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53 毫秒
1.
中国式分权下的偏向性投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经济研究》2017,(6):137-152
本文基于政府官员"经济政治人"假设,论证了中国式分权下市场参与者的投资行为逻辑,为中国粗放式经济增长提供了一种解释。在垂直集中的官员治理模式下,中央政府因信息所限,难以有效约束地方官员"重生产,轻创新"的自利性投资偏好。在经济分权体制下,地方政府及其官员掌控着可观的经济资源,形成政府主导型经济。结果是,地方官员的自利性投资偏好能够借助政府"有形之手",作用于各类市场参与者的投资行为,从而整个社会投资呈现"重生产,轻创新"的偏向。本文运用省级面板数据检验了理论假说,结果表明,在中国式分权下,地方财政分权度越高,地方政府、企业和社会的创新性支出占生产性支出的比重越低。  相似文献   

2.
中国式财政分权使预算内财政资源集中于中央政府,进而导致承担诸多经济、社会、政治任务的地方政府设法筹集预算外财政收入,这主要通过农地征用实现。一方面,可以利用城市政府的强势地位用较低的征地补偿成本获得农村土地,再以出让的方式获得高额出让金;另一方面,利用征得的土地发展能对任期内经济增长和地方增值税、营业税收入有积极作用的制造业来取得较好的政绩。我们从地方政府官员追求政治租金最大化的角度刻画了这个政治经济学逻辑。  相似文献   

3.
龚旻  张帆 《当代财经》2015,(3):3-12
近年来,土地财政和地方融资平台的出现使得现有财政体制对地方政府行为的约束出现软化的迹象。在这一制度环境下,地方政府在制定相机性财政政策时更少地基于稳定地区经济考虑,而更大程度上是为了争取财政收入和地区利益。这使地方政府的财政活动长期呈现出较大的随机性特征,不利于地区经济稳定。通过对地方政府的财政政策进行分解,利用我国省级面板数据发现,地方政府的相机性财政政策对异常消费具有一定的平抑作用,但加剧了异常投资的波动。相对消费波动,投资波动是经济波动的主要来源。所以我国地方政府的相机性财政政策实际上隐含了较大的经济波动风险。这一结论为下一步财政体制改革中注重构建对地方政府经济活动的内生制度约束提供了经验支撑。  相似文献   

4.
在"租税互替"机制的研究框架下,本文采用了文献比较和理论分析法来解析地方政府的土地财政行为。本文对租与税的概念、特性和表现形式及其对地方政府土地财政行为的影响进行了归纳和分析,研究结论表明:(1)在现行的地方官员晋升制度和财政收支分权制度的双重作用下,地方政府及其官员偏好于追求短期的土地租金收入而非长期的税收收入;(2)地方政府及其官员对于地租收入的强烈偏好,直接导致了目前的土地财政模式;(3)推进不动产税制改革,使地方政府及其官员由偏好短租转变为偏好长税,是构建合理、规范、可持续的土地财税制度的关键所在。  相似文献   

5.
近年来,中央和地方政府的财政行动主要是为了获得拉动经济快速增长的资本积累。具体表现为:地方政府高度倚重土地财政收入,并将其作为拉动经济增长的投资资金;同时,中央和地方均高度重视通过政府投资来拉动经济增长。然而,政府的财政行动却导致中国经济陷入未来增长的不确定和发展环境不公的困境。作为应对,政府应在财政公共化的框架下逐步完成省以下分税分级财政体制的构建、规范土地出让金用途,以及建立以公共服务为导向的干部政绩考核制度。  相似文献   

6.
土地财政现象是在中国大陆特定土地管理、财税体制等制度背景下,随着工业化、城市化的加速推进而出现并发展演变。由于地方政府发展冲动、预算软约束等因素的综合影响,在土地出让收入规模急速扩张的同时,引发了土地资源粗放利用、地方政府性债务规模扩张、国有土地权益流失、房地产市场泡沫、征地拆迁矛盾冲突、粗放式经济增长方式难以转变等经济社会问题。当前,从国家发展的战略高度,研究和探索解决中国土地财政问题十分迫切、意义重大。本文通过理论分析与实地调研,考察了我国土地及土地出让制度的发展演变、地方政府的土地出让收入依赖程度、土地财政对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积极作用及面临的挑战,进而结合实际案例分析和国际相关经验,提出解决土地财政问题的总体思路,具体为:从增强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全局和公共财政建设的要求出发,在保持地方政府财政收入流量稳定增长的基础上,立足降低和弱化当前地方政府对土地财政的依赖,坚持短期调整与长期改革相结合,综合考虑土地制度、税收制度、预算管理制度、债务管理和土地收益分配制度改革,在保持经济社会发展稳定性和可持续性的同时,有效防范和化解土地财政相关风险。文章最后在完善土地管理制度和相关财税体制、加强政府土地相关收支管理、深化相关改革等方面提出若干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7.
袁国龙 《技术经济》2021,40(4):77-86
国内部分学者基于土地财政的含义,认为土地财政出现的制度根源之一固然是我国的土地制度.基于此,欲破解我国目前土地财政困境,必先从变革土地制度开始.而土地制度变革的影响集中体现在土地制度冲击方面,土地制度的冲击通过弱化土地财政影响,进而引起地方经济的波动.试图构建代表性家庭、代表性企业及政府3个部门的新凯恩斯主义动态随机一般均衡(DSGE)模型,将土地制度冲击纳入其中.在此基础上讨论不同土地流转冲击下的经济产出、代表性家庭的消费、政府投资及政府债务等变量的变化,以揭示土地流转对于土地财政治理的影响.  相似文献   

8.
本文指出,农村征地过程的地方政府是寻租者,它利用手中的强制性权力低成本剥夺农民的土地,然后以数十倍的价格将土地出售给开发商,地方政府从中抽走大量的租金;同时地方政府部门为了尽快的获得潜在租金,他们与开发商合谋分割租金,作者构造了一个讨价还价模型以进行深入讨论。通过作者证据揭示,地方政府及其分租者的行为在造成了低效率经济后果的同时,也造成了严重的社会后果。  相似文献   

9.
在传统的财政三职能划分中,经济增长历来被认为是中央政府的职能.然而,在2007年美国次贷危机引发全球金融危机后,中国的省、市政府却积极出台各项措施,刺激经济增长.在严峻的金融危机形势下,中央借助地方实施制度创新;而在分权改革强化的财政激励下,地方政府的投资冲动始终存在.特有的城市经营模式使地方政府密切关注楼市,而分割的市场格局则强化了地方政府的调节效应.地方政府的救市行为很可能形成新一轮投资拉动增长的局面,并由此加剧财政风险和环境压力.  相似文献   

10.
本文基于动态系统GMM模型,运用Stata软件和计量经济学方法,对2009—2015年中国15个大中城市房价水平的变化趋势进行研究。结果表明:(1)地方政府依靠土地财政和房地产维持地方财政,土地财政是导致房价上涨的根本原因。(2)在经济下行的背景下,地方政府和房企共同经营土地,地方政府试图通过做大土地财政拉动地方经济。(3)中央政府选择有利于中央政府效用水平增加的经济发展方式。所以中央政府、地方政府与房企会形成经济增长联盟共同推动房价上涨。(4)房企行为对土地财政导致的高房价具有放大效应,且作用效果在东部、中西部地区呈现明显的区域差异。本文的贡献是发现了房企行为与土地财政、房价上涨之间相互作用的逻辑关系,为找到缓解房地产价格上涨的措施提供了新的可能性。  相似文献   

11.
We study how local leaders matter for economic growth by examining the impacts of exogenous transfers of leaders across China’s provinces on land transactions in the primary market. We find that new provincial leaders attract investment in industrial land from the provinces of their previous positions. The leaders’ impacts are greater when their freedom to deploy their business connections in the land market is greater. More importantly, we find evidence of positive impacts of land transactions on economic growth, which should bode well for the careers of the local leaders, albeit there is some evidence of rent seeking among officials especially when they are too old for further promotion.  相似文献   

12.
王宏 《经济问题》2012,(3):14-17
改革开放后,地方政府转变为独立的经济利益主体,成为推动我国经济增长动力源之一。以中部地区为分析样本,运用双固定效应模型,实证研究了地方政府投资对经济增长的影响。研究结果显示,1994年的财政分税制改革后,中部六省的地方政府投资有力的推动了地方经济的增长,但是这种效应并不明显,这与政府投资的投资价值取向和标准有关。针对这一分析提出了优化地方政府投资行为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3.
This paper considers a model of strategic interaction between a rent-seeking elite ruling class and a disenfranchised working class, whose ability to revolt constrains the elite’s choice of economic institutions. The disenfranchised are imperfectly informed about the economy’s productive capacity, an asymmetry which the elite may exploit to implement distortionary economic regulations to create rent in excess of that which can be generated in a relatively more efficient manner. Our main result is that, the manner in which the elite will extract rent depends on the economy’s level of development. We demonstrate that below a threshold development level the elite choose relatively inefficient regulation and above the threshold development level the elite choose relatively efficient taxation.  相似文献   

14.
我国的教育事业支出绝大部分由地方政府承担,一方面受以GD P为标准的政绩考核制度的影响,地方政府的教育努力程度较低;另一方面地区间自然禀赋及经济发展水平的差异致使我国教育发展水平的区域性差异较大。文章利用2012年数据,在确定各地区教育财源比例的基础上估算了我国省级层面的教育财政缺口,结果发现:中西部地区是存在教育财政缺口的集中区域,但我国目前的教育转移支付资金还远不能弥补这些地方的教育财政缺口。在此基础上,文章设计了一套有条件拨款的教育专项转移支付模式,把对地方政府财政决策行为的约束与教育专项转移支付制度相结合,以期能保障教育财源和弥补地方教育财政缺口。  相似文献   

15.
This paper presents a model of nonrenewable resource extraction across multiple jurisdictions which engage in strategic tax competition. The model incorporates rents due to both resource scarcity and capital scarcity as well as intra-region Ricardian rents. Regions set taxes on nonrenewable resource production strategically to balance tax revenues and local benefits from investment conditional on other regions’ tax rates. A representative extraction firm then allocates production capital across regions and time to maximize the present value of profits. Generally, we find that the division of resource rent between firms and regional governments ultimately depends on the relative scarcity of natural and production capital, relative costs across space, and the value regional governments place on economic activity. This theoretical result provides policymakers with information on the determinants of optimal tax rates and motivates future empirical research on the factors influencing the division of resource rent in practice.  相似文献   

16.
中国模式:利益结构调整与宏观经济调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我国当前的社会利益结构体现着中国市场经济模式的特点,既表现了一般市场经济利益结构多元性、差异性、倾斜性的特征,又表现了公有制模糊、利益行政化和过渡性这些中国式特征。利益结构失衡是导致中国宏观经济运行出现波动和宏观调控出现不同效应的重要因素。要调整利益结构,就要清晰界定公有制各层次的产权、合理调整中央政府与地方政府的利益关系、改革收入分配制度、构建合理透明的利益结构调整长效机制,而这些又有赖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完善。  相似文献   

17.
中国发展经验的理论与实用含义——非正规经济实践   总被引:10,自引:8,他引:2  
黄宗智 《开放时代》2010,(10):134-158
对中国经济改革的理解主要来自“新制度经济学”,特别强调市场化的私有公司以及相关法律所起的作用;Andrew Walder和钱颖一等则指出,地方政府,尤其是其乡村企业,扮演了关键的角色。但两种分析都不能解释20世纪90年代中期以来的经验:发展的主要动力变为地方政府在“招商引资”的竞争下为外来企业所提供的大力支持。它们普遍用低于其成本的土地和配套基础设施,另加各种显性和隐性补贴以及税收优惠,并允许绕过国家劳动和环保法律来招引外来投资。正是它们的这种非正规实践以及伴之而兴起的庞大的非正规经济,而不仅是外来企业,才是中国惊人的GDP增长的主要动力,同时也是其日益加剧的社会与环境危机的来源。本文的分析来自历史+理论的视角,所指向的是对中国改革经验的新的理解和实用措施。  相似文献   

18.
国家通过调控土地使用,以调控固定资产投资过快的政策频繁出台,但是地方政府却因对土地财政的深度依赖,与中央政府博弈,致使土地违法严重,宏观调控政策难以很好到位.分析原因,现行土地批租存在诸多弊端.改革土地转让制度,完善现行一次性收租的政策,实行土地年租制是解决问题的有效办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