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当前企业社会责任的承担对企业发展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同时社会责任与企业内部控制又密切相关。本文构建两者关系的实证模型,采用两阶段最小二乘法进行实证分析,实证研究结果表明:内部控制( IC)的系数为0.265,与企业社会责任成正相关关系;社会责任( CSR)的系数为0.976,这说明企业社会责任履行状况会对企业内部控制水平高低产生正面影响。企业履行的社会责任越大,企业的内部控制质量和水平往往越高。由此可见,企业社会责任与企业内部控制之间存在一种互动的有效机制。  相似文献   

2.
本文采用实证研究方法,设计运用相关指标体系,分析了通信行业上市公司企业社会责任与企业绩效的相关性。研究结果表明,当期公司社会责任指数与企业利润、企业竞争力、企业成长呈现显著的正相关关系,前三期企业社会责任指数与企业竞争力、企业成长的正相关关系也比较显著。  相似文献   

3.
笔者基于利益相关者理论,以企业社会责任行为的作用机制为切入点,构建了企业社会责任行为与企业社会责任内外部效应的关系模型,以中国百强上市公司为样本,采用相关分析和回归分析的方法进行实证研究。结果表明,企业社会责任效应的发生沿袭着由外而内的路径,达到影响企业价值的经济后果,促使企业自觉履行社会责任。  相似文献   

4.
基于供应链视角,运用利益相关者理论,构建了驱动力、企业社会责任和供应链绩效之间的关系模型,收集了229家企业的实际调查数据,以结构方程模型为工具进行了实证研究。研究发现:买方驱动和制度驱动是推动或促进国内供应链上企业加强社会责任实践的重要影响因素;驱动力、企业社会责任和供应链绩效三者之间具有稳定的正向影响关系。  相似文献   

5.
聚焦中国医药制造业,探讨技术创新投入、社会责任承担与企业竞争力三者之间的互动关系,并以上市公司为样本进行实证分析。研究发现,技术创新投入对企业竞争力的提高具有正效应,企业社会责任承担行为增强了这一正向作用。企业社会责任承担行为的这种增强效应仅在小规模企业、民营企业、高风险企业以及高不确定性企业中发挥作用。社会责任承担更多地发挥纾困效应与保险效应,正向调节技术创新投入对企业竞争力的促进作用。高水平的内部治理和外部监督有助于发挥企业承担社会责任带来的积极作用。鉴于此,企业应当建立起长期的战略性社会责任观和科技创新发展观,政府应加快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激励企业加大技术创新投入,进而更好地提升企业竞争力水平。  相似文献   

6.
梁大为 《经济师》2010,(2):251-253
文章在基于利益相关者的企业社会责任理论基础上,选取了2004—2008年期在上海证券交易所和深圳证券交易所上市交易的58家公司为样本,通过设计一系列的企业社会责任财务指标,研究了企业履行社会责任程度和企业经营绩效之间的关系,最后根据实证结果,分析得出二者之间存在正相关关系。  相似文献   

7.
近年来,我国经济发展面临资源环境的约束问题愈发凸显,推进经济高质量发展迫切需要传统工业企业实现绿色创新转型升级,而环境税征收和企业社会责任承担分别作为一种基于外部市场激励型和内部自主激励型的重要工具,两者能否有效发挥激励协同效应?本文以2010—2018年我国沪深A股工业类上市公司为研究样本,实证检验了环境税征收与企业社会责任承担的交互作用对企业绿色创新的影响,研究结果发现:(1)环境税征收与社会责任承担发挥着显著正向激励协同效应,环境税征收强度越大则越有利于促进企业绿色创新能力提升,且该正相关关系将随着企业社会责任承担水平提升而得到增强。(2)企业社会责任承担水平越高并不利于企业绿色创新能力提升,但该负相关关系将随着环境税征收强度增加而受到抑制。(3)进一步研究发现以上效应主要存在于大规模企业、高成长性企业、研发能力较强企业,以及市场化程度较高地区和东部地区。(4)相对于非国有企业,环境税征收及其与社会责任承担的正向交互效应显著存在于国有企业之中。上述研究结论丰富了企业绿色创新驱动因素和环境税征收经济后果的相关文献,对于新时期如何有效发挥企业绿色创新激励协同机制,以助推我国传统工业企业顺利实现绿色创新转型升级等有重要启示。  相似文献   

8.
企业社会责任与企业二重性理论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的企业二重性理论及其分析方法,应成为研究企业社会责任概念的理论和方法论依据。企业具有追求产出和利润以及构造与其内外环境之间和谐关系这两个方面属性。古典企业社会责任理论学派存在着将两个方面绝对对立的偏向,现代企业社会责任理论学派则存在无视两个方面的差距和过于理想化的倾向。应结合我国现有的社会经济条件对我国企业应承担的社会责任给予合理把握。政府应加快制定相关制度和舆论环境建设,以促使企业自觉承担起相应的社会责任。  相似文献   

9.
公司治理和社会责任是影响企业可持续发展的决定性因素,但是现有研究通常忽视了它们之间的内在逻辑与互动关系。基于此,本文结合中国实际构建了基于公司治理和社会责任的企业成长评价指标体系,利用中国制造业A股上市公司面板数据实证检验公司治理结构、企业社会责任与企业成长性三者之间的互动关系。研究发现,公司治理结构的完善以及企业社会责任的履行有助于中国上市企业成长。在这一过程中,公司治理和企业社会责任可以同时促进企业成长;公司治理对企业社会责任和企业成长的调节作用显著为正相关,并且受到企业社会责任对企业成长促进作用的影响。  相似文献   

10.
基于2010-2017年A股上市公司数据及第三方企业社会责任数据,本文实证检验企业社会责任履行对公司绩效和风险的影响。研究发现:(1)企业社会责任履行与公司绩效正相关,与风险负相关;(2)非国有企业社会责任履行对绩效和风险的积极效应更显著;(3)低市场化程度地区企业社会责任履行有效减轻财务风险和违约风险;(4)社会责任履行表现的评价越高,公司股票市场表现更好,但现有融券卖空机制对企业社会责任履行无反应。  相似文献   

11.
企业应当如何寻求社会责任与社交媒体交融背景下的企业社会责任(CSR)实施策略?这已成为全球经济面临的现实难题,对于处在声誉压力下的中国企业更是如此。文章通过全面回顾"声誉机制与CSR之间存在关联"的相关研究成果,以来自中国的两家企业(联想与宏碁)为商业案例,从公司治理、工作环境以及企业公民实践三个维度对其CSR实践进行了详细比较与系统分析,以期验证西方学者提出的"声誉机制对CSR实施策略具有正面影响效应"观点。结果表明:声誉机制确实可以促进企业加强自我约束,选择负责任的商业实践,成为法律规制、政府监管等正式制度的有益补充和替代,对中国企业来说也不例外。最后,结合中国企业现实处境,文章提出从回报角度认知CSR、取得行业标准认证、从局部小处起步等将CSR策略性融入到企业日常运营中的几点启示。  相似文献   

12.
食品企业社会责任的缺失是食品安全事件频发的前因。以沪深股市58家食品饮料业上市公司为样本,采用扎根理论探索构建食品企业社会责任的影响因素及其作用机制模型,显示企业文化是企业社会责任的内在前置驱动因素,质量改进和经济绩效是调节“文化-责任”关系的内部情境因素,企业荣誉是调节“文化-责任”关系的外部情境因素。  相似文献   

13.
采用Meta分析方法,基于172篇中英文实证文献,研究了企业社会责任对创新的作用机理,并深入探讨了潜在调节变量对二者间关系的作用效果。研究表明:企业社会责任对创新存在显著的正向影响,二者关系受到文化背景、企业规模、主客观测量方式和创新投入产出测量方式的调节。具体而言,相比东方文化,西方文化背景下企业社会责任对创新的影响更为显著;中小型企业社会责任与创新的相关性比大型企业更强;相较于客观测量方式,主观测量方式下企业履行社会责任更有利于创新;企业社会责任对创新产出的正向影响比创新投入更大。  相似文献   

14.
从资源能力一体化视角探索医药企业社会责任影响创新绩效的路径。基于利益相关者理论和资源基础理论,引入企业动态能力作为中介机制,以“资源-能力-绩效”为研究范式,构建医药企业社会责任影响其创新绩效的理论模型。通过对228份医药企业问卷进行统计分析,结果显示:医药企业社会责任对其创新绩效具有显著正向影响;动态能力在二者因果关系中发挥中介作用;利益相关者压力的调节作用不显著。研究结论对医药企业提升创新绩效具有一定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5.
我国企业社会责任研究与实践都已经取得了长足的发展,但就最近出现的瘦肉精、塑化剂、海上漏油等事件清楚地表明我国企业在社会责任管理方面还有很多缺陷,与国外企业的社会责任管理相比还有较大差距.本文主要研究了日本企业实施社会责任的发展阶段和日本企业社会责任管理的特点.本文把日本企业社会责任的发展阶段分为2000年以前探索阶段和2000年至今的快速发展阶段,研究了各阶段代表性的事件和代表性的活动,并进一步总结了当前日本企业社会责任管理的特点:即社会责任管理过程形成社会责任管理循环和社会责任管理的人员、过程及内容的全面性.本文最后从企业、行业协会、政府和媒体四个方面提出了政策建议.本文借此通过对日本企业社会责任管理的研究,希望能够为我国企业社会责任管理水平的提高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16.
We analyze a simple linear demand bilateral monopoly situation where one of the firms, either the up-stream manufacturer or the down-stream retailer, is socially concerned in terms of its desire to enhance its end-customers’ welfare in addition to the traditional profit motive. Two cases are explored: the up-stream producer exhibits corporate social responsibility (CSR) in one case and the down-stream retailer in the other. In the two-stage game, the retailer makes their quantity-setting decision in stage-two, given the two-part tariff (wholesale price and fixed franchise fee) set by the stage-one producer. In this setting, among other things, we find that the optimal channel-coordinating tariff is very different from the standard pure profit-maximizing two-part tariff. For example, if either firm in the supply/marketing chain exhibits CSR, we show the optimal wholesale price does not equal the manufacturer’s marginal production cost, nor does the fixed fee equal the monopoly profit earned by the retailer. Finally, we find that our two-part tariff CSR model provides a theoretical rationale for the empirical finding of little to no correlation between CSR and firm profits.  相似文献   

17.
We theoretically analyse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corporate social responsibility (CSR) and tax avoidance of an oligopolistic firm. The firm maximizes a weighted sum of profits and a CSR objective that depends on output and the firm's contribution to public good provision, that is, tax payments. Making one CSR element more important induces the firm to adhere less to the other and to reduce tax avoidance. Hence, simultaneously a substitutive and a complementary relationship between CSR and tax avoidance can be observed. Therefore, using composite indicators of CSR prevents an empirical identification of this linkage. Moreover, if tax avoidance declines, CSR activities will increase. Consequently, the overall link between CSR and tax avoidance is theoretically ambiguous.  相似文献   

18.
The respective literatures on corporate social responsibility (CSR) disclosure and sustainable supplier management have grown in recent years, but little scholarly attention has been paid to the link between the two. Within a framework that incorporates legitimacy and neo-institutional theories, this study investigates how CSR disclosure in small to medium-sized enterprises (SMEs) influences CSR requirements and capacity building with suppliers. Based on an empirical data set of 146 000 SMEs, we test our hypotheses using multiple mediation analysis. Our results indicate that SME CSR disclosure has a positive direct effect on capacity building. When the mediating role of CSR requirements is taken into account, the study reveals that the more SMEs disclose their CSR activities, the more they require CSR from their suppliers, which in turn leads to an increase in capacity building with them. The study also suggests that the SMEs that limit their CSR requirements to the application step are more likely to build capacity with their suppliers than the SMEs that impose CSR verification. Overall, this article provides unique insights for practitioners seeking to determine the circumstances in which the SME practices of sustainable supplier management unfold in practice.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