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中国经济下滑:原因与应对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2008年中国经济下滑的原因,主要是固定投资真实增长率大幅下降,人民币持续大幅升值,出口退税率接连下调,宏观经济政策紧缩力度过大,公众信心下降和紧缩政策的累积能量集中释放.美国金融危机和世界经济下滑不是中国经济下滑的主要原因,只是对中国经济下滑起了雪上加霜的作用.2009年中国宏观经济调控,应该集中于扩大政府非产能投资,提高出口退税率,促进出口企业发展,增强公众信心,并注重恢复或重建经济系统内部的基本平稳关系,把握好扩张性政策的力度.  相似文献   

2.
中国经济增长动力的需求分析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本文运用向量协整与误差修正模型,从需求的角度对近年来影响中国经济增长的几个重要因素进行了实证分析。美国GDP、中国出口及房地产开发投资每增长1个百分点,将分别拉动中国GDP增长0.87、0.15和0.16个百分点。方差分解分析的结果表明,在中国GDP的变动中,短期内自身扰动项及房地产开发投资扰动项的冲击将起主要作用,长期内美国GDP扰动项及出口扰动项的冲击将起主要作用。为保持中国经济健康稳定增长,在经济政策制定或宏观调控政策选择时,要充分考虑这些变量冲击对经济增长的不同影响时限和影响力度。  相似文献   

3.
周其仁 《中外管理》2008,(12):54-56
经济困难,是谁惹的祸? 目前中国的经济困难,是多种力量复合发生作用的结果。 第一种力量,是发端于美国的次贷危机。其实,中国经济形势的转折,包括世界经济形势的转折,在次贷危机之前就已经开始了。次贷危机只不过是一个引爆点,使得经济衰退势头变得更加有戏剧性。中国企业由于高度依赖外需,在外在需求下降的情况下,出口顺差随之下降,使得靠出口带动的国内产业明显下降。  相似文献   

4.
王缨 《中外管理》2006,(6):66-68
保护创新远远不够,中国正在逐步成长为世界经济强国。随着它的继续发展,出口、国际贸易和先进技术的重要性日益凸现。这预示着中国企业将要在技术、知识产权、技术标准等问题上与强大的国际企业展开竞争与互动。BCG高级副总裁兼董事麦维德的主要观点是:“我们已经看到,中国企业显著加大了对研发和创新的投入。但是对创新的保护方面,力度却远远不够。”  相似文献   

5.
中国经济增长出口驱动假说的实证检验   总被引:11,自引:1,他引:11  
我们利用VAR模型检验实际GDP和净出口等变量之间的Granger影响关系,发现中国经济增长具有显著的出口驱动特征;国内累积消费增长率和通货膨胀率等具有产生出口驱动效应的中介作用;中国经济增长的出口驱动作有具有非对称性。  相似文献   

6.
"震荡、减速、转型"成为2012年全球经济的三大关键词。从债务缠身、市场震荡的美国,到经济疲软、复苏缓慢的欧洲,再到通胀高企、寻求转型的新兴经济体,世界各国经济均面临严峻的挑战。挑战当前,发展势头强劲的中国正不断寻求自身经济持续增长的新动力。扩内需开启经济转型的"钥匙"Internal Demand Expasion,the Key toEconomic Transition从经济学角度看,出口、投资、消费构成拉动经济增长的三驾马车。但今年以来,全球经济复苏并不顺利,我国出口形势依然不容乐观,政策刺激力度和效应在减弱。"中国出口受  相似文献   

7.
汪鸣 《物流时代》2008,(2):20-21
2007年,中国宏观经济的发展对物流产生了较大的影响。受世界经济快速增长和国内需求旺盛的拉动,2007年上半年,中国经济从偏热转向过热的势头比较明显。中央加大了运用经济手段进行宏观调控的力度,相关政策措施对抑制经济从偏热转向过热发挥了积极作用。  相似文献   

8.
夏斌 《英才》2009,(2):31
金融危机已严重影响到美、欧、日发达国家的实体经济,而对美欧出口又占我国对外出口的40%左右,受此影响,中国经济出现下滑势头。从发电量、港口吞吐量、出口订单、工业产值、财政单月收入等一系列先行指标看,经济下滑的势头绝对不能低估。  相似文献   

9.
在经历了金融危机之后的经济复苏,中国经济在2010年又会如何发展?经济政策会发生什么变化? 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强调,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已刻不容缓,明年的经济工作将加大经济结构调整力度、努力使经济结构调整取得明显进展。  相似文献   

10.
中国经济的奇迹与潜力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石齐平 《中外管理》2005,(12):62-64
“如果中国继续靠出口带动经济.那么中国未来发展的空间相对过去二三十年,将会减少。”  相似文献   

11.
叶檀 《中国新时代》2009,(12):110-110
100多年前,西方的船坚炮利开启了中国的变革之门,埋下了经济现代化的种子。100多年后的今天,中国改革开放走过了30多年的历程,却已走入一个重要的十字路口。2007年10月开始的次贷危机及其引发的全球危机让中国的出口疲软,随后经济领域的各种问题开始暴露无遗。  相似文献   

12.
《企业研究》2008,(1):5-5
国家统计局总工程师郑京平日前在第九届中国经济学家论坛上表示,中国经济在2008年还可以保持一个较好的发展势头,但由于世界经济的不确定性导致出口需求增幅可能有所下降,固定资产投资也会得到适度控制,2008年中国整个经济的增长速度比较2007年而言可能会略有下降。  相似文献   

13.
董敏杰 《数据》2009,(8):42-43
近年来,在美国与欧洲市场上,由于中国产品市场占有率的提高,日本、韩国、东盟等经济体的市场份额有所降低,这可以称为“贸易转移”效应。但是,另一方面,中国经济的快速增长也为上述经济体的产品提供了出口市场,中国对这些经济体出口的贡献度越来越大,这可称为“贸易创造”效应。要判断中国出口增长对其他东亚经济体的影响,应从“贸易转移”与“贸易创造”两方面进行综合考查。  相似文献   

14.
《经营者》2006,(1):13-13
美国和中国之间的依赖关系得以维持全球需求,尽管两个国家存在着巨大的不平衡,但出口需求仍然显得很有弹性。目前,新兴的出口市场正历经一场新的变革。中国出口不仅要助推着世界各国经济的变革进程,它对中国经济走向国际市场更是一个重要的衡量因素。今天,出口将决定中国经济表现的说法正成为一种强烈的声音。近年来,中国出口的弹性增长,其实与任何一次新兴市场牛市相关,它都是流动性和出口增长共同作用的结果。流动资金的流入(通常由发达国家的利率下降引起)降低了资本成本,从而促进再投资;而扩大的再投资又常常会带来出口繁荣。通常的规律表现在,出口繁荣带来的经济成功又驱使第一波流动资金背后的乐观预期显得合乎情理,与此相对应的,出口反过来又创造流动资金,并吸引更多的资本流入本土境内,这种通过出口带来的经济增长,正是中国经济活跃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15.
从1月份的同比负增长,到2月份快速拉升至18.3%,再到8月份回落至2.7%,中国出口贸易在今年前8个月划出了一道并不完美的"哭泣曲线"。动态的审视,由于作为中国主要出口市场的美国经济增长复苏乏力和欧债危机覆压之下欧洲经济的一蹶不振,未来中国出口还会继续收敛。而拉长观察时间则不难发现,中国出口增速已经一年多连续处于下降通道,其对经济的拉动力一直处于负值区间,如果这种趋势得不到扭转,我国经济下行的压力将进一步增大。以劳动密集型出口产品为主打是中国出口的最主要结构性特征,这种出口模式  相似文献   

16.
中国贸易依存度的实证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黄华峰 《物流科技》2005,28(3):100-102
经济全球化的大背景下,特别是中国加入WTO后,中国经济融入世界经济的步伐加快,传统贸易依存度从1978年的9.8%,80年代中期的23%提高到1999年的36.4%,2000年进一步提高到43.9%,其中出口依存度达到23.1%。2003年达到60.4%,出口依存度提高到31.1%。随之而来,部分学者高呼:贸易依存度过高,中国经济安全日益受到危胁,应该降低贸易依存度,本文以分析传统贸易依存度的概念为出发点,结合经济学原理,从一国对国际贸易的依赖程度和对一国的经济贡献角度提出贸易依存度新的度量方法,得出中国外贸依存度是相当低的。  相似文献   

17.
历时一年多的金融危机还未见底,受外需萎缩、出口锐减困扰的中国经济在一系列国家层面的经济调整与布控中初见暖色,经济复苏迹象明显,企业苦练内功、厚积薄发,使科技创新被提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  相似文献   

18.
中国经济的根本问题不在增长率,也不在通货膨胀,而在经济增长方式。中国的经济增长过度依赖于投资,过度依赖于出口,而这种经济增长方式是不可持续的。毫不客气的讲,被坊间一再提起的所谓“稳增长”已经成为中国经济安全的催眠药。  相似文献   

19.
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研究基金会秘书长、国民经济研究所所长樊纲在“中国经济社会论坛2008年会议”上表示,中国经济正面临着调整,比如经济增长、出口等指标有所下降,但这也正是实施宏观调控愿意看到的事情。“我不同意把目前的经济形势想得过于严峻。中国经济保持9%以上的速度增长应该不成问题。”樊纲表示,任何经济都不可能永远没有波动,市场经济就是在波动中发展,世界经济也是从一轮一轮波动发展而来。  相似文献   

20.
叶檀 《英才》2010,(5):30-30
贸易逆差的出现并不意味着中国的内需已经超过了出口,成为中国经济的支柱。换言之,逆差不可能持久,否则中国经济就会垮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