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社会学视角下的旅游吸引物及其建构   总被引:7,自引:1,他引:6  
西方的旅游研究表明,旅游吸引物是一个系统,它往往是人为建构的结果.而旅游吸引物之所以成为吸引物,不仅因为它具有某种特殊的客观属性,同时还因为它具有人为建构的符号属性.本文在分析旅游吸引物的符号属性的基础上,提出旅游吸引物的概念内涵,并从社会建构的角度对其符号化过程进行分析.本文认为,社会学视角下的旅游吸引物建构的过程实质上是意义和价值建构的过程,同时也是旅游吸引物的符号化过程.这一过程随着社会主流价值与理想的变化呈现出不断变化的动态特征.  相似文献   

2.
董培海  蔡红燕  李庆雷 《旅游学刊》2014,29(11):115-124
美国著名旅游社会学家迪恩·麦肯奈尔(Dean.MacCannell)的《旅游者:休闲阶层新论》(The Tourist:A New Theory of the Leisure Class)一书是20世纪以来西方旅游社会学研究中最具代表性意义的研究著作。该书以"舞台化真实""景观神圣化""旅游吸引物的符号化"等理论为依据,从旅游者和旅游吸引物的研究着手,将同一时期社会学中盛行的结构功能分析和符号互动的方法引入旅游现象分析,以探讨旅游与现代社会文化结构变迁之间的关系,从理论和研究方法层面为旅游社会学的学科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该书在西方旅游社会学界和人类学界一直享有极高的美誉。近年来,旅游社会学的研究日益得到了国内学者的关注,然而相较于国外,无论是学科体系还是理论基础都显得极为羸弱。在此背景下,通过梳理历史以重拾经典对该书予以系统审视,总结其旅游社会学的学术思想,对于深化国内学者对国外旅游社会学知识体系的认识,构建国内旅游社会学学科发展框架,扩宽其研究路径,进而实现西方旅游社会学研究成果的本土化无疑是大有裨益的。  相似文献   

3.
旅游吸引物兼具客观和符号的双重属性。节庆既是一种文化活动,又是重要的旅游吸引物。本文从符号学视角出发,采用扎根理论的质性研究方法,以广州广府庙会为研究对象,探讨组织者视角下的节庆旅游吸引物的符号化生产机制。研究发现,节庆吸引力、节庆的组织管理、节庆的策划理念和节庆场景构成节庆旅游吸引物符号化生产的基础、路径、思路和内容。具体而言,节庆组织者基于对节庆吸引力的理解,通过调动多部门的工作积极性,建立清晰的组织结构,组织和管理符号生产所需的各种资源,秉承弘扬传统文化、注重文化创新、紧跟国家战略、顺应时代潮流等多思路的策划理念,塑造了包含安全保障、节目表演、创意互动、美食小吃、商贸展销、人员服务、辅助设施和节庆氛围所构成的节庆场景,该场景浓缩了节庆文化内涵,其灵活多样、可塑性强,组织者可不断调整以形成节庆文化的独特性,从而增强游客的体验感。  相似文献   

4.
现代化的生活使人们迷失"本真",旅游成为人们寻求"本真",寻找"自我"的一条有效路径。本文将回顾旅游研究中的"真实性"问题,最终用符号意义的三个环节去考察、解释旅游体验的"真实性"问题。各类旅游吸引物营造"文本中的真实",这些符号系统带给旅游者无限衍义的可能性,旅游符号的文本意义通过接受者解释后使潜在的意义得以呈现,旅游者就有了真实的情感体验。在旅游体验中旅游者寻找旅游符号文本中的真实,内心的真实。  相似文献   

5.
历史街区承载了城市的历史信息和文化印记,主要表征为特色鲜明的文化景观。过去40年,快速城市化和工业化改变了城市面貌,也影响了历史街区保护利用的进程。历史街区一旦变成旅游景观,符号化就成为了历史街区进行旅游发展和空间重构的主导逻辑。本研究以前门大街为案例地,通过对马蜂窝网站中游客分享照片的检索和整理,利用符号学和扎根理论方法分析了旅游利用背景下历史街区文化景观符号的意义表达,并对此过程中的符号建构与解读机制进行剖析。本研究从主客体两视角出发,深化既有研究并得出以下结论:前门大街通过指索符号、建筑符号、街道符号和商业符号共同表征这一空间。街道功能多样化和城市地位转变是符号建构与解读的具体语境,符号系统的建构存在多个权力主体,不同价值的符号其建构方式也有所不同。符号的解读需要旅游者的身体参与,当旅游地建构的符号与旅游者获得的符号存在一致性的时候,意味着文化景观符号意义被正确地接受和解读。  相似文献   

6.
张进福 《旅游学刊》2020,35(2):134-146
旅游吸引物在旅游系统中扮演着基础性作用,但却面临着语义的不明和来自理论内部与旅游实践的双重挑战。文章从边界与内涵出发,借助"旅游吸引物"与"旅游资源"的比较、旅游吸引物与旅游吸引物系统的转变,剖析旅游吸引物之为吸引物的意义生成与社会建构过程,重新思考旅游吸引物之属性及其在当下旅游实践中的作用,探讨其社会建构所反映的旅游与社会的关系问题。文章认为,旅游吸引物兼具自然属性、社会属性和符号属性等多重属性,吸引力特性是其本质属性;旅游吸引物属性及其社会建构有深刻的社会基础。旅游吸引物边界及其属性的理论反思,在旅游席卷全球的当下,兼具学理价值与现实意义;在火热的乡村旅游实践中,对守护乡土景观亦有特殊意涵。  相似文献   

7.
试论旅游吸引物的三重属性作者:王宁单位:英国谢菲尔德大学文章阐述了旅游吸引物的特征,指出旅游吸引物不但具有客观属性、社会属性,还有象征属性。因为从符号学的角度看,任何一事物均可转变成代表他物的符号或象征。旅游吸引物也一样。在旅游符号学的意义上,旅游吸...  相似文献   

8.
基于符号学的秦俑馆名牌景点形成研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从符号学和传播学来看,旅游品牌用以指称特定产品或服务的具有一定涵义的传播符号和消费符号。据此,本文构建了双角度"三位一体"旅游品牌符号系统,该系统由品牌生成—符号传播—消费者解读3个方面构成。同时由于企业解释、媒介传播与旅游者解读存在一定的偏差,在品牌传播的过程中存在传者和受众的双向沟通问题。西安秦俑馆是陕西及中国国际旅游名牌景点,本文以该名牌景点为案例,分析了其"三位一体"的特征和其形成过程。通过研究可知,品牌符号理论指导旅游品牌的建设具有重要的意义和很强的操作性。旅游企业在抓好品牌质量同时,须重点注意品牌生成过程的"神话"制造、品牌的传播和游客对品牌涵义的真实解读3方面。  相似文献   

9.
占胜蓝 《旅游研究》2020,12(2):11-22
通过在美国黄石国家公园实地调研、网络文本信息搜寻、对同游者以及随机抽取去过该地并购买过纪念品的游客进行现场和网络访谈,发现:旅游纪念品对购买者有着记忆、证明等意义,是经由供给者与购买者两个不同实体,在不同阶段对其符号化意义的生产与再生产;旅游纪念品符号化意义生产过程中,再生产必须以初次生产的成功为基础。也就是说:旅游纪念品供给者和购买者必须首先将旅游纪念品符号化为“旅游目的地形象”,之后,纪念品购买者再基于自身需求符号化为记忆、证明等意义,这一过程是连续的、递进的;纪念品购买者周边的微社会群体对旅游纪念品记忆、证明等意义具有增强作用。  相似文献   

10.
全球化背景下,旅游成为重要的跨文化交流渠道,其中语言和符号的互动在促进文化理解和优化旅游体验的过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文章以海南三亚为案例,探讨旅游体验中的符号与语言互动以及跨文化交流的意义,通过应用旅游符号学、跨文化交际理论及跨文化理论框架,分析三亚的自然景观、文化遗产及旅游产业发展情况,探究游客与当地文化的互动模式,同时揭示符号解读的多样性、语言互动的复杂性及跨文化差异对旅游体验的影响,强调有效的语言交流和对文化符号的深层次理解在促进跨文化理解和优化旅游体验中的重要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