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近来,各大地产开发商加快了"跑马圈地"的速度,大幅提高土地购置量,"地王"频频出现在各大城市的土地拍卖市场上。"地王"现象频现这是一个奇怪的现象,因为去年以来土地市场还一直陷于交易低迷的颓势之中,然而刹那间,楼市却像吃了兴奋剂一样突然加速,全国主要城市住宅销售价量齐升,带动一些地区地价节节攀升,"地王"不断推陈出新(参见下表)。动辄每平方米上万元的楼面单价,早已高出周边房价,被人戏称为"面粉贵过了面包"。  相似文献   

2.
眼下越来越多的"地王"并不货真价实在广州,被人们称作"地王"的高价地块较多,2005年以来,广州先后诞生了50余次各类所谓"地王"。当前,那些开发商已经竞得的"地王"现在处境如何?是否真的存在开发商囤地现象?在楼市成交回暖的推动下,土地市场到底会热到什么程度?近日,本刊记者带着疑问,实地查看了广州几大代表性"地王",并先后采  相似文献   

3.
未来中小开发商要真正突围就要实现质变:由开发商变为投资商,"抱团取暖",通过"蛇吞象"模式获得大型项目,同时采取差异化竞争策略,"农村包围城市"。"地王"频出时代,几近湮没了中小开发商的身影。近两个月来,全国一二线城市再次上演土地盛宴,大型开发商在土地市场纵横捭阖,从北京、上海、广州、深圳到长沙、南京、天津、杭州、成都、昆明,当地"地王"记录无不被这些大型开发商重新刷新。"动辄十几、几十亿的资金,我们哪是他们的对手?"一中小房企负责人在接受本刊记者采访时抱怨。  相似文献   

4.
"地王"一再出现,可见广州房地产市场的后市仍然看好,广州 GDP 和个人消费力持续增长,亦支持着房价及租价在中期内向好;开发商对优质地块的追捧也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同时外资的流入以及按揭贷款市场的形成也对其构成一定的支持。  相似文献   

5.
《东南置业》2009,(7):34-35
2007年房地产行业风起云涌的“地王”,由于2008年楼市低迷而暗淡,土地大多成了开发商的“烫手山芋”。昔日地王如今大多风光不再,命运不济。  相似文献   

6.
正"地王"频出的原因到底在哪里?又会带来哪些风险?"地王"是在一定时期某区域土地招拍挂出让过程中成交价单价或总价最高的成交地块。2013年下半年,"地王"频频出现。市场经济条件下,一个愿买,一个愿卖,"地王"原本无可厚非。但"地王"频出可能推动房价持续上涨,抵消房地产调控政策的效力,不利于实体经济发展,可能引  相似文献   

7.
近期,随着全球经济金融市场的变幻莫测,中国房地产市场也跌宕起伏,从开始"银根""地根"紧缩不断、购房者持币观望、开发商资金链断裂、房企上市之路夭折、土地流拍、地王退地在各大城市上演等等,到中央地方政府纷纷出台房贷优惠政策,百日内5次降息、降低二手房交易税率、鼓励购买第二套住房等多种刺激经济发展的利好措施,希望通过挽救房  相似文献   

8.
在南京,我遇到了一个水平特高的出租车司机。房价肯定是降不下来的。地价这么高,房价能降下来吗?为什么地价这么高?是因为地王啊。为什么有地王?是因为政府希望多卖些钱啊。他说。你觉得地王合理吗?我问。存在就是合理的嘛。政府跟开发商穿一条裤子。  相似文献   

9.
2007年,在全国房市大热之际,"地王"现象频现,引起了一番热议。2008年,在全国房市低迷之时,"地王"现象不再,舆论随之冷落。2009年,在全国房市再次大热之际,"地王"现象更甚,舆论反复着墨,迄今仍是热点。  相似文献   

10.
《中外管理》2010,(4):119-119
“两会”刚刚闭幕,北京接二连三涌现出一批新“地王”。不过“地王”频出早已不新鲜,期间任志强所谓“花钱买丢人”的事儿更有看头。  相似文献   

11.
土地     
《房地产导刊》2013,(Z1):21
"地王"凶猛土地市场随着楼市成交回暖而进入上升通道。房企抢地也渐趋凶猛,11月27日至11月30日,一二线城市在短短的4天之内诞生了5个"地王"。上海刷新地王纪录12月26日,上海继本月初漕河泾地块以54.31亿元拍出后,年底另一幅"巨无霸"地块——海门路55号商办地块,被上海国际港务集团及威旺置业联合以56.8亿元拿下,溢价达到21.1%,再度刷新纪录,成为申城今年总价地王。  相似文献   

12.
彭莹 《企业导报》2005,(8):48-48,47
7月26日,备受关注的积玉桥E片抛出“绣球”,无人敢接。这是继国家发布房产新政后,武汉首场土地拍卖会,四宗起拍价超过亿元的“大盘”因无人举牌而流拍。然而就在3个月前,香港世茂集团、瑞安集团及和记黄埔三大财团相继进军武汉,一举砸下80多亿,“地王”相继被世茂集团和瑞安集团刷新。  相似文献   

13.
<正>3月15日,两会结束后的第一天,北京便出现三块"地王",分别由中信、中运、中国兵器装备集团3家央企制造,这与两会期间政府坚决遏制房价过快上涨的态度极不协调。"地王"频现,房价居高不下,引起中国百姓的热议,也引起政府与专家学者高度关注。新"地王"不断涌现,究其原因,央企拿地有着天然优势。一方面,国土资源部在拿地首付款上的新规定,客观上对民营企业造成了挤压;另一方面,从银行贷款较为便利以及自身从事的垄断行业带来的超额利润使央企不用过多担心资金压力,拿地不差钱。  相似文献   

14.
自实行土地"招拍挂"以来,在"价高者得"原则的催化下,国内土地价格一路走高,"地王"记录屡被刷新,甚至出现"面粉贵过面包"的现象,让不少开发商对拿地心有余而力不足,为此数家开发商不得不组成一个联合体参与土地竞标活动。《招标拍卖挂牌出让国有土地使用权规范(试行)》也认可了这一竞买方式。但与此同时,联合体内部的利益纠纷也随着土地利益分配不均而尖锐起来,影响  相似文献   

15.
杨燕 《东南置业》2008,(2):22-33
2007年已经落幕。这一年的楼市充满戏剧性。火热的市场在经“地王”事件后达到沸腾,近乎疯狂。又忽然遭遇政策的“寒冬”,市场骤然冷却。开发商、购房者还没来得及消化楼市“牛市”的火热,转眼又对萧瑟一片的楼市无所适从。  相似文献   

16.
反思“地王”乱象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金九”开局。在媒体的众声喧哗声中,沉寂一时的“地王”似又开始重出江湖。  相似文献   

17.
《房地产导刊》2006,(10):73-73
政府眼中的开发商:不听话的猴子 开发商在政府眼中就是一只猴子,政府对这只猴子是又爱又恨。一方面,政府需要这只猴子不断爬上高大的树木,为自己摘下“GDP”的果实:另一方面,这只猴子又非常的不听话,爬在树上不下来,将摘到的果实咬了一口后从树上抛了下来,砸在了政府的脚上。  相似文献   

18.
《东南置业》2008,(5):21-21
“汤臣一品”搁置一年挣了32亿;752亿借款“逼宫”13家开发商;92亿中国地王隐现困局;地价:85元/平方米;4月份CPI同比上涨8.5%  相似文献   

19.
清华大学副教授周榕与地产界大亨潘石屹之间的激烈争论,成为近期舆论的热门话题。在巢建筑论坛上,周榕直陈房地产开发商的“四宗罪”,包括“价值观上崇尚拜金主义”、“宣扬享乐主义的生活观”、“将社会分化对立推到极致”以及“崇洋媚外、追求复古,对时代文化缺乏自信”等;潘石屹则认为周榕夸大了房地产开发商的作用,商家不过是根据政府规划和市场需要做自己的事情。  相似文献   

20.
这是继2007年"地王频现"后,新一轮的拿地高潮。4月底,杭州上城投经46轮竞价竞得上城区南山路一地块,楼面价4.6万元/平方米,再次刷新单价地王纪录。5月,富力以240%溢价率拿下北京广渠路10号地。不仅北京、深圳等一线城市经营性地块交易火爆,没有流拍现象,武汉、宁波等二线城市也"地王"频出,地块大幅溢价成交。新"地王"频现,人们彷佛回到楼价、地价疯狂互动的2007年。新一轮的拿地潮,原因是多方面的。但是,在土地市场"繁荣"背后,依旧隐藏着逾10亿平方米的土地库存,楼市冷暖的重要指标——房地产投资和新开工项目数据仍低迷。在全国乃至全球宏观经济均无太大起色的情况下,最近土地市场在天量信贷刺激下的繁荣并非正常现象,有产生新一轮土地泡沫的可能。而高地价无疑是把双刃剑,为催生楼市泡沫的同时,也会抑制市场需求,地价上涨毫无疑问会推高房价,这与政府希望稳定房价的初衷有所背离。必须清醒地认识到,目前的房地产市场并没有充分的理由证明可以恢复到2007年高峰期的那种水平,自住型购房者是如此,投资型购房者也是如此,房价是如此,地价也是如此。而只有房地产的整体市场繁荣了,土地市场的繁荣才能算作真正的繁荣。这种真正的土地市场的高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