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从治理理论的兴起看公共性的现代回归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徐琳 《理论观察》2009,(2):39-40
公共性作为公共行政的本质属性,它昭示着公共行政学理论的核心理念和恒常价值。但是在西方,由于主流理论“管理主义”的盛行,“公共性”曾一度呈现了衰微的趋势。随着20世纪80年代以来治理理论的兴起,其所倡导分权、公民参与、多中心治理之道都从一个新的层面展示了公共性的现代回归,这些对于当前我国的公共管理改革有重要的借鉴意义,为我国实现善治提供了坚实的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2.
黄建钢 《发展》2008,(10):134-136
公共行政心理是时代的产物,不同的时代有不同的行政心理。自党的十七大以来,中国社会发展本身正浩浩荡荡地向公共社会挺进,行政管理研究突破了现实行政管理的视野和境界,从传统行政管理研究的范畴进入了一个新的涉及心理和心态的管理领域。无论是人们心理还是行政管理都越来越明显地具有、体现和表现了公共性。公共行政心理的实质是人们对行政管理实践活动的主观反映,并能通过行政行为能动地作用于包括行政体制在内的社会政治制度。良好的公共行政心理是行政管理工作的根本保证,也是行政体制改革的精神动力。  相似文献   

3.
后现代公共行政以否定和解构为其话语性,对现代公共行政不断进行批判和否定,并在后现代视角下架构多元治理的话语理论,公共性因此受到了挑战。行政公共性在后现代话语中呈现出一种虚无状态,其导致的后果映射出公共性的存在事实.即在反叛和解构的基础上建构式的存在于每一个网络中心。建构的形式和内容是在公共能量场中,通过话语的规则、取得共识的结果、达成真理的依据以及公共利益的价值取向等方面而得以体现.它是对前现代和现代的一种超越。公共性通过建立公共能量场和确立协商程序的制度基础.以及辅以培育公共精神和转变政府角色的精神基础来实现其情境游戏。  相似文献   

4.
后现代公共行政:凸显行政公共性的话语途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胡晓芳   《华东经济管理》2011,25(3):133-137
在行政思想发展史上,传统官僚制理论和新公共管理理论尊奉着管理主义的理论传统,过分地关注行政效率并不谋而合地将行政公共性放置于边缘的位置。后现代公共行政理论则彻底摒弃了管理主义的分析套路,在解构官僚制、制度主义和社群主义等传统治理模式的基础上,以后现代理论和批判理论为依据,建构了独特的话语理论。正是在解构与建构的学术旅程中,后现代公共行政理论家们从话语理论维度唤回了一度失落的行政公共性,并为西方和中国公共行政学的发展开辟了新天地。  相似文献   

5.
蔡辉明 《乡镇经济》2011,2(3):26-30
美国公共行政学发源于汉密尔顿和杰斐逊等人的公共行政研究构想,尽管是不成系统,但它理应成为一种研究范式。此后威尔逊将其作为一门学科加以系统研究,发展至今共形成前传统公共行政、传统公共行政、新公共行政、政策科学、新公共管理五种“范式”,当前最新“范式”便是(新)公共管理学研究。“公共性”是公共行政学范式变迁的逻辑起点,它经历了自由至上、效率至上、公平至上、秩序至上和效益至上的内在逻辑演变。  相似文献   

6.
自由裁量现已成为行政工作的主要工作状态之一,无论是严格执行还是合理程度上的自由裁量,它们之间的选择都应有一个共同认可的依据,且不仅在法律制度上做到有法必依,而且在公共行政的精神方面,也应进行对照和深刻反思.公共行政应当具有公共性、责任性、公正性和民主性几个方面的内在精神,其是公共行政与生俱来的合法性所在.政策执行者要运用自由裁量这把双刃剑,秉持公共行政的精神就显得尤为重要.  相似文献   

7.
王艳萍  王平   《华东经济管理》2010,24(12):131-134
公共行政基于社会契约而产生,由此对公共行政的存在进行逻辑证明,也就转换为对社会契约的存在进行论证。人类具有平等的权利及人的片面性、非自足性决定了社会契约的产生具有必然性。处于不同时期和不同立场的人们对社会发展规律的认知能力和认知信心不一样,这直接导致了社会契约论的理论分野,同时也导致了公共行政的二元分化。从原始社会到阶级社会再到未来社会,公共行政在高度发展的基础上实现了一个历史复归。这个历史复归的根本动力是人类社会基本矛盾的运动,同时,公共行政自身也存在自己相对独立的历史演进逻辑。  相似文献   

8.
公共行政学的理论各有,因此,公共行政学有不同的研究途径.本文从公共行政发展史的角度,纵观公共行政的发展脉络,分析管理途径和法律途径的冲突,并设想在未来的治理中如何规制这些冲突.  相似文献   

9.
本文简要地回顾了公共行政学发展的历史脉络,梳理了公共行政学在每个历史节点的不同诉求和价值取向,以及描述了彼时公共行政学理论要义,认识到了公共行政学的发展与成熟正是在不同价值取向的指引下,号准政府发病的不同病灶,并给于科学指导的演化逻辑。  相似文献   

10.
公共部门人力资源管理与私人部门人力资源管理因所处环境的不同而存在着根本区别,因而两者人力资源管理的价值取向、方式都存在着差别.西方公共行政理论自以政治与行政二分以及官僚制、科学管理原则为基础的传统公共行政理论之后,经历了新公共管理以及新公共服务等不同阶段.在公共行政理论发展中,公共部门的入力资源管理的价值取向也不断变化、发展.从传统公共行政对“人”的漠视,一味地追求效率,到新公共管理中视公民为“顾客”,强调关注公共利益,之后到新公共服务中强调公共服务,承担工作责任.不同时期,公共部门人力资源管理有不同的重点与价值取向,理清这些对于公共部门的人力资源管理有一定的借鉴作用.  相似文献   

11.
从西方引入政府或有债务概念之后,国内的学者开始转变思路,将游离在地方政府部门之外又极有可能会转化为地方政府直接债务的各部门、企业、机构等具有公共性的债务结合在一起,考察它们对于地方政府部门的影响。然而,如何从总体上逻辑清晰地系统地去把握这一个问题,是整个研究工作的难点以及重点  相似文献   

12.
公共税收是一个富于孕育性和前瞻性的研究课题,对于推动“税务再造”具有重要指导意义。改革开放20多年来,有关政府“公共性”的探索已越来越引起人们的关注,从我们税务系统看,尽管没有明确提出公共税收的概念并从治税思想的高度加以确定.但20多年来税收工作的理论和实践已经从不同方面、不同层次、不同角  相似文献   

13.
公共行政的起源、发展与现代性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可以说公共行政是在现代性这个宏大的叙事背景下出现并发展的,因此,要想对公共行政有一个全面透彻的研究,首先要从它的现代性基础开始,本文通过探讨公共行政与现代性的密不可分的关系,从思想基础与实践基础两个方面入手,重在阐述说明影响公共行政发展的现代性基础。  相似文献   

14.
潘璠  叶旭子 《魅力中国》2014,(3):288-288,290
党政关系问题一直是研究的重点,《当代中国公共行政的组织基础》一书从组织社会学视角,分析两大组织体系的结构关系,并创造出自己的独到概念体系,分析了当代中国公共行政的基础和特征。  相似文献   

15.
公共文化服务发展中公共行政的制度转换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公共文化是在文化的精神内核上具有整体性、公开性、公益性和一致性等公共性特征的文化形态,这就决定了公共文化服务是现代政府公共服务的重要领域.公共文化服务的伦理价值昭示着公共行政模式的转型,构建多元参与、共生治理的文化发展机制,促进政府公共文化行政模式的现代转型是实现公共文化服务发展制度变迁的基本路径.  相似文献   

16.
曾峻 《上海改革》2003,(3):59-63
近年来,世界各主要工业化国家和一些发展中国家纷纷进行公共行政管理制度的改革和完善,这既是为了适应21世纪政治、经济、社会发展新形势的需要,更是为了进一步提高公共行政管理的科学性、合理性的客观要求,世界各国在公共行政管理制度方面的改革对于21世纪上海的公共行政管理体制改革与完善具有借鉴作用。  相似文献   

17.
社会养老保险是依法由政府举办的具有法制性和强制性的社会公共事业,其保障主体、保障对象和保障产品皆具有公共性的特征。然而目前我国的社会养老保险公共性流失相当严重。本文从公共经济学公共性理论出发,对社会养老保险公共性流失的现象、成因进行了分析,并提出了公共性流失的治理对策。  相似文献   

18.
秩序二分视野下的行政理论发展三段说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秩序二分的视野下,公共行政理论的发展可以视为公共行政理论从外生秩序的构建、自发秩序的认识再到两种秩序的整合与均衡三个阶段。威尔逊—韦伯时期着重于外生秩序的发现与构建,行为科学—人际关系学说发现了公共行政自发秩序的微观作用机制,新公共行政学理论化、系统化了公共行政的自发秩序的宏观作用机制,自新公共管理运动开始,行政学说进入了寻求两种秩序均衡的阶段。  相似文献   

19.
我国传统的财政学和当前的公共财政研究基本上都是着阶段性和公共性这对范畴展开的。本认为从阶级性和公共性及其相互是的关系出发难以准确“公共财政”的基本内涵,对“公共财政”的认识和研究必须立足于市场。多年的市场化改革和市场经济体制的初步建立使得“公共性”与“私人性”范畴在我国逐步形成并相互对应而存在,这为我们也从公共性与和私人性及其相互关系入手来认识和研究“公共财政”提供了充分的可能性和良好的契机。  相似文献   

20.
每一个时代都有属于自己的时代精神。公共性是我们这个时代最新的时代精神。发掘和梳理马克思主义内蕴的公共性可以发现:公共性一直是马克思主义忠贞不渝的理论关怀,因为无产阶级的解放事业是十九世纪中叶最富时代气息、最深刻的公共性追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