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8 毫秒
1.
《珠江经济》2000,(9):40-40
证券公司发行可转换债券是股权融资与债权融资相结合的一种较好的融资方式。可转换债券是介于公司股票与债券之间的一种筹资工具,且大多可以上市流通。证券公司发行可转换债券足一种比较主动的且有选择性的筹资行为,由于它具有票面利息率较低,且一旦转换为公司股票即为股权融资,如按票面利率归还本金则为债权融资,一般情况下,融资成本低于公司普通股但高于金  相似文献   

2.
<正> 在企业资金构成中,除了企业自有资金外,可获得资金的渠道主要有:上市股本融资、公开发行债券、银行贷款、民间借贷四种方式。鉴于我国目前资本市场尚不发达和金融体系以银行为主导的大环境,中小企业很难通过上市股本融资和公开发行债券获得资金,而民间借贷由于借贷成本高、融资数额少、  相似文献   

3.
本文通过对可持续债券融资方式的价值组成的分析,指出了一份可持续债券实际上是一份纯粹债券和一份可以购买普通股的看涨期权的组合。可转换债券的市场价和纯粹债券价值的差价部分,就是投资者为这份内嵌的看涨期权所支付的价格。在一个有效市场中,这是一个合理的价格。比起其它融资工具来说,可转换债券不便宜,但也不昂贵。一般而言,如果公司未来表现良好,发行可转换债券不如发行纯粹债券但会优于发行普通股;相反,如果公司未来表现不好,发行可转换债券会优于发行纯粹债券但不如发行普通股。  相似文献   

4.
可转换债券融资财务问题浅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可转换债券是指发行人根据法定程序发行的,在一定期间内按照约定的条件可以转换成股份的公司债券。由于兼具股票的收益性与债券的安全性,可转换债券自产生以来,在西方发达国家广为盛行,并己成为国际市场中的一种日趋重要的混合型融资工具。我国自1992年深圳宝安公司发行国内首批可转换债券以来,人们逐渐认识到可转换债券融资在降低企业融资成本、  相似文献   

5.
2019年1月24日,央行发布公告,中央人民银行决定创设央行票据互换工具,为银行发行永续债券提供流动性支持。永续债券在国际资本市场上是一种成熟的融资工具。尤其是2015年后,通过永续债券筹集的资金数额呈几何型增长,部分在香港上市的大陆企业也有在香港的债券市场上成功发行永续债券的案例。本文通过对房地产行业永续债发行公司和实证研究,可以发现房地产企业使用永续债融资的话每股收益优于未发行企业,表明房地产企业使用永续债融资比其他方式融资具有一定的优势。  相似文献   

6.
可转换公司债券是指发行公司依法定程序发行的,债券持有人可依自由意愿,可在一定期间内,依照约定的条件转换成发行公司股份的一种公司债。可转换公司债券是一种兼具债权性和股权性的混和金融工具。在发达国家,可转换债券已成为绝大部分金融资产的重要组成部分,并且不包括可转换债券的投资组合几乎是不完整的投资组合。尽管可转换债券在国际上已发展为一种常见的、日臻成熟的融资工具,但在我国,企业利用可转换债券融资尚处于起步阶段,直到1993年我国企业才开始步入国际可转换债券市场。中纺机于1993年11月19日在瑞  相似文献   

7.
本文通过对我国可转换债券市场的新品种--分离式可转换债券的介绍,结合对分离式可转换债券的发行动机和融资原理的探讨,分析了我国分离式可转换债券的交易机制和交易中可能存在的风险.针对我国可转换债券市场的未来发展和完善,本文给出了相应的建议和对策.  相似文献   

8.
可转换债券是公司发行的一种与股票购买权相联系的债券,其持有人可以在规定期限,将其按既定的转换价格和转换数量转换为公司的股票。在发达资本市场上.可转换债券已经成为一种重要的金融工具:无论在发行的绝对数量上,还是在发行金额占股票市值的相对比例上,都达到了相当的规模。而且,由于可转换债券特殊的设计。它特别适合于风险资本对中小企业的投资。我国资本市场上金融工具比较匮乏、上市公司普遍存在着股权融资偏好,大力发展可转换债券对于金融市场的改革具有深远的意义。  相似文献   

9.
近期,发行可转换债券成为企业比较青睐的一种融资方式。我们可以根据无套利均衡原理来确定可转换债券的价值。由于转换和赎回具有期权的性质,因此,本文试图把可转换债券的定价纳入Black—Sc hole期权定价的框架下,建立一个理论模型。我们可以根据可转换债券的有关条款及其标的股票来确定模型部分参数,并利用微分方程的数值技术来计算可转换债券的价值。  相似文献   

10.
分离交易可转换债券同时具备债券和股票的双重特性,结合了债券和股票融资的优点。相同条件下,上市公司通过发行分离交易的可转换公司债券将可能实现更大规模的资金筹资.以满足项目的资金需求,会受到更多的上市公司青睐。  相似文献   

11.
可转换债券首发日股价效应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袁显平 《特区经济》2008,(5):124-125
本文对我国可转换债券首发日的股价效应进行了实证研究。研究结果表明,可转债首发日存在显著非零的股价效应。这表明市场对可转债融资行为的反应有一个过程,并非董事会拟发行可转债公告后市场就已经消化了公告的内容。本文的回归结果表明,可转债首发日异常收益与流通股比例显著负相关。这说明,首发日显著为负的累积异常收益),可由流通股比例来解释,流通股比例越大的公司,首发日异常收益越小,即负得越多,反之亦然。  相似文献   

12.
袁显平  柯大钢 《特区经济》2006,210(7):69-71
本文采用实证研究方法,对我国可转换债券的时机选择问题进行了研究。研究结果表明:a.我国企业发行可转换债券,偏好权益市场收益率较高的月度;b.企业发行可转换债券的时机选择与企业长期债券收益率(或成本)的变化之间不存在必然的联系;c.企业发行可转换债券时,普遍不存在严重的代理冲突问题。  相似文献   

13.
中国市场可转债宣告效应的实证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文章以我国目前在深沪两市交易的28只可转债为样本,用市场调整后的累积超额回报率来衡量发行可转债的宣告效应.通过对公告期内拟转换股票累积超额回报率的统计分析发现,公告期两天累积超额回报率CAR(-1,0)的平均值小于零,也就是说宣告发行可转债对市场有一定的负面影响,但比增发股票的负面影响要小.为研究累积超额回报率的影响因素和影响机制,以(-1,0)时间窗口内的累积超额回报率为因变量,以发行规模、发行期限、公司规模、公司成长性、公司财务杠杆为自变量建立起回归模型进行了实证研究,得出了几个较有意义的结论.  相似文献   

14.
黄福广  李西文   《华东经济管理》2010,24(3):133-138
作为一种快速发展的衍生融资工具,可转债发行动机和条款设计受到理论和实践的普遍关注。从代理问题的视角,文章对歌华有线公司发行可转债主要条款,包括利率条款、转股条款及触发条款进行比较分析,发现“歌华转债”股性较强,条款设计倾向于变相发行股票,而不是降低代理成本。这一发现与经典融资理论矛盾。论文从逃避市场规则和证券发行制度缺陷两方面进行了解释。研究对公司设计转债条款和有关部门制定政策具有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5.
本文以2002年1月至2004年12月成功发行可转债与有发行意向但未成功发行可转债的上市公司为研究对象,对股权结构与成功发行可转换债券的关系进行了理论分析与实证检验.研究结果表明,股权结构是影响可转换债券发行的重要因素,即第一大股东持股越高,越可能成功发行可转债,其他利益集团持股比例与流通股比例与成功发行可转债却呈现反向关系.  相似文献   

16.
浅析可转换债券的投资风险、风险防范和投资战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周秀娟  霍学喜 《特区经济》2006,(11):139-140
本文通过深入分析可转债的投资风险、投资风险的防范措施,提出了几种常用的可转债投资战略并简要地分析了可转债的投资特点以利于投资者对可转债进行投资。  相似文献   

17.
文章对我国上市公司几种常用融资方式的理论成本进行了分析,并结合当前银行存贷款利率、股票市场的市盈率等实际情况,计算出各种常用融资方式的融资成本,说明理论上的融资顺序与企业实际采用的融资方式的不同。从我国目前的融资情况来看,应鼓励债务融资,发展可转换债券筹资方  相似文献   

18.
可转换债券在我国获得了稳定而又快速的发展,与此极不协调的是我国可转债定价模型效率普遍不高,不利于我国可转换债券发展。通过探讨传统定价模型,比较分析各传统模型的优劣势,为开发适合我国可转换债券的定价模型做铺垫。  相似文献   

19.
新世纪以来,香港人民币离岸市场在衍生品交易、存款规模、跨境结算系统、债券及股票市场等方面快速发展,对于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的市场化改革、分流大陆过剩流动性、推动人民币国际化和金融开放、便利企业规避汇率风险、降低融资成本等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但也对大陆宏观金融调控和监管带来了潜在冲击。  相似文献   

20.
可转换债券是兼具债权和期权的复合衍生金融工具,其价值包括普通债券价值和转股期权价值。由于目前我国的利率未市场化,纯粹债券价值保持稳定,可转换债券价值的波动仅取决于期权价值的波动,而短期内期权价格的变动主要受股票价格的影响。文章首先采用一般的蒙特卡罗模拟法计算出可转债对应股票的VaR,然后与基于t分布和TARCH(1,1)-M模型的蒙特卡罗模拟法相比较,发现后者的股票VaR模型是合理的;最后根据金融随机过程,计算出转股期权的VaR,进而推算出可转换债券的VaR。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