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81 毫秒
1.
段庆 《魅力中国》2009,(29):159-159
蒙克是西方表现主义绘画艺术的先驱。他的画作中,充满激情的画面背后蕴藏着个体的理性表达,折射出当时社会的病态和人们的孤独、绝望、彷徨等精神状态,也反映了当时社会的知识分子为摆脱精神困境而寻求个性解放的一种生活状态。  相似文献   

2.
李睿 《魅力中国》2013,(19):110-111
鲁迅的小说中的个体孤独是绝对的.这些孤独者在他的小说中以一种决绝的生命个体存在,他们不被理解也找不到任何同类,有些是被孤独的,有些则是主动选择孤独的,这些孤独选择的背后隐藏着鲁迅“反现代”的思想内核。本文通过对这些孤独者个体生命的析出来观察孤独作为一种“反现代”精神的存在实质。  相似文献   

3.
八大山人是生活中奇人,也是艺术中狂人.在颠沛流离的乱世之中,他留下了许多作品.这些作品涉及到诗、书、画等方面,其中当以八大山人的画最为人称道.其实那落笔于画上的诗歌也是文学史中一笔不可多得的宝贵财富.  相似文献   

4.
《辽宁经济》2005,(12):128-128
谢天赐1980年开始版画创作,作品多次参加全国和省级美展。他从1990年开始专题研究中国水墨荷花艺术。学养智慧、笔墨精神仍然是当代水墨画家构建的属于自己的语占所需的要素。他从八大山人、百涛、齐白石、张大千和吴冠中等名家的艺术手法中吸取创意,导入自己的笔墨艺术之中,善能从物象描绘与内心情感抒发结合,通过重组构图、平面构成、水韵、墨色、色彩和运笔而产生的肌理形成了独特的艺术个性和水墨艺术语言。作品布局饱满,  相似文献   

5.
<正>艺术,能给人们带来美的享受,心灵的释放。而一个艺术家的成长却大多要经历三个孤独的阶段:年少轻狂,害怕孤独;成长过程中,适应孤独;人到中年,享受孤独。何泽兵,这位来自"天府之国"的艺术大师,如今已经开始享受生活、事业赋予自己的孤独,他已经将孤独变成一件人生乐事。那么他的艺术人生是如何得到升华的呢?年少轻狂,在孤独中追寻梦想上世纪90年代初,艺术对那个时代的人好像是遥不可及的事情,而年仅16岁的何泽兵却开始了自己的艺术寻梦之旅。从未接受过专业美术训练的他,机缘巧  相似文献   

6.
刘亮程这位上世纪90年代的最后一位散文家,以他独特的带有乡村哲学味道的散文进入了大众的视野。他的散文,时时展示着他对生命的本真意义的探寻与对个体生存状态的关注。《寒风吹彻》一文更具有作家独特的人文化关怀。个体存在的孤独,生命的和谐与共存,对人生对未来的美好的期盼,这些略显沉重的话题,却如一股清新之风由他的笔端吹向读者的心田。他对自然的热爱和感激,对人性的拷问和审视,让我们更为深刻地理解生活,敬畏生命。  相似文献   

7.
本文介绍了黄土画派的产生根源,探讨了黄土画派的特点及时代价值:以表现黄土地人文化生活境况、现实生活、传统文化精神为主题。特色鲜明:黄土画派是中国唯一的学院式画派;以人物画为主,力求创新;向世界优秀艺术学习,吸取精华所在。黄土画派是"黄土地文化"与"黄河文化"、"中华文化"和"东方文化"的艺术与历史交汇点,倡导创作个性和创新精神,创作出具有大西北黄土地艺术特色的总体风格的美术作品。  相似文献   

8.
被人们称作"诗圣"的杜甫,从他的诗作可以体会到他"诗言志"的儒家精神,"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是他的精神追求。但是当他处于人身低谷的时候,佛教精神起到了重要的作用,让他能够承受那个时代给他的重重压力。  相似文献   

9.
关丽 《黑河学刊》2008,(3):48-49
《当代英雄》是莱蒙托夫全部创作的最高成就,是他毕生观察和思考与自己同时代人的不幸遭遇而写成的一部艺术总结,他的创作反映了30年代俄国先进人士的孤独、忧郁和叛逆精神。在他的创作中,痛苦的悲观绝望始终与烈火一般的叛逆激情融合在一起。而主人公毕巧林可以作为作者现实生活在艺术作品中的一个影射,正因如此,他的形象与性格一直备受文学评论家们的关注。  相似文献   

10.
凌宗伟  王赈阳 《中国西部》2014,(25):108-109
最近一个群里一位老先生老是与人"争执""模式"的问题,作为"旁观者"偶尔也会凑一下热闹。模式崇拜怨不了身处某个群体的个体,身处某个群体的个体其实早已经失去了作为个体应有的观念、推理与想象力了。即便他的身体彼时并不在那个群体中,他的观念、推理和想象依然是属于群体的。因为"这些观念在群体心中是根深蒂固"的,一旦动摇了这些观念岂不天下大乱?反过来说,当群体模式崇拜的观念一旦动摇,也许变革也就随之发生了。当然这恰恰是群体不愿意看到的。  相似文献   

11.
李艳萍 《中国报道》2011,(11):82-83
如何用语言来形容他?他自己说":我是吃百家饭的……"博采众长何家英先生曾这样评论他:"大导演阎正多才多艺,著书立说,收藏名人字画乃最大癖好,实为艺术家之良师益友。"从这里看出他是导演、作家、收藏家、艺术评论家。王子武、王西京先生专门为他画像,朋友说他"是真才子自风流"。  相似文献   

12.
作为装饰艺术,它的存在是经过历史对它的洗礼,再经过无数的装饰艺术家的辛勤提炼.装饰艺术被历史社会赋予一种神圣的艺术亲近感,他被人认为是一种为精神服务的重要手段.装饰艺术的发展是民族性的艺术的发展,在它的内部存在着更加强大的精神武器,为世界的各个民族进行精神物化.  相似文献   

13.
新语文课程标准强调,语文教学要有"丰富的人文内涵",即对生命意识的重视,对一切生存状态、生存环境、生命价值的思考。语文的学习过程是语文和精神的同构共生的过程,在形成和发展语文能力的同时,丰富人文精神,完善个性生命,发展个体知识能力、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相似文献   

14.
《老人与海》是海明威的代表作,作品中透露出作者浓重的孤独意识、抗争意识及悲观意识。桑地亚哥承受着社会与自然给予他的双重孤独,而他并没有在孤独中沉沦,他通过抗争的方式努力寻找着自身存在的价值,作为迷茫一代的代表人物,海明威塑造了桑地亚哥这一英雄形象,给战后身处迷茫的人们指明了方向。  相似文献   

15.
美国南方文学在艺术上呈现出一个鲜明的共同特征,即怪诞。南方作家们大都书写离奇的故事,描绘阴森的背景,渲染恐怖的氛围,刻画身体畸形和精神变态的人物,勾勒出一个"怪诞"的世界。南方文学之所以会出现这样的特点,是由于南方人矛盾的心理状态造成的。因蓄奴制产生的罪恶感、内战失败产生的自卑感和工业化进程中产生的挫败感,是南方文学怪诞特征的深刻根源。  相似文献   

16.
王玫  陈静铃 《发展》2010,(10):147-147
何谓"教学智慧"?从教育者的角度看,教育智慧是一种教师的教育机智,是教师在教育情景中表现出来的敏捷、果断、准确判断和恰到好处地处理问题的艺术;从受教育者的角度看,教学智慧体现为学生的爱。教学智慧是一种人的生命智慧,是学生作为理性存在和精神本质的直接显现,是教育的终极目的。教育中的任何创造性和任何艺术,都不是抽象的规则和认知机能,它总是和具体的情境息息相关,  相似文献   

17.
王博 《发展》2012,(1):104-104
黑格尔曾经说过:"音乐是心情的艺术,它直接对着心情,音乐是精神,是灵魂,它直接为自身发出声音,引起自身注意,从中感到满足。"歌唱是最富情感的艺术,最容易激发和调动情感。  相似文献   

18.
熊怡 《今日重庆》2012,(3):84-87
他是厨师胡大伟,演绎锅碗瓢勺"交响曲"是他的本职工作;他也是摄影师胡大伟,拍摄凝固的"音乐"城市建筑是他的艺术追求。油盐酱醋的美食之道,他的掌控游刃有余;日新月异的城市地标,他的捕捉堪称独到。不要怀疑,近年来频频斩获重庆城市摄影大赛大奖的那些城市影像,正是出自这位大厨的镜头。  相似文献   

19.
张世臣 《魅力中国》2010,(21):72-72
从海子的诗中,我们可以感到那种既孤独又热切的矛盾。生存的困境、爱情的失意、自我流放的孤寂,让他更加沉溺于自我的精神困境中。然而他又怀着一颗赤子之心,对大地和人类有着深切的热爱,向往着人间的美好与温馨,“太阳”就是照耀他生活的全部力量和精神支柱,“王位”是孤独但高尚的自我定位,诗歌则是他全部的生命。因此,理解海子的诗,不得不对他的内心世界进行关照。  相似文献   

20.
19世纪前半叶的欧洲知识界,拜伦、普希金等作家以卓越的才艺表达着对自由理想的热烈追求,"拜伦式"英雄和"多余人"形象系列出现了。他们怀着一种个人主义英雄理想的热情,酿造了社会变革时代孤独的反抗者失去精神依凭而漂泊无着的性格悲剧,用低回浅唱的沉思和倾诉,铸成了不屈的诗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