购转型升级效果的主要因素,分析了传统企业的要素禀赋结构、融资水平、并购的渐进市场化制度环境对并购转型升级效果的影响机理,并利用A股传统行业上市公司并购战略性新兴企业的事件,构建有序响应模型进行了实证研究。结果表明,传统企业的要素禀赋结构与战略性新兴企业的适配性、传统企业的外源融资水平对其通过并购促进自身转型升级具有正向作用。在跨区域并购中,双方经营所在地的制度距离对并购的转型升级效果有负面影响。本文的研究结论对如何发挥并购在产业结构调整中的作用有一定的启示意义。  相似文献   

12.
新创企业国际化的发展态势迅猛,传统渐进式国际化理论很难对其进行解释。本文提出新创企业国际化突破了逐步积累国际化资源和能力的模式,以创新的方法快速获取海外资源和市场,最终实现国际化经营目标。创新企业国际化的驱动因素包括企业战略选择、企业社会化网络及组织学习过程。根据国际化目标的不同,创新企业国际化的模式可以分为三类:市场获取型、资源获取型和竞争优势获取型。  相似文献   

13.
江乾坤  杨琛如 《技术经济》2015,34(5):104-111
以主并企业为研究对象,结合信息不对称理论、行为金融理论和企业国际化理论等,构建分析框架并实证检验了中国上市公司海外并购溢价决策的影响因素。研究结果显示:信息不对称程度是影响中国上市公司海外并购溢价决策的基本因素,海外并购高溢价在一定程度上属于我国企业"走出去"交纳的"学费";企业高管的自利与过度自信心理特征会放大并加剧中国上市公司的海外并购溢价程度;高国际化程度能有效抑制中国上市公司的海外并购溢价水平。  相似文献   

14.
本文以企业异质性为视角,就中国企业如何选择跨国并购和合资两种对外直接投资进入模式提出了一系列假说,并以中国跨国企业于2002年至2010年期间完成的48个跨国并购和29个合资样本数据进行极值回归分析。实证结果表明:跨国企业规模、企业战略性资产、东道国正式制度、市场规模与并购的进入模式正相关;而国际化经验和地理距离与合资的进入模式正相关。  相似文献   

15.
中国企业海外并购已成为企业技术能力提升的主要来源和趋势。采用单案例研究方法,通过对中国一拖并购法国Mc Cormick工厂技术整合过程进行纵向深度分析,探讨海外并购技术整合路径。通过对并购决策阶段技术甄选、并购实施阶段技术转移和并购整合阶段技术重构进行分析发现,并购方通过技术整合路径实现目标方技术能力获取、转移、整合和内化,最终在消化吸收的基础上形成自主研发创新能力。相关研究结论丰富了现阶段关于技术整合的理论研究,打开了海外并购和技术跨越过程“黑箱”,同时为我国企业实施海外并购提供了经验借鉴。  相似文献   

16.
中国企业海外并购已成为企业技术能力提升的主要来源和趋势。采用单案例研究方法,通过对中国一拖并购法国Mc Cormick工厂技术整合过程进行纵向深度分析,探讨海外并购技术整合路径。通过对并购决策阶段技术甄选、并购实施阶段技术转移和并购整合阶段技术重构进行分析发现,并购方通过技术整合路径实现目标方技术能力获取、转移、整合和内化,最终在消化吸收的基础上形成自主研发创新能力。相关研究结论丰富了现阶段关于技术整合的理论研究,打开了海外并购和技术跨越过程“黑箱”,同时为我国企业实施海外并购提供了经验借鉴。  相似文献   

17.
中国企业国际化扩张驱动因素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以2007年中国企业500强为研究对象,对中国企业国际化扩张驱动因素的基本特征、与市场进入模式及国际化阶段的相关性以及国际化驱动因素的时间进程等问题进行了研究。研究结果表明,开拓海外市场与获取海外资产是中国企业国际化最明显且直接的目标,其中获取战略资产是中国企业国际化后期的一种主要驱动因素,而在国际化前期,中国企业国际化仍然是市场导向型的。而且,中国企业国际化扩张驱动因素与市场进入模式间存在显著的相关性,企业国际化驱动因素与目标区位选择之间也存在显著的相关性。  相似文献   

18.
研发国际化背景下,我国复杂产品供应商被锁定在以发达国家为主导的全球价值链和研发体系中低端,从而限制了国内企业创新行为。基于逆向国际化理论、知识获取理论和创新行为理论,研究国内复杂产品研发网络逆向国际化程度对复杂产品供应商创新行为的作用机理。基于182家复杂产品供应商的有效样本数据,对提出的假设进行验证,结果表明:复杂产品研发网络逆向国际化程度与企业创新行为呈显著正相关关系,知识获取能力在上述关系间起中介作用。  相似文献   

19.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企业在走出国门、迈向国际市场、走国际化经营之路方面取得了显著的成绩。中国的海外企业目前有二万多家,资产高达数千亿元人民币。其中有一部分企业是通过海外跨国并购形成的。本篇文章要讨论的是中国企业海外并购中的一种——战略规划型并购。  相似文献   

20.
中国企业对发达国家企业的知识寻求型并购呈现风起云涌之势,然而,现有的文献并未对这些后发企业如何获取这些战略资产进行细致的研究,尤其缺乏对逆向知识转移机制的研究。本文聚焦中国企业跨国并购中的逆向知识转移问题,结合中国企业的后发特征,提出了由吸收能力、人员互动、文化整合和子公司角色四个要素为自变量,被转移知识的特征为调节变量,被并购企业的规模、并购后经过的时间和国家文化距离为控制变量的我国企业跨国并购中逆向知识转移作用机制分析框架,并进行了实证检验。研究发现,吸收能力、人员互动、子公司角色三个变量对逆向知识转移具有显著的积极影响;文化整合变量在整体上作用不显著,但在考虑被转移知识的特征对吸收能力和人员互动变量的交互影响的情况下,其对逆向知识转移具有比较显著的正的影响。被转移知识的特征对于吸收能力对逆向知识转移的影响和人员互动对逆向知识转移的影响具有显著的调节作用,说明被转移知识的隐性特征越强,越需要重视吸收能力和人员互动的作用。本文的研究拓展了人们对于后发企业逆向知识转移机制的认识,对于中国企业国际化实践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