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75 毫秒
1.
产业价值链视角下制造业表现为不同要素密集度水平的多个层级的协同发展。基于制造业的多层级分布格局,美国的再工业化战略也呈现明显的层级性特点。再工业化战略对其制造业发展的高端、中端和低端各个层级出台了不同但又互相协调的政策措施。因而,再工业化战略是美国对其国内制造业发展的全面调整以及全球制造业产业结构的重构。再工业化战略对我国制造业发展形成上下夹击态势,对我国各层级的制造业发展产生巨大的冲击。因此,我国应结合再工业化战略的层级性特点,针对再工业化对我国制造业发展的每一层级的影响积极加以应对。  相似文献   

2.
2008年金融危机的发生暴露了美国经济发展中产业"空心化"的问题,面对美国经济过度金融化和借贷消费模式的弊端,美国政府提出"再工业化"战略,重点在于发展高端制造业,希望依靠技术创新优势发动新技术革命,并带动新一轮的产业进步,从而再次占据全球制造业分工的制高点。我国目前正处于制造业转型升级的关键阶段,美国"再工业化"战略将在高端制造业、制造业产品出口和新能源革命方面具有十分重要的启示作用。  相似文献   

3.
《中国经贸导刊》2013,(1):29-31
新形势下如何打造新的竞争优势已经成为我国制造业企业面临的重大挑战。在低端制造业的争夺中,如何进一步发挥我们现有的比较优势?如何尽快实现从价值链的低端向中高端的升级,打破发达国家对高端制造业的垄断?如何强化研发投入,缩小与发达国家的技术差距?如何提高精益制造能力?如何向服务化转型,实现制造业与服务业的融合  相似文献   

4.
后危机时代美国再工业化战略对我国的启示与影响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张欣  崔日明 《江苏商论》2011,(2):147-149
后危机时代,美国由"去工业化"向"再工业化"的现实回归对我国的经济发展具有重要的借鉴和启示意义.美国经济发展战略的历史转变表明:以高端制造业为主导的实体产业才是经济健康发展的持续动力,虚拟经济的发展应该内生和服务于实体经济的发展.同时,美国实施"再工业化"战略将在产品贸易、技术转让和产业转移等方面对我国产生潜在冲击和影...  相似文献   

5.
先进制造业是传统制造业在不断吸收现代管理和信息技术进步成果而发展起来的制造模式,是世界制造业发展的一个新阶段。实施先进制造业战略已成为传统工业国家应对信息化挑战、提高工业化水平的主要途径。江门市要构建制造业重点发展区,引进高端技术,输出低端制造业,走合作创新之路,加快工业向园区集中和集聚。  相似文献   

6.
在经济全球化浪潮的冲击下,我国制造业正处于一个全新的发展阶段。20世纪末,世界制造业的中心开始向中国转移,对拉动国内经济增长,提高国家工业化水平起到了积极的作用。但是,分析转移到我国的制造企业和快速发展的国内企业,多数集中于一般的生活消费、原材料等低端制造领域。国民经济各部门、各产业所需的高端装备产品仍处于严重的依赖进口局面。进入21世纪以来,我国每年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的设备购置总值中,国产设备一直低于一半。可以说国内制造业市场是:低端过剩,高端短缺。近年来,我国装备制造业也引进了许多先进技术和产品,部分产品的…  相似文献   

7.
李贻桂 《中国市场》2013,(30):78-79
我国经济高速增长,制造业取得惊人进步。但是,由于中国的制造业大多以低端劳动密集型为主,技术水平和产品附加值较低,如果不加快实现转型,企业发展将受到阻碍,并可能制约未来中国经济的发展。所谓转型,就是低端制造业向产业链中高端的转变,从而提高资本回报率和产品竞争力。安徽鑫龙电器股份有限公司的发展过程为企业的转型升级提供很好的启示。  相似文献   

8.
本文探讨了我国低端制造业作为我国切入国际生产体系的路径,目前存在着被"锁定",并继续恶化的风险。突破低端制造业的根本出路是使低端生产向价值链高端攀升,实现这种攀升要靠发展本地化经济和有效的产业政策激励。  相似文献   

9.
"低端锁定"是中国制造业嵌入全球价值链(Global Value Chinas,GVCs)后面临的主要困境。近年来发达国家制造业回流与更多新兴经济体的低端嵌入,又展现出GVCs的"挤出效应"。若"挤出效应"取代"低端锁定"成为主要风险,中国制造业存在与GVCs脱钩的可能。本文基于WIOD数据和KPWW方法,选取就业和工资的角度,从高端环节的技术创新能力和低端环节的工资成本优势分析中国制造业的竞争力所在。实证结果显示:低技术劳动力仍是中国制造业的主体,中高端人才规模扩张、质量改善,"低端锁定"尚未彻底解决;低技术劳动力成本优势不再,在相应环节出现"挤出效应"。本文提出短期发挥人口红利余热,中期成为区域价值链的技术制高点,长期重视人才培养的建议,以实现由"世界工厂"向"双环流枢纽"、"夹心层中心"的分工地位调整。  相似文献   

10.
文章利用非竞争型投入产出模型构建了单位增加值的就业效应指标,开展了相应的部门分解,结合WIOD数据库,计算了1995~2011年中国制造业细分行业的完全增加值系数和完全就业系数。结果表明:传统的以产出为基准计算的就业量低估了国内真实边际产出对就业的拉动作用,即以单位增加值为基准计算的就业效应更大;虽然低端技术制造业在融入全球价值链中的就业创造效应最强,但不稳定,对外部冲击十分敏感;低端制造业向全球价值链高端环节攀升过程中,增加值增长与就业增长短期内呈现出"此消彼长"的关系;将制造业各行业的单位增加值的就业效应进行部门分解发现,中高端制造业与服务业耦合发展是未来国内就业增长的重要方向。  相似文献   

11.
刘志琳 《北方经贸》2013,(12):34-35
针对金融危机对经济带来的危害,奥巴马就职以来提出了一系列的重振制造业的政策.美国的再工业化并不是底端制造业的回归,而是借此时机发展高端制造业.文章从战略方向、政策支持、战略主体等六个方面分析了美国重振制造业的战略思路.  相似文献   

12.
卢旭成 《创业家》2010,(9):84-84
成大事必先谋大势。长期以来,中国机床行业一直是以低端产品为主,但这已经逐渐无法适应市场的需求,田建新创建今日标准的目标是设计生产精密复合化机床,这正与中国制造业从低端向中高端产业升级的大势吻合。  相似文献   

13.
在经济全球化、生产任务化纵向深入的背景下,比较优势理论对美国再工业化战略后的政策效果和影响解释力不足。再工业化促使美国经济快速复苏,保持国际竞争力,是竞争力理论的新应用。基于波特钻石模型,采用中国制造业产业层面数据,结合基于附加值的RCA指标,将外资和中美进出口作为外在机遇,以跨时面板数据检验美国再工业化政策实施前后中国不同层级制造业国际竞争力的表现。结果显示,美国再工业化后,中国制造业国际竞争力受到外在冲击的影响呈明显的产业特征。政府加大劳动密集型产业研发投入,鼓励技术创新和应用,提高FDI质量,扩大从美国进口高技术中间品都是减少美国再工业化不利影响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14.
美国实施"再工业化"战略将对中国的工业化产生巨大的影响,在这样的背景下,中国必须采取积极的应对措施,加快创新型国家的建设,向"中国创造"升级是"中国制造"的必由之路,抓住机遇,加大新兴产业的投入,提高先进制造业的自主创新能力,以应对美国"再工业化"的战略带来的挑战.  相似文献   

15.
应该说,奥奇丽集团向高端市场进军是个再正确不过的选择。向高端市场渗透,在外资品牌的核心市场与之争夺,不但能锻炼自身的战斗能力,关键是只有在高端开拓战场才能真正做到对自己低端市场支持。否则,外资品牌利用高端市场的利润,加上品牌优势,低端市场可以说不战已见分晓,剩下的只是时间问题。  相似文献   

16.
<正>制造业是实体经济的主体,也是新旧动能转换的主战场。为加快威海市制造业新旧动能转换,本文深入分析了威海工业发展的比较优势和问题短板,并研究提出加快新旧动能转换的对策措施。一、加快新旧动能转换面临的外部环境从全球看,加快新旧动能转换是大势所趋。一方面,高端制造领域出现向发达国家"逆转移"的态势。制造业重新成为全球经济竞争的制高点,各国纷纷制定以重振制造业为核心的再工业化战略。美国发布《先进  相似文献   

17.
文章通过分析当前世界制造业,包括欧美重归制造业的"再工业化"、日本多年来始终坚持制造业的"制造强国"和德国工业4.0高端制造的制造业现状,获得中国制造的启示和日后发展的方向。  相似文献   

18.
李敬华 《中国物价》2013,(10):56-59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制造业产品定价经历了由低端向高端发展的过程,目前正处于转型期。定价方式转变的及时与否会直接影响制造业调整结构的积极性。本文从分析买方有利与卖方有利两种不同的定价方式入手,提出改进我国产品定价方式的必备条件。  相似文献   

19.
正金融危机后,美国意识到发展实体经济的重要性,出台了"再工业化战略",努力在技术创新的基础上占领未来全球制造业的制高点,新一轮全球经济结构调整由此拉开了大幕。美国再工业化战略如果成功实施,将会在高新技术和清洁能源基础上发展出新的产业并制定出新的技术和环保标准,这将对我国"世界工厂"的国际分工定位产生重大影响,因而需要仔细研究,认真应对。一、美国再工业化战略的由来实质  相似文献   

20.
原材料和能源价格上涨,人民币持续升值,《新劳动法》实施,使一些低端制造企业已经和正在出局。在改革开放即将进入下一个30年的时候,中国企业的发展路径正在悄然改变,尽管这种改变可以说是被迫的。高端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将取代高能耗、高污染,出口导向的低端制造业,成为中国经济的支柱产业。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