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3 毫秒
1.
基于多层次因子分析法及K-means聚类分析法对河南省18个地市2016年的区域创新能力进行评价分析及分类。结果显示郑州市创新能力最强,洛阳市次之,鹤壁市的创新能力最差,河南省18地市的区域创新能力可分为4个等级。最后通过分析河南省区域创新能力的分布概况及原因,为提升各地市区域创新能力及缩小地市间差距提出针对性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2.
国家服务业综合改革试点对区域创新的溢出效应一直被学者和政策制定者忽略。文章基于2005-2016 年全国258 个城市数据,运用PSM-DID 模型对国家服务业综合改革试点政策对区域创新能力的影响展开研究,并对影响机制进行了检验。结果表明:国家服务业综合改革试点政策能够提高试点地区的区域创新能力,且主要通过发挥创新服务业的部门效应和服务业的创新要素集聚效应以及改善地区创新生态三种机制实现。研究结果对进一步发挥服务业综合改革试点政策的外溢效应,提升区域创新水平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相似文献   

3.
江苏区域经济协调发展与区域创新能力的分析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文章是在技术创新经济学的研究的基础上,对区域创新能力作一个判断,并对区域创新能力与江苏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关系提出自己的看法.同时通过评价江苏区域创新能力,比较每个地区的创新能力的强项和弱项,有利于政府判断区域创新能力的走向和成因,帮助地方政府了解本地区的创新能力并找到今后的工作出发点,找到江苏区域创新的集聚点,揭示区域创新能力的发展趋势.  相似文献   

4.
从区域经济发展实践来看,一个区域创新能力的强弱往往决定着该区域的经济发展水平,尤其是该区域的持续发展能力的强弱。本文从区域创新能力的内涵界定及其构成要素入手,对吉林省创新能力现状进行评价分析,指出存在的问题,进而提出相应的解决对策。  相似文献   

5.
区域创新能力研究综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文章在梳理国内外区域创新研究的基础上,分别从国内外区域创新能力研究现状、评价使用的指标体系以及具体的评价方法三个堆度对现有区域创新能力评价的文献进行综述研究.研究认为创新能力的评价是一个重要的研究内容,而区域创新能力的评价指标和方法还有待于进一步发展和完善.  相似文献   

6.
本文在研究区域创新系统与创新能力的基础上,选用29个指标来构建区域创新系统创新能力评价模型,并且运用因子分析法对区域创新系统创新能力进行评价,得出相应的结论,为以后研究区域创新系统创新能力提出建议。  相似文献   

7.
外源型经济与区域创新能力的相关性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文章从"区域创新产出能力"的角度选取7个有代表性的指标,分别进行省际和市际两个区域层面的"区域创新能力"综合评价,并对各省域及市域的外源型程度进行综合评估回归模型检验,认为目前中国的外源型经济与区域创新能力呈正相关关系,对外开放程度的提高和外资的引进有助于提高区域创新能力.  相似文献   

8.
本文在我国31个省、市、自治区的区域创新能力、知识创造能力、知识获取能力、企业创新能力、创新环境和创新绩效六大指标统计数据的基础上,以区域创新能力指标为被解释变量,其余五项指标为解释变量进行实证研究,结果表明:以上五个变量都对区域的创新能力有显著的正向促进作用,但东、中、西部省(市、自治区)的创新能力同时也受到各自五个因素的影响表现出差异性。  相似文献   

9.
区域创新能力的分析及对策——以甘肃省为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根据区域创新能力评价指标横向分析甘肃省创新能力在全国的定位,又对该省区域创新能力现状进行优、劣势分析,从而提出构建政府推动型区域创新系统的对策,并详细阐述每一子系统及其构建措施。  相似文献   

10.
创新能力是决定一国或地区竞争力的核心因素,拥有较强的区域创新能力是构建区域创新体系的前提和基础。作为中国经济最发达省份之一的浙江,也面临着构建区域创新体系的迫切任务。文章从知识创造、知识获取、企业创新、创新环境和创新绩效5个方面深入细致地分析了浙江的区域创新能力,论证了浙江区域创新体系建设的现实可行性。  相似文献   

11.
区域创新能力的提高对促进区域经济增长和保持区域竞争优势具有决定性作用,目前环渤海作为中国经济发展的第三极重要作用凸显,基于这一现状,本文采用主成分分析法,对环渤海五省市区域创新能力从五个方面进行比较分析,最后对环渤海区域各省市创新能力的差异进行比较分析,并提出提高该区域创新能力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12.
当前需要通过民间投资接力政府投资推动经济可持续发展,但仅仅依靠民间投资规模的扩大,已经不能实现经济更好地发展,迫切要求民间投资转型取得突破。通过建立区域金融创新能力指标体系,采用因子分析方法评估浙江金融创新能力的演进情况,并进一步建立VAR模型分析区域金融创新对民间投资转型的促进作用,最后据此提出加快区域金融创新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3.
为促进区域物流的创新化发展,分别构建了区域物流能力和区域创新能力指标体系,基于上海市1997—2011年相关统计数据,运用典型相关分析方法对区域物流能力与区域创新能力间整体相关性、指标间关系等进行了实证分析,利用典型变式与典型变量值图深入分析上海市创新能力发展对区域物流发展的影响,并从物流发展动力开发、创新活动资金投入、物流从业人员创新能动性等方面提出发展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14.
强化区域联动、推进协同创新是提升创新能力及实现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抓手。基于我国30个省(区、市)数据,采用空间自相关检验与社会网络分析法考察我国区域创新的空间关联特征,并进一步探究个体网络结构特征对创新能力的影响效应。研究表明,邻近视角区域创新能力空间分布呈“同质集聚”特征,多数地区处于低值集聚区且长期稳定;网络视角区域创新能力空间关联呈复杂网络形态,且网络联系愈发紧密,网络结构趋于稳定;江苏、上海、天津、浙江、北京、广东等居于网络核心,拥有较高的点度中心度、接近中心度及中介中心度;点度中心度、接近中心度均能显著促进区域创新能力提升,且点度中心度边际效应强于接近中心度,中介中心度表现为负向作用。据此,在推进区域协同创新进程中,应树立创新空间联动意识,强化核心地区创新辐射,精准制定创新发展政策,完善协同创新体系建设。  相似文献   

15.
区域政策是政府干预区域经济发展与区际关系协调的主要工具。德国的区域政策主线为一个目标、两个层级,即以地区平衡为目标,在联邦和各州两个层级上实施区域政策。联邦层面的区域政策主要是制度建设保证区域措施的执行,协调州际的区域发展不平衡,如为区域政策立法、实现财政平衡政策、“改善区域经济结构”共同任务等,其中财政平衡政策是有效的政策手段,重视中小企业则成为区域平衡发展的坚石。  相似文献   

16.
广东省的区域创新能力较强,其中企业的技术创新主体作用明显。但是,广东省内存在的区域经济发展失衡问题,造成了广东企业技术创新主体地位的发展也存在区域差异。对该问题进行针对性分析,有助于为相关政策制定提供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17.
分析了信息化影响区域创新能力的机理,从信息化资本水平、信息化产业水平和信息化应用水平来测度区域信息化水平,基于2003-2015 年中国29 个省区的面板数据,构建了双固定效应模型,采用LSDV 和GMM 法,实证检验了信息化对区域创新能力的影响以及两者关系的地区差异。结果显示:总体上信息化促进了中国区域创新能力提升,中西部地区信息化对区域创新能力的推动效用明显大于东部地区。这表明,信息化发展并未造成区域创新能力的马太效应。加快推进信息化战略不仅有助于进一步增强中国区域创新能力,而且对于缩小区域创新差距、促进区域协调发展亦有积极意义。  相似文献   

18.
区域品牌带动海西区区域创新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区域品牌是近年来备受关注的经济现象,区域品牌为区域创新提供了有利条件,区域品牌有利于知识扩散、企业合作、创新人才的聚集及区域创新能力的提高等;我国海西区已形成了一定数量的区域品牌,但存在区域品牌建设缺乏规划,企业创新能力不强等问题;文章最后提出了以区域品牌促进区域创新建设的一些政策措施。  相似文献   

19.
江苏省区域创新能力评价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文章以《中国区域创新能力报告》为参照,构建了适用江苏省的区域创新能力评价指标体系,因子分析提取三个主因子进行综合评价并在此基础上对13市进行聚类分析。通过该处理,对江苏省13市创新能力发展现状从三因素及创新能力水平所属类型角度作合理评价,挖掘其存在的问题。最后从三因素角度对如何提高江苏省区域创新能力提出合理建议。  相似文献   

20.
十六届五中全会以来,中央提出了建设创新型国家的重大决策。区域经济是国民经济系统的有机组成部分,要提高国家创新能力,必须着力提高区域创新能力。山东要实现"富民强省"的战略目标,必须立足于提高区域创新能力。本文对山东省各市的区域创新能力进行了综合评价与比较分析,揭示了各市区域创新能力的现状和分布特点,并针对存在的问题和不足提出了相应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