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公务员职业的公共性、相对稳定性和保障性使得公务员职业具有独特的优势,公务员报考持续“高烧”,2006年共有50余万人通过了招考部门的资格审查,报考与录取的比例达到48.6:1,而2005年的这一比例约为37:1。如今公务员招考已超过高考、考研,成为当今中国竞争最激烈的考试。大学生在就业难、竞争大的压力下,也挤入发烧友队伍,大学校园中的公务员热由“局部发热”转向“整体升温”。公务员考试的火暴,应当说是一种好现象,  相似文献   

2.
公务员考录制度在我阐已运行了近30年,一直是我国选拔高素质管理人才的有效途径。然两,近年来,公务员考试的报考人数逐年递增,竞争比例逐年提高,竞争激烈程度逐年加大,毫无悬念地成为“中国第一考”。愈演愈烈的公务员考试热已上升为一个不容忽视的社会问题。  相似文献   

3.
公务员考试又落下帷幕,报考火爆场面如故,仍不乏千百人争一岗位的悬殊比例。据厦门市人事局发布消息,有近万人参与143个2008年厦门秋季公务员职位的争夺。无疑,公务员显然成为当下炙手可热的职业,越来越悬殊的录取比例使得公务员考试成为继高考和考研后的"中国第三热考"。中国青年报社会调查中心开展的一项在线调查显示,86%的人表示自己或身边的人曾经想过报考公务员,只有8%的人表示"没有想过"。  相似文献   

4.
“公务员热”的台前幕后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许传新 《人力资源》2007,(5S):62-63
自1994年第一届正式的公务员考试起,至2000年,总共报名参加中央、国家机关公务员考试的不过4万多人。近年来,由于多种因素的综合作用。促使报考人数逐年增多,形成了所谓的“公务员热”。从2001年到2005年。当年报考总人数由32904人猛增到541552人,五年时间增长了16.5倍。2006年公务员招考12000多个职位,111万余人次提交了报名申请,74万余人通过资格审查,最终确认为53万余人,报考与录取比例约为42:1。平均招录比例远远高于高考和考研,被誉为“中国竞争最激烈的考试”也不为过(见表1)。面对如此火爆的报考公务员现象,需要我们理性地面对。本文尝试从社会学视角出发,运用理性选择理论。对这一现象产生的原因作一些探讨。  相似文献   

5.
公务员报考热现象主要原因包括:公务员职业本身的吸引力、严峻的就业压力、考试制度公平透明、"官本位"思想等。通过对原因的分析,指出现行公务员制度的若干问题:考试录用制度的不完善、缺乏竞争淘汰机制、待遇制度不够透明和完善。在分析问题的基础上,提出现代公务员制度完善和发展的方向:完善录用制度、开发公共岗位、创造流动机制、构建激励机制和完善监督管理机制。  相似文献   

6.
才慧 《社会科学动态》2013,(11):187-187
近几年,公务员考试持续升温,报考公务员的大学生数量年年递增。本文主要分析了目前公务员考试热的深层原因,以及目前中国企业存在的各类人力资源管理问题,并提出解决企业中人力资源管理问题的建议。  相似文献   

7.
自1994年第一届正式的公务员考试起,至2000年,总共报名参加中央、国家机关公务员考试的不过4万多人。近年来,由于多种因素的综合作用,促使报考人数逐年增多,形成了所谓的“公务员热”。从2001年到2005年,当年报考总人数由32904人猛增到541552人,五年时间增长了16.5倍。2006年  相似文献   

8.
2004年岁末,公务员报考的火爆场面在中国各大城市上演。稍微不同的是其中多了些社会在职人员,以及拥有博士文凭和海归身份的应考者。持续不衰的公务员热,不断印证着“最后的金饭碗”的说法。公务员的吸引力究竟在哪里?千军万马过独木桥“和往年相比,2004年毕业生报考公务员的比例明显提高。中央民族大学毕业生报考公务员的比例明显提高。”中央民族大学毕业生分配办公室负责人兰义告诉记者,中央民族大学2004年共有1700多名毕业生,其中约有13的毕业生报考了北京市公务员,参加国家公务员考试的学生大概也是这个数字。2004年10月16日,辽宁省公…  相似文献   

9.
国以人兴,政以才治;为政之道,要在得人。公务员考试录用工作担负着为党和国家选拔人才的重任,是公务员队伍的"入口"关。近年来,考试录用工作出现了很多新情况和新问题,报考人数不断增  相似文献   

10.
本文针对公务员考试热潮逐年攀升现象,进行理性的思考与批判,阐述公务员考试热潮给社会造成的不利影响,并从利益分配、价值观、政府角色、公务员制度等方面对该现象进行深层反思,剖析公务员考试热现象的根源,同时提出相应对策,对其进行“降温”,理性看待公务员考试。  相似文献   

11.
《中国乡镇企业》2010,(11):16-16
<正>中央组织部、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国家公务员局联合印发的《关于开展从大学生"村官"等服务基层项目人员中考试录用公务员工作的通知》规定,今后,各省区市考录公务员要安排专门职位面向大学生"村官"、"三支一扶"等服务基层项目人员实行定向考录,同时规定大学生"村官"等服务基层项目人员报考公务员,既可报考定向考录的职位,也可报考其他职位,不再实行加分等优  相似文献   

12.
三农点滴     
政策●山东农民工可考省机关公务员在今年的山东省公务员考试中,公务员考试的身份限制被再次放宽。凡履行了合法就业手续的农民合同工可报考山东省各级机关公务员,不受户籍性质的限制。这意味着省、市级机关的大门也开始向农民敞开。这次考试共吸引了134名符合条件的农民报考,其中有60人是报考省直机关公务员。有关专家认为,山东各级机关招考公务员开始向农民敞开大门的做法,对彻底打破农民与干部、工人的身份界限,真正实现身份的平等具有深远意义。●河南省免征农用车使用税从6月1日起,河南省凡未办理《道路运输经营许可证》的农用拖拉机和…  相似文献   

13.
正根据相关统计,今年国家公务员考试共有120多个中央机关及其直属机构、参公事业单位提供了2.2万个职位,较上一年增加了2700多个职位。报名截止时间结束时,共有131.7万人通过报名审核,同比减少约7万人。相较于往年,目前国考报名总数与竞争比均呈"双下降"态势。不知从何时起,国家公务员考试开始被誉为"天下第一考",每年不断向上刷新的报考人数和向下刷新的录取比例,都昭示着这一考试无与伦比的热度。与古代科举考试分为乡试、会试、殿试三级不同,国家公务员考试可谓"一  相似文献   

14.
剖析近几年社会上考公务员热的成因,除了引起考公务员热的其他一些影响因素外,社会整体福利状况较低、行业间社保福利差距以及公务员本身职业稳定性、良好的福利待遇以及公务员工作带来的其他潜在机会,是引起当今考公务员热的重要影响因素.本文章重点从社保福利视角及公务员本身健全完善的福利制度出发,分析了引起公务员考试热的背景和原因,并提出了如何防止这一现象过热的一些建议.  相似文献   

15.
2009年国家公务员报名的补报工作已经截止,通过审核的报名人数创纪录地超过了105万人,各职位平均竞争比例为78︰1。相较于去年的60︰1,大幅度增长。今年"国考"比去年报考人数增加20余万人,2009"国考"为历年来公务员考试报名人数最多的一次。  相似文献   

16.
公务员已面向应届大学生为主的招录考试连年攀高,这已经不是什么新闻了,是新闻的倒是今年全国研究生入学考试如期举行,共有140万考生参考,据说这是自2001年以来,硕士研究生报考人数的最高记录。是2001年报考总数的三倍。有报道说,报考北京高校和科研院所的人数,出现5年来最大井喷,超过了1997年全国考研学生总数。公考与  相似文献   

17.
当代大学生热捧公务员考试,主要是外在因素与自身因素双重作用而形成的,而考公务员热往往加剧了大学生"就业难"的紧张局势。为避免公务员热的危害,大学生需要转变观念,国家则需要进行考试制度改革,并采取激励创新等措施进一步发展经济,引导大学生走向更宽广的就业之路。  相似文献   

18.
正基层是熟悉中国国情、丰富人生阅历、磨练意志品质、增长工作才干最好的舞台。如果对艰苦环境都无法适应,又何以施展更大抱负?据新华网报道:继2011年辽宁省公务员考试报考中有430个职位因未达到开考比例而取消后,今年又有395个职位被取消。连续两年数百个职位因遇冷被取消,引人思考。一边是"公考热",千军万马抢过"独木桥";另一方面却是公务员职位遇"冷"。这一热一冷,到底是什么原因呢?细看之下发现,原来,被取消的招考职位中,很多都是在基层或偏远地区,条件相对艰苦。例如辽中县大黑岗子镇人民政府、于家房镇政府等单位的一些职位,2011年和2012年都出现因报名人数不足而被取消的情况。  相似文献   

19.
姬养洲 《人力资源》2009,(23):10-13
11月24日,2010年度中央机关及其直属机构公务员录用考试报名结束。据统计,此次全国报考者的数量超过146万,通过资格审查人数达到135万,比去年增加了30余万,再创历史新高。七年间,国家公务员录用考试报考人数已经增长了近16倍。  相似文献   

20.
正公务员考试录用是国家机关系统选拔、任用工作人员的基本手段。从2005年《公务员法》确立了公务员考试录用制度的法律地位,经过20年的发展,国家公务员考试已成为"全国第一考",被认为是改变社会地位,寻求上升的重要途径。随着公务员考试的不断升温,公务员考试受到社会的关注也愈来愈大,特别是公务员考试的公平性问题更是焦点中的焦点。20年来,公务员考试与干部人事制度改革和市场经济发展要求相适应,注重社会参与和监督,建立健全相关制度措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