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因区域产品内分工变化而引发的产业转移是本轮国际产业转移的主要模式,也是全球价值链空间再配置的体现。基于产品内分工的产业转移表现出新的特征和特殊条件,使得当前国际产业转移对全球产业链格局形成新的影响。中国国内的区际产业转移是当前国际产业转移的延伸,因处于大国综合特征的环境下而表现出多梯度空间纵深、大市场规模优势、完善产业配套和区域政策干预的特征。结合中西部要素结构的动态变化,利用好国际区际产业转移,是中国实现区域协调发展和产业优化升级的重要路径。  相似文献   

2.
产品内分工将国与国之间基于要素禀赋的"分工边界"从"完整"的产品贯彻到产品内部的工序和流程,从而极大地改变了全球经济运行方式。中国当前作为世界产品内分工体系中的重要一环,其要素禀赋特征对参与产品内分工的影响具有较高的研究价值,本文将赫克歇尔-俄林要素禀赋理论应用于产品内分工动因研究,并通过中国纺织和机电两个行业省际面板数据的计量分析进行了实证检验。  相似文献   

3.
一、从比较优势理论到国家竞争优势理论 1.比较优势理论与国际分工 传统的比较优势理论是国际分工的基本理论,也是解释当前国际贸易的主导理论,它的发展经历了绝对优势理论、比较优势理论和要素禀赋论.亚当·斯密的绝对优势理论认为各国都应分工生产自己具有绝对优势的产品并以此参与国际贸易;大卫·李嘉图发展了这一理论,形成了 "两利相对取其重,两弊相权取其轻 "的比较优势理论,使每个国参与国际、分工与贸易成为可能;赫克歇尔-俄林的要素禀赋论则是对比较优势理论的完善,该理论认为一国应根据本国要素的丰裕度参与国际分工与贸易.以这一理论为基础,当前的国际分工与贸易的格局是:发展中国家主要生产并出口劳动和资源密集型产品,进口资本和技术密集型产品;发达国家则主要生产并出口资本和技术密集型产品,进口劳动和资源密集型产品.  相似文献   

4.
朱瑜 《天津经济》2002,(2):24-27
众所周知,国际贸易是国际分工的表现。而分工的基础是一国占有的比较优势,在经济全球化趋势下,只有极少数产品和行业的比较优势完整的掌握在一个国家或极少数国家手中,如某些尖端电子工业产品和航空航天工业,而大多数产品和行业的比较优势已经在全球范围内发生产业内部的分化、组合,各国根据零部件,生产环节的不同和自身的比较优势,进行国际分工,从而进行贸易,因此,可以认为,利用每一国的比较优势使生产总成本最小化是现代生产条件下对赫克歇尔-俄林要素禀赋理论基础模型的一个扩展,由此可见,各国在不同零部件和生产环节进行专业化分工时,所依据的是本国的比较优势。  相似文献   

5.
产品内国际分工与中国零部件贸易——理论、现状和问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国零部件贸易的快速增长是产品内国际分工和全球生产网络扩展的必然结果。统计数据分析显示,不同的贸易区域、国家和地区与中国的零部件贸易具有不同的特点。零部件贸易失衡和较低的零部件进出口单位价值比表明中国还处于产品内国际分工的低端和全球生产网络的外围。中国制造业的升级必须从零部件开始。  相似文献   

6.
区域经济一体化的过程,表现为区域之间的产业分工逐步弱化,产业链分工逐步增强的过程。同样地,长三角区域经济一体化的过程,不是强化产业在不同地区之间的分工,而是根据不同地区的要素禀赋、区位优势和产业关联等因素,一个产业的管理控制、研发、设计、采购、零部件生产、装配、物流配送、市场营销到售后服务等诸多环节在不同地区之间的分工。产业链分工水平和结构调整速度,一是取决于工业化水平,二是取决于市场机制发育水平。  相似文献   

7.
陈学军 《特区经济》2006,(12):154-155
随着世界经济一体化的发展,以跨国公司为载体的资金、人才、技术的全球流动,使得国与国之间的分工已越来越多地表现为中间产品的分工,许多行业部门之间的专业化转向产业内分工(intra一industryspecialization),又发展到企业内的全球分工。在跨国生产经营中,价值链各环节的跨国分布衔接形成行业内、企业内的国际分工,因此我们认为从“价值链”角度来研究跨国公司全球产业转移或许更合适,本文试图以一个新的视角来探悉跨国公司全球产业转移的内在原因。  相似文献   

8.
伴随着经济全球化的不断发展,国际分工也在不断的发生变化,国际分工已经从产业间分工、产业内分工转变为产品内分工,由于国际分工是国际贸易和世界市场的基础,国际贸易的形态也从产业间贸易、产业内贸易转变为产品内贸易。自从20世纪90年代以来,产品内分工和产品内贸易获得了飞速发展,对于发展中国家来说,要想趋  相似文献   

9.
《重庆经济》2009,(4):1-1
百年不遇的国际金融危机势必对世界经济产生深远影响。全球经济增长模式、产业分工、新兴产业发展和国际政治经济秩序都将发生重大变革。产业结构开始新一轮的调整升级,发达国家进入一轮“再工业化”过程,产业分工向产品内分工方向发展,产业转移的服务化特征日趋明显。只有抓住机遇、调整结构,才能立于不败之地。  相似文献   

10.
国际分工的深化趋势及其对中国国际分工地位的影响   总被引:40,自引:3,他引:37  
国际分工日益呈现出超越国家边界和产业边界,向产品生产过程中技术密集程度分工深化的趋势。由于跨国公司不仅控制着遍及全球的分子公司,还通过分包合同影响着东道国地方制造商的活动,一国在特定产业的优势地位往往得益于该产业世界主要跨国公司在当地的集聚,传统的国际贸易指标已经无法真实反映一国在全球经济中的真实分工地位。劳动力资源丰富且成本低廉依然是中国参与新一轮国际分工的优势所在,也是跨国公司向中国转移劳动密集型生产环节的基本动因,由此决定了中国在跨国公司内部化国际生产分工体系中充当全球加工厂的现实地位。  相似文献   

11.
马骏 《北方经济》2013,(3):24-28
在"五二一"战略定位中,关于建成保障首都、服务华北、面向全国的清洁能源输出基地,建成全国重要的现代煤化工生产示范基地,建成有色金属生产加工和现代装备制造等新型产业基地,建成绿色农畜产品生产加工输出基地,更加突出了内蒙古得天独厚的资源比较优势,突出了多年来内蒙古工业发展初步形成的产业基础,突出了内蒙古在全国的区域分工,突出了内蒙古新型工业化的未来发展取向和重点.本文从推进内蒙古新型工业化进程角度,在分析内蒙古资源禀赋条件、产业发展基础的基础上,对与内蒙古工业化紧密相关的四个基地建设的内涵进行再认识,对近期四个基地建设和相关产业发展进行再思考.  相似文献   

12.
一、船舶修造产业发展的国内外背景船舶产业是面向国防、航运和海洋开发的战略性产业,被誉为综合工业之冠,对机械、仪器仪表、钢铁等产业的发展都有巨大的拉动作用。日本造船业的大发展始于20世纪五六十年代,韩国造船业崛起于20世纪70年代以后。虽然日韩两国造船业的发展起点不同,但都是根据本国工业化进程,抓住国际产业转移的机遇,凭借本国资源禀赋优势参与国际分工,把造船业作为战略产业加以发展,取得巨大成功。  相似文献   

13.
姚海华   《华东经济管理》2009,23(10):127-131
产品内分工是一种全新的国际分工模式,它是指特定产品生产过程中的不同工序或环节通过空间分散化而形成的一种跨国性生产体系。文章针对国外学术界有关产品内分工的现有研究文献进行了梳理,分别从产品内分工的概念界定、发生的动因、产生的效应和实证度量等方面予以归类述评,并在此基础上,就有关产品内分工的研究动向提出了展望。  相似文献   

14.
孔琳 《改革与战略》2011,27(10):9-11
文章基于逻辑曲线,从人的发展角度分析了当代国际分工的转换,解释了在较高的人类发展程度上,产品内分工将会替代产品间分工,各国各部门基于价值链各片段的分工将成为国际分工的主要方式。同时,一国人类发展达到足够高的程度时,也会引致全球的产品内分工,这一机制转换与当前知识密集型产品的全球外包的高速增长是一致的。  相似文献   

15.
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国际分工和贸易形式发生了巨大变化,突出表现为产品的价值链被分解,国家与国家之间的优势更多地表现为价值链上某一特定生产阶段和环节的优势,从而使得国家之间按同一产业或产品的不同生产环节或工序进行分工,学术界把这种新的国际分工形式称之为全球价值链,相应地,这一新国际分工模式下的贸易可称为全球价值链贸易。相比传统国际分工模式下的贸易,全球价值链模式下全球贸易的本质内涵已经发生深刻  相似文献   

16.
<正> 一、经济全球化与新型国际分工经济全球化本质上是跨国公司生产和营销的全球化。跨国公司设在其他国家的子公司或分公司所控制和管理的产品和服务的一体化国际生产和营销是经济全球化过程中的核心。推动跨国公司生产和营销全球化的动力是越来越激烈的国际竞争环境、跨国公司在全球范围内寻求资源和利用各国的成本优势、占领全球市场的需要以及信息化与网络化等技术的进步等。伴随跨国公司生产与营销全球化的结果是超越传统国际分工,产生所谓新型国际分工的现象与格局。传统国际分工是按比较优势进行分工的,即根据各国相对要素拥有量不同  相似文献   

17.
周志宏  贺德红 《特区经济》2008,(11):188-190
为了推进长株潭一体化、长株潭郊区城市化、和长株潭农村工业化的进程,根据长株潭和延伸地带不同区域的区位条件、资源禀赋、产业基础和发展前景,从长株潭都市休闲农业的产业定位、市场定位、产品定位和空间定位四方面展开研究,以明确长株潭地区都市休闲农业建设和发展的方向。  相似文献   

18.
国际分工是国与国之间在广义生产中所形成的产业分工与产品生产过程的分工,是超越国民经济疆界的社会分工。国际分工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和制约,其中包括社会生产力发展、国际生产关系、自然条件、人口、劳动规模和市场条件、上层建筑等。这些因素中决定各国在国际分工中的地位和格局的,主要有社会生产力水平和国际生产关系两个方面的基本原因。按照马克思的生产力理论——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和经济史的逻辑,社会生产力的发展从根本决定了国际分工的发展。  相似文献   

19.
进入20世纪90年代后的全球分工体系已经从产业间分工经由产业内分工发展到产品内分工,由产品分工发展到工序分工,分工的层次越来越深,分工的部分越来越细。在这样的背景下,跨国外包活动得以在全球化范围内兴起。该文对跨国外包的内涵和不同的度量方法进行了介绍,从生产成本、劳动力、企业利润等方面对跨国外包的经济效应的文献进行了综述。文章最后指出了从发展中国家角度研究跨国外包问题的意义。  相似文献   

20.
杨宏玲 《北方经济》2009,(19):48-50
随着国际分工进一步深化.特别是产品内分工的日益发展.我国中西部诸省份加工贸易进入了较快发展阶段。与过去相比.不仅数额增加.且增长率也较高。究其原因,主要有资源禀赋优势的发挥、运输条件的改善、对外开放度的增加、技术水平的进一步提升及相应政策倾斜条件下交易成本的降低。但与此同时.也存在着阻碍加工贸易发展步伐的制约因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