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现代循环农业是区域生态循环型农业产业网络体系的基础环节,农业产业是区域循环型农业经济体系的基础,其经济发展水平直接关系到区域生态循环农业经济体系建设水平.因此区域所在政府部门需要借助各种媒介或机构向公众开展宣传教育,营造良好的生态循环型农业经济氛围,实现绿色生产、废弃物资源化利用,做到体系内清洁排放,产品安全对构建健全的区域循环性农业经济体系起着较大的积极作用.旨在构建区域循环型农业经济体系.  相似文献   

2.
以循环发展理念引领农业转型,加快构筑农业循环经济发展模式,对于推进生态文明建设,促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调整优化农业产业结构,增加高品质农产品供应,保障食品安全,促进资源节约使用和废弃物资源化利用,具有重大而紧迫的现实意义。构筑农业循环经济发展模式的主要任务在于构建循环型农业产业体系,包括构建农业内部循环经济产业体系、培育发展工农复合循环经济产业链、完善循环型农业发展的基础设施和基本保障。  相似文献   

3.
基于可持续发展视角的农业循环经济研究——以河南为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随着我国可持续农业的不断改革,农业发展也趋于生态化,循环型农业经济体系的构建为贯彻可持续发展的战略目标奠定一定的基础。文章以河南省为例,结合农村循环经济发展的特点,建立了纳入自然资源投放量的经济增长模型,模型指出生产经济增长中的技术和劳动增长数、资本增长数、自然资源投放增长数对经济增长都有着决定性的影响。同时,该文根据模型对河南省得循环型农业经济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并提出河南省发展可持续循环农业经济的对策措施,为促进河南省农业稳定快速发展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4.
生态文明型的农业可持续发展路径选择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该文系统地梳理了我国农业可持续发展面临着农产品数量与质量需求双重提升、农业资源压力越来越大、农业现代化进程中环境问题日益突出等挑战,基于"绿色、循环、低碳"的发展理念,阐述了生态文明型的现代农业主要表现为生产效益型的集约农业、资源节约型的循环农业、环境友好型的生态农业、产品安全型的绿色农业等四个特征,探讨了转变农业发展方式、构建生态文明型农业新型生产模式的路径选择,指出生态文明型的现代农业建设重点为加强农业资源保护、推进农业资源节约利用、构建循环型农业产业链、实施一批农业可持续发展工程等,并提出加强生态补偿等制度安排,对于探索生态文明型农业可持续发展道路,制定有针对性的推进策略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5.
科技进步与循环型矿业经济发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循环型矿业经济是循环经济最重要的组成部分,是矿业可持续发展的必由途径.在分析了我国发展循环型矿业经济的主要科技问题后,提出了发展循环型矿业经济的关键技术,主要科技实施方案,包括加强相关基础理论研究,重点科技攻关研究和科技推广(示范)研究,并列举了一些研究课题和研究内容,需达到的技术指标等,最后从科技创新、科技保障、科技推广和科技法规四个方面提出建设循环型矿业经济科技体系的构想.  相似文献   

6.
构建和谐社会面临着诸多的难题,经济与环境的不协调发展和农区人口贫困就是其中典型的两大难题。鉴于农业生产对环境的污染与破坏呈现持续强化的趋势,本文提出应鼓励发展循环型农业,以此作为保护农区生态环境和提高农民生活水平与质量的具体措施。政府也应通过制度规制,为循环型农业的发展建立良好的机制,以此促进经济的可持续发展,从根本上保证和谐社会的建立。  相似文献   

7.
德国分布式生物质能源工程对北大荒生态农业发展的启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中国经济发展新常态的背景下,农业发展的核心是大力发展现代农业,实现农业现代化。主要特征就是加快向绿色低碳循环型发展模式转变,大力发展有机生态循环农业,把农业建设成为"美丽中国"的生态屏障。农业产业结构要不断优化升级,发展模式要更趋合理化。降低对土地的过度开发,逐步恢复土地的有机质含量,产品向"高端、高品、高效"有机食品发展,实现由数量到质量的根本转变,切实保证食品安全。  相似文献   

8.
循环农业是指以环境友好的方式利用自然资源和环境容量,实现农业经济活动的生态化转向。循环型农业本质上是一种低投入、高循环、高效率、高技术、产业化的新型农业,既具有很多我国生态农业的典型特征,同时广泛吸收了国外可持续农业的思想精华。循环农业的理论研究在循环农业的理论方面,明确了在江苏省实现循环农业的快速发展,就必须树立系统科学、生态科学、资源集约型发展和清洁生产及绿色消费的理念。系统科学的发展观:将整个农业生产系统或是农业生产的某一领域的相关环节统筹为一个生产系统,考察各生产要素之间的内部联系,优化组合整体…  相似文献   

9.
循环型农业是推动天津农业可持续发展的有效途径。本文剖析了天津市农业中存在的问题,根据天津农业的产业现状提出了投入减量化、废弃物资源化、生态农业、循环型农产品加工等农业循环经济的基本发展思路,根据天津市发展沿海都市型农业的目标和定位,提出了适合天津不同区域的农业循环经济模式。  相似文献   

10.
我国的生态农业自20世纪80年代开始,已有了近30年的发展史,虽然取得了重大的成果,但从生态农业的实际效果来看,仍然处于发展阶段,需要持续研究与推动。我国西北半干旱区是温带水果的重要生产基地,果树占地面积大、占农业产业的比重大,基于果业的生态农业建设成效直接影响着农业的综合效益,从果业现状来看,生态农业多为"点"状工作,仍缺乏"面"状地域性的规范化、系统化设计,也存在配套技术方案的缺失现象。为了改变果业生态农业的现状,形成系统化的解决方案,以甘肃天水地区果业为研究对象,综合运用系统分析法、比较研究法、实证法等研究方法,优化形成了适宜于西北半干旱区生态果业发展的区域化指导模式——基于果树生产的六大系统循环型复合生态农业模式,以村(社区)为主要规划范围,通过产业链将基础工程系统、水资源系统、果园生产系统、养殖系统、加工系统、服务业系统有机结合,实现农村环境与城镇环境的物能双向流动;通过各系统的技术与规范控制,使产品安全、优质,达到生态、经济、社会效益的统一。在此基础上,试点形成了几种适合于农户、合作社、社区组织运行的典型经营模式,取得了良好的效益,可为同类地区果树产业领域生态农业进一步发展提供指导。  相似文献   

11.
[目的]北京山区是首都重要的生态屏障区,也是北京重要的水源地、特色农产品生产基地、重要风景旅游区。发展具有山区特色的农业产业,不仅对推进山区城乡统筹协调发展,加快山区农民增收步伐具有重要的实际意义,而且对保证整个首都城市经济的良性发展不容忽视。但随着城市化进程的推动和农业产业结构的变化,不可避免地对首都山区的生态屏障功能带来各方面的影响。合理发展生态友好型循环农业,是协调和解决产业发展与生态屏障之间的关系和矛盾,确保北京山区可持续发展的关键措施之一。[方法]文章采用文献综述与案例分析的方法详细地分析了北京山区生态屏障功能,基于此,以案例的形式概述总结了6种适合的循环农业产业发展模式。[结果]北京山区循环农业发展模式包括能源引导模式、产业融合经营模式、环保型种养殖模式、多层面循环经营模式、综合型废弃物再生利用模式、休闲观光园模式。未来应重点关注的方向包括循环农业的理念应用、组织模式、产业融合、补偿机制、科技支撑、保障研究等几个方面。[结论]北京山区循环农业发展模式可为同类型地区农业产业发展提供经验借鉴和未来研究参考。  相似文献   

12.
在农业领域,农业经济增长和技术创新之间总是存在着一种相关关系.当前,农业技术创新及推广是促进我国农业经济增长的重要力量,是解决我国"三农"问题的重要手段.2017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发布了《关于创新体制机制推进农业绿色发展的意见》,提出要转变农业发展方式,提升其生态服务功能,构建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农业生产新格局.但目前我国农业发展的增长模式还是以"高消耗、高污染"的粗放式增长模式为主,这种增长模式无法长久持续,还与我国当前所倡导的构建环境友好型和资源节约型社会的初衷背道而驰,违背了可持续发展的理念,值得深入分析农业技术创新对农业经济发展的影响.  相似文献   

13.
现代意义的循环型农业倡导农业经济系统与生态环境系统相互协调、互为依存的发展战略,把农业经济活动建立在总量增长、结构优化、环境意识、环境文化等经济社会指标,与生物多样性、土地承载力、环境质量、生态资源数量与质量等生态系统指标综合分析、合理规划的基础上,遵循“量化、再利用、再循环”3R行动原则,促进农业经济系统更和谐地纳入到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过程,实现生态系统中的能量、物质、信息和资源的有效转换,从而建立整体经济社会的循环经济模式,实现经济、社会与生态效益的有机统一.  相似文献   

14.
现代农业新模式的发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石油农业”现代化模式污染食品、污染环境、破坏生态平衡,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世界积极探索可持续发展的现代农业新模式。30年来,世界创建了多种经济生态良性循环的现代农业新模式,取得了良好效益。本文提出推进现代持续农业发展要解决几个问题:一是构建良性循环的农业生产体系。二是构建多层次循环的现代农业产业链体系。三是研发持续性农业技术体系。  相似文献   

15.
黄淮海区域循环农业发展的认识与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黄淮海区域是我国重要的农产品生产基地。随着区域经济与社会发展,农作物秸秆和畜禽粪便等大量废弃物的综合利用已成为国家及区域农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议题。该文紧紧围绕循环农业所倡导的"4R"原则,提出了以农田循环为基础,链接农户循环,铸造农村循环,构建农田—农户—农村"三位一体"的循环农业发展的空间尺度;循环农业的组织形式应以政府为主体,拉动农户,联动合作经济组织,引导农业龙头企业参与;黄淮海区域未来5~10年循环农业的发展应以秸秆原位全量还田循环利用、秸秆菌业循环利用生产和秸秆养畜循环利用生产等为主导模式,并研发创新相应的接口技术,以期建立黄淮海区域农业废弃物高效利用的循环农业生产模式和体系。  相似文献   

16.
[目的]生态循环农业是我国农业发展的重要方向,探索有效的生态循环农业发展模式及其利益联结机制意义重大。[方法]在对河南省漯河市生态循环农业实地调研的基础上,综合运用成本收益方法、博弈论等方法进行分析与研究。[结果]在模式构建上,提出农业企业是生态循环农业发展的关键主体,构建了以农业企业为核心力量的企业内部自循环、企业间链条循环和区域内大循环等3种生态循环农业发展模式,归纳了各模式的运行特点及适用场合。在利益联结机制上,阐明企业内自循环取决于循环与不循环两种方式成本的比较情况;企业间链条循环模式稳态存在的实质是各个独立企业和政府之间的博弈过程,各方在满足各自经济利益和环境目标需求下形成一种均衡状态,这是企业间链条持续循环存在的基础;区域内大循环既要遵从企业内自循环和企业间链条循环的基本条件,更要从区域的总体要求出发,通过规模经济、范围经济、网络经济、产业扩散效应等获得更大的效益。[结论]研究认为在发展生态循环农业中要重视农业企业的作用,培养农业企业的生态意识、循环经济意识,通过系统化措施鼓励、引导企业采用适合自身实际的生态循环发展模式,并在参与主体间形成长期、稳定的利益联结机制,推动生态循环农业持续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17.
正生态循环农业,是以生态学原理及其规律为指导,以低消耗、低排放、高效率为基本特征,按照循环模式进行生产的农业。发展生态循环农业,对促进农业转方式、调结构、促增收,具有重要的指向意义。一、盐城市发展生态循环农业的几种模式总结盐城市各地的实践探索,发展生态循环农业,主要有以下几种比较普遍而有效的产业模式。(一)种养业内部有机组合的生态循环农业模式在种植业或养殖业内部,通过利用生态系统中  相似文献   

18.
孙江琪 《山西农经》2021,(5):149-150
节约资源、保护环境是我国一项基本国策。发展生态循环农业是推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绿色理念和乡村产业绿色开发的有效模式。基于生态循环农业的内涵及发展现状,分析了发展生态循环农业的优势,论述了绿色生态循环农业的产业发展模式,以期促进乡村产业进一步发展。  相似文献   

19.
浙江省生态循环农业发展实践与启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发展循环农业是实现农业清洁生产、农业资源可持续利用的有效手段,也是解决资源与环境问题的根本途径,是推动农村经济发展的必然选择。浙江省整建制推进现代生态循环农业,先后建成现代生态循环农业示范区100个、示范主体1 000个、生态牧场1万个以上,基本形成了"主体小循环、园区中循环、区域大循环"的生态循环农业发展格局。研究依据现代农业发展理念,依照经营主体类型、生产规模、产业组织形式、生产环节物质流程与利益共享机制,结合区域辐射范围和产业融合特点,在实地调研的基础上,系统梳理循环农业发展实践模式,将浙江省循环农业分为经营主体小循环、园区生态中循环和区域闭合大循环3个层面,进一步探讨和凝练循环农业发展内在机理、运动规律和实践经验,阐明这三类循环模式的形成机制、发展动力与价值链接,选择典型案例剖析了循环产业链条的链接形式、物质流程与价值增值的环节,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提出加强产业融合、促进循环农业发展的约束与激励机制等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20.
正安徽省太和县是一个传统农业大县,人口180多万。作为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全国生猪调出大县、安徽省专用品牌粮食试点县、安徽省农产品质量安全县,近年来,太和县围绕构建现代生态农业产业化发展体系,以投入品减量化、生产过程清洁化、废弃物利用资源化、质量安全标准化为主线,进行了大量的实践与探索,建立了"经营主体小循环、示范园区中循环、县域单元大循环"的生态产业化模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