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2 毫秒
1.
近年来,我市不断加大公共财政对社会救助的投入,社会救助工作不断创新发展。但随着城市化进程加快、和谐社会建设加速推进,社会救助工作面临许多新情况、新问题,社会救助体系还需要进一步健全、完善。本文以本市北辰区为例,就建立科学完善、公平公正的社会救助体系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2.
社会保障制度理应是一种国民权利的体现;社会救助制度理应是一种单向权利性公共财政事业的体现;养老保障制度理应是一种充分尊重公民平等养老权利基础上社会公正的体现。"入狱养老"事件的发生凸显了社会救助、养老保障和社会保障制度的不足。健全养老保障制度十分必要。  相似文献   

3.
曾庆福 《魅力中国》2009,(27):135-136
我国农村社会救助制度存在着救助范围较小、救助标准偏低、救助资金不足、地区差别大、制度设计不健全、社会救助管理分散等问题,完善我国农村社会救助制度,整合现有救助资源、规范农村社会救助管理、健全社会救助法律体系、实现社会救助主体的多元化。  相似文献   

4.
何秀玲 《特区经济》2010,(2):228-229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公共财政的公益性决定了其在弱势群体救助中的主体和主导作用。本文以陕西为例,从公共支出的研究视角,探析了地方政府救助弱势群体公共支出政策的绩效。同时也指出其存在公共支出救助弱势群体的能力不强;公共支出救助弱势群体的结构不合理;公共支出救助弱势群体的城乡失衡;公共支出救助弱势群体的效率低下等缺失。提出了增强公共支出救助弱势群体的能力;优化公共支出救助弱势群体的结构;构建公共支出救助弱势群体的机制;形成公共支出救助弱势群体的合力等对策建议,以期让公共财政的阳光普照更多的弱势群体。  相似文献   

5.
马静  朱德云 《山东经济》2012,(4):99-105
改革开放以来,伴随着实践中农村社会救助体系建设的积极探索,国内学术界也对我国农村社会救助问题进行了广泛探讨。目前国内学者对我国农村社会救助问题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三个方面:第一,从宏观层面对我国农村社会救助制度存在的问题、原因及完善对策进行分析;第二,从微观层面具体对我国农村社会救助体系中的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各种专项救助(医疗、教育、灾害、失业、法律救助等)等进行探讨;第三,从比较分析层面对我国城乡社会救助差异进行研究,进而提出缩小城乡救助水平差距,完善农村社会救助体系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6.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给公共财政制度建设提出了一系列新课题。扩大公共财政覆盖农村范围,不断加大三农投入,解决农村公共产品供给不足、社会事业发展滞后问题,必须优化财政支农支出结构,引导整合社会资源,支持新农村建设。本文提出了新农村建设中公共财政政策的完善措施。  相似文献   

7.
尹乃春 《特区经济》2012,(1):301-302
我国现行以生存权保障为理念的社会救助制度,已经面临严峻的挑战。它不能从根本上使贫困群体脱贫解困,无法顺应贫困主体结构变化的需要,难以实现助人自助的根本目标。发展权保障理念的引入,将极大弥补生存权保障理念的不足,并由此推进我国社会救助制度在保障基本生存的基础上从生存型救助向发展型救助转变。应当从生活救助到注重能力救助、从消极救助到积极救助、从补救性救助到注重预防性救助上实现我国社会救助的制度转型。  相似文献   

8.
姚槿曦 《特区经济》2013,(11):119-122
农村养老保险属于基本公共服务范畴,实现农村养老保险均等化已经成为新一届政府今后执政的一个重要的努力方向。完善公共财政制度是实现农村养老保险均等化的基本手段。本文对广州市农村养老保险制度变迁进行考察,发现广州农村养老保险公共财政存在投入不足、投入增长幅度与投入结构不合理的弊端。建议加大公共财政投入,完善公共财政制度,实现农村养老保险均等化。  相似文献   

9.
和谐视野下的新型社会救助体系建设——以宁波市为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基于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这一大背景,从新型社会救助体系的内涵和特点出发,以宁波为例。回顾总结了社会救助体系建设的基本情况、主要特点,分析了新型社会救助体系建设的现实基础,以及存在的困难与问题。并在此基础上,从加强新型社会救助体系理论建设、法律法规建设、城乡统筹发展、队伍和网络建设、多渠道投入、完善政府职能等六个方面,提出了建议和对策。  相似文献   

10.
近年来,我国公共财政能力明显加强,财政用于社会保障领域的支出不断增加。社会保障作为保障人民基本生活,维护社会稳定、保证社会公平的重要工具,是国家为其公民提供的一项基本公共服务。“十七大”以来,我国社会保障工作快速推进,覆盖范围从国有企业扩大到各类企业,从单位职工扩大到灵活就业人员和居民,从城镇扩大到农村,越来越多的人享有基本的社会保障。社会保障的城乡统筹发展需要政府集中财力优先发展社会保障,着力提高公共财政对社会保障的投入。  相似文献   

11.
朱宝雯 《黑河学刊》2013,(12):190-192
社会救助体现的是一个国家文明程度的重要标志,我国的社会救助在救助理念、救助方式、救助方法等方面都面临着很大的问题。通过推进社会工作的职业化策略,在各方面介入到社会救助的体系之中,以实现社会救助的完善和社会工作人才队伍的建设。  相似文献   

12.
我国社会救助史以90年代为转折点分为传统社会救助阶段和现代社会救助阶段。传统社会救助阶段,坚持个体归因性贫困观、施恩思想和行为取向上的特殊主义;现代社会救助阶段,坚持社会归因性贫困观、权利本位思想和行为取向上的普遍主义。  相似文献   

13.
随着我国人口老龄化的加剧和服务型政府的构建,我国政府购买居家养老服务已大势所趋.但是,当前我国政府购买居家养老服务仍然存在着政府经费投入较少、政府监督评估机制不完善、社会组织缺乏竞争机制易垄断、社会组织缺乏公众信任等主要问题.要解决这些问题,我国政府亟须优化购买居家养老服务的公共财政预算、健全政府监督评估机制、鼓励社会组织的参与,并建立健全市场准入制度、提升社会组织的服务质量和自身形象.  相似文献   

14.
社会救助关乎社会成员的基本生存权,关系社会的稳定。目前,我国覆盖城乡的新型社会救助体系已全面建立,但由于还处在初级阶段,尚不能有效地保障困难群众的基本生活需求。必须从健全社会救助的制度设计、体系结构、法律框架等方面,推进我国社会救助体系的健全与完善,确保我国经济社会改革发展的成果惠及包括广大困难群众的全体人民。  相似文献   

15.
优化我国基层政府社会救助体系的重点,在于怎样科学进行基层政府多元化社会救助分层,这有利于我国基层政府社会保障制度发展、社会救助制度的整合以及体系的完善。我们应意识到,政府作为引导者的同时,应引入社会力量(民间组织、社区、企业和社工机构等)共同参与到社会救助当中去,实现参与主体的多元化与社会化,进而构建政府主导与多方参与的社会救助体系。  相似文献   

16.
马克继  米红 《改革与战略》2009,25(10):152-155
从新中国成立以来残疾人事业发展进程可以看出,完善的财政保障机制是推动残疾人事业发展的基础和保证。当前,我国残疾人事业发展面临着残疾人群体与普通人群体之间社会保障水平差距、不同地区残疾人群体社会事业发展差距不断拉大的、残疾人事业发展的财政需求与公共财政供给之间存在着供需矛盾、公共财政投入的有效性等诸多问题。这些问题需要加大和规范财政投入的预算机制、法律机制、均等化政策等措施来加以解决。  相似文献   

17.
随着我国经济的不断发展,社会救助得到人们越来越多的关注。满足救助居民的相关需要不仅是人权道德的体现,也是社会主义发展的必要要求。本文通过查阅数据,对比分析城市和农村救助制度在社会最低生活保障、专项救助和其他救助三方面发展存在的差别,一方面,说明我国急需相关法律制度的健全,加强在执法监督方面的落实;另一方面,突出阐明我国社会救助制度在城乡发展上的二元差异问题,社会救助制度城乡发展分离,贫穷很大原因就是因为经济发展重视效率而忽视公平,其中社会救助制度应该更加公平,不然会加重贫困。  相似文献   

18.
20世纪90年代以来,许多国家的社会救助改变了以往消极的、补偿收入损失的功能,显示出积极的、促进人力资本发展的功能,并由此形成了发展型社会救助制度。基于我国特有的社会救助基础和现状,发展型社会救助制度的建设应该选择包含工作福利、专项救助和条件型转移支付因素在内的混合模式;需要从人力资本和发展型社会政策理论中汲取有益内容,培育并加强我国社会救助的"发展"理念,进而拓展社会救助的基本功能,除了让其发挥生计保障的功能外,还要发挥其促进人力资本发展、帮助贫困者融入社会的基本功能。  相似文献   

19.
流浪人员救助作为我国社会救助体系的一部分,其不断完善的体制对社会救助体系的构建有着重要意义。本文以桂林市为调研重点,描述流浪人员生存现状及所带来的社会问题,指出目前流浪人员救助工作中的不足,同时对完善我国社会救助法律体制提出相应建议和意见。  相似文献   

20.
<正>天津市东丽区不断强化民本思想,高度关注民情民生,在全区初步构建起了"政府主导、民政主管、部门协作、社会参与"的社会救助体系。据统计,截至目前,该区社会救助总投入已达到2000多万元,有效保障了社会困难群众的基本生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