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 毫秒
1.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速,城市住房的需求量急剧上升。作为社会管理者的政府应当构建较为完善的社会保障体系,承担起为低收入群体提供保障性住房的责任,保障百姓居住权利的实现。通过分析保障性住房建设与社会保障体系构建的关系和我国保障性住房存在的主要问题,通过与国外进行比较分析,提出了提高立法层次,完善相关法律制度,保障房应由政府引导、公私合建,以及完善个人收入信用监管及惩罚力度等建议。  相似文献   

2.
对中低收入和最低收入群体的住房保障是国家在经济发展、城市化进程中不可回避的现实问题。建立和完善我国多层次住房保障体系,面临的最大硬性障碍是"资金短缺"。因此,需要从多种渠道筹措资金解决保障性住房建设资金短缺问题。我国保障性住房可持续建设应当通过加大中央财政和地方政府的投资力度、使用住房公积金结余资金建设保障性住房、创新模式吸引保险资金和社保基金投向保障性住房建设等途径解决资金短缺问题。  相似文献   

3.
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进一步发展和完善,保障民生,促进社会和谐,各级政府在社会保障资金和保障性住房方面的投入是巨大的。因此,在建立公共财政模式改革的推动下,财政部门越来越多地承担起社会保障资金管理的工作职责。因此,必须不断加强社会保障资金管理体系建设才能为进一步明确管理责任,确保社会保障资金的绝对安全和有效使用提供重要依据。  相似文献   

4.
姬春艳 《生产力研究》2012,(4):130-131,241
公共租赁住房是我国当前针对不符合经济适用房和廉租房申请条件的"夹心层"推出的保障性住房。由于融资渠道狭窄,且受政府财政资金的约束,其建设推广面临极大困难。河南省建设中原经济区要求大力推动公共租赁住房建设,资金成为关键问题。作为地方政府能做的是推进金融创新,拓展融资渠道。文章从西方国家保障性住房的经验出发,借鉴保障性住房融资模式的经验,探讨公共租赁住房PPP模式和BTR模式运作,并分析两种模式下的保障措施。  相似文献   

5.
保障性住房是政府的一项重要民生工程,其主要目的是满足中低收入住房困难家庭的基本住房需求。然而,由于受经济发展水平、政府财政能力、土地资源的约束,保障性住房的建设必须坚持适度保障的原则,在满足基本需求的条件下严格控制建设和保障标准,防止由于过高追求保障水平而带来的福利刚性问题。设置适度可行的保障标准,关系着保障性住房分配的公平性和运营的可持续性,需要认真研究。  相似文献   

6.
在中国住房保障工作快速推进之时,地方政府普遍选择在城市边缘区集中成片地建设保障性住房的现象值得关注。尽管理论研究和政策咨询都已充分论述了集中建设模式可能引发的负面影响,在经济分权与纵向政治控制相结合所形成的结构中,地方政府的选择符合有限自主性的行为逻辑。地方政府既要遵从现有的政治激励制度安排,又要实现财政收益的最大化,为了完成中央政府计划的保障性房建设指标,在地方可用财力相对不足的背景下,只有选择在城市边缘区集中成片地建设保障房。  相似文献   

7.
保障房建设是2010年各级政府的一项重要工作,也是社会广泛关注的大事。岁末年终,该是验收这项工作的时候了,各级政府应该给群众交一份保障房的考核结果表,这既有利于保障群众的知情权,也有利于增强制度的约束性。按照年初政府工作报告的安排,2010年全国要建设保障性住房300万套,棚户区改造住房280万套。中央明确提出,地方政府要切实负起责任,严格执行年度建设计划,确保土地、资金和优惠政策落实到位。  相似文献   

8.
保障性住房是完善住房政策和房地产市场体系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保障性安居工程是"十二五"时期保障和改善民生的标志性工程,也是当前和今后几年经济工作的一项重要任务。保定市在正确把握保障性住房国家政策和执行河北省保障性住房建设政策的基础上,抓好"落实任务、落实土地、落实资金",成为保障性安居工程建设顺利推进的着力点。本课题组针对保定市保障性住房建设情况,尤其是政府财政资金落实情况进行了实证研究,并对开发商配套建设廉租房,政府承诺回购等一些问题,提出了完善保障性安居工程建设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9.
解决中低收入人群的住房问题,不仅是社会关注的焦点,而且是政府民生工作的重要环节。目前,我国保障性住房建设和分配存在空间布局过于边缘化、质量隐患与管理漏洞尚未杜绝、进入与退出机制尚不完善、人口流动使保障房建设呈不均衡态势等问题。为推进我国保障性住房的健康发展,应采取优化保障房空间布局,提升保障房管理水平;加快推进户籍制度改革;推行住房保障货币化;健全保障性住房相关法律法规,完善保障性住房进入与退出机制等措施。  相似文献   

10.
我国计划"十二五"期间建设3 600万套保障房,作为改善民生的标志性工程,能否有效筹集资金,是完成保障性住房建设目标的关键性问题。保障性住房的建设要突出地方政府的主导作用,增加地方财政直接投入的力度,同时需要创新融资工具,利用经济杠杆引导社会资本投资于保障性住房。  相似文献   

11.
从制度经济学视角看,市场和政府都是资源配置的一种制度安排。在我国保障性住房资源配置过程中,调整政府与市场之间的关系,寻求二者之间的平衡点,已经成为当今保障性住房建设的关键。保障性住房属于准公共产品,存在市场失灵,但并不意味着所有保障性住房的资源都由政府配置,其资源配置效率一定会高,也可能存在政府失灵。当前要破解我国保障性住房需求旺盛与建设资金不足、公共财政压力过大的难题,政府应通过积极引导市场微观主体,特别是引导商业保险公司等市场主体通过BOT(建设—经营—移交)模式,参与保障性住房建设,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优势,使政府和市场这两种资源配置机制扬长避短相互补充和相互促进,实现保障性住房资源有效配置,构建保险资金参与保障性住房建设的长效机制,并使得商业保险更好发挥社会管理功能。  相似文献   

12.
住房问题一直都是我国需要重点解决的问题之一,近年来,由于房价上涨过快,很多城市居民的居住需求都不能得到有效解决。自此背景下,政府为保障和改善民生,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在全国各大城市大规模推进保障性安居工程建设。保障性住房建设资金投入量大,资金来源渠道的特殊性,使用上的专项性,决定了规范政府投资保障房资金管理的重要性。本文分析了保障性住房建设资金的特点,并提出了如何加强成本核算和进行有效的资金管理。  相似文献   

13.
推进保障性住房建设是解决我国低收入群体居住问题与实现社会和谐的重要路径.我国各级政府高度重视保障性住房的规划建设,在保障性住房的建设规模与分配、管理等方面取得了明显成效,但保障性住房建设仍存在着快速交通滞后、空间布局不合理、设施配套不完善、职住空间错位、后续管理不得力等诸多问题.论文对我国保障性住房建设中暴露的问题进行深刻分析,在借鉴国内外经验的基础上,提出了保障性住房建设的规划措施,并分析了保障性住房的空间布局变化趋势,以促进城市保障性住房的合理发展.  相似文献   

14.
现状与问题 保障性住房是指政府在对中低收入家庭实行分类保障过程中所提供的限定供应对象、建设标准、销售价格或租金标准,具有社会保障性质的住房.我国绝大多数市县政府已普遍建立了保障性住房制度与供应体系.按供应对象的可支付水平,全国各地市县政府已推出了包括廉租房、公共租赁房、经济适用房和两限商品房四类保障性住房,但全国各地普遍以经济适用房和廉租房为主向中低收入供应保障住房.  相似文献   

15.
吉林省保障性住房建设已经取得积极成效,但资金筹集困难、土地供给不足、保障性住房需求量大等问题难以有效突破,地方更感兴趣棚户区改造这样的综合性工程,对纯粹保障性住房建设不太积极.文章在总结国内部分发达地区保障性住房建设实践经验的基础上,结合吉林省保障性住房发展要求,提出强化组织领导,实现高位统筹:大力推进公租房建设,扩大住房保障政策的覆盖面;整合力量,鼓励优势企业参与保障房的建设经营;大胆创新,有效拓宽保障性住房建设投融资渠道等建议,旨在提升吉林省保障性住房发展水平.  相似文献   

16.
我国保障性住房建设面临的问题及对策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我国住房制度改革在中央和地方政府的共同努力下不断推进,虽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也还存在着保障性住房法制建设滞后、运行机制不完善、建设标准偏低、结构不合理、保障性住房建设"贫民区"和城郊化等问题.本文针对这些问题,提出了一些有效的对策,以促进我国保障性住房建设的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17.
我国城镇住房保障制度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住房保障的本质含义是救助,是保障"人人有房住"而不是"人人有住房",主要形式应是廉租房。城镇住房保障体系应打破"二元"体制下对城镇范围内住房和居民群体的分割,而以整个城镇范围为基础,需要考虑迁移人口包括农民工的住房问题以及城中村住房在城镇住房供给体系中的重要作用,初步估算,城镇住房保障对象范围大约占城镇常住家庭总数的5%、并且每年增加40万户左右。我国城镇化和住房市场提供的小面积住房比例相对支付能力不足的低收入阶层的人口比例是足够的,现阶段甚至未来一段时期,城镇住房保障方式应以"人头补贴"为主、"砖头补贴"为辅。近年住房保障建设缓慢的深层次原因是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在住房保障方面的事权和财政支出责任不明,未来中央政府应承担更多住房保障资金责任。  相似文献   

18.
广州市实施保障性住房政策是落实中央政府民生工程的关键,履行地方政府职能的重要体现和展现地方政府公信力的举措,近年来取得了显著的政策实施绩效:加强直接实施主体意识,健全了法律法规建设;丰富政策实施内容,初步构建了多层次的保障性住房体系;整合政策实施资源,保障性住房供给逐步扩大;规范了政策实施程序,保证合理公正。  相似文献   

19.
选择合适的住房保障模式是制度得以成功实施的关键.我国目前基本形成了以廉租房、公共租赁房、经济适用房为主的多层次保障性住房供应体系,虽然有一定的合理性,但也存在许多弊端,如制度内部分割形成“夹心层”、保障水平与收入水平倒置、加大地方政府管理难度等.借鉴国际经验,结合国内现实的分析结果显示公共租赁房成为我国保障性住房供应体系的核心是一种理性选择.  相似文献   

20.
近年来,随着房价的飞涨,低收入者的住房问题成为政府民生政策的重要一环,尤其是2009年住建部《2009--2011年廉租住房保障规划》出台后,廉租房重新受到“热捧”,各地纷纷出台廉租房建设规划方案。学术界的讨论也愈加热烈,针对廉租房制度的缺陷、如何完善以及政府责任的探讨也屡见不鲜。但具体探讨中央和地方政府应该如何在廉租房建设中承担各自责任,以及如何保证廉租房制度的各级财政支持的研究还是比较欠缺的。因此,试图运用成本一收益分析、权责统一和外部性效应等方法,解释目前廉租房建设中财政资金不足的原因,理清中央和地方政府在廉租房制度中应当承担的责任,从而在财政资金上保证廉租房制度的顺利推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