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经济月刊》2012,(1):143-143
2011年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提高中等收入者比重。这已经成为社会各界关注的一个焦点,提高中等收入者比重的意义何在?怎样才能扩大中等收入者的比重?还应该推进哪些配套的改革措施?  相似文献   

2.
一、扩大中等收入者比重是我们实现全社会共同富裕的必然要求,是我们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任务 从现在起到2020年全面实现小康,实现共同富裕,就是要扩大中等收入者比重,缩小收入差距,使更多的人分享到改革的成果。低收入者逐步成为中等收入者,中等收入者越多,从整体上  相似文献   

3.
余鲁 《发展研究》2005,(11):85-86
党在十六大报告中提出了“共同富裕为目标,扩大中等收入者比重,提高低收入者的收入水平”这一论点得到了社会各界的广泛认同.如何扩大中等收入者比重、加快培育中产阶层成为近年来理论界探讨的重点.  相似文献   

4.
解读“扩大中等收入者比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党的十六大报告提出“扩大中等收入者比重” ,这对于中国社会的发展意义极为重大。“扩大中等收入者比重”是实现共同富裕的必经途径 ;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基本要求 ;是实现现代化最稳定、适宜的社会结构  相似文献   

5.
党的十六大报告在论述收分配制度改革时指出:“以共同富裕为目标,扩大中等收入者比重,提高低收入者收入水平。”在党的正式文件中如此郑重地提出“扩大中等收入者比重”,尚属首次。我认为,这是对改革和发展实践经验的总结,也是对学术界在这一领域所作探讨的肯定。  相似文献   

6.
中等收入者是一个动态的概念,在不同的发展阶段,因总体收入状况不同而有不同的标准和范围。截止到2008年底,我国社会中等收入者阶层只占总人口的20%左右。扩大中等收入者比重是党和政府的既定方针,有利于城乡居民消费倾向、消费水平的提高和消费结构的转型升级,促进经济的健康稳定发展,有利于保持社会的稳定和可持续发展。扩大中等收入者比重,固然需要采取综合配套的政策措施,但是只有把关注点集中在通过完善收入分配制度,构建合理的收入结构,提升中等收入者和低收入者的收入水平,才能抓住问题的关键。  相似文献   

7.
提高中等收入者比重,关键是让低收入者进入中等收入者行列。农村中等收入者是农村社会的先富力量,在农村中具有极大的号召力和示范性,培育和扩大农村中等收入者,对于促进农村经济和整个国民经济的持续发展、有效推进新农村建设,以及建立我国现代社会结构等,都将产生积极效应。  相似文献   

8.
中等收入者比重扩大是我国现阶段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 ,这将对我国国内消费状况带来重大变化 ,政府、企业和中等收入者应积极采取适应这一变化的需要。  相似文献   

9.
扩大中等收入者比重的实证分析和政策建议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相关测算,我国城乡各收入阶层规模呈现以下特点:从总量上看,目前我国橄榄型收入结构尚未形成;从变量上看,我国不同收入群体比重变化阶段性特征凸显,且进程加快;从比较分析看,我国城乡居民绝大部分还处于由低收入逐步向中等收入过渡阶段。扩大中等收入者比重的政策建议:一是保持经济稳定增长,为提升中等收入者比重提供强大动力;二是加大分配制度攻坚力度,完善主体性宏观分配格局,优化初次分配和再分配功能,促进中等收入者规模扩大。  相似文献   

10.
党的十六大政治报告明确提出,未来20年左右,我国在社会再分配方面应以“共同富裕为目标,扩大中等收入者比重,提高低收入者收入水平”。这是对“让一部分人先富起来,然后实现共同富裕”目标的进一步发展和深化。我国实现共同富裕目标的过程,就是一个不断扩大中等收入者比重的过程。党的十六大政治报告首次提出“中等收入者”的概念,并第一次将“扩大中等收入者比重”写入执政党全国代表大会的报告之中,这在党的重要文献里是一个全新的提法,对我国未来的经济和社会发展具有深远的意义。  相似文献   

11.
扩大中等收入者比重问题讨论综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十六大报告关于深化收入分配制度改革的论述中,党中央首次提出了“扩大中等收入者的比重” 的任务。它的提出引起了社会的广泛关注和热烈讨论。学术界普遍认为,中国目前尚未形成庞大的中等收入者群体,扩大中等收入者的比重有助于共同富裕目标的最终实现。但在一些具体问题的认识和理解上,大家又存在不同观点。本文汇集各家之言,力图为深化这一热点问题的讨论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2.
中等收入者的定义和划分标准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党的十六大提出"以共同富裕为目标,扩大中等收入者比重,提高低收入者收入水平"的指导思想,我们认为,这不仅仅是深化分配制度改革的指导思想,更重要的是,它和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有着密切关系,其历史意义不亚于在我国计划经济体制下长期采取平均主义的分配方式之后,提出"让一小部分人先富起来"的战略调整,将对我国未来的经济社会发展产生积极的重大影响。 改革开放以来,在分配上打破平均主义,极大地调动起人民群众发展经济的积极性,经过二十多年的经济较快发展,我国的综合国力显著增强,人民生活水平得到极大改善,提前实现邓小平提出的三步走战略的前两步目标,进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新阶段。全面实现小康社会的重要任务就是要逐步解决目前存在的低水平、不协调的问题,从分配领域来说,就是要扩大中等收入者比重,使更多的人分享到改革的成果。 因此,如何合理界定我国中等收入者,把握中等收入者形成的规律,找出影响中等收入者比重扩大的主要因素和难点问题,采取切实可行的发展战略扩大我国中等收入者比重,是我们实现共同富裕的一项"中心课题"。  相似文献   

13.
曾军丽  曾国平 《经济师》2003,(12):57-58
文章针对党的十六大报告中的“扩大中等收入者比重” ,按照经济尺度、立足社会现实、动态地界定我国中等收入群体 ,提出至2 0 0 5年我国中等收入群体标准为家庭年收入 3万~ 9万元 (按 3口之家计 ) :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角度 ,分析了扩展中等收入群体规模的必要性 :认为市场经济体制、收入分配制度、相关法律制度是实现“扩大中等收入者比重”的制度环境保障。  相似文献   

14.
英国、美国中产阶级的形成有其自身演变的规律,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随着产业结构的升级,经济越来越发达,中产阶级迅速崛起,其中有福利思想的指导,有税收等再分配手段的调节,有索取剩余价值的工人运动.对我们扩大中等收入者比重的启示主要有(1)随着科学技术进步,经济发展,社会财富大量积累,才产生了中产阶级的物质基础,所以,我国扩大中等收入者比重的根本思路是坚持在发展中解决问题.(2)在中产阶级培育过程中,再分配手段是必要的,但也会带来副作用,所以我国在扩大中等收入者比重运用再分配手段时要适度.(3)在英国、美国中产阶级形成过程中,教育起了很重要的作用,所以,我国要加大对教育的投入力度,快速积累人力资本,建立起中等收入者比重扩大的稳定机制.(4)应建立与完善第三次分配体系.  相似文献   

15.
扩大中等收入者比重的战略目标与措施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世界各国经济发展的经验教训表明:庞大的中等收入者群体是一国经济持续发展的中坚力量。因此,我国把扩大中等收入者的比重作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一项重要的战略决策。如何规划和实现这一战略,就成为摆在我们面前的重大课题。  相似文献   

16.
张静 《时代经贸》2008,6(5):38-39
消费需求的增长稳定,对经济增长的拉动作用持久和稳定,是经济增长的稳定器.然而如何促进消费需求的增长,我国提出了扩大中等收入者比重的政策,因此笔者就这一政策对消费的作用及中等收入者在促进消费作用上进行研究.  相似文献   

17.
1.坚持发展生产力不放松。一个国家居民收入的高低是由生产力水平决定的。只有生产力发展了,居民的总体收入水平才能提高。居民的总体收入水平提高了,贫困人口就会越来越少,更多的低收入者就会进入中等收入者的行列。 2.增强低收入者增加收入的能力。中等收入者来源是低收入者,因此要扩大中等收入者的比重就必须大力提高低收入者的收入。而要提高  相似文献   

18.
论提高全民的收入水平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晓亮 《经济经纬》2003,(6):19-23
提高全民的收入水平,是我国今后在收入分配制度方面的改革重点和目标,即实现扩大中等收入阶层的比重,提高低收入者收入水平,消灭贫困人口。为此,在收入分配理论方面要实行一系列创新和突破;实践上,中等收入者的扩大,只能或主要来自于中低收入者收入水平的提高。消灭贫困其实质是提高广大农民的收入水平问题。  相似文献   

19.
扩大中等收入者比重的战略措施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一、首先要规范初次分配,这是扩大中等收入者比重的主要途径 (一)扫除体制障碍,创造平等致富的法律环境。 减少一小部分人靠不正当手段暴富的机会,使更多的人通过平等竞争进入中等收入者队伍。 一要打破垄断。自然垄断行业必须由政府独资经营,不容任何私人资本涉足,不仅政府要独  相似文献   

20.
葛振纲  韩淑珍 《经济问题》2012,(10):123-125
根据山西的实际发展情况,城镇中等收入群体的标准界定可采用家庭人均可支配收入数值。中等收入群体的行业差别在山西十分明显,反映出山西产业结构的不合理。通过分析山西城镇居民中等收入群体的基本状况和消费特征,提出了扩大中等收入者比重的建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