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8月8日,在北京奥运会开幕式上,在“鸟巢”的东西跑道上,120名重庆铜梁龙舞演员舞动4条70米长的金色巨龙,向全世界展示巴渝文化的迷人风姿。重庆铜梁龙舞以其独特的地域文化特色,吉祥喜庆的艺术感染力人选北京奥运会开幕式表演节目。开幕式总导演张艺谋等人对铜梁龙舞高度评价:“具有大道具、大场面、大变化的舞台效果,非常好!”是奥运开幕式上“最有气魄,最有特色”的节目。  相似文献   

2.
《今日重庆》2012,(8):I0057-I0057
铜梁县高楼镇位于重庆市西北部,是铜梁龙文化的发祥地之一。源远流长的人类文明孕育了铜梁龙灯和高楼火龙这一民间艺术奇葩。  相似文献   

3.
王阳 《中国西部》2011,(22):200-200
国家首批园林县城、中国最具幸福感城市——铜梁,是国际主义战士邱少云的故乡和蜚声中外的铜梁龙的发祥地。铜梁文化是我国发现的第八处旧石器文化,距今21500年;俗称"小兵马俑"的铜梁明墓石刻仪仗俑,堪称"巴蜀一绝";"中华第一匾廊"古匾陈列;  相似文献   

4.
杨昌作 《今日重庆》2012,(8):I0001-I0001
铜梁其实很有名气。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35周年、50周年、60周年三次首都国庆庆典,铜梁龙几乎都以压轴戏登场。可以说,无铜梁,不舞龙。中国竞技龙舞的国家标准就是铜梁制订的。  相似文献   

5.
正铜梁龙舞流传于重庆铜梁境内的一种以龙为主要道具的舞蹈艺术形式。与民俗活动紧密相联、套路丰富、动律谐趣、舞时烟花烧龙、伴奏音乐独特、道具构思巧妙、造型夸张、服饰俭朴大方;有参舞自由、退舞方便、群众参与性极强等特点。2006年,列入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相似文献   

6.
“龙”在十二生肖中位居第五,与十二地支配属“辰”。提到“龙”,重庆人会不知不觉地想到“铜梁龙”和大足的火龙。  相似文献   

7.
蔡春丽 《今日重庆》2014,(11):66-69
一首《何日君再来》,唱红无数巨星,传唱海内外。它的曲作者,是重庆铜梁人、世界级音乐大师-刘雪庵。 近期,重庆铜梁作家李明忠历时8年创作的32万字的传记文学《何日君再来-刘雪庵传》出版发行。书中首次披露了诸多鲜为人知的刘雪庵的往事。  相似文献   

8.
花灯起源从唐朝开始的民间艺术说到秀山花灯也许很多人还不一定知道,但是如果说到《黄杨扁担》,很多人都会觉得很熟悉,有的人甚至还能哼上一小段。实际上, 《黄杨扁担》就是秀山花灯音乐中的一个小调。根据史料记载,花灯的历史可以追溯到1000多年前。由于秀山花灯独特的艺术性,秀山花灯与铜梁龙舞和大足石刻等一起,被誉为重庆的十大民间艺术。  相似文献   

9.
正两山环抱、三河并流、三湖点缀,这里是重庆铜梁,山河隽秀,人文荟萃。安居古城有各类古迹197处,国家级非遗铜梁龙舞享誉海内外……近年来,铜梁区委、区政府高度重视旅游发展,以安居古城为龙头,培育打造出了一系列优质旅游产品,旅游资源优势得天独厚。铜梁区委书记唐小平、区长左永祥多次深入调研全区旅游工作,为旅游发展把脉定向。6月14日,铜梁区召开旅游发展大会,全面吹响了铜梁旅游在新起点上实现新突  相似文献   

10.
铜梁龙舞     
熊怡 《今日重庆》2009,(5):47-47
亮相于2008年北京奥运会开幕式前文艺表演的铜梁龙舞,有骨有肉、蜿蜒蠕动,昂首而立,交相辉映,让世人领略到它的磅礴、精美与细腻。目前,铜梁以龙为题材的工艺制品,多达百余种,不但用于玩舞,而且用于装饰,远销全国20多个省自治区市和美、法、意等10多个国家。2006年,重庆铜梁龙舞被国务院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相似文献   

11.
青年舞蹈编导陈延荣近年来涉足龙文化,她在说龙、求索龙,她娓娓地描绘着传说中的龙:盘古是"龙首蛇身";"女蜗蛇躯、伏羲鳞身";炎帝"龙首";黄帝"人面蛇身";大禹也是一条虬龙……龙的形象,已成为中华民族团结和凝聚力的象征。陈延荣的脑海里勾勒着龙的国家、龙的传人、龙的精神的壮丽画图,她开始策划将这文明古国的神奇画卷赋予舞蹈的再现。陈延荣选取了《盘古开天地》为开篇;然后是《伏羲与女蜗》,写出东方创世纪和女娲气壮山河造人补天;写《黄帝出世》,开拓中华文明之光;写《大禹治水》,歌颂兴利除害、为民造福的献身精神;写《精卫填海》,激扬锲而不舍的移山填海精神;写《后羿射  相似文献   

12.
杨昌作 《今日重庆》2012,(8):I0012-I0017
毫无疑问,铜梁是一座文化城。且不说闻名全国的铜梁龙,单是那近六百块历代木匾,其数量就是西部之最。更不用说,散布于各大镇街的人文古迹,让这座名副其实的千年之城有了浓厚的人文底蕴。 但文化需要经济的支撑,如何在文化的基础上,发挥文化的优势。由文化城向产业城转型,并将文化底蕴融入到产业格局里。这需要大智慧。  相似文献   

13.
正"好花不常开,好景不常在……"这首邓丽君翻唱的《何日君再来》早已传遍中国大江南北。而它的曲作者,正是铜梁人刘雪庵。1905年11月,刘雪庵出生在铜梁一个书香之家。父亲生前跟他讲岳飞传,讲"精忠报国"的故事。爱祖国,爱民族,成了他一生的主旋律。刘雪庵坎坷的一生中,创作了《踏雪寻梅》、《长城谣》等脍炙人口的好歌。抗战时期,他还曾为郭沫若的话剧《屈原》谱曲,  相似文献   

14.
熊怡 《今日重庆》2014,(17):39-39
“好花不常开,好景不常在……”这首邓丽君翻唱的《何日君再来》早已传遍中国大江南北。而它的曲作者,正是铜梁人刘雪庵。1905年11月,刘雪庵出生在铜梁一个书香之家。父亲生前跟他讲岳飞传,讲“精忠报国”的故事。爱祖国,爱民族,成了他一生的主旋律。刘雪庵坎坷的一生中,创作了《踏雪寻梅》、《长城谣》等脍炙人口的好歌。抗战时期,他还曾为郭沫若的话剧《屈原》谱曲,自己掏钱创办抗战音乐刊物《战歌》。  相似文献   

15.
《重庆与世界》2017,(12):74-77
<正>解放碑、朝天门、凯旋路、千厮门、十八梯……或许很多人已经不记得这些重庆标志性地点旧时的风貌,但在铜梁画家秦廷光的笔下,目前已有24处老重庆标志性地点得以"复原"。今年3月,铜梁画家秦廷光完成了历时4年多创作的24幅"老重庆组图",他以毛笔白描的手法生动再现了消失的千厮门、朝天门、储奇门的情景和行业,这是他为重庆直辖20周年献上的一份礼物,也是继完成《乡愁铜梁》一书结集出版后的又一力作。  相似文献   

16.
正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提出,要完善党委领导、政府负责、民主协商、社会协同、公众参与、法治保障、科技支撑的社会治理体系。铜梁区委、区政府对标对表中央和市委市政府的要求,将小区治理作为提升居民幸福指数最基本的治理单元,走出了一条独特的社区治理新路。2018年,铜梁被确定为中组部基层党建联系点。2019年,全国党建研究会到  相似文献   

17.
熊怡 《今日重庆》2012,(5):52-53
他曾是留学生,请英国市长舞起了中国重庆的“铜梁龙”;他是28岁的终身教职和“英国首相计划”奖励获得者,首次将“中英创业导向项目”引入中国西部,他也是2012伦敦奥运会惟一的华人学者火炬手——重庆小伙子熊榆。  相似文献   

18.
熊恰 《今日重庆》2008,(7):30-37
当“祥云”飘到山水之城重庆,从热火朝天的民间体育活动,到飞舞神州的重庆铜梁龙;从万人长跑的普通百姓,到奋勇争先的体育健儿;从家喻户晓的大田湾体育场;到新建的奥体中心,洋河体育场……奥运圣火点燃的刹那,重庆人的激情与梦想喷薄而出——  相似文献   

19.
乐贤 《中国西部》2011,(19):59-59
《松潘县志》载:“禹导江乘舟至茂州,黄龙负舟,禹仰天祝龙,遂为前导。”也就是说,当年那位大名鼎鼎的中国首位水利工程师大禹在治理大水的时候,曾经有一条黄龙,驮负着他的大船,充当先锋向导,为他一路披荆斩棘的开路。但这条黄龙最终的去向.  相似文献   

20.
孙学武 《东北之窗》2012,(Z2):132-135
——他说:泰山是龙首,长白山是龙尾,辽左海右乃是龙一条,满汉两族理应一家亲。清圣祖康熙皇帝,是中国历史上为数不多的"有作为"帝王之一,一生励精图治,他于康熙四十八年(1709年)撰著的《泰山龙脉论》一文(载于《圣祖仁皇帝御制文集·四集》卷二十七《杂著·康熙几暇格物编》),论述了"泰山山脉自长白山来",即长白山、泰山"龙脉"相连,这篇貌似堪舆学或地质地理学的文章,三百年来少有人解其真谛,若从历史学的角度解读,它应该是一篇安邦定国的政治论文,是一篇充满智慧倡导民族和谐的"统战"论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