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21 毫秒
1.
张友国 《经济学》2010,9(3):1287-1310
本文基于(进口)非竞争型投入-产出表估算了1987—2007年中国的贸易含碳量及其部门分布和国别(地区)流向,并通过结构分解分析了六大因素对其变化的影响。结果表明,2005年以来中国已经成为碳的净输出国。贸易含碳量的迅速增加主要是由贸易规模的增长带来的,不断降低的部门能源强度则是抑制其增加的主要因素,而进出口产品结构、投入结构、能源结构及碳排放系数的变化对其影响较小。  相似文献   

2.
相比于内涵能源数量,国际贸易内涵能源结构具有更重要的政策含义。本文梳理了双边商品贸易中部门层次的内涵能源推算理论和实证测算方法,并据此分析了中美贸易中内涵能源结构特性,及2002—2007年中美贸易内涵能源变化的主要影响因素。分析表明,中国对美国出口内涵能源净流出的增加主要源于贸易规模的扩大,而商品出口结构的优化和能源强度的减低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这种压力。本文采用内涵能源相对比重系数,分析发现高能耗部门的出口对于中国对美国内涵能源净流出产生重要影响,需通过外贸结构政策的调整来加以抑制。  相似文献   

3.
本文运用1981—2005年的投入产出时间序列数据,采用超越对数生产成本函数估计了我国制造业20个部门能源、非能源、资本以及劳动的份额方程,对我国制造业20个部门的技术变化、要素替代以及贸易和能源强度之间的关系作了实证研究。计量检验的结果表明,技术变化、要素替代、贸易、一次能源结构和部门结构变化是引起能源强度变化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4.
技术变化、要素替代和贸易对能源强度影响的实证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本文运用1981—2005年的投入产出时间序列数据,采用超越对数生产成本函数估计了我国制造业20个部门能源、非能源、资本以及劳动的份额方程,对我国制造业20个部门的技术变化、要素替代以及贸易和能源强度之间的关系作了实证研究。计量检验的结果表明,技术变化、要素替代、贸易、一次能源结构和部门结构变化是引起能源强度变化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5.
在对中国生产部门能源消费强度分解的基础上,利用Fran觭ois Lescaroux(2008)的方法、matlab数据处理软件对2001—2010年8个生产部门能源消费数据集中研究能源结构、能源效率、产业结构等要素分解模型。通过因素分解,重点分析可再生能源逐渐替代耗竭能源过程中对能源消费强度的影响,实证结果表明,现阶段可再生能源迅速增长减缓了能源强度的下降,而主要支持能源强度下降的还通过提高能源的使用效率。而产业结构变动在一些时期是能源强度下降的因素,在有些时期为能源强度减缓下降或上升做出贡献,其影响并不固定。针对实证分析结果提出降低中国生产部门能源消费强度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6.
利用世界投入产出表和能源消费量相关数据,系统核算了中国1995—2009年的隐含能贸易量,并利用SDA方法对隐含能贸易量的变化进行了结构分解。实证结果如下:(1)1995—2009年,中国存在隐含能净出口,并且存在部门上的差异、进口来源地和出口目的地的差异;中国从韩国的隐含能进口量最大;中国向美国的隐含能出口量最大。(2)在1995—2009年,节能技术的提高会降低中国隐含能进出口量,但是列昂惕夫逆矩阵的变化和产品贸易量的变化会引起中国隐含能进出口量的增加,并且产品贸易量的变化是引起中国隐含能贸易量变化的主要原因。因此中国需要注意调整产业结构,加强与美国等国家的双边节能贸易的合作,同时注意节能技术变化、产业关联变化以及贸易量变化对中国隐含能贸易量变化的不同影响。  相似文献   

7.
中国区域碳排放的因素分解模型及实证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测度了1995—2008年中国29个省市的碳排放量,分析了中国碳排放的区域差异,通过构建“LMDl分解模型”,将各地区人均碳排放分解为人均GDP、能源结构、能源强度等影响因素,同时将能源强度进一步分解为各产业能源强度和产业结构两类因素。研究结果表明:几类因素对各省市自治区碳排放增长的影响方向和影响程度存在差异,但从全国及东中西三大区域看,人均GDP是促进碳排放量增长的决定因素,能源强度下降是抑制碳排放增长的主要因素,而能源强度变化主要由工业部门能源强度的变化决定,产业结构变化通过促进能源强度的增加,间接推动了碳排放量的增长。能源结构推动了碳排放的增长,但影响程度较小。现阶段应根据各地区碳排放的区域差异及碳排放增长的影响因素,制定差异化的区域碳减排政策,包括:优化区域能源结构、降低区域能源强度、调整区域产业结构、积极推进区域低碳经济增长方式转变。  相似文献   

8.
利用Tapio弹性脱钩指数分析不同产业碳排放与经济增长之间的关系,并采用LMDI分解法分析不同产业碳排放影响因素。结果表明:(1)不同产业所处脱钩状态不同:贸易餐饮业为强脱钩;农业为弱脱钩;生活消费处于增长连接;工业与建筑业均为扩张负脱钩;交通邮政业为强负脱钩。(2)能源强度和产业规模是促进碳排放变化的主要影响效应类型。能源强度是工业、交通邮政业的主要影响因素,且具有促进作用;该效应也是贸易餐饮业的主要影响因素,但起抑制作用。产业规模则是农业、建筑业和生活消费的主要影响因素,且均具有促进作用。碳强度和能源结构由于能源消费品种单一而作用微弱。最后提出产业低碳化发展的建议。  相似文献   

9.
区域旅游产业碳排放测度及驱动因素研究对旅游业节能减排具有重要的理论与现实意义。文章采用"自下而上"法估算了2001—2015年江苏省旅游业及主要部门的能源消费与CO_2排放量的序时性变化,并利用LMDI分解法对CO_2变化的驱动要素进行了分析。研究结果显示:(1)江苏省旅游业能源消费量自289.54×108 MJ提升至710.11×108 MJ,CO_2排放量自211.86×104 t增加为448.68×104 t。(2)旅游交通的能源消费和CO_2排放量最高,旅游住宿的能源消费和CO_2排放总体呈持续下降趋势,而旅游活动的能源消费和CO_2排放持续快速走高。(3)能源结构、能源强度、消费水平和游客规模所引起的CO_2排放变动总量为87.74×104 t。其中,消费水平和游客规模是主要促进因素,能源结构和能源强度则是抑制因素。  相似文献   

10.
谭娟  陈鸣 《经济学家》2015,(2):72-81
国际贸易隐含碳测算是调整能源消费与贸易结构、提高能源使用效率的重要依据。本文基于WIOD数据库非竞争型投入产出表,采用多区域投入产出(MRIO)模型对中国与欧盟直接进出口以及中国从欧盟进口加工再出口商品的隐含碳总量进行了测算,并利用指数分解法(LMDI)对影响中国出口欧盟隐含碳总量的出口规模、出口结构、能源结构、能源消耗效率以及生产技术五类效应进行了分析。通过对1995—2011年的数据测算表明,中国对欧贸易的进出口隐含碳总量跨期增幅明显,且出口远高于进口。在效应方面,能源结构、出口规模要素与隐含碳排放呈稳定的正相关,生产技术要素与之呈稳定的负相关。大幅提高生产技术,优化贸易、能源消费结构是降低中国对欧贸易隐含碳的必要手段。  相似文献   

11.
This study applies structural decomposition analysis to evaluate the scale, composition and technique effects of trade-related carbon emissions in China (mainland) from 1987 to 2007. The initial findings indicate that the increasing magnitude of China’s trade, both in terms of the carbon emissions embodied in exports and the carbon emissions avoided via imports, had large-scale effects during the whole period. The technique effect caused by changes in input mix, sector energy intensity, fuel mix and carbon coefficients effectively offset part of the scale effect during the entire period but failed to do so during some sub-periods. Changes in trade composition caused a relative small increase in the carbon emissions created by exports but a relative small decrease in the carbon emissions avoided via imports during the whole period.  相似文献   

12.
袁鹏  程施  刘海洋 《经济评论》2012,(1):122-132
本文采用结构分解法与对数平均迪氏指数相结合的新分解方法,将我国CO2排放的增长分解为能源效率效应、能源替代效应、技术效应、国内最终需求效应、出口效应、进口效应6项,并重点考察了出口效应、进口效应以及两者的综合效应。结果表明,1992-2005年期间,我国CO2排放呈现出加速增长的趋势,主要是由国内需求所推动,而非国际贸易效应。出口起到了较大的增排效应,而进口具有显著的减排效应,两者相抵后的综合效应较小,但2002年以后国际贸易对CO2排放增长的影响开始显著增强。其他因素对CO2排放增长的影响表现为:能源效率的提高具有显著的减排效应,而能源替代从减排效应转为增排效应,技术效应具有持续增强的增排效应。  相似文献   

13.
广东省化石燃料碳排放的地域差异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余建清  吕拉昌 《经济地理》2012,32(7):100-106
碳排放的研究是认识和发展低碳经济的基础。采用2000—2009年广东省化石燃料消费和人口、经济产出等数据,对广东省10年来化石燃料消费所产生的碳排放进行了估算,分析碳排放量在时间和空间变化上的地域差异,并采用因素分解法对碳排放的影响因素进行了定量分析。结果表明:①2000—2009年间广东省碳排放总量变化大、增长速度快,时序内表现出快速、平稳和稳定增长三个阶段性特征;工业部门是广东碳排放的主要力量,且行业差异性特征明显。②通过对广东省各地级市碳排放量的聚类分析得知,广州、深圳、东莞、佛山4城市和多年GDP变化类似,聚类于碳排放量最高的等级,和其他城市差距较大;广东省碳排放的变化在空间上呈现出"中心—外围"结构,表现出由集聚向扩散的演变规律。③能源结构、能源消耗强度、经济发展状况以及人口因素等是影响广东碳排放地域差异的主要因素。  相似文献   

14.
低碳经济理论研究综述与展望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文章综述了低碳经济理论研究的主要领域:碳排放影响因子;碳排放与经济增长(发展)演进的关系;碳排放与进出口贸易的关系;碳排放与能源(结构)的演进关系;碳排放与区域发展格局的关系;碳排放的贸易(交易);碳排放的实施机制:碳排放的利益关系。相对缺乏从利益角度分析低碳经济发展机制推进的战略思考。  相似文献   

15.
随着我国人民生活水平及消费水平的提高,对水产品的需求不断增加。因此,本文首先对1995~2017年我国水产品进口贸易现状进行分析,并应用CMS模型对我国水产品进口贸易波动进行实证分析,探索水产品进口贸易增长成因,检验水产品进口与世界进口规模间的关系,据此为促进我国水产品进口贸易的可持续发展提出相关建议。研究结果表明:世界经济的发展及我国较强的进口引力是促进我国水产品进口贸易增长的关键因素,而进口产品结构及市场分布的不合理阻碍了我国水产品进口贸易的增长。因此,应协调世界经济发展,优化水产品进口贸易品种结构及市场结构,加强国际交流与协作,进而推进水产品进口贸易及国内产业的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16.
Abstract Recent theoretical work predicts a new margin of firm adjustment to trade liberalization; that is, multi‐product firms alter their product mix to focus on their core competencies in response to trade liberalization. Using detailed product data from U.S. public firms, I find strong empirical support for this prediction. Specifically, import competition leads multi‐product firms to drop peripheral products to refocus on core production. The weaker the linkages that a peripheral product shares with the core (as measured by the extent of joint sales, joint procurement, joint production, and joint sectorship), the more likely the peripheral product is to be divested in response to import competition.  相似文献   

17.
Using a general equilibrium framework, the paper derives trade policy endogenously for a small country. It shows that, contrary to the existing literature, a lobbying industry is not guaranteed trade protection; it may even face trade taxes. Besides lobbying, trade policy depends on other factors such as the trade revenue distribution rule, income distribution across groups, trade openness, factor substitutability in production, industry employment size, and labor market flexibility. The paper also shows that the observed phenomenon of government preference for import tariffs over export subsidies—a long overdue puzzle—is an inherent outcome of lobbying equilibrium. It also shows that trade policies such as import tariffs and export taxes that have the same impact on economic market—Lerner symmetry (1936)—are driven by the same forces in the political market.  相似文献   

18.
ABSTRACT

In this study, we examine various aspects of China’s trade, the U.S.’ trade, and the bilateral trade between the two countries. The analysis of each aspect has direct and indirect implications on trade conflicts between the two countries. We focus on important factors, such as the growth of trade, import penetration, increased competitiveness of Chinese firms, comparative advantages of Chinese goods, China’s WTO entry and its compliance, and bilateral trade imbalance. While each of the factors can lead to trade frictions, individual factors will not have led to a large-scale trade war. These factors converge within a brief period and thus can be considered the China shock, thereby making other countries’ adjustments to their economic structures difficult. Therefore, trade frictions are inevitable.  相似文献   

19.
本文从人口规模、经济发展水平、能源强度、单位能耗碳排放量、能源消费结构、产业结构、城市化、国际贸易分工等方面探讨了低碳经济发展的主要驱动因素,对STIRPAT模型进行了扩展,利用1990~2008年浙江省的统计数据,对低碳经济发展的驱动因素及其贡献率进行了实证研究。研究结果表明:人均GDP、能源强度、人口规模、单位能耗碳排放量和能源消费结构对碳排放总量有显著正向影响,其中人均实际GDP的影响最大,能源强度的影响较大,人口规模和单位能耗碳排放量的影响较小,能源消费结构的影响最小,而产业结构、城市化水平、国际贸易分工对碳排放总量的影响不显著;人均实际GDP持续增长是碳排放增长的最大正向驱动因素,对碳排放增长的贡献率最大,能源强度变动是碳排放增长的最大负向驱动因素,能源强度变动对碳排放增长具有一定的抑制作用。  相似文献   

20.
本文利用天津1980-2007年的年度统计数据,运用协整分析和格兰杰因果检验方法分析了出口贸易与外商直接投资之间的关系,并利用广义脉冲响应函数和方差分解法进一步分析了两者间的动态关系。研究结果表明,天津的出口贸易与外商直接投资、贸易伙伴国的经济增长和进口贸易之间存在长期稳定的均衡关系,外商直接投资、贸易伙伴国的经济增长和进口贸易都是出口贸易变动的原因。从动态角度看,在短期内,天津出口贸易对外商直接投资冲击的反应短期较为明显,而贸易伙伴国经济增长与进口贸易对出口贸易的影响在短期并不显著;从长期来看,FDI对出口贸易具有明显的替代效应,出口贸易增长主要依赖于进口贸易,而贸易伙伴国经济增长对出口贸易的影响作用十分有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