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正>编者按:在同一阶段,一个国家特别是一个大国要同时实现平衡发展几乎是不可能的,实现区域经济的协调发展通常需要依靠条件较好的少数地区和少数产业带动,需要从一个或数个"增长中心"逐渐向其他部门或地区传导,因此,应把少数区位条件好的地区和少数条件好的产业培育成经济增长极,来带动经济发展。在产业发展方面,增长极通过与周围地区的空间关系而成为区域发展的组织核心;在区域空间上,增长  相似文献   

2.
广西产业在桂台合作中的定位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广西与台湾地区合作的历史机遇下,广西产业应何去何从?"东承西联,创新发展"--佩鲁的区域经济理论给了广西产业发展一个明确的定位.广西通过主动承接台资高技术产业,联合开发我国西部省份和东盟国家的丰富资源,加强高技术领域产业与优势产业的创新发展,以发掘出拉动区域经济发展的增长极,实现桂台区域经济乃至泛殊经济区域、中国-东盟区域经济又好又快发展.  相似文献   

3.
通过对增长极理论的研究,结合河北省环京津地区7个城市的经济发展实际,分析选择环京津地区新的增长极的现实基础,构建区域经济增长极选择的指标体系和模型,分析选择环京津的区域经济增长极,给出分析结果及相应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4.
增长极理论对中国区域经济发展的启示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增长极理论是建立在经济学和系统科学基础上的区域经济非均衡发展理论。 我们应以增长极理论基本原理来研究现阶段我国区域经济的特点,以地区经济发展相对指标来确 定地区经济发展水平,并在此基础上制定区域经济发展规划的设想。  相似文献   

5.
王娟  刘勤兰  李钧 《物流科技》2011,34(11):80-84
以区域物流及区域经济的理论为基础,具体阐述了区域物流、区域物流中心及区域经济非均衡发展理论——增长极理论,并将其结合提出了增长极物流的概念。区域发展的增长极物流就是在区域内选取经济发展、物流发展及资源禀赋力强的地区作为物流发展的极点城市,对该地区加大发展力度并辐射区域内其余城市,从而带动整个区域物流的发展。最后,在该理论提出的基础上,选取不同评价指标构建了区域物流增长极模型并对其进行诠释以期对区域物流增长极的选取及发展方向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6.
在广西与台湾地区合作的历史机遇下,广西产业应何去何从?“东承西联,创新发展”——佩鲁的区域经济理论给了广西产业发展一个明确的定位。广西通过主动承接台资高技术产业,联合开发我国西部省份和东盟国家的丰富资源,加强高技术领域产业与优势产业的创新发展,以发掘出拉动区域经济发展的增长极,实现桂台区域经济乃至泛珠经济区域、中国-东盟区域经济又好又快发展。  相似文献   

7.
长株潭的发展实质上是一个城市群的区域发展问题,采用非均衡增长的区域经济发展战略,认真研究并切实解决好增长极的抉择、定位与培育问题,并结合产业集群理论与园区经济理论加以运用,就能实现长株潭一体化建设的战略目标。  相似文献   

8.
杨凤  秦书生 《城市问题》2007,(5):10-13,18
"城市经济带"是本文基于城市经济学、区域经济学、空间经济学与产业经济学理论的交叉融合,针对国内外城市经济发展中的现实问题提出来的概念.作为城市经济未来发展的一种趋势,"城市经济带"对于促进中国转轨经济中区域经济快速健康发展的实践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鉴于当前学术界尚未对"城市经济带"给出明确的阐释,本文对"城市经济带"的相关理论问题进行了初步探讨,如理论溯源、内涵阐释等方面,以期达成对"城市经济带"相关实践领域的理论自觉.  相似文献   

9.
《上海物流》2009,(5):2-5
作为我国经济最发达、最具发展潜力的区域和最重要的产业与区域增长极.长三角地区在全国和全球产业发展与分工体系中具有重要地位。  相似文献   

10.
呼包鄂经济带是内蒙古最发达的经济区域,也是全国最活跃的经济块板之一。三市应抓住国家给予的政策倾斜,综合各种资源,实现文化产业一体化发展。笔者试图利用产业经济学理论、文化学理论、区域合作理论等相关知识,从呼包鄂经济带具有实现文化产业一体化的条件出发,提出呼包鄂经济带文化产业一体化的原则和策略,从而为政府的决策提供一些决策参考。  相似文献   

11.
对于辽宁沿海经济带来说,发展区域品牌不仅能够推动地区经济的发展,对沿海经济带的产业集群提升整体的竞争力也有一定的积极意义。本文从品牌生态系统的相关理论的分析入手,对辽宁沿海经济带发展区域品牌的生态系统建设的相关问题进行研究,为加强辽宁沿海经济带的品牌生态系统建设提出相关可行的建议。  相似文献   

12.
文章以货运量和地区生产总值为衡量物流和经济发展的指标,运用Logistic模型分析长江经济带上、中、下游物流业与区域经济发展之间的定量关系,采用边际分析和弹性分析的方法计算出长江经济带物流业对经济发展的贡献.结果表明:(1)长江经济带物流已经经历规模快速扩张的阶段,粗放的增长对经济发展的贡献有限,应该将重点放在提高信息系统保障能力、经营管理运作能力、发展环境支持能力等“软件”建设方面; (2)长江经济带下游物流与经济处于良性循环状态,应尽快构建区域物流信息网络系统,整合区域物流资源,发展与IT产业和高技术产业相适应的快速物流业,探索第四方物流的实现形式; (3)长江经济带中上游地区,在推进基础物流建设的同时,抓住新一代信息技术普及的机遇,发展现代物流产业.  相似文献   

13.
在分析增长极的概念、作用机制和国内外增长极发展模式和经验教训的基础上,分析中国区域经济发展基本格局以及西部经济发展现状,从全国区域经济协调发展和推动西部地区经济快速发展的角度论证培育西部经济增长极的必要性.  相似文献   

14.
增长极理论及其运用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本简要介绍西方发展经济学中的增长极理论,这一理论的优点是可以迅速促进不发达地区经济的发展,但是另一方面也会导致区域经济差距扩大,许多经济落后的国家和地区差异较大的国家依据增长极理论制定了经济发展战略,以期实现经济快速发展。我国建立经济特区和开放沿海城市的决策,实际也是增长极理论的运用。在西部开发中,我们仍然可以借鉴这一理论。  相似文献   

15.
<正>一引言置身经济全球化与区域经济一体化的历史洪流,习近平总书记在2013年9月审时度势,提出建设"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以下简称"一带一路")的重要倡议,并上升为国家战略。作为构建京津冀区域经济增长极的重要成员,河北省不是经济全球化和区域经济一体化的旁观者而是参与者。理论与实践  相似文献   

16.
培育壮大城市增长极,通过城市增长极的发展影响其他地区和部门,对于推动整个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像武陵山地区这样的集中连片特困地区,尤其适合选择具有良好成长性的中心城市,培育城市增长极.为此,应加快提升武陵山地区中心城市职能,着力培育战略性城市增长极,合理构建武陵山地区城市增长极等级体系,推进武陵山地区增长极组团发展,从而带动区域经济健康协调快速发展.  相似文献   

17.
本文对1995-2011年间京津冀地区铁路客货运演化和变动趋势进行了分析.研究结果表明京津冀地区铁路客货运生成密度都随经济发展逐步下降,这说明该地区经济发展已经不再依赖纯要素投入,经济总量增加很大程度上依赖经济水平的提高.其次,产业升级推动地区人口活动重心向京津唐三角区靠拢,同时产业转移促使河北西南部工业发展更为迅速.同时,区域内城市角色发生明显调整,合理的区域经济关系有利于实现区域一体化协调发展.  相似文献   

18.
辽宁省朝阳市属我国经济欠发达地区。笔者认为,要落实好区域经济发展战略,朝阳市必须站在一个更新的高度,按照“远接近联,协调发展”的思路,构建一种新的区域经济互动格局。即,以参加辽西沿海经济区的协调发展为基础,以参与辽宁“五点一线”经济带及整个环渤海经济圈的区域互动为背景,以承接沿海发达地区产业梯度转移为重点,打破行政区划的局限,促进生产要素自由流动,推动本地区的产业升级和结构调整。  相似文献   

19.
从理论和实证两个层面考察了产业集聚与区域创新的双向影响机制及产业异质性影响。采用2006—2015年中国31个省域高技术产业细分行业的面板数据,运用面板联立方程模型和动态面板模型验证了产业集聚与区域创新的双向影响机制和产业异质性影响。研究发现,产业集聚与区域创新存在显著的双向促进作用。产业集聚通过技术溢出效应和规模经济效应促进了区域创新,区域创新通过增长极效应和知识溢出效应促进了产业集聚。产业集聚与区域创新的双向促进作用存在显著的产业异质性,不同高技术产业的集聚对区域创新的促进作用呈现出差异,同时区域创新对不同高技术产业集聚的反向影响亦呈现出差异。东部地区产业集聚与区域创新的双向影响程度相对中西部地区更大。  相似文献   

20.
丝绸之路经济带战略构想的提出,对于世界经济发展具有重大作用和积极意义,同时也对我国丝绸之路经济带沿线少数民族地区的经济发展也带来了更大的发展机遇,本文将通过丝绸之路经济带建立与发展的背景出发,以宁夏羊绒产业为例,分析羊绒产业在丝绸之路经济带的发展背景下,如何利用丝绸之路经济带的发展机遇将自身产业集群效应发挥到最大化,以应对丝绸之路经济带给宁夏羊绒产业"走出去"和"引进来"的机遇和挑战,最后,对宁夏羊绒产业在丝绸之路经济带的机遇与挑战中如何优化与创新发展提供相关的合理化建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