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基于中国区域间投入产出表和增加值核算框架,本文测算了中国省际地区参与双重价值链的程度,并构建国内价值链、全球价值链、市场化改革、交通网络等对制造业增长的空间影响的实证分析框架,考察产业间关联的空间溢出效应、溢出效应的异质性及动态演进过程。研究发现:参与国内价值链和全球价值链分工均促进了制造业增长,前者的空间溢出效应为正且存在地区的异质性,后者相反;参与双重价值链对低技术行业产出的促进作用高于其对高技术行业的作用,出口升级可促进本地制造业增长且空间溢出效应为正。进口投入占比直接降低本地制造业增长,且对低技术行业产出的负效应大于高技术行业;市场化改革、交通网络和资本劳动比例促进制造业增长。  相似文献   

2.
本文基于国内增加值计算2000~2013年中国制成品出口复杂度,并对融入全球价值链程度是否提升制造业出口技术水平进行实证检验。结果表明:融入全球价值链是影响出口技术水平提升最重要的因素,中国制成品出口技术结构得到一定优化,但总体呈倒"U"型增长,存在价值链低端"锁定"的固化效应。  相似文献   

3.
基于贸易增加值视角,以《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协定》(RCEP)为对象,研究中美贸易摩擦对中国参与区域价值链的重构效应。首先运用沃姆斯利(Walmsley)动态递归方法更新全球贸易分析模型的基准数据库,然后运用全球贸易分析模型与库普曼(Koopman)等的贸易增加值分解模型的链接方法,分解中美加征关税对全球价值链和区域价值链的影响,从区域价值链视角出发评估贸易摩擦的经济效应。结果发现:从国家层面看,贸易摩擦对中国参与全球价值链负面影响颇为严重,却深化了中国参与区域价值链的程度,主要归因于直接贸易规模性转移与间接产业分工格局调整两个方面;从产业层面看,贸易摩擦对中国不同行业部门参与区域价值链的影响存在较强的异质性。总体而言,对不同行业的区域价值链均呈现促进效应,但电子产业增长相对较高,其次是汽车业、纺织业,原因在于不同行业参与全球价值链的程度截然不同。  相似文献   

4.
"低端锁定"是中国制造业嵌入全球价值链(Global Value Chinas,GVCs)后面临的主要困境。近年来发达国家制造业回流与更多新兴经济体的低端嵌入,又展现出GVCs的"挤出效应"。若"挤出效应"取代"低端锁定"成为主要风险,中国制造业存在与GVCs脱钩的可能。本文基于WIOD数据和KPWW方法,选取就业和工资的角度,从高端环节的技术创新能力和低端环节的工资成本优势分析中国制造业的竞争力所在。实证结果显示:低技术劳动力仍是中国制造业的主体,中高端人才规模扩张、质量改善,"低端锁定"尚未彻底解决;低技术劳动力成本优势不再,在相应环节出现"挤出效应"。本文提出短期发挥人口红利余热,中期成为区域价值链的技术制高点,长期重视人才培养的建议,以实现由"世界工厂"向"双环流枢纽"、"夹心层中心"的分工地位调整。  相似文献   

5.
促进价值链迈向中高端已成为中国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必然要求。本文基于全球多区域投入产出模型测算和比较分析了1999—2014年国家和行业层面最终需求对功能活动增加值拉动效应的演变趋势,并采用分层式结构分解法重点考察了国内需求变动对价值链功能升级的影响。测算结果显示:研究样本期间,最终需求功能活动增加值拉动效应呈持续增长态势,但仍存在制造活动增加值占比过高而导致升级情况有限。初步分解结果表明:功能增加值系数变动抑制了功能升级,投入产出结构有利于功能升级,最终需求尤其是国内需求变动极大地促进了功能升级。分层式分解结果显示:需求规模扩张是价值链功能升级的第一大驱动因素,且消费和投资需求规模影响效应趋于收敛;需求构成结构中消费需求尤其是家庭消费需求不足是制约价值链功能升级的主要因素;需求产品结构中对资本和知识密集型服务业产品的需求有效助推了功能升级。基于本土需求视角分析全球价值链功能升级,可以为中国打破“低端锁定”困境,避免落入“功能分工陷阱”,顺利实现价值链攀升提供新的思路。  相似文献   

6.
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爆发后,全球贸易和价值链分工位次发生了明显的变化。发达经济体国内价值链出现收缩,发展中经济体国内价值链出现延伸,全球贸易一改之前的长期增长态势,转而出现了衰退。与此同时,新兴经济力量的崛起、贸易增加值分布格局的改变、微笑曲线的变化及全球价值链的本地化区域化收缩,都推动着全球价值链的重构。虽然全球贸易衰退会严重影响中国出口贸易转型升级,但全球价值链重构有助于中国企业打破低端锁定局面。在此背景下,应积极引导中国企业从低端锁定转向锁定高端,加快构建自贸区网络以推动中国贸易向边境内深化,并借助"一带一路"平台加快构建中国主导的全球价值链网络,从而实现中国出口价值链升级。  相似文献   

7.
本文基于WIOD数据库2000—2014年世界投入产出表,运用出口分解框架、全球价值链地位指数和参与度,研究了中国光电设备制造业的出口增加值及其在全球价值链中的地位,并与德国、日本、韩国、美国进行了比较。结果显示:在2000—2014年间,增加值出口占中国光电设备总出口的70%左右,其变动以2001年与2008年为节点呈平缓的"N"形;返回本国的国内增加值占部门总出口的1%~3.3%,在研究期内持续上升;隐含在出口中的国外增加值为20%左右,显著高于其他四国,变化趋势与增加值出口相反;中国光电设备制造业在全球价值链中的地位指数在研究期内均为负值,从2000年的-0.130到2014年的-0.112略有上升,但与美国、日本等国家的差距较大;全球价值链参与度均值为0.305,其中以后向参与为主,与美国、日本相反,说明中国该行业在全球生产中的参与程度较高,但仍处于较为下游的位置。最后,本文为中国光电设备制造业进一步参与全球价值链提供了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8.
本文利用最新发布的世界投入产出表,对中国制造业产品的全球价值链进行了解构分析,计算了制造业各部门产品在1995-2009年的国内增加值比例,发现多数制造业产品的国内增加值比例有所下降,但近年来有回升趋势。接着以纺织品部门和电气及光学设备制造业部门为例,对其最终产品增加值的世界分布和各国各部门的贡献率进行了计算,发现日、美、韩、德、中国台湾省等经济体所贡献的增加值较高,同时发现国内服务业部门对制造业产品增加值的贡献较大。中国制造业部门应当积极参与国际产品内分工,不断提升产品的国内增加值比例。  相似文献   

9.
2017年,中美关系发生了实质性变化,美国对华战略从合作走向竞争。新冠肺炎疫情下,中美关系更是面临新的不确定性,中美经贸摩擦将影响中美两国的经济,进而产生连锁反应,造成全球价值链的重构。利用2014年世界投入产出数据库(WIOD)和假设提取法,测算中美经贸摩擦和全球价值链重构对世界43个国家或地区的经济影响,并重点模拟中美之间贸易由国内供给替代对增加值和劳动力就业的最大影响。结果表明:第一,基准模型设定下,经济效应存在地区异质性,中国周边地区、美国周边北美自由贸易区受到的影响最大,反映了区域性生产网络的存在。第二,相对美国,中国受影响更大,增加值下降2.5%以上;其余受影响较大的国家有爱尔兰、卢森堡、荷兰;印度和欧洲大部分地区受影响较小。第三,中美经贸摩擦对每个行业的影响不同,受影响最大的行业为中国的家具制造业和其他制造业,计算机、电子和光学产品制造业,以及美国的航空运输业。第四,假设其余国家或地区卷入中美经贸摩擦,存在替代效应和全球价值链重构,部分国家或地区增加值和劳动力就业均上升,上升最多的为22.42%。建议深化实施"一带一路"倡议,主动与周边国家或地区开展经济合作,强化区域价值链的影响,同时积极培育和发展国内产业链。  相似文献   

10.
通过区分不同贸易方式,利用OECD国家(地区)间投入产出表,本文研究结果表明:中国制造业部门国内使用产品的国内增加值比例最高,其次是非加工贸易出口产品,加工贸易出口产品的国内增加值比例最低。1995-2011年国内使用产品和非加工贸易出口产品的国内增加值比例呈现下降趋势,而加工贸易出口产品的国内增加值比例得到提升;国内使用产品的全球价值链长度明显大于加工贸易出口产品和非加工贸易出口产品的全球价值链长度,非加工贸易出口产品的全球价值链长度要大于加工贸易出口产品。1995-2011年间各种贸易方式下的制造业部门产品的全球价值链长度都呈延长趋势;制造业部门国内使用产品的上游度水平最高,其次为非加工贸易出口产品,加工贸易出口产品的上游度水平最低。1995-2011年各种贸易方式下的制造业部门产品的上游度水平都有所提升。  相似文献   

11.
基于总出口分解方法,利用增加值数据对传统的实际有效汇率(REER)测算模型进行了修正。测度了中国制造业整体和分行业增加值实际有效汇率,并在此基础上考察了增加值实际有效汇率对中国制造业全球价值链地位的影响。结果表明,传统实际有效汇率高估了人民币汇率变动的幅度,且分行业制造业增加值实际有效汇率的变动趋势存在明显的异质性。增加值实际有效汇率上升会对中国制造业整体在全球价值链上的地位产生不利影响,这一点在资本密集型行业表现得尤为明显,但对劳动密集型行业和技术密集型行业全球价值链地位提升具有一定促进作用。增加值实际有效汇率通过对外贸易对制造业全球价值链地位产生影响,这一影响对制造业整体、劳动密集型制造业和资本密集型制造业较为显著,但对技术密集型制造业影响较小。  相似文献   

12.
本文从国际生产分工理论出发,分析价值链长度对经济增长的规模报酬效应和交易成本效应关系,发现后向联系的价值链受二效应的双重影响,其价值链长度与制造业增加值增长率存在非线性的U型关系。同时,由于要素稀缺性决定其传递长度,因而前向连接的价值链长度对制造业增加值增长率具有正向作用。通过将国内价值链长度作为国内大循环的代理变量,发现不管是基于前向连接还是后向连接的国内价值链长度,均对增加值增长率具有正向的促进作用,全球价值链和传统最终品贸易价值链长度对增加值增长作用不显著。因而,要畅通国民经济循环,应加快要素市场改革,吸引高质量创新要素,充分发挥各区域比较优势,加强分工协作,不断增强经济发展动力、活力。  相似文献   

13.
实践证明,长三角地区的制造业企业以代工方式"低端嵌入"全球价值链,无法实现可持续发展。长三角地区的代工企业应在承接国际高端产业转移的基础上,有效利用国内各区域的比较优势,将部分劳动密集型生产制造环节转移到中西部地区,延长在国内的产业链环节,进而构建以本土企业为主的国内价值链(NVC),成为国内价值链的治理者,从而实现以一个更加均衡的国内生产体系网络嵌入全球价值链(GVC),通过在国际和国内两个市场上的资源整合,实现以本土企业成长带动代工制造业的优化升级。  相似文献   

14.
随着新型国际分工的深化,传统贸易核算法已无力揭示一国的真实垂直专业化结构。通过增加值贸易核算视角,采用世界投入产出数据库(WIOD)及WWZ(2015)提出的扩展分解模型对2001-2014年中国制造业各行业总出口进行分解,分解出我国制造业总体的增加值出口数据,并进行了研究分析,研究结果表明:我国制造业总体还处于全球价值链的低端环节,表明了传统贸易核算法下的结果对我国制造业的技术水平存在过分夸大现象,而2014年情况出现明显改善。  相似文献   

15.
我国纺织服装业在全球价值链中的地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2005年MFA/ATC配额取消后,我国的纺织服装业被普遍认为是后配额时代的胜利者。今天,纺织服装行业在国家间的生产分配和布局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同时在国内该行业面临着如何调整自身结构和升级的重要任务。本文基于全球价值链研究中的最新进展——出口增加值分解模型对我国纺织服装业的出口额按照增加值进行行业和国别的分解,同时借助行业上游度、以增加值为基准修正过的RCA和全球价值链参与度指标,在与国际纺织服装市场上主要国家或地区进行横向比较的基础上,对我国纺织服装业在全球价值链中的位置和竞争力做出新的和较为全面的衡量,为我国纺织服装业如何进一步参与全球价值链、进行国际生产布局、提高竞争能力和转型升级提供依据和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6.
夏杰长  倪红福 《财贸经济》2017,(11):115-130
服务在贸易中的作用一直被忽略,直到近年来,随着服务贸易自由化,我们对服务业作用的认识从作为中间投入提升到服务具有创造价值的作用.本文从全球价值链的视角,利用最新的增加值贸易测算和分解方法,测算分析了中国服务业在出口贸易中的作用,并初步考察了企业内置高端服务活动的价值.研究发现:(1)服务业增加值的直接出口相对比较少,主要通过隐含在制造业部门而间接出口.服务业各行业前向联系的增加值出口与相应行业总值出口的比率几乎都大于1,且该比率远大于第二产业.(2)服务业在国际贸易中发挥的作用被低估.按增加值测算方法计算的服务业增加值出口比重达31.32%,比传统总值贸易方法计算的服务业比重(13.92%)高17.4个百分点.(3)无论是按传统总值贸易方法还是增加值测算方法,中国服务业出口占总出口的比重相对较低,甚至比印度服务业出口比重还要低.(4)中国制造业部门内置的高端服务活动(研发、管理)的比重较低,导致出口中来自制造业部门的内置服务活动价值的贡献很少.  相似文献   

17.
本文建立了四部门非竞争型投入占用产出模型,据此得到完全国内增加值系数和完全就业系数,在此基础上提出完全比较劳动生产率指标,定位我国高技术产业的国际分工地位。同时以18个国家1995-2007年和我国1995-2011年的高技术产业完全比较劳动生产率为样本,进行跨国、行业间的动态比较,得出我国高技术产业国际分工地位以及动态演变特点。  相似文献   

18.
在遭受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的沉痛打击后,以美国为首的欧美发达国家开始将目光投向高端制造业,推行再工业化政策。基于阐述美国再工业化的内涵和背景,选取第二产业产值占GDP的比重、ISM(美国供应管理协会)制造业采购经理人指数和美国中高端制造业企业利润三个指标度量了美国再工业化的成效,并分别就美国低端制造业流出与中高端制造业回流对中国在全球产业链位置的影响进行分析,提出将低端制造业向中西部转移,将低端制造业向价值链高端推进,促进经济增长方式转变以及与美国开展技术合作,抓住机遇进入美国市场等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19.
本文借鉴Koopman等提出的全球价值链地位指数与参与度指数以及基于国内增加值测算的显性比较优势指数,从"地位-参与度-显性比较优势"视角,运用WTO和OECD联合发布的Ti VA统计数据,对比分析我国制造业和服务业及其细分行业在全球价值链中的发展形势与特征。研究结果表明:制造业与服务业的全球价值链地位指数与参与度指数均存在一定联系,但正向关系并不显著;一国制造业和服务业若有较大的前向参与度与相对较小的后向参与度,则其全球价值链地位指数往往较高;全球价值链地位指数处于中游至下游的国家,普遍具有较高的后向参与度或是较低的前向参与度;中国制造业和服务业在全球价值链中总体还处于中下游位置,中国具有显性比较优势的制造业和服务业细分行业主要集中在劳动密集型产业;制造业和服务业的全球价值链地位指数、参与度指数与贸易规模并没有明显的正向相关关系等。  相似文献   

20.
近年来,随着数字经济成为亚太乃至全球未来的发展方向,其不断深入导致全球价值链整体或部分环节数字化,对增加值贸易的影响日益凸显.基于此,文章通过构建数字经济发展水平指标评价体系,实证检验贸易伙伴国数字经济发展和差异对增加值贸易的影响.实证结果表明,进出口国的数字经济发展均对增加值贸易有显著促进作用,且对复杂价值链出口的影响更显著.在行业层面,出口国数字经济发展水平的提升能有效增加其服务业国内增加值的出口,而进出口国数字经济均衡发展将有利于制造业出口国内增加值的提升.同时,中介效应检验表明,贸易双方综合数字经济发展水平提升能够通过"贸易成本效应"对增加值贸易产生影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