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三亚回族以其独特的民族历史文化、语言引发了关于其族性与身份认同的理论争议.本文通过在三亚回族社区进行田野工作,发现三亚回族在社会实践中随自身的文化特殊性有着鲜明的自觉,但三亚回族并没有以此为理由质疑自己作为中国回族的身份,相反,他们通过在社会实践活动中对自己社会文化的表达与展演,不断强化着自己同时作为少数民族和国家公民的并行不悖的身份认同.  相似文献   

2.
自古希腊政治文化形成以来,公民身份概念就一直是西方政治思想的一个关键领域.而当代有关公民身份和民主的理念起源于法国大革命及以后.从政治哲学和宪法的角度来看,公民身份通常被看作是个体与作为政治共同体的成员联系在一起的权利和义务的组合.公民身份是自由与民主在国家的框架内的巧妙的结合.在公民社会中,自由与民主转化为自由权利和民主权利.  相似文献   

3.
价值与意义世界的建构需要引领与迎合双重并奏。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构建需要具有公民意识的社会主体自下而上的领悟、认同、回应与响应。从公民身份的视角可以独辟许多路径促成核心价值体系的践行,如积极公民身份所具有的理性、自律精神及社会责任意识能够增强社会主体的鉴别能力与参与意识;丰富民主形式、拓宽民主渠道既是公民文化建设的基本路径,也是构建和推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核心等等。核心价值体系构建过程中,需要遵循以人为本的原则,这要求我们在工作中必须注意价值的主体性与多样性;主体需要与利益满足;避免泛政治化倾向;认同与反思应当同时凸显。  相似文献   

4.
陈翕  刘琳 《当代经济》2021,(10):124-128
建设社区治理共同体是建设社会治理共同体的基础.数字时代赋予了社区居民数字公民的身份,拓宽了其参与社区治理、与其他主体协同协商的方式.本文通过将数字公民模型(DCM)和社区治理共同体模型(CGC)相结合,得到一个对数字时代下的社区共同体更富有解释力的理论模型.根据调查所获得的374份有效问卷,采用结构方程模型(SEM)对假设加以检验.结果 发现,数字公民意识对于社区共同体建设具有显著的促进作用,这为解释居民的社区共同体建设提供了新的理论视角和实践路径.  相似文献   

5.
刘敏  包智明 《开放时代》2020,(2):206-223
近年来,随着移民问题的凸显,针对外国移民的排外暴力成为全球化时代族群关系的一种新形式。本文运用和拓展公民身份理论,对南非的排外暴力问题进行分析和解释。作为南非二元身份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外籍黑工"这一带有歧视性的身份名词,是种族隔离时期白人政权对外籍黑人移民进行限制与排斥所衍生的社会结果。在后种族隔离时代,公民身份制度在整合南非黑白种族关系的同时,却也固化了本国民众与外籍黑工之间的关系不平等,对外籍黑工形成了身份区隔和社会排斥,进而演化成为底层民众针对外籍黑工的大规模排外暴力冲突。在南非西开普省的马普社区,社区公共论坛为底层民众与外籍黑工提供了一个对话协商的群际接触平台,推动了公民身份制度变迁,促进了排外暴力问题的化解和外籍黑工的社会融入。  相似文献   

6.
中国情境下组织公民行为理论是情境化研究的重要组成部分,但已有研究存在未能契合中国企业实践和根植中国文化土壤等问题。为厘清该问题的研究脉络,本文通过对已有文献进行系统回顾,阐述当代制度特性和传统文化特性两类情境化动因,并梳理了中国情境下组织公民行为的结构维度、影响因素、作用机理与实施效应。在未来的研究中,学者应重视对中国情境下组织公民行为结构的研究,加强案例研究和历时性的纵向演化分析方法,采取主位研究立场,发掘和建构更具本土契合性和实践效力的组织公民行为理论。  相似文献   

7.
利用"2010年上海市外来务工人员情况"问卷调查数据,建立多分类因变量Lostic模型,从消费社会学角度,对新生代农民工消费方式转型与身份认同困境进行了实证研究。研究表明,新生代农民工在消费行为和身份认同上具有自我的、个体化特征;他们试图讲上海话、和上海人交朋友、模仿上海市民的消费方式,不断加强和建构对自身"新上海人"身份的认同;由于受到经济、社会因素的影响,他们的消费方式呈现农村与城市特征并存的"二元化"状态,这种情况抑制了他们对自身的新市民身份认同。提出了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8.
康纪田 《经济与管理》2013,(8):93-96,F0003
矿山企业,离不开社区民众的支持、容忍和默契,与所在社区民众是一种相互依存的社会关系;不只是矿业社区建设的消费者,更不是旁观者,而是社区建设的主要责任者。矿山企业不能将市场行为带入社区生活而损害社区民众的既有权益,必须承担维护社区建设的社会责任;社区中的"矿山企业公民"角色,应将经济人自利理性转换为社会人利他理性,成为社区民众的好伙伴、好邻居,承担推进矿业社区建设的社会责任。矿业企业在矿业社区建设中必须和应当承担的社会责任,既是挑战也是发展机遇。  相似文献   

9.
《经济师》2015,(11)
社会转型最终以伦理成功转型为标志,社区伦理实体构建就是在社区良好物质生活家园基础上建设社区精神生活家园。文章探讨了社区伦理实体何以可能,它在当代中国伦理文化建构中的伦理本位地位及其建构的内在原理,提出了现代社区伦理实体建构体系为地缘社区本位——己群统一主义——依法自治秩序,以及现代社区伦理实体构建路径,就是社区伦理道德、伦理制度、伦理关系、伦理秩序、伦理情感、伦理文化六位一体。  相似文献   

10.
社会建设的方向:“公民社会”还是人民社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对风行一时的公民社会理论提出批评,指出有关公民社会的种种说辞存在两个基本问题。一是"名不正,言不顺";二是"名实不符"。文章分为三部分。第一部分讨论"名不正"问题,指出这个概念的本义不清,中文译名更带有严重的误导性。"民间会社"也许是更准确的翻译。第二部分讨论"名实不符"问题,指出公民社会那些被吹得天花乱坠的神效未必存在,并逐一戳破了围绕公民社会的种种神话,如同质的神话、圣洁的神话、独立的神话、国家与社会二元对立的神话、民主动力的神话。在批评公民社会理论的基础上,文章的第三部分论证,公民社会不应是中国社会建设的方向,真正值得中国人追求的是构筑一个以劳动大众为主体的政治共同体——人民社会。  相似文献   

11.
判教是促成太虚佛学思想现代化的重要学术方法。太虚在时空上判佛教为“三期三系”,在教法上判佛教为“三级三宗”,在机宜上判佛教为“三依三趣”,以“人生佛教”最为契合当代众生的根机。太虚判教建构了一个博大精深的现代教理思想体系,充满了对时代精神的自觉,并为中国佛教的发展选择了一条康庄大道。  相似文献   

12.
社会主义应该如何通过建立一个以生活在社会最基层的广大普通公民对本社区进而对整个社会和国家的内聚力为基础的健全的社会文化心理机制来为自身建设创造良好的社会心理土壤和条件,这是我们目前进行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所面临的一个重要问题。本文试图通过对广州市南华西街在两个文明建设中所形成的群体内聚力的特征、作用和意义的剖析,对这一问题作一初步的探索。  相似文献   

13.
当前性传播持续成为我国艾滋病疫情扩散的主要途径。通过选取艾滋病疫情较为严重的四川凉山彝族地区z县阿古村为田野点,深入进行以艾滋病防控为目的的实证调查,试图从地方社会文化的角度对该民族地区基于社会文化情境中的个体性实践行为和群体性网络结构与建构特征进行把握,对艾滋病在西南中国彝族乡村社区普通人群中的传播现状和风险进行评估和建议。  相似文献   

14.
《经济师》2013,(9)
中小型家族企业关系治理就是依托情感关系、义务关系、信任关系、互惠关系、服从关系等实质性关系来建构委托代理,去分配资源和权益;实现关系治理需要建立科学、公正的用人机制,建构具有自身特色的人才培养与再生机制;选择合适的企业制度文化做引导,引进现代企业文化、人本文化、社会型文化、共生型文化;需要完善外部制度,需要企业社会责任的规制、企业伦理道德的深入、发扬公民精神等。  相似文献   

15.
浅谈中国户籍制度对公民身份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丁玮  王卓 《经济研究导刊》2010,(19):199-201
户籍制度是政府职能部门对所辖人口的出生、死亡、迁徙、婚姻等基本状况进行登记并进行相关管理的一项国家行政管理制度。他不仅反映人口的基本信息,而且与人的社会身份、社会地位、职业相关。这样,户籍制度就不仅仅是提供人口统计的基本信息资料,而是包括与公民的身份、职业等权利相关的一系列的社会管理制度。以广义的户籍制度为研究视角,从中国当前的户籍制度入手,分析其局限性,研究其在公民社会生活中对公民身份的影响。  相似文献   

16.
发展NGO和社会工作机构作为主要民间力量积极参与灾后社区重建的过程,普遍强调参与式发展中的赋权理论与策略.但在实践中,这种策略却遇到了许多挑战.本文通过分析笔者持续三年参与的B社区重建实践,指出社区实际上处于迅速的灾后重建、城乡一体化以及社会管理改革的多元社会进程之中.各种力量对社区的多方面介入使得传统社区参与式发展理论难以应对.基于对社区重建中三种主要力量——地方政府、社区居民和发展NGO——的分析,本文提出转型时期的社区发展需要社区骨干、公民组织与国家权力和市场力量建构合作治理的关系,发展多元化的社区权力结构,真正形成对社区的有效赋权.同时这种赋权既不应该激化社区中官与民的对抗,也不应该使居民更依附于地方政府,形成新的内部殖民过程,而是能够推动官民合作,以创新方式解决社区问题,实现社区的多元共治.  相似文献   

17.
地方理论活化与城市空间再生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张中华  张沛 《发展研究》2011,(11):95-99
在城市与景观空间领域中,地方理论(sense of place)代表着对环境研究的一种新角度和新方法,代表着当代文化地理学研究的新视野。它强调人对环境的感知、认知和记忆。其本质是一种文化与环境互动关系的空间再生产。本研究试图以地方理论为切入点,探讨地方理论建构下的城市空间结构重组,从城市历史再生、文化地景活化、产业结构创新、城市形态设计等视角探讨地方理论建构下的城市空间再生观,从而丰富和完善地方理论的实践研究,也为城市规划与设计的研究提供新思路。  相似文献   

18.
当代文化生成:一个多维视角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舒扬 《开放时代》2007,(5):71-77
本文试图以多维视角追问文化的发生和生成机制,并从文化传统与当代文化的生成、文化的冲突与共生、文化的批判与反思以及当代文化发展的新形态等不同角度,勾勒出当代文化生成的多维图景,为当代文化生成的定位寻找合理的根据。  相似文献   

19.
企业公民脱胎于传统的商业道德和企业社会责任,从法理角度强调了企业的社会公民身份,扩展了商业伦理道德涉及的领域,丰富了现代公司治理的内容,试图把社会责任的基本价值理念全面渗透到企业的生产经营行为之中。这种对传统企业现代社会角色进行重新定位的经济组织,以利益相关者至上为核心价值理念,在意识形态上更加强调公民的特征,在行为方式上更加注重权利的维度与责任的向度,努力做到权利享有与责任承担的统一。一、企业公民:企业地位的重新认识随着人类需求层次及认识的提  相似文献   

20.
马克思财产理论认为,财产、效率与自由具有内在的逻辑一致性,推动社会的发展、经济的繁荣和人们实体自由的增加;人类社会的三种财产历史形式,是对马克思财产理论的实证,实现了逻辑和历史的统一;现代社会催生的财产形式,对于当下我国建构公民社会具有启示意义.随着市场经济和改革开放产生的公民社会,在财产、经济效率与公民权利的内在逻辑中,必然呼唤和催生成熟的公民社会,在公民社会治理理念中实现政治社会、经济社会和公民社会的良性互动,实现和谐社会的建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