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李雅琴 《中国市场》2010,(39):154-156
目前我国刑事附带民事诉讼尚不承认精神损害赔偿,即将实施的《中华人民共和国侵权责任法》以法律的形式规定了精神损害赔偿制度,这就为刑事附带民事诉讼适用精神损害赔偿进一步提供了法律依据。  相似文献   

2.
随着人们权利意识的提高,我国刑事精神损害赔偿制度的缺失越来越受到人们的质疑,本文从我国现行法律入手,剖析我国禁止这一制度的根由,并在此基础上,提出我国应设立刑事精神损害赔偿制度的主张和一些建议.  相似文献   

3.
论侵权责任法与精神损害赔偿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即将施行的侵权责任法第一次明确规定了精神损害赔偿,但法律并未具体规定什么是"严重精神损害"的条件,这无疑给司法实践带来一定困难;另外刑事、行政法律法规中有关精神损害赔偿内容与侵权责任法如何保持一致,这些问题尚需进一步细化和完善,以保证法律适用的公平和公正。  相似文献   

4.
刑事被害人权利保障的正当性分析应当从法律与法理两个角度入手,法律层面上主要是指其具有合宪性与合法性,法理角度上则主要是基于公平正义和法律逻辑;被害人权利保障的刑事诉讼法体现集中表现于对其被害人知情权、参与权和话语权的维护;刑事被害人权利保障的制度性思考包括精神损害赔偿制度和国家司法救济制度的构建与完善.  相似文献   

5.
张科 《商场现代化》2008,(14):275-276
产品责任作为一个出现于工业时代的法律问题,已经在各国法律体系中逐渐成为相对独立的法律领域。通过对美国、欧洲及亚洲国家和地区产品责任法的精神损害赔偿制度的比较考察,可以发现,发达国家普遍采取较倾向于产品责任受害人及其亲属的,相对完备的损害赔偿制度设计,普遍认可缺陷产品侵权的精神损害赔偿和不同程度的惩罚性赔偿,就我国而言,现行产品质量管理法律和司法解释对于产品责任受害人精神损害赔偿请求权的保护都存在一定的欠缺。所以应尽快制定专门的《产品责任法》,采取限幅数额的办法,明确产品责任精神损害赔偿的大体数额,以切实保护产品责任受害人的人身、财产及精神权利。  相似文献   

6.
李耕读 《商》2013,(12):192-193
不同于大陆法系将之归入健康权保护模式和英美法系直接将其作为一种单独诉因的做法,我国惊吓损害情形中第三人精神损害赔偿的请求权基础可以依据死者近亲属精神损害赔偿请求权之规定,类推适用《精神损害赔偿解释》第2条,或是依据《侵权责任法》第22条纳入一般人格权予以保护,而第三人遭受的惊吓损害后果可作为侵权行为的加重后果,在当前市场经济条件下,是提高精神损害赔偿金额的重要影响因素。  相似文献   

7.
王存柱 《现代商贸工业》2011,23(18):222-224
传统的诉讼观念认为,精神损害赔偿不适用刑事案件精神损害赔偿请求。然而,随着法制观念的不断深入,人们对自身权益的保护意识不断增强,要求刑事侵权给予精神损害赔偿的呼声愈来愈高。从我国刑事诉讼精神损害赔偿的现状及其成因、确立的必要性、应明确的几个问题及立法建议进行理论上的探讨,以期引起法学界的高度重视,对立法加以改进,完善我国的法制建设。  相似文献   

8.
目前我国还没有针对精神损害赔偿制定统一的法律,有关精神损害赔偿的规定基本上是散见于我国的各种法律、法规及司法解释中。《民法通则》第120条规定成为我国正式确立精神损害赔偿制度的法律依据。最高人民法院《关于确定民事侵权  相似文献   

9.
崔树娟 《消费导刊》2014,(9):235-236
在新《刑事诉诉法》出台之前,残疾赔偿金、死亡赔偿金的法律性质已经《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人身损害赔偿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和《侵权责任法》定性为“物质损害赔偿”。新《刑事诉诉法》及该法司法解释的出台,却再一次将残疾赔偿金、死亡赔偿金法律性质的确定陷于混乱。且直接导致刑事附带民事诉讼中残疾赔偿金、死亡赔偿金和精神损害抚慰金均丧失获得法院判决支持的法律依据。本文拟通过就现有规定的梳理,对残疾赔偿金和死亡赔偿金的法律性质作以探讨和分析。  相似文献   

10.
在我国传统的民事法律中,对侵权损害所造成的精神损害赔偿予以了先关规定,而由违约所造成的精神损害赔偿能否得到民事法律的保护却仍然存在空白。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化,经济社会迅速发展,各种新型合同的出现使违约造成的精神损害屡见不鲜,建立违约精神损害赔偿制度的在实践中有非常迫切的需要。该文通过对精神损害赔偿进行定义,对我国现行法律中的违约精神损害赔偿现状进行分析,引出了建立违约精神损害赔偿制度的必要性,同时也对建立完善该制度提出了意见和建议。  相似文献   

11.
旅游纠纷案件案由的确定是人民法院的职权。当事人选择案由仅仅是在请求权竞合情形下对已确定的案由的挑选。旅游者在遭受人身损害情况下,既可以选择违约之诉,也可以选择侵权之诉来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但是,请求精神损害赔偿的只能提起侵权之诉。同时,由于受诉法院不同,对旅游者人身损害赔偿的标准以及对精神损害赔偿请求的支持也往往不同。  相似文献   

12.
乔国和  陈元舵 《商业科技》2010,(36):131-133
神损害赔偿制度萌芽于罗马法时期。法人是否适用精神损害赔偿,首先应认识精神损害及精神损害赔偿的涵义,从而区分了解法人精神损害赔偿的范围,再界定民事主体的人格,作为民事主体之一法人的精神损害产生是基于法人的人格,从而得出法人也应该存在精神损害和获得精神损害赔偿,分析我国关于法人精神损害赔偿的立法探索,得出赋予法人精神损害赔偿请求权是根据《民法通则》第120条所得出的最合理也是第一顺位的选择。  相似文献   

13.
刑事被害人在刑事立法和司法中应当得到充分的保护。恢复性司法弥补了传统刑事司法忽视被害人权利的缺陷,强调与犯罪有关各方的全面恢复。我国无论是文化观念,还是刑事司法实践,都存在契合恢复性司法的因素。因此,刑事司法应当结合我国的本土资源,吸收恢复性司法的理念,完善被害人的保护。  相似文献   

14.
神损害赔偿制度萌芽于罗马法时期。法人是否适用精神损害赔偿,首先应认识精神损害及精神损害赔偿的涵义,从而区分了解法人精神损害赔偿的范围,再界定民事主体的人格,作为民事主体之一法人的精神损害产生是基于法人的人格,从而得出法人也应该存在精神损害和获得精神损害赔偿,分析我国关于法人精神损害赔偿的立法探索,得出赋予法人精神损害赔偿请求权是根据《民法通则》第120条所得出的最合理也是第一顺位的选择。  相似文献   

15.
在商业犯罪中赋予被害人刑事和解权利可以有效避免“标签“理论对犯罪人的不利影响,缓和犯罪人与被害人之间的紧张关系。同时在理论上可以彰显刑法宝贵的谦抑精神,顺应国际司法改革的潮流;在司法实践中,可以使当事人的诉求可以更好地体现在国家权利的运作过程之中;在法律文化传承的视角下,作为一种倡导当事人互相尊重互相理解的主张,既表现了与儒家和谐理念的内在相通性又可以与我国民间广泛存在的“私了“的社会实践产生有益共鸣。  相似文献   

16.
《商》2015,(30)
目前,在我国立法上,精神损害赔偿适用于侵权领域,但在违约责任中是否适用并未有明确的规定,司法实践中做法也不尽相同。本文将阐述违约精神损害赔偿制度,深度剖析确立违约精神损害赔偿制度的必要性,并通过具体的思路来构建违约精神损害赔偿制度。  相似文献   

17.
随着我国的社会文明和经济建设的日益发展,和谐社会建设和司法改革的不断深入,以往被人们忽视的刑事被害人权利保障问题也逐渐被人们所关注,越来越多的事件让人们感觉刑事被害人的救济是一种尚需迫切解决的社会问题,在我国,刑事被害人权利得不到保障的案例层出不穷。而对于遭受犯罪侵害的被害人的救助途径也算是“寥寥无几”,被害人根本无法有效的去保护自身的合法权益,这种问题如若得不到有效的解决势必造成恶劣的社会影响,不利于社会的稳定健康发展,由于社会大环境及立法技术等方面的不足和限制,我国现行刑诉法对被害人的保护存在着严重的缺陷,需要进一步完善。  相似文献   

18.
《WTO经济导刊》2010,(8):14-14
《侵权责任法》7月1日正式实施 7月1日起,《中华人民共和国侵权责任法》正式实施。 新的《侵权责任法》涉及产品缺陷、交通事故、医疗损害、环境污染、网络侵权、动物致人损害等内容,还明确了产品召回制度、首次规定了精神损害赔偿细则,强化了对未成年人的保护。确立了同命同价赔偿原则,体现了权利平等。  相似文献   

19.
文章从精神损害赔偿的概念和法律依据出发,研究了船员人身伤亡精神损害赔偿的法律认定,详细分析了船员人身伤亡精神损害赔偿的法律构成要件,并阐明了在船员人身伤亡精神损害赔偿过程中的赔偿权利义务主体、在确定赔偿数额时应考虑赔偿海事责任限制的规定以及其他法律规定的因素和法律原则。  相似文献   

20.
柏丽 《商场现代化》2006,17(30):256-258
当内部人的内幕交易同时又构成短线交易时,同时存在着公司归入权和投资者损害赔偿请求权两种权利,权利行使时针对同一标的的两种诉讼即发生冲突。因为投资者损害赔偿请求权,在实践中行使时实际上无法实现其理论上的功用,因此应该完全否认投资者的损害赔偿请求权,而仅由公司行使归入权进行救济。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