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1 毫秒
1.
徐智环 《经济纵横》2004,(11):21-23
小城镇化是农村剩余人口转移的基本出路,小城镇化的发展最终取决于民营经济的发展状况与水平。目前民营经济的弱质状况阻碍了小城镇的快速发展。  相似文献   

2.
农场小城镇建设,是经济、政治、化全面发展的过程。企业化建设,对促进农场经济社会事业的全面发展、提升农场的化品位、加快现代化进程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企业化建设既是维系农场小城镇建设的基本要素,又是促进农场小城镇建设的一个重要经济因素。实践证明,农场小城镇发展不仅依靠工农产业的实力,而且大力发展化产业也是一种有效的途径,类似历史化遗迹、自然景观和化服务为基础的旅游服务业将成为农场小城镇建设发展的又一支柱产业。  相似文献   

3.
中国的城镇化道路与小城镇建设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在研究村镇建设过程中,有必要将城镇化与小城镇建设联系起来加以考虑。虽则城镇化和小城镇建设都是老生常谈的研究题目,但是在新的历史时期从村镇建设的角度看,城镇化与小城镇建设之间的关系还有进一步深化研究的必要。这是因为:一是城镇化本身包含着城市化与小城镇化两个方面,没有小城镇化就谈不上完整的城镇化,重视小城镇的发展与建设是中国城镇化的  相似文献   

4.
党的十六大报告指出:“农村富余劳动力向非农产业和城镇转移,是工业化和现代化的必然趋势。要逐步提高城建化水平,坚持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走中国特色的城镇化道路。”农村小城镇化抓住了解决农村问题、发展农村经济的关键环节。实现农村城镇化,农村的生产力将大大解放,农村的发展将进入全新的时期。 农村小城镇化,就是指基于农民对庭院依赖性  相似文献   

5.
基于生态学理念的小城镇建设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当前经济社会环境中出现了一类以农村为母体依托,具有一定政治、经济、文化及生活服务等城市所具有的特性化区域--小城镇。它作为承载农村走向城市化及农村人口向城市人口转型。从国内小城镇建设发展进程中遇到的问题入手,依托生态学原理提出小城镇建设的内涵和原则,提出了建设生态型小城镇的方略。  相似文献   

6.
小城镇化是城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加强小城镇建设是提高黑龙江省城镇化水平的正确选择,是转移农村富余劳动力的治本之策。这需要给予各方面的政策支持,金融支持更是不能缺位。当前,黑龙江省金融系统在支持小城镇建设方面取得了一定成绩,但也存在这样或那样的问题,主要有:小城镇的贷款占比偏低,金融支持的力度不够;小城镇的金融组织过于单一,金融支持的宽度不够等。因此,在分析问题的基础上,提出了金融推进黑龙江省城乡统筹发展、加快小城镇建设的对策。  相似文献   

7.
全面认识西部农村劳动力向小城镇流转的难点,是正确引导和积极促进西部农村劳动力和非农产业有序向小城镇集聚的前提.文章结合农村劳动力流转的理论解析和西部地区的实际状况,揭示出由于西部小城镇自身发展能力的普遍脆弱、西部农村细碎化土地配置模式的束缚和流转信息获取机制的不完善这三大难点的阻滞,使得西部农村劳动力向小城镇流转正面临着小城镇拉力不足、农村推力不够和中间引导力不强的困境.文章最后有针对性地提出了相关对策.  相似文献   

8.
王刚 《市场经济研究》2004,(1):39-39,53
改革开放以来,宁夏农村小城镇建设取得了明显成绩,但也存在一些问题,为进一步加快小城镇建设,推进小城市化进程,应科学规划,合理布局;发挥优势,突出特色;综合配套,完善服务;转变观念,借资建城;改革体制,加强管理,使小城镇充分发挥地域经济和文化中心的作用。  相似文献   

9.
采用超效率SBM-Undesirable模型测度长三角城市群小城镇产业集聚效率,并运用探索性空间数据方法分析其时空演变特征,同时基于空间计量模型研究其时空演变的影响因素。研究发现:(1)长三角城市群小城镇产业集聚效率存在显著的区域异质性,小城镇产业集聚效率和地区的经济发达程度有密切联系;(2)小城镇的产业集聚效率存在较强的空间正相关性,呈现出一定的空间集聚特征,且高—高(H-H)型集聚多集中在江浙沪地区;(3)产业集聚效率较高的小城镇主要呈现组团化聚集格局,空间极化现象明显,上海—杭州成为核密度高值轴线;(4)产业结构、技术进步、劳动力投入、资金投入、空间距离、政府投入水平和人民生活水平对长三角城市群小城镇产业集聚效率均有显著提升作用,相邻的小城镇之间存在一定的竞争和资源争夺,导致部分因素在提升当地小城镇产业集聚效率时,会挤压邻近地区小城镇的要素资源。基于此,提出区域均衡发展、构建相关机制、推动城市城镇一体化发展、合理分配资源等建议。  相似文献   

10.
中国新型城镇化与小城镇发展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文章讨论了小城镇崛起的充分条件,指出“就地城镇化”模式不能作为普遍经验来推广;产业培育是小城镇的立镇之本,必须重视小城镇的技术升级与产业转型升级;农民工市民化是一项需要“先予后取”的长期性的系统工程;要辩证地看待部分“空心村”的衰落问题,不能将农业人口的减少误认为是农业衰退的标志,也不能将部分村庄的衰落错误地归咎为城镇化道路或城市化政策的失败.  相似文献   

11.
申学武 《经济论坛》2001,(13):15-16
小城镇是农村社会政治、经济生活的核心,在农村发展中占据着主导地位。它是农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产物,反过来又促进农村经济和社会的更大发展。发展小城镇有利于乡镇企业的相对集中,更大规模地转移农村富余劳动力,避免向大中城市盲目流动;有利于提高农民素质,改善生活质量;有利于扩大内需,推动国民经济更快增长。为了保证小城镇建设的健康发展,在实践中应注意做好以下工作:   一、规划超前化   科学的规划是建设好小城镇的前提,因此,必须以发展的眼光,创新的意识,科学的、高水平的编制小城镇建设规划。在当前宏观经济趋紧…  相似文献   

12.
卫飞 《当代经济》2021,(3):92-95
农民就地城镇化是河南省经济发展的重要推进方式,本文旨在对河南省农民就地城镇化的二元载体作进一步探讨.在查阅相关文献资料,提炼文献资料中最新研究成果的同时,通过《中国统计年鉴》和历年《河南省统计年鉴》相关资料的分析比较,在文献研究、实证研究和比较研究基础上得出:河南省有利的政策为就地城镇化提供了制度契机,就地城镇化发展必须以小城镇建设、产业发展二元载体为基础.针对小城镇载体现代化水平低、政府财政支出增速慢、产业发展水平低、体制机制不完善等突出问题,提出促进农民生产生活方式转变、提升就地城镇化发展质量、健全小城镇建设投融资体制、全方位提高产业发展水平的建议.  相似文献   

13.
我国在1980年代初所推行的小城镇化战略只是改革开放初期特定历史环境下的产物。目前我国经济发展已经进入工业化中后期,以小城镇为主的城市化模式也应适时转变成以大城市为主的城市化模式。从国际经验和我国实践来看,大城市为城市发展提供了更为雄厚的工业基础和服务业基础,更集约和节约土地资源,更易于控制和减少污染;优先发展大城市和城市群,已经成为城市发展政策的必然选择。根据对2012~2050年城市发展水平、人口数量和建设用地面积的定量测算,我们发现,与小城镇化模式相比,以大城市和城市群为主体、大中小城市和城镇协调发展的城市化模式,更有利于节约建设用地,更有利于保护耕地。  相似文献   

14.
对小城镇发展和建设问题的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王彬 《经济师》2009,(1):54-55
工业化和城市化是现代社会发展的一般规律。人口向城镇集中以及产业的非农业化是经济发展与社会进步的重要标志。随着我国的城市化进程,城市数量的增加,特别是小城市的增加,将会保持较快的发展趋势。在此条件下,小城镇作为城市与农村的重要结合点,直接体现着农村经济社会的总体水平,也是实现城乡统筹发展的重点。文章通过对我国城市化特征和小城镇发展趋势的分析,探讨了小城镇发展从根本上解决“三农”问题,促进城、镇、村经济社会的协调发展。  相似文献   

15.
本文认为,乡镇企业的发展使小城镇经济功能发生了质的变化,城乡经济联系已由简单的商品对流发展为经济对流。在我国的现实条件下,发达国家的农村人口大城市化的传统城市化道路是难以走通的,因此,“乡镇企业——小城镇”这一独特发展模式,应是我们推进农村城市化的最佳选择。  相似文献   

16.
小城镇是西部城镇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发展小城镇对提高西部城市化水平有着巨大的作用.发展小城镇必须首先明确小城镇的发展方向,而这取决于对小城镇的准确定位.只有在对西部小城镇进行准确定位的基础上才能明确西部小城镇的发展方向,制定出小城镇的发展措施,推动小城镇的进一步发展.  相似文献   

17.
近年来,湖北小城镇在迅速发展的同时,小城镇生态环境污染问题已成为制约小城镇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原因,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小城镇,加强小城镇生态环境保护工作刻不容缓。  相似文献   

18.
小城镇建设中的“特色危机”与城镇形象建设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陈新锋 《经济师》2004,(7):36-36,38
当前小城镇建设中存在的突出问题是“特色危机”。突出城镇特色 ,是推动小城镇建设的关键。加强小城镇形象设计和建设是突出小城镇特色的有效手段。通过小城镇的形象建设 ,对小城镇的特色进行科学策划和定位 ,并予以有效展示 ,使其得到广泛和深度的认同 ,以增强小城镇对资源的吸纳能力 ,实现小城镇的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19.
本文以吉林省延边朝鲜族自治州为例,从其小城镇建设和发展所面临的经济和社会发展中的困难和问题入手,提出少数民族地区加快小城镇建设和发展的对策:高度重视少数民族地区小城镇建设发展规划,为小城镇的发展提供科学依据;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完善小城镇的功能,增强对农村人口的吸引力;强化小城镇的产业支撑作用,走产业兴镇之路;加快小城镇的社会事业建设,提高人民生活质量;深化小城镇的综合改革,增强小城镇的发展动力;坚持多元化筹资,走依靠社会力量建设小城镇的路子。  相似文献   

20.
小城镇营销是小城镇发展的新战略,详细分析了小城镇营销的由来和发展,小城镇营销的环境、过程,营销中的资源整合与理念发展,最后提出小城镇营销的4种风险。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