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15 毫秒
1.
期望效用理论(EUT)出现后,成为主流经济学和管理学中研究不确定性环境下决策活动的理论基础。但近50年特别是最近20多年来,随着行为科学的发展以及实验经济学的崛起且逐步融入主流,与EUT相抵触的经验证据大量涌现,因此其作为不确定性决策活动的理论根基正在被广泛质疑,各学科寻找EUT替代者的努力催生了多种不同的非期望效用理论。本文在对经典期望效用理论批判的基础上,对国外正处于进展中的非期望效用理论文献进行全面回顾和简单评价,以期为国内从事这一领域理论和应用研究的学者提供一些线索和思路。  相似文献   

2.
期望效用理论对人的决策的描述性效度一直受到怀疑,越来越多的实证研究表明与期望效用理论的公理相背离。文章通过具体实例,揭示了行为决策中,与期望效用理论相悖的一种现象——浪费效应,并指出这种浪费效应虽然与理性期望效用理论相悖,但这种对传统模型偏离的非理性是有章可循和可预料的。研究结果对于管理决策中的非理性浪费问题的解决具有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3.
预期效用论与前景理论解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预期效用论和前景理论是研究金融领域不确定性决策的两个主要理论。预期效用论认为投资个体面对不确定性状态下的投资决策是基于期末财富和结果发生的概率大小而做出的,个体在决策过程中被假定具有富有理性预期、风险厌恶以及遵循效用最大化原则等特点。前景理论认为个体做选择时会经过两个阶段:编辑阶段和评价阶段,"编辑"主要是收集和整理多个预期的信息,进行相应的预处理。"评价"就是通过结合两个主观的标准———价值函数和决策权重函数,对每个被编辑过的预期加以评价,从中选出价值最高预期信息。可见,这两个理论关于个体决策选优的"依据"相去甚远。  相似文献   

4.
Knight不确定性是决策者经常面临并且不容忽视的一个因素.在Knight不确定环境下,决策者对未来自然状态的信念用多主观概率测度来表示.本文对基于多主观概率测度的常用稳健决策模型进行了比较分析研究,其中总结了多主观概率测度下稳健效用函数的构造形式,探讨了基于相对熵约束的最大最小期望效用模型、最大乘数效用模型和α--最大最小期望效用模型,并分析了这三个稳健决策模型的区别与联系,最后对稳健决策模型的发展进行了展望.  相似文献   

5.
预期效用论和前景理论是研究金融领域不确定性决策的两个主要理论。预期效用论认为投资个体面对不确定性状态下的投资决策是基于期末财富和结果发生的概率大小而做出的,个体在决策过程中被假定具有富有理性预期、风险厌恶以及遵循效用最大化原则等特点。前景理论认为个体做选择时会经过两个阶段:编辑阶段和评价阶段,“编辑”主要是收集和整理多个预期的信息,进行相应的预处理。“评价”就是通过结合两个主观的标准——价值函数和决策权重函数,对每个被编辑过的预期加以评价,从中选出价值最高预期信息。可见,这两个理论关于个体决策选优的“依据”相去甚远。  相似文献   

6.
期望效用理论的发展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关于不确定性决策的期望效用理论,其目的是描述了投资者在面临各种不确定情况时的决策行为。经过数百年的不断发展,从基于可加概率测度的期望效用理论到基于非可加测度的期望效用理论, 使理论解释力和实际的距离逐渐缩小,体现了其目的。本文对期望效用理论的发展做一简单回顾。  相似文献   

7.
陈诚 《全国商情》2007,(3):62-64
本文运用新制度经济学国家理论分析了南京国民政府统治前期所采取的一系列金融政策。从政府制定政策的主观目的和政策的客观效果两方面的对比验证了“诺思悖论”,从一个新的角度评价了这一时期国民政府的行为。  相似文献   

8.
计划行为理论是社会心理学中发展比较成熟并且很有影响力的理论,是解释态度、主观规范和认知行为控制如何共同作用于人的行为意向,进而作用于实际行为的过程。该理论认为,人的行为是经过深思熟虑的计划的结果,它能够帮助我们理解人是如何改变自己的行为模式的,期望能够对个人行为的预测及解释更适当。[1]本研究基于计划行为理论,从社会心理学的视角研究了出店经营行为的动因。通过调查问卷,探讨了态度、主观规范、认知行为控制对出店经营行为的影响,构建了出店经营行为的防范机制。  相似文献   

9.
法律经济学以经济人和完全理性假设为基础,以追求效率最大化为目的,以预期效用理论为分析工具。但行为经济学的研究表明,经济活动中的个人遵循的是“有限理性”和“有限自利”,他们的行为符合前景理论而不是预期效用理论。因此,应该在行为经济学的基础上对法律经济学进行拓展。  相似文献   

10.
传统经济学中的消费者选择理论中的效用函数只考虑了商品数量对效用的影响,而在品牌时代,随着可供选择的多样化,消费者在选择数量之前必然首先对品牌做出选择。我们分两步来构建消费者选择理论:第一步是研究品牌与选择行为,消费者依据约束条件下选择成本最小化原则进行品牌选择;第二步是数量与选择行为,消费者依据约束条件下的效用最大化原则进行数量选择。将这两方面结合起来,可以重新构建品牌经济时代较为完整的消费者选择理论。  相似文献   

11.
本文对行为经济学的一个重要微观模型———钱包赌戏悖论建立了认知分析框架 ,不仅彻底消解了该悖论 ,还发现了与效用和概率均无关的一种新的非理性效应。这一效应既可能导致无帕累托效率的交易陷阱 ,也可能与效用歧化和概率误判等已知的行为经济学效应协同作用 ,产生更复杂的非理性决策。  相似文献   

12.
各种自然状态出现的概率是解决风险型决策问题的关键,自然状态概率分布大小的变化会显著地改变分析结果,因此要提高决策分析的精度就必须设法提高概率分布的估计精度。但以往通过先验概率进行决策,存在准确性不足和浪费大量人力、物力和财力的缺点。将马尔可夫链理论运用到决策过程中,可以既不用花费大量的投入,又能保证决策的准确性。  相似文献   

13.
金融发展理论应该以经济主体的金融决篡的交互作用作为微观基础,从金融体系的功能出发,来构建一个金融体系分工水平、金融资产的种类和数量内生演进的分析框架。  相似文献   

14.
在20世纪30年代之前,西方学者分析了决定和影响利率的实体经济、货币和主观心理等因素,但着重分析实体经济因素。20世纪30年代以来,西方学者又提出流动偏好、可贷基金、债券供求等众多利率决定论的观点,还提出与利率决定有关的IS—LM模型和宏观一金融模型等。要对西方利率决定沦进行总结。要根据利率决定和形成的机理以及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需要,推进我国利率市场化改革,为此要有较为稳定的宏观经济环境,并深化经济体制改革。  相似文献   

15.
博弈论的理性概念和经济学的理性概念是一脉相承的,通常被表述为期望效用最大化准则和占优准则。从形式上看,这些准则并不涉及自利性和利他性、个体理性和群体理性之间的关系。但是,将它们运用于不同主体之间的策略性互动时,会产生“理性选择的不合理性”的悖论。“纽科姆问题”表明,没有自利性的博弈论理性概念并没有摆脱经济学理性概念的矛盾。  相似文献   

16.
公共选择理论就是探讨政府选择的一种理论,是经济学方法在政治学领域的应用,主要研究公共决策的过程和结构。其实质就是政府通过具体的决策对各种各样的公共有效物品的供给问题和公共无效物品的克服问题做出决策。基于公共选择理论在政治产品、政治市场和政治民主三个方面的分析,政府改革应向三个方向发展:政治产品的效率——精政府、社会化;政治市场的秩序——立宪制、树规范;政治民主的价值——民主化、平民化。  相似文献   

17.
公共选择理论用经济学的“经济人”假设来分析政府及其行政人员行为,行政人员的行政行为具有“经济人”理性、行为选择的“个体主义”倾向和行政人员价值、行政组织目标的“特殊利益”定位。应以公共管理选择理论为借鉴,通过正视政府“自利”本性、建立“私利”与“公利”共客机制和加强公民对行政权力的监督与制约等措施进行行政伦理建设。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