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随着改革的深入,特别是分税制实施以后,地方政府获得了明确的地方收益权,同时也获得了一定程度的独立事权,并承担相应责任,由此会出现调整制度的需求.地方政府在制度变迁过程中无疑会产生正面效应,但也有负面影响.本文采用政治委托代理关系分析了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以及地方政府和地方公众利益的不一致性,据此分析了地方政府在制度变迁过程中可能产生的负面效应并提出了对策措施.  相似文献   

2.
随着改革的深入,特别是分税制实施以后,地方政府获得了明确的地方收益权,同时也获得了一定程度的独立事权,并承担相应责任,由此会出现调整制度的需求。地方政府在制度变迁过程中无疑会产生正面效应,但也有负面影响。本文采用政治委托代理关系分析了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以及地方政府和地方公众利益的不一致性,据此分析了地方政府在制度变迁过程中可能产生的负面效应并提出了对策措施。  相似文献   

3.
政府主导下的市场经济,地方政府竞争必然会产生一系列经济效应。在中国,地方政府竞争一定程度上推动了区域经济的快速发展,并由此带动了一系列制度的变迁与创新。然而,地方政府过度竞争不可避免地产生一些负面影响,公共支出结构扭曲、公平价值缺失等日益受到人们的质疑。在保持地方政府竞争活力的同时,规范地方政府竞争行为势在必行。  相似文献   

4.
土地制度作为国家民生建设的根基,一直承载着农业发展和农民生存的基本功能。农民与土地二者的关系始终是深化中国农村改革的主线之一。我国的农村土地流转制度历经了由“两权分离”向“三权分置”的变迁过程。“三权分置”对于农村土地所有权、承包权和经营权分离并行的规定,有利于释放“农村土地经营权流转”,优化了土地资源配置、提高了农民收入以及促进了农业产业化发展。本文基于新制度经济学理论的视角分析农村土地流转制度,结合正式制度和非正式制度间的博弈综合分析土地流转中产权制度变迁的过程。研究重点是土地流转主体之间是否进行流转及地方政府的作用,并建立土地流转的收益模型,分别从地方政府不干预和干预两方面进行分析。同时,当地方政府进行干预时,是否改变土地用途也会对流转主体的利益均衡结果产生不同影响。结果表明,国家征用有利于土地流转的顺利进行。因此,农村土地流转制度的发展要借鉴历史的经验教训,建立有效的激励机制鼓励流转主体参与土地流转,地方政府要健全社会保障机制,加强监督和宣传,以此来明确土地产权制度,并对农村土地制度的改革和发展进行更加全面且深入的思考。  相似文献   

5.
开发区政府行为的制度分析:对泰达管理体制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经济技术开发区是中国改革开放中制度创新的一个典型案例,具有重要的研究价值。本文试图从制度变迁的视角来分析以泰达为代表的地方政府行为,指出由于地方政府的利益增强使得制度创新中的多方博弈更为激烈并影响到中国改革的最终进程,地方政府行为在制度变迁中的作用使得制度要素在引入区域经济研究中不仅仅是研究区域协调问题,也应关注区域内部的自我制度创新。  相似文献   

6.
在讨论广东制度变迁的问题上,人们更多地强调了地方政府的制度创新功能,并以价格机制转换和所有制结构调整等制度变迁现象作为主要研究视角或分析对象,而将广东的制度变迁引入经济全球化这一大背景下进行全面阐述和制度分析的则相对较少。本文以新制度经济学的研究范式为分析视角,考察了经济全球化对广东制度变迁产生的外部驱动力。最后认为,广东的制度变迁是因经济全球化驱动制度系统的整体开放,而与外围制度产生竞争,并通过制度内生模仿机制和制度外部倾销机制实现外部移植制度安排和本土现存制度环境耦合。  相似文献   

7.
利益集团支配着社会的发展进程,是制度变迁的主导力量。而很多关于我国银行体制改革的分析均未引入利益集团及其利益的博弈均衡,且没有将政府也作为一个具有有限理性的经济人来看待,这样就不能从微观角度来解释我国银行制度变迁过程。本文依据地方政府对商业银行经营管理的干预程度,将商业银行制度分为行政主导型银行制度和准市场型银行制度二种类型,从利益集团博弈角度分析我国银行制度变迁的具体过程。  相似文献   

8.
高健 《开放导报》2006,(1):91-93
在我国经济转型的过程中,城市基础设施领域以中间扩散型制度变迁为主,地方政府是制度创新的主体。但是地方政府在制度创新的同时,却又为了自身和集团利益片面强调垄断和管制,导致了“行为悖论”。  相似文献   

9.
姜宏青  王硕 《华东经济管理》2012,26(10):94-98,127
随着我国地方政府债务规模的不断扩大,很多地方政府相继出台了地方政府债务管理规定,这些规定出自不同层级的地方政府,在内容上、形式上都存在诸多差异.文章搜集了28个样本的地方政府管理制度进行分析,以制度变迁理论为依据,根据我国地方政府财政资金管理的现实要求,提出在省级政府制定地方政府债务管理制度和省以下政府制定债务资金使用和监督的执行细则的债务管理制度体系,并构建了省级政府的债务管理制度的内容框架,旨在为地方政府有效地管理债务行为和提高债务资金的使用效果提供制度指引.  相似文献   

10.
本文通过对苏南模式中乡镇企业和浙江模式中个体私营企业的不同发展路径进行比较研究,分析地方政府和民间力量在两种模式下企业制度变迁过程中的地位和作用,进一步指出两种力量的博弈与企业制度变迁的关系。  相似文献   

11.
本文研究我国市场经济先发地区的市场发源问题.地方性交易传统在长期的历史演变中存在多种贸易形式和分工结构,保持了连续的变迁,通过产权制度创新最终确立了制度化的市场经济.本文以浙江省义乌小商品市场为例,运用历史制度分析的方法,展现了当地经商农民与地方政府的产权博弈过程和"鸡毛换糖"的演化过程,并结合市场创业者的丰富事实,对传统与变迁的历史结构加以验证.  相似文献   

12.
地方投融资体系建设的基本方向和政府角色定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2009年在人行和银监会的政策推动下,各地掀起投融资体制改革的新浪潮.投融资体制改革的方向和政府角色是地方投融资建设的关键问题,对此,文章从我国投融资体制改革的制度变迁中总结得出地方投融资改革的基本方向和地方政府的角色定位.市场化运作、地方政府行政引导作用是地方投融资改革的基本方向,也是其改革的原则.地方政府在投资体系建设当中应当坚持行政引导,应当坚持在市场化运作的前提下进行,这也就是投融资体制建设中地方政府应当坚持的角色定位.  相似文献   

13.
中国市场经济产生的内在逻辑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中国正处于传统体制向市场经济转型的过程中.研究这一过程是如何发端的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本文结合历史具体分析计划经济和市场因素的内在联系,并进一步解释了在一定条件下中国市场化改革发生的合理性.从计划经济转向市场经济,既是经济运行机制转换的过程,也是制度变迁的过程,因此我们可以采用制度变迁理论来分析这个问题.本文结合马克思和新制度主义对制度变迁的分析,分别指出了传统体制下存在的阻碍和促进市场化改革的因素,以及二者地位转化的关键步骤,从而说明了中国市场经济产生的内在逻辑.  相似文献   

14.
同技术变迁一样,制度变迁也存在路径依赖。文章基于路径依赖基本理论和路径依赖的运行机制,通过我国现有的保障性住房制度和住宅商品化住房制度双路径运行模式,分析我国住房制度改革中路径依赖问题。并提出了通过实现保障性住房与商品房融通,建立和完善住房法规,运用税收和金融政策以及建立健全地方政府绩效评价机制来打破我国住房制度的路径依赖问题。  相似文献   

15.
自古以来频发的自然灾害使救灾成为民生工作的重点。自1949年以来我国救灾主体经历了三个阶段的变化,呈现出由中央政府包揽到地方政府分级管理,到最后非政府组织及社会力量逐渐参与的特征。这一演变过程符合渐进式制度变迁理论,即逐步融合原有救灾制度运行特征,合理利用社会资本,从而适应与市场经济发展相匹配的演变过程。文章还探讨了影响救灾主体演变的政策法律等因素,并对不同模式救灾主体的效果进行了比较,分析了救灾制度变迁过程中由于路径依赖所产生的各级机构沟通不畅及"搭便车"等不足,在今后的救灾主体建设方面还需不断完善。  相似文献   

16.
我国农村金融制度变迁过程中一个基本的模式就是:政府主导型的强制性制度变迁,而在这种制度变迁模式下,导致了我国农村金融制度安排的非均衡,并内生出金融垄断固化、农村金融资产质量低下、农村金融体系脆弱和农村金融边际效率递减等副产品,同时使得制度变迁陷入一种非效率的闭锁状态.  相似文献   

17.
本文提出了不同于诱致性和强制性的制度变迁方式:基层组织主导的混合型制度变迁模式。文章通过对南岭村两次制度变迁的案例研究,具体分析了南岭村制度变迁的制度环境及基层组织、权力中心和村民二方之间的博弈过程,并且说明了权力中心对基层组织白发制度变迁事后追认的理由,最后论述地方精英在制度变迁中的作用。由本文得到的启示是,政府应该根据市场经济原则,更多的尊重农民自己的选择,发挥地方精英的作用,进一步搞好农村工作。  相似文献   

18.
浅析制度环境与地方政府行为选择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陈蓉 《改革与战略》2007,23(11):7-8,11
文章从地方政府"经济人"假设出发,阐述了制度环境对地方政府行为的重要影响.分析认为,在侧重于经济增长的官员考核制度、"分灶吃饭"的财政制度和形式化的监督体制等制度的激励下,追求效用最大化的地方政府会将地区经济增长作为发展的第一要务,并可能采取一系列机会主义行为.  相似文献   

19.
农村土地收益分配"兼顾公农"模式成因探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引入青木昌彦的制度博弈观,分析了中央政府与地方政府、地方政府与农村集体经济组织的博弈行为以及引致的制度变迁。进而得出,我国农村土地收益分配"兼顾公农"模式是在动态博弈中形成的,国家不仅要协调中央政府、地方政府与农村集体经济组织的利益关系,更要适时固化博弈结果。  相似文献   

20.
运用新制度经济理论分析中国改革开放中国家对非公有制经济主体提供的制度变迁过程.使用制度自由度衡量国家提供的非公有制经济制度的变化.认为中国非公有制经济制度从低自由度向高自由度的转变是意识形态变化的结果,而地方政府对中央政策的截留和用足用活是导致现阶段各地区非公有制经济发展不平衡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