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努力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我国新时期的指导思想和战略目标。和谐思想和目标的提出,顺应了时代发展,合乎了民心所愿。“和谐”思想的传播和深化,要求企业在市场竞争更为激烈的情况下,深化管理内涵,植入和谐观念,创建和谐管理,保持企业的高效、稳步、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2.
2005年财政部科研所课题组在《税收在构建社会丰义和谐社会中的作用》一文中提出:“继续推进依法治税,建立和谐的税收征纳关系”。笔者认为思想是行动的先导,只有树立税收和谐观念,才能追求税收征纳关系的和谐。  相似文献   

3.
洪昭光 《数据》2005,(11):1-1
21世纪,建设节约型社会,构建和谐社会是时代的主旋律,这其中,科学的健康观念起着重要的作用,因为健康就是节约,健康就是和谐。  相似文献   

4.
张利 《现代企业》2006,(12):49-49
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民主法制,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社会。和谐社会是一个“大社会”的概念。他涵盖了经济、政治、化、社会、党建、环境等各个领域和方面。企业是社会组成的单元,和谐的劳动关系是企业稳定发展的基础,劳动关系协调稳定是社会和谐的基础,和谐的劳动关系是构成和谐社会的细胞。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进程中,必须锲而不舍的下大气力建立和谐的劳动关系。实现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提出的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目标任务。  相似文献   

5.
我们今天的思想道德建设不单单是面对着21实际全面的时代挑战,而且在经济上是正在转换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特殊时期,处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新的历史时期。将与现代发展不适应的旧的观念废除,要建立起符合现代化要求的能够代表现代化发展的新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思想道德建设观念现代化是时代发展的客观要求。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思想道德建设面临的社会环境的深刻变化,不可避免地要求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思想道德建设观念与变化了的时代相适应。  相似文献   

6.
曾明 《重庆财会》2002,(11):23-23
党中央提出的实现农民增收、农业增效、农村发展的“三农”发展,将是我国长期的战略发展目标。笔者认为,在当前要实现这个目标。应提高一个认识,树立四个观念。  相似文献   

7.
创建品牌企业工会组织是立足企业构建和谐社会大局的具体举措,晋煤集团工会以“有为、维权、温馨、活力、创新”型“五型”为目标,创建工会组织品牌,可以说该目标适应了时代发展潮流,顺应了民意,同时体现了以人为本。在创建组织品牌的过程中,企业工会从提升自身地位和协调劳动关系的角度,积极探索构建和谐社会的发展模式,进而在一定程度上确保企业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8.
胡锦涛总书记在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上提出了创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目标,他不仅提出了为什么要创建和谐社会、创建什么样的和谐社会,同时也提出了怎样创建和谐社会等一系列重大理论问题,这些既是创建和谐社会的根本指导原则,也是创建和谐企业的根本指导原则。  相似文献   

9.
一、社会保障与和谐社会的内在联系 和谐社会是人类普遍向往的良性发展的美好社会,实现和谐发展是人类共同的理想与追求目标。  相似文献   

10.
陈玲 《中国审计》2006,(2):9-10
和谐社会是现今社会最被广泛关注,最和广大百姓切身利益密切相关的一个政治话题。党的十六大把“社会更加和谐”作为我党一个重要目标提出,十六届四中全会又进一步提出了构建和谐社会的任务,明确了构建和谐社会的主要内容。和谐社会是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和自然和谐相处的社会。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适应了我国改革发展进入关键时期的客观要求,体现了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和共同愿望。  相似文献   

11.
构建和谐社会,不仅是古人梦寐以求的理想,也是我们正努力不懈追求的目标.早在1803年,法国空想家傅立叶就在其《全世界的和谐》 一书中预言,新的和谐社会将取代不合理不公正的现有社会形态.此时和谐社会仅仅是构想,真正把和谐社会构想建立在现实上的是伟大的革命导师马克思,他在1844年经济学手稿共产党宣言以及他与恩格斯合著等著作中,数次提到社会和谐问题,很多西方学者在设计理想社会模式时都借鉴了马克思主义的和谐社会理论,因此马克思主义对和谐社会的构想是历史的必然.我国对和谐社会的认识也经历了一个不断深化的过程,我国首次从社会主体的角度谈及和谐问题,是在十六大报告中提出"努力形成全体人民各尽所能,各得其所而又和谐相处的局面".紧接着十六届三中全会又提出了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观点,十七大中也提出到2020年,构建和谐社会的目标以及"九大任务".党的十八大报告中构建和谐社会再次被提上议程,不仅回顾了和谐社会的建设成果,总结了和谐社会建设的经验,丰富了和谐社会的内涵,还对构建和谐社会提出了新的要求和展望.可见,构建和谐社会已成为我党执政的重要指导思想和前行的方向.和谐社会的基本特征是民主与法治,舆论监督是实现社会民主与法治的重要途径和方法,因此舆论监督对于构建和谐社会具有重大意义.随着现代化传播媒介的迅速发展,党和政府逐渐高度重视舆论监督,现代化信息传播迅速发展以及公民政治参与意识的增强,我国的舆论监督获得了良好的发展,实践中也取得了不错的监督效果,我国学术界对于舆论监督的研究也愈来愈热.在这样一个构建和谐社会的大背景下,本文选择了舆论监督作为研究对象,对舆论监督的基本理论、 舆论监督在构建和谐社会中的作用、 目前我国舆论监督存在的问题及对策进行了探讨.从我国目前的舆论监督实践来看,舆论监督一方面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另一方面又存在不容忽视的问题,因此,探究它的规律,具有深远的理论意义与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2.
本文从构建和谐社会是改革发展进入关键时期的现实选择、改革发展需要稳定和谐的社会环境为保障、实现构建和谐社会目标的最佳途径是坚持改革、现阶段改革中出现了一些不和谐因素、在坚持改革发展中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等五个方面论述了坚持改革与构建和谐社会的关系.最后认为,就现阶段而言,改革的核心任务是建设好和谐社会;而构建和谐社会的过程,也就是坚持深化改革的过程.  相似文献   

13.
时代的发展影响着社会养老观念的不断变迁,尤其70、80、90年代出生的当今社会青壮年群体,其社会养老观念被打上了深深的时代烙印。本文通过文献阅读及搜索、个案访谈、问卷调查等途径收集资料,运用社会学研究方法分析了当代青壮年养老观的现状及其影响因素,最后提出变化养老方式建议思路,促进和谐社会的构建。  相似文献   

14.
和谐物管:当代物业管理的发展方向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明确提出了“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目标,物业管理作为社会发展的一个重要方面,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基本元素之一。物业管理要向和谐物管方向发展,应该成为全行业的共识。要实现这个目标,需要我们在以下几个方面的积极努力。  相似文献   

15.
科学的发展观和构建和谐社会的提出是人类发展的需要,是社会进步的需要。构建和谐社会,要求在发展经济的时候,不仅要追求经济发展的速度,更要注重经济效益;既要追求科技的进步,更要重视生态环境:既要发挥竞争的推动作用,更要让人们和睦相处。从进入21世纪我国商品市场的发展方向来看,构建和谐营销对我国构建和谐社会有着重要的意义。和谐营销通常是指在实现销售目标的前提下,将研发、采购、生产、物流、售后服务、人力资源等部门与营销部门系统而协调的连接起来,通过优化各部门内部的操作流程,提升组织结构的科学运作使整个营销过程顺畅而高效,大大减少因企业内部问题而阻碍营销目标实现的事情发生,从而极大的提升企业在市场上的竞争能力。  相似文献   

16.
本文从和谐文化的科学内涵出发,提出在全党致力于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新阶段,在全面实现小康社会目标的新时期,建设和谐文化极其重要和迫切,并对建设和谐文化提出了一些对策。  相似文献   

17.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我们党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总体布局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全局出发提出的一项重大战略任务,作为社会发展的重要支撑,处于改革关键时期的企业,对构建和谐社会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18.
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做出的《中共中央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提出了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目标和任务。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进程中,作为社会组织细胞的企业,自然也责无旁贷。企业又是构建和谐社会的经济基础,企业健康成长和可持续发展是和谐社会发展的基本推动力量。  相似文献   

19.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党的十六大和十六届四中、五中及六中全会提出的重要内容,是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内在要求,也是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推向前进的必然选择。作为社会基本单元的企业,理应积极响应党和政府的号召,切实承担起自己的社会责任。而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和谐社会的重大任务落实到我们基层企业,就是要努力建设和谐企业,走和谐发展之路。建设和谐企业既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题中之义,也是促使企业实现和谐发展的内在要求,我们应紧紧围绕这个目标,坚持以科学发展观总揽全局,树立正确的业绩观,以人为本,优化管理,努力实现企业的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20.
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提出了构建和谐社会的伟大目标。企业是社会的微观主体,在构建和谐社会中起着重要作用,同时,建立和谐的企业文化是发挥员工潜能、增强员工归属感的重要保证。文章从企业实际出发介绍了建立和谐企业文化的经验和体会。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