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中国-新加坡自由贸易协定的背景、内容及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十七大报告中,中国把自由贸易区建设提高到战略高度。中国-新加坡协定为中国实施自由贸易区战略提供了一种新的战略推进模式。协定对加强中新双边经贸关系,新加坡参与中国区域经济发展和中国企业"走出去"战略的实施产生积极影响。  相似文献   

2.
NAFTA激发了北美自贸区的经济活力,促进了北美的区域一体化进程和"北美经济圈"的形成,其发展历程对中国发展自由贸易区战略,促进东亚经济发展有着十分重要启示作用。首先从贸易、FDI等方面阐述NAFTA对北美区域经济产生的影响。然后对中国的自由贸易区战略进行概述。最后从NAFTA的发展历程中总结对中国的经验启示。  相似文献   

3.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出口贸易流量不断增加,国外需求成为中国产品总需求的重要部分,因此对中国出口贸易的影响因素的研究具有重要的意义。贸易引力模型是研究国际贸易的重要方法,本文运用引力模型,分析了2012年中国对39位主要贸易伙伴的出口情况,得出影响中国出口贸易数额的主要因素为贸易伙伴国的经济规模、贸易开放程度、地理距离、贸易制度和两国经济发展水平的差异。基于以上分析,提出增加中国出口贸易数额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4.
海南省天然具有优良的港口资源,在"一带一路"及自由贸易区建设的良好背景下,如何充分发挥区位优势和地理优势,有效利用海南省的港口资源为地方经济发展做出贡献。尤其是如何加快核心港口航运行业的市场化建设,加强政府的宏观调控和管理作用,优化核心港口运输系统,提高资源利用率。  相似文献   

5.
本文针对服务贸易非物化型知识溢出的地理属性,对经典环境库兹涅茨曲线嵌入服务贸易知识外溢变量后将其扩容为空间结构,基于中国样本的检验结果显示,服务贸易非物化型知识溢出降低贸易所在地废气污染水平,还降低贸易所在地以外区域的废气污染水平;废气污染同时与所在地区及其他区域的经济发展构成倒U型曲线关系,但当前中国经济发展水平还未同时逾越空间双倒U型曲线"拐点"所要求的激发清洁生产技术自主创新的门槛值.因此,政策建议需重视生产性服务业、提升服务贸易比重、消除服务贸易隐性知识空间流动的地理和经济阻碍因素.  相似文献   

6.
中日韩自由贸易区建设的有利条件在于三国地缘相近,历史文化关系密切;经贸往来密切,经济互补性强。其制约因素为政治上缺乏互信,领土争端难以解决;经济水平存在差异,产业分工不平衡;大国强权干涉,外部制约因素明显。基于政治、经济、外部因素的影响,中日韩自由贸易区建设的最优现实路径应是积极加快中韩双边自由贸易区的建设,通过示范效应带动和吸引日本加入;或者日韩先缔结双边自由贸易协定,之后中国加入;最终建成中日韩自由贸易区,实现三国的互利互赢,促进区域经济一体化。  相似文献   

7.
改革开放40年以来,我国经济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其中最为重要的经验就是坚定不移地走开放型的经济发展之路。海南作为中国最大的经济特区、第二大岛屿省份,其经济呈现典型的岛屿经济特征,开放亦是其经济发展的必然选择。尤其在中央决策海南全岛建设自由贸易区(港)的背景下,海南面临着全面发展的绝佳历史机遇。文章以此为背景,通过对海南国际贸易发展现状描述,指出海南国际贸易发展存在的问题,并结合自贸区(港)建设提出了建立海南国际贸易开放型经济新体制思路与实施路径。  相似文献   

8.
关于中国实施自由贸易区战略的思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党的第十七届代表大会上,胡锦涛总书记在十七大报告有关今后经济发展任务部分提出,要"实施自由贸易区战略".这个提法无论是在党的文件,还是政府的文件里面,都是第一次.从积极参与区域经济合作的提法到明确提出"实施自由贸易区战略",意味着党和政府已经正式把参与区域经济合作与发展自由贸易区上升到国家战略层面,这必将对未来我国的自由贸易区建设进程产生重要推动作用.  相似文献   

9.
文章分析说明了我国已经具备加入自由贸易区的条件,重点分析了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的收益及所面临的问题,认为加入自由贸易区是中国经济发展的必然要求,应积极推动自由贸易区的建设。结合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的建设现状,提出了一些具体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0.
自由贸易区建设在推进区域经济合作、提高中国对外开放水平、加速经济发展方面具有重要意义。在梳理中国自贸区建设现状和建设特点的基础上,研究了自贸区建设面临的主要困境,提出了加快自贸区建设的对策。  相似文献   

11.
中国--东盟FTA,是有发展中国家组成的自由贸易区,是一个大国与一个自由贸易区组成一个全新的自由贸易区,其成员之间的经济发展差距巨大,又有着复杂的历史条件,所以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需要建设一个良好的机制,以确保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顺利的建设.  相似文献   

12.
东南亚国家作为"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重要组成部分,促进中国与东南亚各国的区域经济合作对提升整个亚洲经济发展水平以及实现区域经济共同发展的重要举措。但是,不可否认,由于当前区域经济合作的不用主体之间的交流不畅,"五通"建设不健全直接影响了区域经济合作水平的提升。基于此,本文从落实"五通"建设、构建高标准自由贸易区以及立足重点合作区域等多个维度为如何提升中国与东南亚各国区域经济合作质量提出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3.
在分析中国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服务贸易影响因素的理论基础上,采用2006~2015年"一带一路"沿线22个国家的面板数据,探讨了中国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服务贸易格局。借助贸易引力模型实证分析经济发展水平、服务业发展水平、服务贸易开放度、地理距离、城市化水平和制度环境等因素对中国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服务贸易的影响。根据研究结论提出关于促进中国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服务贸易发展、提升中国服务贸易竞争力和推动中国服务出口的政策启示。  相似文献   

14.
自2002年,中国与东盟领导人签署了《中国与东盟全面经济合作框架协议》,决定到2010年建成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中国与东盟的合作日益密切,在贸易投资等多方面取得显著进展,但是东亚自由贸易区的发展并不是一帆风顺,东亚各国经济发展水平存在着很大的差异,并且合作区域内的制度建设并不完善,同时一些国家间还存在着尚未解决的政治问题,这些因素制约着东亚区域经济合作的进程。本文对东亚区域经济发展的制约因素进行分析,同时参考当前中国经济发展状况,对中国如何参与区域经济合作提出建议和看法。  相似文献   

15.
资源配置与构建自由贸易区的经济理性由于发展中国家在推进区域一体化时,一般皆采用自由贸易区的形式,所以本文的分析主要针对自由贸易区展开。传统的国际贸易理论认为获取资源的优化配置效应是建立自由贸易区的首要理性。关于自由贸易区对资源配置的影响可以用图1加以简单说明  相似文献   

16.
地理因素尤其是自然地理因素是一个地区和国家发展国际贸易的基础,对国际贸易产生差异化的重要影响。影响国际贸易发展的主要自然地理因素包括地理位置、地形条件、气候条件、资源状况等。  相似文献   

17.
李燕 《中国市场》2012,(15):122-124,127
2002年中国与东盟正式签署了《中国与东盟全面经济合作框架协议》,建立了"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自由贸易区的建设,对发展中国与东盟国家友好关系和经贸合作有极大的推动作用。红河州由于独特的地缘条件,在对越贸易方面具有很强的区位优势。"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的构建,有利于红河州建设成为通向东南亚的国际大通道,有利于推动红河州乃至云南省的经济发展。本文通过对"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下的红河州对越货物贸易、服务贸易方面的现状、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研究,进一步为红河州对外贸易及地方经济的发展提供一定的理论参考和决策依据。  相似文献   

18.
方凯 《中国市场》2008,(15):136-139
通过运用贸易引力模型,对影响中国与东盟自由贸易区的双边贸易的因素,特别是自由贸易区的建设对双边贸易的影响进行实证分析。探讨中国与东盟各国之间的贸易关系以及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的建设对中国与东盟各国之间的双边贸易所产生的影响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9.
运用贸易引力模型分析FDI和各省市区国际贸易的关系,对2007年我国30个省市区和26个国家或地区的双边贸易面板数据进行实证研究,结果表明各省市区FDI与国际贸易之间存在互补关系,从三大经济区域来看,东部FDI对国际贸易的弹性最大,其次是中部地区,西部地区最小。基于资源禀赋差异的垂直贸易体制加剧了FDI投资于我国的趋势。各省市区的贸易模式取决于贸易双方的经济规模和地理距离。双边贸易流量的规模与各自的经济总量呈正比,双方的地理距离(运输成本)构成了两地之间贸易的阻力因素,地理位置成为阻碍中部和西部地区国际贸易发展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20.
文章在Hofstede文化五维度理论和"全球治理指数"的基础上,运用中国大陆与其他32个国家或地区2002~2011年进出口贸易经验数据,实证检验了文化、地理与制度三重距离对中国进出口贸易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1)文化距离、地理距离与制度距离对中国进出口贸易均具有阻碍作用,其中文化距离的影响最大,而地理与制度距离的影响相对较小。(2)中国的进口贸易更易受到地理距离的影响,而中国的出口贸易则更容易受到文化距离的影响;制度距离对中国进出口贸易的影响相对较弱。(3)除中国与其他国家或地区的地理距离固定不变外,中国与其他国家或地区的文化和制度距离不仅随时间变化而变化,而且存在显著差异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