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43 毫秒
1.
张爱珠 《商业研究》2005,(23):195-197
对知识产权侵权损害赔偿与其他财产侵权赔偿进行差异分析,提出法务会计在知识产权侵害损失估计上的特殊作用,认为知识产权侵害诉讼中法官由于专业知识所限,经常难以对知识产权侵权赔偿数额作出合理确定。法务会计的工作鉴定能有助于法官办案,维护权利人利益。  相似文献   

2.
郭军伟  赵海洋 《商》2014,(43):243-243
由于知识产权的自身特性,使得侵权行为具有隐蔽性和复杂性,侵权责任赔偿数额的确定不像其他民事损害赔偿案例那样简单明确。目前,我国并没有统一的赔偿数额标准。笔者在查询相关资料后,对这一难题的解决方式进行了归纳和总结。  相似文献   

3.
商标侵权的惩罚性赔偿旨在维护商标权人的合法权益,遏制商标侵权行为的泛滥,为知识产权的健康有序发展提供法律保障。我国商标侵权惩罚性赔偿,在现实背景、立法规定以及司法实践中的效果并不理想,反映出我国商标侵权惩罚性赔偿中存在的缺陷。尤其是商标侵权惩罚性赔偿的适用条件中,"恶意"与"情节严重"具有不确定性,在确定惩罚性赔偿数额时存在争议。为了发挥商标侵权惩罚性赔偿的作用,有必要完善惩罚性赔偿中的"恶意"与"情节严重"的司法认定,打破法定赔偿数额的计算顺位,有效计算惩罚性赔偿数额。  相似文献   

4.
戴静娇 《现代商业》2008,19(8):278-280
本文主要论述的是如何完善离婚损害赔偿制度.笔者通过研读大量离婚损害赔偿制度的相关资料,提出应在归责原则、适用范围以及精神损害赔偿数额等三方面对我国离婚损害赔偿制度予以完善.  相似文献   

5.
<正>法定赔偿是国家以立法形式直接规定因侵犯知识产权由侵权人给予被侵权人一定数额的货币作为赔偿的制度。新修订的著作权法第48条第二款、商标法第56条第二款均作出了由人民法院根据侵权行为的情节判决给予50万元以下赔偿的规定。法定赔偿是由法律明文规定赔偿损失的数额或数额幅度。在商标法、著作权法修改之前,侵权赔偿是以侵权人因侵权所得利益,或者被侵权人因被侵权所受损失的实际数额来确定赔偿  相似文献   

6.
现行法律规定的确定知识产权侵权赔偿数额的模式无法最大限度地保护知识产权,而目前知识产权侵权案件存在大量的通过调解和撤诉结案的现象。高调解率和高撤诉率并非知识产权侵权案件与生俱来的独有现象,而是现有法律维权方式不力的无奈之举,在权利人无法证明因侵权所受的损失或侵权人因侵权所获得的利益的前提下,权利人最经济、快捷的获得赔偿的途径就是调解和撤诉,但同样,这对于侵权人来说也是最经济的。  相似文献   

7.
专利侵权诉讼中,损害赔偿是承担侵权责任的主要形式,其具体数额的确定关系到专利权人维权的效果,专利法及司法解释规定了四种计算赔偿数额的标准,但在司法实践中仍存在一些需要注意的问题,本文对此做了简要的分析,并提出了相关解决对策。  相似文献   

8.
旅游纠纷案件案由的确定是人民法院的职权。当事人选择案由仅仅是在请求权竞合情形下对已确定的案由的挑选。旅游者在遭受人身损害情况下,既可以选择违约之诉,也可以选择侵权之诉来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但是,请求精神损害赔偿的只能提起侵权之诉。同时,由于受诉法院不同,对旅游者人身损害赔偿的标准以及对精神损害赔偿请求的支持也往往不同。  相似文献   

9.
文章从精神损害赔偿的概念和法律依据出发,研究了船员人身伤亡精神损害赔偿的法律认定,详细分析了船员人身伤亡精神损害赔偿的法律构成要件,并阐明了在船员人身伤亡精神损害赔偿过程中的赔偿权利义务主体、在确定赔偿数额时应考虑赔偿海事责任限制的规定以及其他法律规定的因素和法律原则。  相似文献   

10.
王存柱 《现代商贸工业》2011,23(18):222-224
传统的诉讼观念认为,精神损害赔偿不适用刑事案件精神损害赔偿请求。然而,随着法制观念的不断深入,人们对自身权益的保护意识不断增强,要求刑事侵权给予精神损害赔偿的呼声愈来愈高。从我国刑事诉讼精神损害赔偿的现状及其成因、确立的必要性、应明确的几个问题及立法建议进行理论上的探讨,以期引起法学界的高度重视,对立法加以改进,完善我国的法制建设。  相似文献   

11.
我国现行知识产权法中的补偿性损害赔偿制度难以保护受害人权益、打击知识产权侵权。国外知识产权法中的惩罚性赔偿制度,补偿受害者的同时惩戒侵权者,双向调节遏制侵权,值得我国借鉴和引入。  相似文献   

12.
我国《反不正当竞争法》规定 ,对不正当竞争行为所造成的损害应从民事、行政、刑事等方面追究其法律责任。经营者违反《竞争法》规定、损害其他经营者合法权益的 ,应承担损害赔偿责任 ,赔偿额为侵权人在侵权期间因侵权所获得的利润 ,并应承担被侵害的经营者因调查该经营者侵权事实所支付的合理费用。赔偿数额和履行方式 ,可以由当事人协商解决 ,也可以向人民法院起诉。当事人承担民事赔偿责任并不免除其因不正当竞争行为所应承担的行政和刑事责任。《竞争法》的行政执法机关工商机关可以接受消费者、经营者投诉 ,也可以主动出击 ,监督检查市…  相似文献   

13.
王君鸿 《品牌》2011,(2):152-153
现实生活中,因第三人侵权引起的工伤事故时有发生,比如职工在上下班途中被机动车撞伤,就是非常典型的因第三人侵权引起的工伤。本文将从工伤赔偿与人身损害赔偿的概念、我国的立法现状、处理该问题时各地采取的模式及有利于保护劳动者权益的法律适用来试论述我国工伤赔偿与人身损害赔偿竞合问题。  相似文献   

14.
随着科技的发展,环境侵权日益复杂化,私法公法化的趋势日益显著,传统的民事救济方式已不能满足现代环境侵权的需求。应运而生的便是责任的社会化、赔偿的社会化。在论述我国建立环境侵权损害赔偿制度必要性的同时,在借鉴国外先进经验的基础上,提出了构建我国环境侵权损害的社会化赔偿机制以及立法构想。以期在中国建立一套现代环境侵权行为法、环境责任保险制度和环境损害补偿及整治基金制度相结合的和谐统一的赔偿机制。  相似文献   

15.
1人民网2006年1月19日加入WTO五年来,我国知识产权司法保护取得六大进展,一是保护领域不断拓宽。不仅涉及诉前临时措施、网络著作权和网络域名、驰名商标认定、植物新品种等案件,而且涉及集成电路布图设计、民间文学艺术、地理标志、确认不侵权、反垄断等。二是司法标准更加完善。2001年以来,最高人民法院共制定和修订了知识产权司法解释18件。三是救济手段更加有力。法院坚持贯彻知识产权侵权损害的全面赔偿原则,依法加大判赔力度,裁判确定的赔偿数额不断提高,并在一些案件中依法适用了最高法定赔偿额。四是保护水平不断提高。5年来,全国…  相似文献   

16.
针对商业秘密侵权损害赔偿中"十赔九不足"的情况,本文以各国对商业秘密侵权损害赔偿的立法例为基础,分析了商业秘密侵权损害赔偿中的补偿性赔偿原则和惩罚性赔偿原则的内容及经济合理性和必要性,商业秘密侵权损害赔偿的计算方法,进而提出完善商业秘密侵权损害赔偿的建议。  相似文献   

17.
最高人民法院对精神损害赔偿作出的司法解释于3月10日公布实施。这个司法解释明确规定 ,民事侵权行为造成自然人精神损害的 ,应承担赔偿责任。《最高人民法院关于确定民事侵权精神损害赔偿责任若干问题的解释》规定 ,自然人的生命权、健康权、身体权、姓名权、肖像权、名誉权、荣誉权、人格尊严权、人身自由权等人格权利 ,遭受非法侵害时 ,可以依法请求赔偿精神损害 ;违反社会公共利益、社会公德侵害他人隐私或者其他人格利益的 ,受害人有权依法请求赔偿精神损害 ;公民去世后 ,其姓名、肖像、名誉、荣誉、隐私、遗体等人格权利 ,受到非法…  相似文献   

18.
袁连红 《商场现代化》2006,(27):261-262
权利人的损失和侵权人的非法获利额这两种计算方式均存在一定的缺陷,致使在实践中常常由于无法确定损害赔偿额,出现虽判决权利人胜诉但其未获得任何赔偿的现象,甚至判决原告承担对于损害赔偿额举证不能的责任而败诉。可以说,定额赔偿制度是我国知识产权侵权损害赔偿制度在司法实践中开辟出的“第三条道路”。  相似文献   

19.
《商》2015,(42):233-235
商业秘密侵权损害赔偿对于权利人救济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在对1795份司法判决书进行实证分析,笔者发现实践中商业秘密侵权案件存在法院判决赔偿数额不足的问题,进而分析出主要原因在于法定赔偿获赔率低但适用率高,除此以外其他计算方法的适用困难。据此提出规范法定赔偿适用,明确其他计算方法的适用,以期商业秘密司法审判趋于合理,权利人权利得以充分救济,市场秩序得以切实维护。  相似文献   

20.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相邻房屋间采光纠纷问题不断涌现出来.但由于我国关于采光权的保护还处于初级阶段,对日照权的规定尚处于原则性规范阶段,对采光权侵权行为的认定及其救济均无明确界定,不利于保护采光权侵权案件受害人的合法采光权益.本文通过采光权的分析和侵权行为的认定,采用理论结合实际的研究方法,从行政、民事角度为被侵权人提供救济途径.而目前法官审理采光侵权案件多取决于法官的自由裁量,采光侵权的救济标准也不相统一.笔者认为可以通过定额赔偿、产权置换、以使用人在日后使用过程中为增加照明以补偿正常采光所需时间的费用为损失额的、以被遮挡房屋被侵害后房产市场价值的减损为赔偿数额等方式进行损害赔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