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唐龙 《经济纵横》2012,(1):46-49,54
收入分配结构失衡是"十一五"时期经济结构失衡的突出表现和影响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重要障碍。当前,我国收入分配存在政府和企业占有剩余过大与居民劳动报酬率偏低、收入分配差距不断扩大两大主要问题。调整收入分配结构,提高消费对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支撑作用,需要遵循"共建、共享、共富"的指导思想,建立系列约束目标。同时,抓住体制改革的关键环节,针对经济增长中的调节收入分配和收入差距两大突出问题,从诸多方面进行系统分析。  相似文献   

2.
周文  赵方 《当代经济研究》2013,(3):23-29,93
库兹涅茨假说指出,在经济发展的初始阶段,收入分配差距扩大与经济增长相伴随;当经济发展到人均收入4000~11000美元的阶段时,经济增长与收入分配差距缩小相伴随。我国2011年的人均收入为4382美元,标志我国已进入中等收入阶段;但是,自1982年以来,我国基尼系数高企,收入分配呈现出明显的不平等趋势,使我国有落入"中等收入陷阱"的风险。因此,为跨越"中等收入陷阱",实现我国经济长期稳定持续发展,必须缩小贫富差距,降低收入不平等程度。  相似文献   

3.
伴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我国收入分配不公问题愈加凸显.本文论述了收入分配不公的定义标准,分析了当前我国收入分配不公的主要表现及原因.介绍了调节收入分配的几种重要手段,并论述了个人所得税在收入分配调节中的重要作用.接着在分析了我国个人所得税对收入分配调节的局限性的基础上,探索我国个人所得税税制改革方向:通过拓宽税基、调整税率结构,转换税收征收模式、确定合理的免征额,使个人所得税在调节收入分配中发挥更大的作用.  相似文献   

4.
正改革开放几十年,我国的经济和税收总量取得令世人瞩目的快速增长,但也出现了收入分配不公、产业结构失衡等影响经济持续发展的诸多问题。尤其是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爆发后,我国经济结构失衡的问题更为突出。为此,国家相继出台了调节收入分配、支持小型微利企业1发展、调整产业结构等方面的结构性减税政策。这一系列税收政策调整对促进广西居民消费、企业经营和经济结构产生极为显著的影响。  相似文献   

5.
王帆 《时代经贸》2010,(18):198-199
伴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我国收入分配不公问题愈加凸显。本文论述了牧入分配不公的定义标准,分析了当前我国收入分配不公的主要表现及原因。介绍了调节收入分配的几种重要手段,并论述了令人所得税在收入分配调芍中的重要作用。接着在分析了我国个人所得税对收入分配调节的局限性的基础上,探索我国令人所得税税制改革方向:通过拓宽税基、调整税率结构,转换税收征收模式、确定合理的免征额,使个人所得税在调节收入分配中发挥更大的作用。  相似文献   

6.
土地管理对收入分配结构的调节效应,既是国民经济与社会发展过程中的客观事实,同时也是政府履行土地管理职能,并以土地管理和土地政策参与宏观经济调控的必要性与重要性之所在。本文在对我国收入分配结构演变与失衡问题进行梳理与分析的基础上,以VAR模型验证了土地管理改革与收入分配结构变动之间的长期均衡关系,并提出了当前促进收入分配结构调整优化的土地管理改革建议。  相似文献   

7.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农村劳动力持续向非农产业转移,转移方式包括就地转移和异地转移。分析了我国农村劳动力两种转移模式的互动特征、内外制约因素及其社会经济效应。两种转移模式呈明显的轮替关系,转移模式失衡和被动调整是改革开放后一阶段收入分配效应降低的重要原因。  相似文献   

8.
1978年以来中国国民收入分配格局发生了巨大变化,国民收入分配从向居民倾斜逐步演变成向政府倾斜。与其他国家相比,中国政府收入和企业收入比重偏高而居民收入比重偏低。就各经济主体内部收入分配结构而言,政府收入中的中央财政收入比重低、生产税比重较高而收入税比重较低、政府社会保险福利支出比重也较低,企业收入差距大、企业间利润分配不均,劳动者报酬和居民财产收入比重均较低且居民收入差距扩大。因此,应该适当调整中国国民收入分配格局,提高居民收入比重,并将国民收入分配格局的调整与各经济主体内部收入分配结构的调节有机结合。  相似文献   

9.
伴随着经济的发展,我国收入分配情况却呈现出失衡的状态,收入差距正在扩大。收入分配情况直接影响一国的消费需求总量和结构,我国的消费需求内需不足,为利用内需拉动经济增长带来较大阻力。为此,今后应致力于消除由不合理因素造成的收入差距过大的问题,继续深化产业结构调整,充分发挥市场的调节作用,发挥政府在收入再分配中的重要作用,提高整个社会的福利水平。  相似文献   

10.
据世界银行统计,2010年中国人均国民收入达到4 260美元,已经进入中等收入国家行列。但许多国家正是在这个阶段,经济长期徘徊在中等收入水平,并陷入发展的"中等收入陷阱"。中国现在正处在一个关键的转折点,中国能否成功向高收入国家迈进,就要看中国是否能够跨越环境与资源、产业结构、收入分配和技术创新等方面的陷阱,并成功完成经济和社会转型。  相似文献   

11.
杨巨 《经济评论》2012,(3):11-19
生产力概念的深化对于马克思主义的发展非常重要,考察初次收入分配与技术进步之间的关系是一个可行的切入点。在税收收入占比保持不变的情况下,劳动收入占比的下降意味着资本收入占比的上升。劳动收入占比的下降缩小了消费市场规模而抑制技术进步(消费效应),资本收入占比的提高使得企业技术投资面临更少的融资约束而促进技术进步(融资效应),初次收入分配与技术进步之间可能呈现出无关、线性或者倒U型关系,其具体关系要视消费效应和融资效应的相对强弱而定。基于中国省际面板数据的实证分析发现,中国初次收入分配与技术进步之间的关系呈现出倒U型关系,存在一个最有利于技术进步的初次收入分配格局,意味着当前需要同时保护劳动和资本的权利。  相似文献   

12.
中国模式:利益结构调整与宏观经济调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我国当前的社会利益结构体现着中国市场经济模式的特点,既表现了一般市场经济利益结构多元性、差异性、倾斜性的特征,又表现了公有制模糊、利益行政化和过渡性这些中国式特征。利益结构失衡是导致中国宏观经济运行出现波动和宏观调控出现不同效应的重要因素。要调整利益结构,就要清晰界定公有制各层次的产权、合理调整中央政府与地方政府的利益关系、改革收入分配制度、构建合理透明的利益结构调整长效机制,而这些又有赖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完善。  相似文献   

13.
我国需求结构失衡及其程度评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需求结构变化虽然不存在可以适用于所有经济体的一般变化模式,但从需求结构变化中的收入效应、规模效应和结构效应依然可以发现其中的一些规律,依据这些规律,我们构造了居民消费率变化与三类效应之间的关系等式。根据这一等式模拟居民消费率变化趋势对我国需求结构失衡情况进行的评估表明,尽管我国需求结构存在失衡,但失衡程度相对有限,如果剔除水平因素,失衡总体上还是在经济增长可以承受范围之内,其中,居民消费率只是近年来才表现出偏离一般水平的变化模式。  相似文献   

14.
本文采用1999~2008年中国大陆省级面板数据,分析农村基础设施投资对农民收入的影响,得出以下结论:农村基础设施投资总体上对农民收入具有促进作用,但作用有限;能源基础设施投资对农民收入具有正向促进作用,而社会事业基础设施投资却存在抑制作用,交通通讯基础设施投资除西部地区外也对农民收入具有正向促进作用。因此,政府一方面要根据各地实际建立多元化的市场投融资体系,解决农村基础设施投资的资金缺乏问题;另一方面还要做好农村基础设施投资的统筹规划,选择正确的优先投资方向,使有限的投资产生最大的福利效应。  相似文献   

15.
毛其淋 《财经科学》2011,(9):94-103
本文采用双倍差分法考察了西部大开发对中国西部地区收入不平等的影响效应及其作用机制。结果表明:西部大开发显著地缩小了中国西部地区的收入不平等,在选用衡量收入不平等的不同指标和控制其它影响因素后,这一结论依然稳健;通过进一步研究发现,西部大开发主要通过吸收外资、提高城市化水平和财政支农支出规模的途径来缩小西部地区的收入不平等。  相似文献   

16.
ABSTRACT

Based on the household level survey data, the paper makes a projection on China’s household consumption in 2049 with reasonable assumptions of disposable income, demographic structure, urbanization rate and total population in 2049. The results show that at annual income growth rates of 3%, 4% and 5%, China’s total household consumption in 2049 will be 71.0, 97.8 and 133.8 trillion CNY, respectively, 3.1~5.8 times of the total household consumption in 2015. Moreover, our projection shows that even excluding the income growth effect, the future consumption increased by rapid urbanization is much larger than the consumption depressed by the demographic change. The result highlights that as long as the Chinese government can successfully eliminate institutional constraints imposed on rural-urban migration, such as Hukou system or residency permits in the urban areas, population aging would not be a major threat to its future development.  相似文献   

17.
姜国强 《财经科学》2012,(7):95-102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取得了巨大的成就,然而,伴随着经济增长,收入差距的不断扩大,分配不公现象日益严峻。本文分析了收入分配差距存在的合理性,审视了当前我国收入分配的状况及特征,在此基础上提出机会不均等是收入差距产生的根本原因,必须深化收入分配制度改革,才能从根本上解决收入分配不公的问题。  相似文献   

18.
笔者通过构建数理模型,从金融市场财富门槛的角度对我国通货膨胀与收入不平等的关系进行了理论分析。结果发现,一方面,在我国金融市场不发达的现实背景下,形成了规避通货膨胀的财富门槛,财富门槛降低了低收入群体规避通货膨胀的效果,扩大了收入差距;另一方面,通货膨胀又在事实上提高了金融市场的财富门槛,进一步加剧了收入不平等状态。利用我国1978年~2009年时间序列数据,进行Johansen协整检验与Granger因果检验,结果验证了金融市场对我国通货膨胀与收入不平等关系的正向影响作用。  相似文献   

19.
中国城市化进程中农民工对经济产出的贡献与收益分享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城市化进程中,农民工群体已经成为中国城市第二、三产业劳动力的重要组成部分。文章充分考虑了农民工与城镇职工在劳动生产率和劳动强度上的差异,运用柯布-道格拉斯生产函数分析1991~2010年农民工群体对中国非农经济产出的贡献率及其收入水平,得出的基本结论是:农民工对我国非农经济产出的贡献率平均为16.37%,其对中国国民经济增长做出了重要贡献,相应地,农民工群体的收入水平相对于其对非农经济产出的贡献比城镇职工偏低。城镇职工对非农经济产出的贡献是农民工的1.63倍,然而城镇职工收入平均是农民工收入的3.43倍。文章的研究结论为中国"十二五"期间新一轮扩大内需政策提供了新的思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