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隋佳 《商》2012,(23):144-144
我国目前有关精神损害赔偿数额的法律规定过于概括,各级法院在审判中对精神损害赔偿数额的确定无法形成统一的适用标准。实践中存在着原告随意要求赔偿数额,法官任意裁量,判决不够合理等问题,严重影响了司法权威。  相似文献   

2.
<正>法定赔偿是国家以立法形式直接规定因侵犯知识产权由侵权人给予被侵权人一定数额的货币作为赔偿的制度。新修订的著作权法第48条第二款、商标法第56条第二款均作出了由人民法院根据侵权行为的情节判决给予50万元以下赔偿的规定。法定赔偿是由法律明文规定赔偿损失的数额或数额幅度。在商标法、著作权法修改之前,侵权赔偿是以侵权人因侵权所得利益,或者被侵权人因被侵权所受损失的实际数额来确定赔偿  相似文献   

3.
商标侵权的惩罚性赔偿旨在维护商标权人的合法权益,遏制商标侵权行为的泛滥,为知识产权的健康有序发展提供法律保障。我国商标侵权惩罚性赔偿,在现实背景、立法规定以及司法实践中的效果并不理想,反映出我国商标侵权惩罚性赔偿中存在的缺陷。尤其是商标侵权惩罚性赔偿的适用条件中,"恶意"与"情节严重"具有不确定性,在确定惩罚性赔偿数额时存在争议。为了发挥商标侵权惩罚性赔偿的作用,有必要完善惩罚性赔偿中的"恶意"与"情节严重"的司法认定,打破法定赔偿数额的计算顺位,有效计算惩罚性赔偿数额。  相似文献   

4.
证券民事赔偿的功能之一就是补偿投资者的损失,通过合理界定证券欺诈者所应承担的民事赔偿数额,有效地保护投资者利益。在美国法上主要是依据"交易获利原则"和"实际损失原则"来确定证券欺诈者的赔偿数额。相对于"交易获利原则"而言,"实际损失原则"更加有利于抑制证券欺诈行为。  相似文献   

5.
陈红 《商》2014,(37):249-250
关于违约金性质的争论长久存在,理论界的争鸣会直接影响到实务界的实践,因此应当明确合同中约定的违约金的性质。违约金在理论上有惩罚性违约金和赔偿性违约金两种性质,合同当事人可以在合同中自由约定违约金的性质,惩罚性的和赔偿性的均可。约定的违约金究竟是何性质应根据当事人的主观目的,依据其自由合意是以确保主债务之履行为目的还是以免除对于损害赔偿额的证明为目的而定。关于惩罚性违约金调整数额的标准笔者认为应以合同标的额的一倍为上限,赔偿性违约金的数额调整标准适用《合同法司法解释二》中的规定。  相似文献   

6.
社会文明的发展和公民对其精神权利要求的增强,是我国在立法和司法实践中应扩大精神损害赔偿范围的现实基础。精神损害赔偿应考虑主观过错、行为情节、因果关系、社会条件等因素,并界定其精神损害赔偿数额的范围和法律依据。  相似文献   

7.
惩罚性赔偿制度在一定程度上制裁了经营者的欺诈行为,保护了消费者的合法权益.然而在我国的司法实践中也暴露了该制度的缺陷:适用范围过窄;赔偿倍数数额太低;赔偿倍数的基数不合理.因此,为了与国外法律接轨,切实保护消费者的权益,我国应完善消费合同领域中的惩罚性赔偿制度:明确欺诈的含义;确定惩罚性赔偿的具体数额;将惩罚性赔偿的基础确定为实际损失;消费者提起惩罚性赔偿诉讼时实行举证责任倒置.  相似文献   

8.
李建省  徐平平 《商》2013,(5):167-168
通过专利法、商标法、著作权法、反不正当竞争法以及最高人民法院的司法解释,我国基本建立起一套较完整的知识产权侵权损害赔偿制度,但仍有许多问题亟待解决。其中,赔偿数额的确定,历来是知识产权侵权案件中的一个难点。损害的赔偿应当包括对知识产权财产权益损失的赔偿及对知识产权人身精神权益损害的赔偿。侵犯知识产权的赔偿数额可以通过如下标准计算:权利人的实际损害、侵权人非法获利、按照许可使用费确定以及法定赔偿额。无论使用上述何种方法,科学的知识产权损害赔偿评估都在赔偿金额的确定中发挥着愈来愈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9.
洪喜 《消费导刊》2014,(7):195-196
在2014年实施的新《消费者权益保护法》中,对于惩罚性赔偿相关法条也做了一定的修改。虽然是新的法条,但是其中的一些问题仍然没有得到解决,仍有不足。笔者在介绍惩罚性赔偿的特点和发展现状之后,将进一步分析了新法中惩罚性赔偿制度的缺陷:适用范围太狭窄,适用主体不明确,赔偿数额规定不合理。最后,笔者针对缺陷提出了完善惩罚性赔偿制度的几点建议。希望引起学界对于惩罚性赔偿的重视,在实践中能够充分发挥惩罚性赔偿制度的作用。  相似文献   

10.
文章从精神损害赔偿的概念和法律依据出发,研究了船员人身伤亡精神损害赔偿的法律认定,详细分析了船员人身伤亡精神损害赔偿的法律构成要件,并阐明了在船员人身伤亡精神损害赔偿过程中的赔偿权利义务主体、在确定赔偿数额时应考虑赔偿海事责任限制的规定以及其他法律规定的因素和法律原则。  相似文献   

11.
<中华人民共和国消费者权益保护法>(以下简称<消法>)自1994年1月1日生效以来,对该法规定的精神损害赔偿,一直存在认识和运用上的混乱,特别是精神损害赔偿数额,没有统一的具体适用标准,以致在司法实践中,同类案件判决结果差异很大,有悖于法律的公平、法治的统一原则.因此,完善有关侵害消费者的精神损害赔偿数额标准势在必行.  相似文献   

12.
王堃 《现代商业》2007,(7Z):195-195,194
为保护消费者合法权益,惩戒不法经营者,我国通过《消费者权益保护法》引入了有限的惩罚性损害赔偿制度。在英美法系国家中发挥重要作用的惩罚性损害赔偿制度,在我国实践中却面临了一系列问题。本文从制度建立的目的出发,在消费者范围的界定、适用惩罚性赔偿的客观要求、赔偿数额的确定、客体范围的限定和扩张几个方面进行分析,为进一步完善这一制度在我国的适用提出自己的想法。  相似文献   

13.
《商》2015,(35)
由第三人造成的保险事故中,尽管保险人按照保险合同向被保险人支付了保险赔偿金,但是由于海上保险的保险赔偿往往是不充分的,并且民法上的全部赔偿原则在此并不适用。再加上船舶所有人可能会享受海事赔偿责任,因此第三人的赔偿数额会经常不足,不能同时满足被保险人未受保险赔偿部分的请求权和保险人的代位求偿权。因此当两者同时被提出时,何者权利应优先受偿是本文的分析重点。笔者认为第三人的赔偿应当首先满足被保险人未受保险赔偿部分的赔偿请求,以使他的全部损失得到完全补偿,尔后才能考虑保险人的代位求偿权。  相似文献   

14.
张爱珠 《商业研究》2005,(23):195-197
对知识产权侵权损害赔偿与其他财产侵权赔偿进行差异分析,提出法务会计在知识产权侵害损失估计上的特殊作用,认为知识产权侵害诉讼中法官由于专业知识所限,经常难以对知识产权侵权赔偿数额作出合理确定。法务会计的工作鉴定能有助于法官办案,维护权利人利益。  相似文献   

15.
李璐 《消费导刊》2011,(7):122-122
损害赔偿的计算方法,由于实行全部赔偿原则,主要表现为计算和确定专利权人实际遭受损害的方法。在我国对《专利法》的第三次修订中,不仅把对合理开支的赔偿问题上升到法律的高度,将合理开支纳入损害赔偿数额中,还在损害赔偿计算方法的适用问题上一改以往的做法,明确地规定了适用顺序。但是,由于我国的法定赔偿制度确立的时间较短,经验不足,所以实践中存在的各种状况法律都没有作出明确规定,以至于法院在适用该规定时不能准确适用。  相似文献   

16.
《商》2016,(7):252-253
我国《消费者权益保护法》修订后,总结了我国惩罚性赔偿规定于20多年来的演进规律,创设了一种比较典型的惩罚性赔偿制度。分别规定了违约惩罚性赔偿和侵权惩罚性赔偿两种。就违约惩罚性赔偿而言,将"退一赔一"修改成"退一赔三",同时还增加规定了惩罚性赔偿小额损害的最低限额;而就侵权惩罚性赔偿,则明确了故意要件,并将计算数额确定为受害人所受损失,倍数则确定为"两倍"一下。该规则增加了我国惩罚性赔偿制度的可操作性,对于保护消费者的合法权益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7.
专利侵权诉讼中,损害赔偿是承担侵权责任的主要形式,其具体数额的确定关系到专利权人维权的效果,专利法及司法解释规定了四种计算赔偿数额的标准,但在司法实践中仍存在一些需要注意的问题,本文对此做了简要的分析,并提出了相关解决对策。  相似文献   

18.
王志红 《北方经贸》2011,(12):50-51
近年来,我国高铁建设速度不断加快,但不可避免地也出现了不少事故。高铁运输人身伤亡事故发生后,应当由铁路运输企业依《合同法》或《侵权责任法》承担违约责任或侵权责任,同时应根据各位受害人的具体实际情况,可以在死亡赔偿标准相同的基础上确定具体的赔偿数额。  相似文献   

19.
《商》2015,(42):233-235
商业秘密侵权损害赔偿对于权利人救济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在对1795份司法判决书进行实证分析,笔者发现实践中商业秘密侵权案件存在法院判决赔偿数额不足的问题,进而分析出主要原因在于法定赔偿获赔率低但适用率高,除此以外其他计算方法的适用困难。据此提出规范法定赔偿适用,明确其他计算方法的适用,以期商业秘密司法审判趋于合理,权利人权利得以充分救济,市场秩序得以切实维护。  相似文献   

20.
赔偿款在权利人之间的分配是近年司法实践中较难确定和解决的问题。我国虽然在《司法解释》中确定了赔偿额,但是从判决书中仍然无法直接和准确的确定有权获得赔偿的主体以及与他们法律地位或身份相对应的具体赔偿份额,导致赔偿权利人的范围、赔偿款的数额及其最终归属不确定。因而有必要对赔偿权利人、人身损害赔偿款的具体项目及其最终归属予以确定。应确定人身损害赔偿款归属的参考因素、赔偿权利人的定义和范围,人身损害赔偿款分配的顺序、途径,将其归纳到成熟的理论并最终上升为法律的高度规范具体的社会关系,为我们最终追求的公平和正义服务。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