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84 毫秒
1.
目的分析外科围术期抗菌药物不合理使用情况,促进临床合理用药。方法抽取我院2013年外科围术期使用抗菌药物病例,对不合理用药的病例进行统计分析。结果抽查病例740份,不合理应用抗菌药物病例218份,占29.5%(218/740)。其中Ⅰ类手术切口病例222份,不合理应用抗菌药物病例43份,占19.4%(43/222);Ⅱ类手术切口346份,不合理应用抗菌药病例127份,占36.7%(127/346);Ⅲ类手术切口172份,不合理应用抗菌药病例48份,占27.9%(48/172),Ⅰ类手术切口不合理应用率明显低于Ⅱ类、Ⅲ类手术(P<0.05)。结论我院外科围术期抗菌药物使用情况总体较好,Ⅰ类切口手术不合理用药现象明显低于其他类别手术。  相似文献   

2.
目的调查秭归县中医医院I类切口手术围手术期抗菌素药物临床使用情况并进行分析,以提高合理用药水平。方法统计秭归县中医医院2012年1月~12月出院患者的I类切口手术病历168份,根据《抗菌药物临床应用指导原则》对围手术期抗菌药物临床应用进行评价。结果 I类切口手术围手术期抗菌药物使用率97.6%,共应用7类12种抗菌药物。其中使用频率较高的抗菌药物是头孢噻肟钠。抗菌药物使用不合理现象主要为使用率较高、抗菌药物选用不合理、术后用药时间过长、联合用药不合理、药物用量不合理。结论应加强临床医师合理应用抗菌药物意识,临床药师适时干预,提高合理用药水平。  相似文献   

3.
目的调查Ⅰ类切口手术围手术期抗菌药物预防性使用情况,考察临床药师干预效果,为临床合理用药提供参考。方法收集西双版纳州人民医院2016—2018年总计7086例Ⅰ类切口手术,对抗菌药物预防使用率、给药时机、疗程以及品种选择等方面进行分析。结果2016—2018年,Ⅰ类切口手术的抗菌药物预防使用率从12.73%降至8.44%;术前0.5~1 h给药率从89.90%升至97.11%;用药疗程>48 h比例从28.20%降至4.96%;一、二代头孢使用比例从66.54%升至83.06%。不合理用药情况主要集中在骨科、疼痛科等科室。结论通过临床药师有效干预,Ⅰ类切口手术围手术期预防性应用抗菌药物合理性得到了显著改善,但仍有不足,需继续加强监督。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临床药师干预对活血化瘀类中药注射剂合理使用的影响。方法选取廉江市人民医院2016年1—12月收治的500例使用活血化瘀类中药注射剂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按照随机数字法分为研究组与对照组,各250例,研究组患者采取临床药师干预,对照组不采取临床药师干预,比较两组患者的合理用药情况。结果经过观察两组中药注射剂使用情况看出,研究组合理使用率(96.4%)较对照组(78.8%)提高(χ~2=13.892,P<0.05);且不良反应发生率(2.4%)明显较对照组(14.4%)低(χ~2=9.357,P<0.05);两组静脉滴注速度过快、重复给药、未单独给药、药物选择不当以及疗程不当的发生率均无明显差别(χ~2=0.304、6.545、1.005、1.565、1.589,均P>0.05),但研究组超适应证用药、使用剂量超标以及用药剂量不足的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χ~2=3.993、4.571、4.917,均P<0.05)。结论临床药师干预在医院活血化瘀类中药注射剂合理使用中具有重要意义,应进一步增强用药的合理性,减少不良反应发生,为患者安全用药提供有效保障。  相似文献   

5.
目的调查住院患者的抗菌药物应用情况,以促进抗菌药物临床合理应用。方法每月随机抽查出院病历150份进行医嘱点评,2015年1~8月抽取出院病历1200份,对其中使用抗菌药物的病历进行统计分析。结果抽取的1200份病历中,使用抗菌药物的病历有638份(53.17%),不合理用药的份数有147份,占23.04%(147/638)。不合理用药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给药频次不当、联用不合理、预防给药时机不合理、无指征用药、随意换药等。结论某院住院患者抗菌药物使用存在部分不合理现象,需加强抗菌药物相关知识、法规的培训,提高合理用药水平。  相似文献   

6.
目的了解Ⅰ类切口手术预防性应用抗菌药物情况,为规范本院围术期合理用药提供参考。方法采用回顾性分析方法,对本院2013年1月~6月出院的757例Ⅰ类切口患者围术期抗菌药物使用情况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757例Ⅰ类切口手术病历抗菌药使用298例,使用率39.4%;无指征用药39例(13.1%);用药频次前三位:头孢呋辛、头孢西丁、克林霉素;单一用药262例(87.9%),二联36例(12.1%);术前0.5~2.0h给药270例(90.6%)。结论我院围术期用药基本合理,但仍存在使用药物档次高、用药时机不当,疗程过长。应加强对抗菌药物使用管理力度,提高用药水平。  相似文献   

7.
目的强化医院药事管理职能,督导临床合理用药,建立合理用药考核机制。有效保证患者用药安全、有效、合理。方法完善药事管理组织和制度,将工作重点从监管药品质量转移到药物治疗的合理应用中,通过开展临床合理用药督导工作,健全药物临床合理应用考核机制、指导并干预临床合理用药。结果药占比从2009年的44.8%下降至2013年的32.8%,低于"二甲"医院平均水平。3年来,抗菌药物使用率下降15.9%,病原学送检率上升15.2%。结论临床用药情况有序可控,有效遏制了药品的不合理应用。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临床药师对临床不合理用药的药学干预前后两年的用药改善情况。方法选取1 000份医嘱,比较医嘱中不合理用药、重复给药、无适应证给药、抗菌药物使用情况,追踪对应患者的药物费用、抗菌药费用、住院时间、服药依从性和不良反应发生率,并进一步探讨最优干预办法,并选取干预后的1 000份医嘱对以上情况进行观察。结果实施药学干预后,不合理医嘱、重复给药、无适应证给药等情况明显减少;抗菌药使用量大大减少;患者医疗费用减少,病程缩短;患者服药依从性和不良反应发生率,与干预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临床药师干预临床用药,可明显降低用药不合理现象的发生,有效改善了患者的用药情况,降低药物不良反应的发生率及患者的病死率,同时提高治疗效果。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围术期合理使用抗菌药物的途径和时机。方法选取2013年1月至12月我院收治手术治疗的患者91例,对患者抗菌药物使用情况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术前给药和术后24 h后用药的概率相对较高,分别占36.1%、52.7%;其中7例出现抗生素不合理应用,占7.7%,无1例术后感染症状出现。结论严格遵循围术期抗菌药物的使用原则,于术前应用抗菌药物做好预防用药工作,术后患者出现感染症状时,再应用抗菌药物经静脉给药治疗,以提高抗菌药物的用药合理性。  相似文献   

10.
目的:对北京大学人民医院住院病人2009年上、下半年抗菌药物的使用情况进行统计,分析抗菌药物使用特点和趋势,为临床合理用药和科学管理抗菌药物提供依据。方法:从微机管理系统中随机调取3月3日和9月1日两日住院病人的用药情况,分析住院病人抗菌药物的使用率、联合用药、抗菌药物的用药频度等。结果:抗菌药物的临床使用主要以喹诺酮类和头孢菌素类为主,联合用药主要以单一品种用药为主。结论:人民医院抗菌药物仍存在不合理使用的问题,医院应采取措施加强监管,促进抗菌药物合理使用。  相似文献   

11.
目的评价实施抗菌药临床应用专项整治活动前后我院骨科围手术期抗菌药物应用情况。方法以干预前、后骨科手术出院患者病例为对象,采用回顾性调查法,抽取骨一科Ⅰ类切口住院病历,整治前536份,整治后695份,设计手术预防用药调查统计表,依据抗菌药物临床合理应用评价指标进行对比分析。结果整治前抗生素的使用强度为64.9DDD,整治后抗生素的使用强度为14.3DDD,下降率为78.0%。预防用药时机正确率为整治前59.2%,整治后为98.9%,用药时机正确率上升67.1%;平均预防用药时间整治前为7.39天,整治后为1.25天,下降率为83.1%;人均抗生素的费用从866.33元降至167.23元,药品费用下降率为80.7%。结论通过开展专项整治活动,骨一科围手术期抗菌药物使用情况明显有改善,管理干预可以有效提高预防使用抗菌药物的合理性。  相似文献   

12.
目的调查分析我院2012年度抗菌药物的使用情况,促进抗菌药物合理使用。方法抽查我院出院病历和门诊处方的抗菌药物使用情况。结果抗菌药物普遍存在不合理使用的情况,住院患者使用抗菌药物以喹诺酮类最高,头孢菌素类次之。60例围手术期患者全部应用了抗菌药物,68.33%联合应用2种以上抗菌药物,90%是预防用药,63.33%是术后用药,43.33%用药时间超过10天。门诊患者使用抗菌药物以大环内酯类最高,头孢菌素类次之。结论尽管国家颁布了《抗菌药物临床应用指导原则》,但是不合理使用抗菌药物的情况仍很普遍。医务人员应对用药情况进行定期进行调查,对不合理用药现象及时纠正,建立起较为健全的抗菌药物分级使用管理制度,提高临床药学服务,树立起抗菌药物合理化应用的意识。  相似文献   

13.
目的了解我院儿科门诊抗菌药物的使用情况。方法随机抽取我院2011年7月1日至2011年12月31日儿科门诊处方1054张,分别统计抗菌药物处方数、所占百分比及联合用药情况等内容。结果在随机抽取的1054张处方中,使用抗菌药物的处方为749张,各类抗菌药物使用由高到低依次为大环内酯类358例,头孢菌素类325例,青霉素类22例,喹诺酮类3例,其他类5例。结论儿科门诊抗菌药物使用基本合理,但存在一定的问题,主要表现在凭经验用药、用药针对性较差、无指征用药及联合使用不合理等方面。  相似文献   

14.
中药注射剂不良反应的发生率逐年增高,究其原因与药物自身、患者个体原因和医护人员的不合理使用有关。因此,严格把关药物质量,合理、规范使用中药注射剂等措施,可有效减少或避免中药注射剂不良反应的发生,确保患者用药安全。  相似文献   

15.
目的了解我院急诊用药情况,促进急诊合理用药。方法随机抽取我院2013年6月急诊处方1307张,利用临床药学管理系统软件对处方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2013年6月份急诊处方共1307张,合理处方1286张,合理率为98.39%,不合理处方21张。每次就诊人均用药品种数3.93种,每次就诊人均药费493.16元,就诊使用抗菌药物百分率18.45%,就诊使用注射剂的百分率78.03%,基本药物占处方用药的百分率5.20%。抗菌药物使用量(DDDs)245.77。结论我院急诊处方基本合理,临床药师与医务科应相互协作,共同促进急诊用药合理。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实施抗菌药物专项整治和药学干预的效果。方法回顾性选取2015年1月至2016年1月广州市番禺区第二人民医院住院部及门诊部收治的使用抗菌药物患者资料200例作为对照组,观察组为2016年2月至2017年2月住院部与门诊部收治的使用抗菌药物患者200例,对照组未给予整治和干预,观察组则开展抗菌药物专项整治和药学干预,比较两组的管理质量、抗菌药物不合理使用率、无指征用药率以及诱发医院内感染率。结果观察组的管理质量评分明显较对照组高,其抗菌药物不合理使用率、无指征用药率及诱发医院内感染率均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实施抗菌药物专项整治和药学干预对临床抗菌药物用药行为规范及合理使用具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17.
目的 了解中药注射剂的使用状况及用药趋势,为临床合理应用中药注射剂提供参考.方法 采用回顾性调查法,对淄博市中心医院2020年中药注射剂销售金额与构成比、用药频度(DDDs)、日均费用(DDC)、药物利用指数(DUI)情况进行统计与分析.结果 活血化瘀类销售金额最高,占中药注射剂销售金额的54.36%,其中注射用红花黄...  相似文献   

18.
目的对2019年度医院住院部开具的经静脉途径使用的碳青霉烯类抗菌药物处方进行用药合理性评价,为临床合理、规范使用碳青霉烯类抗菌药物提供参考依据。方法从江门市人民医院医院信息系统(HIS)提取2019年全年住院患者经静脉途径给药的所有碳青霉烯类抗菌药物处方,并根据《碳青霉烯类抗菌药物临床应用评价细则》以分值量化的方式对其进行点评,分析其合理性。结果根据《碳青霉烯类抗菌药物临床应用评价细则》医院住院部经静脉途径使用的碳青霉烯类抗菌药物主要为美罗培南以及亚胺培南西司他丁,两者平均得分96.68以及97.54,主要存在问题为无适应证用药和使用前未做病原学检查等。结论医院住院部静脉用碳青霉烯类抗菌药物存在一些问题,如无适应证使用、使用前未做病原微生物检查以及使用过程中与其他药物存在相互作用等,今后应和临床科室加强合作,提高碳青霉烯类抗菌药物合理使用水平。  相似文献   

19.
目的建立抗菌药物整治的长效机制,促进临床抗菌药物的合理使用。方法运用PDCA循环管理的理论,通过计划、执行、检查和处理等过程规范临床抗菌药物的合理使用。结果运用PDCA循环管理后,医院抗菌药物的使用率、使用强度和抗菌药物收入占药品比例都得到了显著下降,Ⅰ类切口抗菌药物的应用步入规范。结论运用PDCA循环加强了医院对抗菌药物的管理,提高了临床合理应用水平。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规范化药事管理在基层医疗机构中应用效果。方法选取23所基层医疗机构作为研究对象,2015年5月9日至2016年6月1日均按照常规的管理方法作为药事管理前,2016年7月至2017年8月在常规管理基础上给予规范化的药事管理作为药事管理后。分析药事管理前后23所基层医疗机构的管理制度、药品质量管理、调剂质量、特殊药物管理以及合理用药情况,同时对每所医疗机构分别随机抽取30例患者,调查对比管理前后患者的满意度。结果管理后基层医疗机构的药事管理制度不完善、药品管理不合规定、药品调剂不良、特殊药物管理不当率均明显低于管理前(均P<0.05);管理后患者的不合理用药率低于管理前,且患者总满意率高于管理前,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基层医疗机构药事管理存在诸多问题,给予规范化的药事管理措施,能有效改善或消除制度不完善、质量管理不当等问题,以促进医院合理用药,提升患者满意度。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