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40 毫秒
1.
特殊的自然和气候环境导致安徽常遭受洪涝、干旱、冰冻等自然巨灾,给安徽省造成了重大的财产损失和人身伤亡。而在处理和应对重大自然灾害损失方面,安徽省现行的自然灾害损失补偿制度,无法对巨灾损失进行有效补偿,特别是巨灾保险在灾害补偿制度中的重要作用还没有得到有效发挥,影响了安徽社会经济稳定与发展。而改革开放三十多年来,安徽社会经济快速发展、财政实力日益壮大和农业巨灾保险的实践,使得安徽已经具备了建立巨灾保险制度的可行性。建立安徽巨灾保险制度,改革和完善安徽巨灾损失补偿机制,可以有效提升安徽巨灾保险在政府建立的综合巨灾风险管理体系中的地位,消除巨灾损失对创建和谐安徽的巨大冲击。  相似文献   

2.
我国是一个自然灾害频发的国家,进入21世纪以来,每年因自然灾害造成的损失都在2000亿元左右,且有进一步扩大的趋势。面对如此巨大的灾害损失,如果仅仅依靠传统的风险补偿机制,不仅无法弥补灾害损失问题,而且会给整个经济和社会发展带来严重后果。分析认为,巨灾风险保险补偿机制是我国应对巨灾损失的最优选择方案。  相似文献   

3.
如何有效防范日益严峻的自然灾害风险已经成为全球性问题,而政府在综合灾害风险防范体系中的作用一直是学术界讨论的焦点.本文着眼于综合灾害风险防范体系中政府财政投资优化问题,并结合我国综合防灾减灾体系的现状,对进一步开展政府防范投资优化研究的相关问题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4.
正2014年8月16日,辽宁省财政科学研究所、东北财经大学财政税务学院以及《地方财政研究》杂志社在大连联合举办了2014年首届地方财政改革与发展论坛"国家治理与地方财政改革"专题研讨会。论坛邀请到财政科研系统、财经院校、财经类期刊等诸多机构的专家学者以及财政业务人员,围绕国家治理与地方财政改革进行研讨,提出了辅助决策、服务实践的新思路和新建议,不仅赢得与会者的普遍共鸣,也产生了良好的社会反响。现将论坛  相似文献   

5.
巨灾风险发生后补偿方式的研究非常重要且意义重大,对灾区的重建影响深远。本文针对目前国内外最主要的两种补偿方式——财政补偿和保险补偿,从补偿的程度、补偿的速度、补偿的效果及对国民经济后续发展的影响四方面进行比较,得出结论:我国应大力发展巨灾保险,努力提高自然灾害损失的保险补偿率,以减轻政府的财政负担,保证国民经济的正常发展。  相似文献   

6.
"土地财政"问题引发社会广泛关注和争议。从土地财政规模效应来看,土地出让收入不断扩张,土地税费收入与时俱进,土地抵押融资规模也日益成长。从土地财政成因来看,是土地管理体制、土地所有权益地方化、不完善的征地补偿和土地批租制度、单一行政考核机制、地方财政能力相对不足等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在上述分析基础上,本文依据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就土地财政的规范治理提出了改革土地征用制度等七条针对性建议。  相似文献   

7.
我国是一个灾害频发的国家,今年5月12日就发生了汶川特大地震.给人民生命财产和国民经济造成了巨大的损失。像地震一类的灾害不仅仪是纯粹的自然灾害,而是自然灾害与人类行为的综合结果。为了最小化灾害的损失,本文从灾害预算的角度,探讨了在我国这样一个自然灾害多发的国家,在灾害预防(即灾害预警和防治)及灾害救助中,如何编制灾害预算,最大限度发挥财政预算的积极作用。  相似文献   

8.
现代科学技术在旅游业的广泛应用为旅游产业转型升级提供了良好机遇。辽宁省支持旅游产业发展的财政政策,已难以有效应对智慧旅游发展背景下出现的新变化与新问题。本文基于辽宁省旅游产业发展过程中出现的新问题及财政支持政策的短板,从政府治理模式、财政预算、旅游发展专项资金和技术研发等方面提出了加快辽宁省旅游产业转型升级的财政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9.
现代科学技术在旅游业的广泛应用为旅游产业转型升级提供了良好机遇。辽宁省支持旅游产业发展的财政政策,已难以有效应对智慧旅游发展背景下出现的新变化与新问题。本文基于辽宁省旅游产业发展过程中出现的新问题及财政支持政策的短板,从政府治理模式、财政预算、旅游发展专项资金和技术研发等方面提出了加快辽宁省旅游产业转型升级的财政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0.
辽宁省是农业大省,发挥着保障国家粮食安全的稳定功能,在全国农业稳产增收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同时,辽宁省又是全国自然灾害发生频率极高的省区之一,病虫害、霜冻、冰雹、飓风、洪涝等自然灾害严重影响农业产业的发展。基于2014年对于辽宁省锦州市农业保险的实地调研,深入分析锦州市农业保险供求现状和锦州市农业保险补贴机制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可以就完善锦州市农业保险补贴机制提出具体建议。  相似文献   

11.
旅游景区自然灾害防治管理的研究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总结了旅游景区自然灾害防治管理的现状和存在的问题,分析了近期自然灾害特征的变化,最后从预警、防范和救援这三方面对旅游景区自然灾害的防治管理进行了探索性研究,提出了旅游景区自然灾害防治管理体系的基本构架。  相似文献   

12.
在乡村振兴背景下,推进农村应急管理工作是满足农村居民对美好生活需求的必由之路,农村灾害应急管理是四川乡村现代化的重要内容。本文梳理了四川农村平原、丘陵、盆周山区、高原地区等四类区域的主要灾害类型,从法规、意识、技术和保障层面分析了制约四川农村灾害应急能力提升的关键要素。基于此,本文从政策法规、防灾教育、灾情监测、保障设施等四方面提出提升四川农村应急能力的路径,为提高农村居民应对自然灾害能力、降低因灾返贫风险、建成生态宜居的新农村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3.
辽宁省农业保险发展障碍因素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对影响辽宁省农业保险发展的几个主要因素进行了分析 ,从而找出了制约辽宁省农业保险发展的 5个主要因素 :农民家庭人均纯收入、农作物自然灾害成灾率、理论费率、承保率、政策因素 ,并提出了相应的对策。  相似文献   

14.
湖北农业保险自2007年中央财政介入后发展迅速,已初步建成保险产品、经营主体和经营模式"三位一体"的供给体系,业务规模增长迅速,补偿效果明显改善。但快速增加的农业保险供给仍然难以满足农业自然灾害风险转移需求,体现出数量性矛盾、结构性矛盾和可持续性矛盾。需要采取明确经营方式、扩大试点品种、完善巨灾风险分散机制以及防范道德风险和逆向选择等措施,缓解湖北农业保险供求矛盾,推动湖北农业保险发展。  相似文献   

15.
承载了中国人民太多期盼的2008年,接连出现多项重大考验。从年初南方的雪冻灾害,直至汶川大地震这场罕见的人间灾难,自然灾害的挑战和考验接踵而至。而在我们生活居住的天堂城市杭州,每年的梅雨期容易引发洪涝以及山体滑坡、泥石流等地质灾害,尤其是2007年曾经遭受“罗莎”热带风暴的无情肆虐,这一系列突发的危机事件都给我们日常的物业管理提出了新的要求,即必须将危机管理纳入物业管理的范畴。所以,如何构建小区物业管理中的危机防范和应对体系,增强危机防范意识,提升危机处置能力,就成为小区物业管理中不容忽视的一个重要问题。通过对不同层次社区进行暑期社会实践的考察结果来看,“居安思危”的危机管理理念和实际举措已经在许多小区的物业管理工作中得到了体现。  相似文献   

16.
据瑞士《Sigma》杂志报道,自20世纪70年代以来,无论是全球巨灾的数量还是其破坏程度都呈上升趋势。从1988年起,除1993年和1997年外,全球自然灾害年度损失都在100亿美元以上。(2004年年底的印度洋海啸,据全球最大的再保险商慕尼黑再保估计,其造成的直接经济损失超过100亿欧元,对东南亚国家的旅游业造成的潜在经济损失更是无可估量),今年在我国南部发生的特大雨雪冰冻灾害天气和5.12汶川地震让我们更深刻的认识到巨灾风险防范的必要性。在全球巨灾发生的频率和造成的损失都不断上升的趋势下,仅仅依靠传统的保险和再保险越来越难以满足日益庞大的保险赔付需求。如何建立起适合我国国情的巨灾风险防范与化解机制成为当今我国所面临的重要课题。  相似文献   

17.
旱灾一直是我国的主要自然灾害之一,它影响粮食安全、饮用水安全、生态安全。面对大旱,我们必须深刻反思我国现有抗旱立法工作的不足之处,并通过加强防灾减灾与水资源管理方面立法,完善《森林法》的内容,加快制定农业保险法、农田水利法等农业立法,使我国抗旱工作有法可依,提高我国应对旱灾的能力。  相似文献   

18.
保险是为应付自然灾害或意外事故所造成的财产损失或人身伤亡而采用的一种社会互助性质的经济补偿方法,是社会保障体制的重要组成部分。作为一种分摊意外损失的经济补偿手段,在我国,其思想萌芽可上溯到先秦时代,但真正近代意义上的保险却是伴随西方资本主义的入侵而传入我国的。对近代中国保险思想的产生、发展和影响的探究,有助于以史为鉴指导现代中国民族保险业的健康发展,为现代化建设服务。  相似文献   

19.
晚清时期,自然灾害频繁发生,其中尤以光绪年间为重。张之洞为官时就处于这样一个时代。无论是其出任山西巡抚时期,还是督任两广、湖广时期,其辖区灾荒都极为严重。从人口方面讲,灾荒所造成的直接影响就是哀鸿遍野、走死流亡。从农业生产而言,灾荒所带来的影响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灾荒导致被灾地区土地大量荒芜;二是老百姓的物质财富因之而遭到严重破坏;三是有些自然灾害发生的本身就是对社会物质财富的极大摧残。所有这些均给农业生产的恢复造成一定困难。传统工商业也遭到致命打击而一蹶不振。此外,灾荒还造成了严重的社会动荡,等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